• 沒有找到結果。

自我調整學習歷程之相關研究因素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自我調整學習歷程之相關研究因素

學習者的動機信念與其後自我調整的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學習 者會依其自我效能的評估而決定對此任務目標設定的高低,並在調整歷程

中藉著不間斷地自我省思以影響調整策略的運用。在此,本節將先探討學 習者的目標設定與其自我效能之關係,再討論自我調整學習策略的分類與 運用,並了解自我省思對自我調整學習歷程的影響。

壹、目標設定與自我效能之關係

個人對於自我效能的評估,一方面可激發其潛在的能力為自己設定較 高的目標;另一方面,目標的設定也會促進個人完成目標的動機,無形中 督促個人努力追求成就上的滿足,同時也調節了個人自我效能的信念。以 下,就針對目標設定與我效能及其間之關係作探討。

一、目標設定

目標是自我調整學習的重要元素,而目標設定在自我調整學習歷程中 則具備有引導及監控的功能。在前述的理論中,行動控制論者將目標設定 視為行動自我調整的開始,以行動控制確保原先設定的目標不至於半途而 廢。現象學者則將目標設定視為自我調整的第一步驟,並據此選擇適當的 學習策略。訊息處理論者也將目標設定及計畫,劃分為學習者處理訊息過 程中任務定義之後的第二階段歷程。社會認知論者則認為,個人會主動的 設定階段性的目標以成就預設的目標。由此可知,目標設定在自我調整學 習歷程中是具有關鍵性的地位。

一般而言,具意志力、能堅持任務而不輕易放棄的學習者,較會主動 的追求受自我認同且清晰明確的目標,然而目標能否成功或是失敗的關鍵 則是在於學習者是否能設下有效的目標。Locke 和 Latham(1990)在目標 設定相關研究文獻中歸納指出明確的、特定的、具挑戰性的目標,可使個 人依其困難度調整自己努力的程度,以導致較佳的工作表現。而模糊的目 標,會造成個人對結果有不確定的期待,較難以激發個人潛在最大的能力 與努力。並且,Locke 和 Latham(引自 Sternberg & Wendy, 2003)也曾 提出,目標可以有效的激勵個人學習的主要原因有四個,一是幫助學習者

注意力集中;二是幫助資源的運用;三是提升學習的毅力;四為可增強目 標的實現。

在實際行動上,目標的達成是需要計畫的輔助,計畫是幫助目標完成 的方法,唯有完整的計畫才能進一步激勵行為而實現目標,然而遠大又不 切實際的目標,反而會讓學習者感到挫敗而放棄達成目標的努力。社會認 知論者 Bandura 曾強調,對學習者而言近程目標的設定是必需的,也較為 真實,因為遠程目標的期望結果太遙遠、太廣泛了,反而造成許多的不確 定性,學習者必須先建立自己的近程目標及行為動機,才能逐步、階段的 達成遠程目標(Locke & Latham, 1990;Zimmerman, 1989)。

由此可知,學習者可依據自我目標的設定以引導其後的行動與策略的 運用,並可依據其目標設定做為自我省思時評鑑的標準。因此,學習者能 否設定適合自己能力的有效目標,並且作階層性、完善的目標計畫,關係 著其後自我調整學習的發展。

二、自我效能

(一)自我效能的定義

Bandura(1997)定義自我效能是指個體判斷自己的能力,可依預設 的目標去組織和執行某項任務,並以此行動背景評判此任務的難易度。意 即自我效能可使個人選擇自己能夠勝任的任務,藉著對該任務的努力與堅 持,影響個人在面對困難任務時的態度與習得的行為,並影響任務進行時 情緒的表現。

除了自我效能是個人的主觀評估之外,自我效能也被視為個體在自我 系統中的一個動態觀點,個體的自我效能將伴隨著個體的成長經驗及經歷 而改變(Bandura, 1997)。再者,自我效能也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個人的 成就表現,自我效能越高者其動機越強,越能展現較高品質的學習策略,

而這樣的人也比較能達成富挑戰性的目標(劉佩雲,1990;Zimmerman,

2000)。

由此可知,自我效能係指個人根據自己以往的經驗,對某一特定工作 或事物在經過多次成敗的歷練之後,確認自己對處理該項工作所具有的效 能。

(二)影響自我效能的因素

Bandura(1997)曾提出四個主要影響自我效能的因素,為精熟或特 定的經驗、替代經驗、社會說服以及生理或情緒狀態。在此分析如下:

1.精熟或特定的經驗

個人對於過去學習成功和失敗的經驗,對其自我效能有重要的影響,

成功會提升個人對自我效能的評價;反之,重複的失敗則會降低個人對自 我效能的評估。一旦持續性的成功增強了學習者的自我效能時,即使偶爾 的失敗也不會對個人的自我效能感有太大的傷害,個人反而會將失敗歸因 為不夠努力或是使用不適合的學習策略的緣故。Lyden、Chaney、Danehower 和 Houston(2002)以大學生為對象的研究,發現個人對於過去初次表現 成功或失敗歸因的回饋,將會影響個人對自我效能的判斷。另一個大專生 英語自我效能的研究(邱文彬、萬金生、林泰安,2004)顯示,初期對自 我英語成就作有利歸因者,對自我效能的看法會高於作不利歸因者,並且 對後續的自我效能及其表現也會越來越佳。由此可知,個人過去精熟或特 定的經驗,將會影響對自我效能的評價。

2.替代經驗

個人會藉著觀察和自己能力相似的他人表現來預測自己的能力,他人 對一項學習任務的表現成功或失敗,會使得個人也會認為當自己面對同樣 任務時也將會有相同的結果表現。這個現象特別會出現在年幼、還不了解 自己能力的孩子身上,越年幼 的孩子越 特別依賴楷模的示範(Wang, 2004)。因此,當楷模與自己能力愈相似時,效果愈佳、愈能增加個人對

自我效能判斷的正確性。Schunk 和 Hanson(1985)研究指出,兒童的自 我效能感和學習成就會受同儕玩伴以及教師示範楷模的影響,並且比未有 同儕或教師示範楷模的兒童具有更佳的成就表現與自我效能感。

3.社會性的說服

個人對於自我能力的評估有一部分是來自重要他人的意見,而重要他 人對個人的自我效能是具有評鑑的影響力(Wang, 2004)。因為在重要他 人的鼓勵下,個人容易被說服相信自己是有能力去完成所給予的任務,致 使面臨困難的任務時也能夠堅持得更久並且發展出自我的效能感。Miller

(2000)以高中生英語與數學的內在自我比較與外在他人參照比較的研究 發現,學生定義自我調整學習的概念時,較依賴外在他人參照的比較。此 種不真實的自我效能感,若未能持續受到正面或成功的回饋,而是得面對 之後接連的失敗,其自我效能感反而會被逐漸的侵蝕、損害。因此,社會 性說服的自我效能通常是脆弱且短暫的。

4.生理或情緒狀態

學生有時也會以身體傳達生理或情緒狀態的訊息,如焦慮、緊張、心 跳加快,並透過認知過程以判斷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感高者,會相信自己 能夠應付環境中潛在的危機,而自我效能感低者,則常有焦慮、憂慮的感 覺,因而採取消極的退避行為(Wang, 2004)。一般而言,生理所引起的 自我效能感大部分都是因為環境因素,然而有時一些高成就者會視這種干 擾為一種挑戰,反而能促進其自我效能的提升。

三、目標設定與自我效能關係之探討

自我效能的發展是一種個人內在比較歷程的運作,需要個人目標作為 評鑑的準則。目標設定就是個人的內在標準,經由個人後設認知活動,用 以增進自我效能、個人控制的表現(張景媛,1991)。當學習者設定與自 己能力相當的挑戰性目標,即可知覺自己學習的進步,此種自我滿意增強

了自我效能,而學習者的自我效能一旦被增強,就有可能設定更具挑戰性 的目標。

研究發現(劉佩雲,1990;Shih & Alexander, 2000)達成明確又具 挑戰性的目標,確實可增強個人自我效能的信念。Shih(2002)探究兒童 的自我效能、目標設定與自我調整學習之關係的研究顯示,令人滿意的目 標進程可以提升個體的自我效能感,而目標的達成則驅使學習者更進一步 設定更具挑戰性的新目標。然而研究(Boekaerts, 1997;Zimmerman, Bonner & Kovach, 2000;Zimmerman, Bandura & Martinez-Pons, 1992)

也指出,學習者的目標設定除了主觀的自我效能信念之外,又通常受到父 母、師長、同儕等重要他人意見的影響。此時,若能經由師長有效的指引、

教導設定合宜的目標,則更能增進學習者自我調整學習的自我覺知、效能 評估,而得以作正確的自我效能判斷。

經由上述得知,學生的目標設定與自我效能,皆會影響學生的自

我調整學習。一般來說,自我效能是個體由過去成長經驗所慢慢累積

而成,在面對課業的情境下,學生如能作適合自己能力的目標設定,

其自我效能就能順利的增強,並透過自我省思的回饋而對自己的學習

越來越有信心。反之,一旦設定的目標不符合自己能力,學習過程就

會處處充滿挫折,進而影響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在漸漸失去信心之後,

甚至可能就此放棄學習。由此可知,個人自我效能的動機信念對於自

我調整學習初期目標設定的重要性。

貳、自我調整學習策略之類別與運用

Bandura 認為自我調整策略的運用情況,對學習者自我效能的有效認 知是非常重要的,並且學習者對任務的自我效能判斷及目標設定,也將會

Bandura 認為自我調整策略的運用情況,對學習者自我效能的有效認 知是非常重要的,並且學習者對任務的自我效能判斷及目標設定,也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