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研究動機

進入21世紀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經濟首重人才培育,世界各國無不大力推 動教育改革,以求能教育出更具有競爭力的下一代,而提升國家競爭力。例如:

美國布希總統在2001年提出「不讓任何一個孩子落後」(No Child Left Behind)的 教育改革方案;日本在2003年制定「教育振興基本計畫」;英國在2004年公布「五 年改革方案」(Five Year Strategy for Children and Learners)等教育改革計劃,皆是 各國為提升國力所進行的教育措施。我國為世界地球村的一員,自亦不能例外,

教育改革已成為政府和民間共同努力的重要課題(林天祐,2000),因而有各項 教育改革政策之推展,而其中最主要的是各項課程的改革及參與式決策機制的建 立。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於1996年10月2日公布的「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 書」中主張國內教育改革「以學校為中心管理」,在這一波的改革中,「課程」被 列為重點之一,我們可以在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發現「學校本位」被列為改革 重點,在課程綱要規範下賦予學校相當程度的課程自主決定彈性(黃嘉雄,1999)。

因此教師過去孤軍奮鬥的教學型態,必須加以調整,以促進教師間的合作,提升 教育品質。而在新課程的精神下,教師的專業角色正面臨了重新定位的挑戰。例 如:教師必須從原本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課程改革的推動者、學校本位課 程的設計者、課程改革的行動研究者、課程發展的協調者(陳伯璋,2001)。校 長是學校最為重要的領導人,其如何帶領教師進行角色調整,是學校能否邁向卓 越的關鍵人物。尤其九年一貫課程強調學校本位課程的發展,大眾對於校長的領

導角色更冀予厚望,希望能強化校長課程領導的角色,為課程改革的推動和日後 教育的發展創造更多的新機(歐用生,2000a)。

在國內教育改革浪潮下,學校行政、家長會、教師會三足鼎立的教育環境,

校長的領導應由過去偏重行政,調整為兼具課程領導的角色。而學校課程是發展 出來的,需要教師、家長、行政人員、社區人士等共同參與,需要時間考驗與凝 聚智慧,才能依循校務發展之需要而實現。這種推動與凝聚力,需要有效的領導 者,而校長是擔任此一重要任務的關鍵角色。再者,學校是教育的主要場所,學 校教育成效的好壞,深深影響著國家未來的發展,其中校長的課程領導實具有決 定性的因素。因此家長也要求校長對於學生的表現負起完全的責任,黃政傑

(1999)認為:校長是學校系統運作的工程師,自然必須肩負起校內課程領導的 重責大任,並協助教師解決所面臨的課程發展難題。正如西諺所云:「有些不好 的學校卻有好校長,但是没有好學校而有不好的校長」(There are some bad schools with good principals, but there are no good schools with bad principals)。由此可見,

校長的作為對學校的好壞有著莫大的影響。因而探討校長課程領導的現況為何?

有其研究價值,此為本研究第一個動機。

學校是一個有生命的組織,校長在面對多變的社會,必須調整領導方式,發 揮良好的領導功能來提高學校效能。正如秦夢群(1997)所認為:學校組織所需 要的領導是一個策略專家,期能在不同內外主客觀環境的快速變動下,尋求組織 最佳的發展狀態。近年來由於政治的開放、社會快速變遷、多元價值的提倡與教 育改革的風起雲湧,學校校長的角色、辦學績效以及校長如何推展校務等等問 題,在社會上引起關注,對校長之領導也更加重視,而學校效能的高低,在在是 為評量校長領導是否得宜的重要指標。因而可知學校經營、教育改革之成功與否

和校長之領導有密切關係。因此,美國各教育相關組織先後提出教育行政領導能 力增強策略,例如:美國教育卓越委員會(The National Commission on Excellence in Educational Adminision,簡稱NCEEA)、校長委員會(The National Commision for the principalship,簡稱NCP),皆強調要創造高效能的學校,其中最重要的關鍵就 是校長的領導(王心怡,2002)。張昭仁(2001)就認為:一所有效能的學校,

其成功係來自於校長的領導、行政方面的支援、教師的敬業、學生的樂學、課程 教學安排的適當,以及家長社區方面的支持,其中又以校長的領導影響學校效能 最大。而有效能的學校,可以提高教師士氣與學生成就,更能塑造優質的學校學 習環境。因此,對於提升學校效能,向來是為校長所重視的重要施政措施之一。

現在推行的九年一貫課程,對於學校教育的績效責任主要是從學生接受學校 教育後,是否具備「基本能力」來衡量。而任何好的課程、好的教材如果缺乏教 師以適當的方式進行教學,則學生的學習成效亦會打折扣。因此 Stenhouse(1975)

曾說:「沒有教師改革就沒有課程改革」,再好的教育政策如果沒有教師的配合 與落實,都將成為空談。因此在推動課程改革的同時,也要兼顧教師專業知能的 提升,促進教師專業成長。而學校是由校長、行政人員、教師及學生組織而成,

教師、學生表現的優劣決定學校效能的良窳。吳清山(1989) 認為,在學校裡由於 校長、教師及學生交互影響的結果,以學生表現的優劣決定了學校效能的高低。

黃雅鳳(1998)也認為:校長是學校的靈魂人物,校長是提升學校效能的重要引 導者,影響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甚鉅。因此校長如何領導學校,引導教師的成長,

進而提升學生的成就,是為決定學校效能的重要因素。職是之故,探討學校效能 的現況為何,有其研究的價值,此為本研究第二個動機。

林明地(2000)認為校長於學校中所扮演的角色,是行政的管理者與教學的

而執行理想的課程領導工作,是促使教學品質理想的最佳保障。而 Hord 和 Hall

(1987)的研究顯示:校長所發揮的強而有力的領導,是決定課程領導的重要關 鍵。因而得知,在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實施下,校長如何基於課程發展的理念,

領導學校課程發展,與處理社區、家長的監督和提升學校效能,的確是一大挑戰。

在教育理念與現實環境下,校長如何經由課程領導功能的發揮,促進教師專業成 長與學生成就的展現,提升學校效能,而獲得社區與家長的認同,是為校長領導 必須達成的主要任務。換句話說,校長如何發揮課程與教學領導,以達成教育和 課程改革使命,是校長領導的重大課題(黃嘉雄,2000;歐用生,2000b)。

校長課程領導效能其展現的方式在於學校效能是否良好,一個有效能的學 校,教師敬業樂群,認同學校;學生則樂於學習,學習成就佳;社區與家長能與 學校配合,支持學校的措施。因此探討校長課程領導與學校效能二者之相互關 係,是值得深入瞭解的議題。研究者搜尋國內相關論文,單獨探討校長課程領導 與單獨探討學校效能的研究,均為數不少,但同時研究校長課程領導與學校效能 的學位論文,卻寥寥可數,例如有陳建裕(2004)與薛東埠(2004)的研究。其 中陳建裕係針對雲嘉南地區國小階段的探討,而薛東埠係針對國中階段的探討,

至於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校長課程領導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則付之闕如,因此有關中 部地區國民小學校長課程領導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是值得我們更加關注,以發掘 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以來,中部地區校長課程領導與學校效能的各項問題。諸如學 校校長課程領導的成效為何?學校效能是否有提升?進而探究校長課程領導與 學校效能的關係為何?實有其進一步探討的價值,此為本研究第三個動機。

貳、研究目的

基於以上的研究動機,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小學校長課程領導與學校效能 的現況為何?國民小學校長課程領導與學校效能的關係又是如何?具體而言,本 研究的目的如下:

一、探討國民小學校長課程領導的現況。

二、探討國民小學學校效能的現況。

三、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在校長課程領導的知覺差異情 形。

四、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在學校效能的知覺差異情形。

五、探討國民小學校長課程領導、學校效能之關係情形。

六、綜合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提供教育行政機關、國民小學校長、

教育人員及以後研究者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