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社會資本概念架構的建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院成員協助建構其中一部之內涵,以避免落入主觀上援引同質性高之概念所推論 出的無效結論。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社會資本概念架構的建立 社會資本概念架構的建立 社會資本概念架構的建立 社會資本概念架構的建立

本章討論的主要目的在於建立本研究之社會資本架構,欲經由文獻和監察院 成員之訪談兩步驟確保其客觀與有效性,並將社會資本概念架構作為訪談監察院 成員之大綱基礎。而社會資本的概念內涵如前所述,雖具有分歧與廣泛的特性,

但在各研究之間仍具有一定的重疊與共通性質,這些重疊與普遍的觀點即為組成 本研究社會資本概念架構的重要元素。延續前述對於社會資本定義的瞭解,以下 將進一步聚焦在社會資本衡量的相關文獻,以操作化出社會資的概念架構。

一、 社會資本的衡量社會資本的衡量社會資本的衡量社會資本的衡量

社會資本的核心內涵究竟為何?概可從主題領域內各量化或質化的研究 中,所採觀察的構面或測量的指標中窺知一二,「如透過非直接衡量的遠端指標,

觀察社會資本所引起的結果,或者是一些近端指標,直接研究社會資本的主要概 念。」(Mateju &Vitaskova 2006:499)

(一)社會資本的主要構面

Inkeles(2000:248-249)在衡量社會資本及其結果的研究中,提出社群層 次上社會資本的四項構成要素,這些要素彼此並非完全互斥,甚至有些模糊,但 研究者透過這些想法,極欲為棘手的社會資本衡量問題發起解決之道,四要素如 下:

1、社會制度(Social Institutions):包括家庭、教育、政治或法律等一切社會生 活中重要的機能制度。

2、文化模式(Culture Patterns):管理社群關係的諸多規範,與其所衍生的宗教、

科學和認知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22

3、溝通與連結模式(Modes of Communication and Association):如個人與個人、

團體與團體和公、私部門之間的合作程度。

4、心理特徵(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如社群的信任傾向和開放的程度等。

Inkeles的意見可以說是站在宏觀角度來描述社會資本的概念,每項要素皆為 界定與衡量社會資本提供了明確的方向,而其從社會、文化、溝通模式與心理特 徵出發,亦為跨社群、國家與文化的比較立下方針。然而,四種概念內容博大,

與社會資本的隸屬關係似不甚明顯,換言之,將社會資本歸納為構成要素下之內 涵也無明顯衝突,是以,若將社會資本衡量作為目標,更為具體且明確的內涵仍 有待篩選和提出。

Western等人(2005:1097)於社區力量(Community Strength)衡量的過程 中,整理諸多研究文獻後,認為社會資本可被歸為兩方面來談:一為結構面

(Structure),一為規範面(Normative),如表2-3;前者分為正式結構(Formal):

泛指政府、社區或工作上的正式關係,和非正式結構(Informal):意為家庭、

朋友與鄰居間的連結;後者則與信任、互惠與社群一致性相關。其中信任的概念 又可在細分為三項(Western等人2005:1097-1098):

1、個別性的信任(Particularized Trust):指非正式結構中對已熟悉的特定人。

2、概括性的信任(Generalized Trust):不限定於熟悉者,對陌生人亦能信任。

3、制度的信任(Institutional Trust):正式結構中的信任關係,如對政府的信任。

表表

表 2-3 社會資本中的結構與規範社會資本中的結構與規範社會資本中的結構與規範 社會資本中的結構與規範 結構

非正式 正式

規範

非正式 非正式網絡 混合網絡

正式 混合網絡 正式網絡

資料來源:Western 等人 2005:109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Mitchell和Bossert(2007:51)在對尼加拉瓜(Nicaragua)的貧困社區進行 觀察時,類似Western等人,採取了結構(Structure)與認知型(Cognitive)觀點 來發展社會資本的研究面向(Mitchell &Bossert,2007:53):

1、結構面向:結構面向的內容涵括了網路的連結與志願性組織的參與,受訪者 須回答關於參與程度、團體的異質性與合作情況等問題,而在其研究中,這 些連結和參與被界定在發生於正式性質的團體和組織中。

2、認知面向:認知面向反映在行動者的態度之上,如對他人的信任與互惠規範 的遵守;此外,對信任的層級,從社會、聚落至個人都在研究的內容之中。

從Western等人和Mitchell、Bossert的觀點中可知:社會資本的內涵可概略分 為兩部分,一是與正式或非正式團體的關係和互動,從參與的次數或種類中可獲 得「客觀」的瞭解。另一則包括信任、互惠、安全感和默許的規範等,屬於「主 觀」評價的認知。而本研究之研究焦點雖著重於後者,即信任和規範的討論,亦 不能棄網絡概念於社會資本的討論範疇外,是以將採正式網絡與非正式網絡的分 類方式,分別觀察當中的信任與規範關係。

Paldam(2000:630)提出社會資本概念的三大類別:信任(Trust)、合作

(Cooperation)與網絡(Networks)當中至少包含了五種不同的社會資本定義,

而根據這三種不同的類別,研究上亦衍生出各自的測量方法,三大概念類屬圖示 如2-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24

圖圖

圖 2-1 社會資本概念類屬社會資本概念類屬社會資本概念類屬 社會資本概念類屬

資料來源:Paldam,2000:630

van Oorschot、Arts與Gelissen(2006:152-154)藉由歐洲價值調查研究

(European Values Study Survey)的資料觀察歐洲社會資本分佈的地緣關係時,

亦從社會資本理論中篩選出了三個主要面向:

1、網絡(Networks):網絡的意涵包括自願性組織的參與和自身家庭、朋友等的 人際關係。

2、信任(Trust):信任則有屬於人際間的信任與對制度的信任。

3、公民精神(Civism):公民精神泛指可靠程度:即人民間的承諾與道德;政治 參與:指是否討論或注意政府動態。

而在此三面向下,亦有各自之衡量指標,詳見表 2-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表表

表 2-4 社會資本的面向與指標社會資本的面向與指標社會資本的面向與指標 社會資本的面向與指標

面向 指標

1、網絡

(1)參與自願性組織 被動參與 主動參與

(2)社交 與朋友的人際交往

與家人的人際交往 2、信任

(1)概括性信任 對一般人的信任

(2)制度信任 對國家機關的信任 3、公民精神

(1)可靠程度 公民承諾與道德

(2)政治參與 討論和注意政治

資料來源:van Oorschot、Arts 與 Gelissen,2006:153

Healy(2002:2)認為對社會資本的各種不同理解是可以接受的,但在嘗試 衡量社會資本時,卻會收斂在四項重要的核心面向,分別為:

1、政治參與(Political Participation):指主動的公民參與和互動,亦和對政治結 構與機關的信任有關。

2、社區參與(Community Involvement):泛指在正式網絡中的互動,如宗教、運 動和利益團體等。

3、非正式的網絡/社交(Informal Networks/Sociability):由家庭關係、鄰居或朋 友所形成的社會資本形式。

4、信任、規範與約束(Trust, Norms and Sanctions):信任即指對於他人產生預 期行為與良善意圖的信念;而規範與約束是建立在信任與可靠的行為下,反 映出相同倫理和人際間義務、期待的概念。在信任層次的討論下,其又有三 種類型:對一般人的信任、對家庭或鄰居等的信任和對特定團體、機關成員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26

的信任。

Paldam、van Oorschot等人與Healy對於社會資本概念的衡量較諸於Inkeles顯 得更為具體且細緻,延續Putnam以來對社會資本定義與擁護,網絡、信任、合作 成為社會資本研究中不可或缺的評估面向。而經由三項研究的比較與瞭解,首 先,應能將網絡區分為具政治與社區參與性質的正式參與關係,和家庭、朋友間 的非正式參與關係;其次,信任可以界定為一般、特定與制度形式的信任;最後,

合作、規範的遵守和公民精神均可歸屬於認知型的社會資本。

Mateju和Vitaskova(2006:493-495)認為在社會資本概念化的研究中,可 以分為兩種不同的方法途徑:一為將其界定為「個人屬性」,是一種「私有財」

的性質,行動者可加以利用累積來成就自身的目標或期待,這類途徑較受西方國 家的接受;另一為將社會資本視為「社會屬性」,「它建立在人與人之間的信任,

甚至是政府維繫法律、保障各種交易的透明、安全之上。基於這些理由,社會資 本是一種促進高度效率與生產的公共財。」(Mateju &Vitaskova 2006:495)後 共產主義國家較趨近於此種看法。

Mateju和Vitaskova的想法為進行社會資本相關研究時所勢必觸碰的議題之 一,即在群體和個體研究目標的抉擇上,研究者需有所判斷。這不單單涉及研究 目標取捨,研究方法的更迭與結論的說服能力皆立基於此。究竟在社會資本的領 域中,對個體的研究成果能否類推至群體、個別的資料蒐集能否建構社群或國家 之全觀,不僅在社會資本命題下沒有結論,諸多社會科學研究中亦時有爭議。本 研究之目的雖非釐清個體與群體之推論問題,但仍就涉及「社會屬性」或「個人 屬性」的選擇,考量監察院之全國性與五權代表性後,將社會資本論為「社會屬 性」以符其面對廣泛公眾的國家機關立場。

社會資本的研究除了面臨概念難以界定的難題外,跨國的比較與標準化衡量 的問題也是社會資本研究者尋找研究突破的出路之一,Zukewich和Norris(2005:

2)摘要了社會資本衡量的各國經驗,並討論OECD國家於布達佩斯(Budapest)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會議中所達成對社會資本構成要素的共識,試圖建立一國際衡量社會資本的一致 性途徑,會議中關於社會資本探討面向的共識為(Zukewich & Norris,2005:

10-16):

1、社會參與(Social Participation):衡量關於參與有組織團體的頻率、種類和時 間等。

2、社會網絡與支持(Social Networks and Support):指個人非正式的參與一些活 動。

3、信任與互惠(Trust and Reciprocity):因信任的概念只能置於特定的脈絡,或 是令受訪者針對特定對象思考,故會議中最終並無任何標準化結論供跨國比 較參考。

4、公民參與(Civic Participation):相關於政治參與、政府信任、投票或涉入政 治過程等。

這項關於國際對社會資本內涵共識之討論與上述各項研究並無牴觸,但其卻

這項關於國際對社會資本內涵共識之討論與上述各項研究並無牴觸,但其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