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一章 緒論

本章旨在說明本研究的動機與目的,並以此提出研究問題與研究假 設,此外,並對研究的相關名詞作明確的界定。全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 為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為研究問題與假設,第三節為相關名詞釋義。

各節分說如下: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青少年時期,是人生階段中重要的一個轉換期,Arnstein(1980)即認為 青少年時期是充滿許多個人內心的、人際的活動與生涯活動的試探與轉換 (引自陳欣怡,民88),包含了面臨有關教育領域與職業領域的選擇,開始投 入專業領域之中的學習,國中畢業要讀普通高中或是職業學校?高中畢業 後考大學要選擇什麼類群與科系?青少年時期不斷的面臨生涯領域的選 擇。

根據Super的生涯發展五階段,高中階段屬於生涯發展中試探階段,在 試探階段的初期,這一時期的主要任務為了解自己的能力、興趣、性格,

以及價值觀,並透過和他人的討論或正式課程的學習,建立健康真確的自 我概念,從自身生活經驗中評估與個人的興趣與能力相配合的工作領域,

並嘗試做生涯試探性的選擇。而試探階段其中的轉換階段主要的任務在於 從評量自我的各個面向到選擇未來職業導向,在此一階段,個體需要認識 並主動探索職業的資訊並進而做出職業選擇、了解職業與能力的相關,此 外,接受訓練以培養技能為生涯做準備(張添洲,民83)。現今高中職學生的 學習狀況中,高中生直到高中畢業後始面臨科系選擇,而高職學生在國中 畢業之後立即面臨科別的選擇,父母與學校環境是否能夠提供充分的教育 訊息,提供支持性的探索環境以協助學生充分了解生涯選擇是影響個體日

2

後生涯搖擺的重要因素。

林清文(民82)則認為透過不同的生涯探索活動,例如打工經驗等,能 增進個體的生涯知覺,有助於釐清未來的生涯方向,進一步訂定具體的生 涯計畫。而高中階段正處於生涯定向的關鍵時期,更需要透過生涯的探索 來增進自我瞭解,透過活動的探索來發掘自我內在的能力、興趣與價值體 系,並蒐集相關的職業訊息,加強自我探索、職業探索與環境探索、才能 漸漸提昇其生涯自我效能,進而做出適切的生涯決定,因此高中職階段的 探索變得更加重要(Phillips, 1982)。

研究者身為高職輔導教師,在實務工作層上,觀察到許多在高中階段 的生涯選擇困難,職業學校學生相較於普通高中學生更早面臨教育領域與 職業領域的選擇,選擇職業學校科別的同時,及代表選擇進入某專業領域,

國中畢業後,少部分的學生經由職業試探尋找到自己興趣與性向進入職業 學校就讀,但也有多數學生因為考試分數的區間與父母親的期待,誤打誤 撞的進入職業學校,許多青少年是進入學校之後才開始培養對於該領域的 興趣與能力。相較於職業學校,普通高中則延緩分流,就讀普通高中的學 生在高一時會經歷類組的選擇與高三時的校系選擇,無論是高中與高職學 生,從國中階段面臨選擇進入高中或職業學校就讀,高中階段面臨大學階 段該進入哪一項專業領域,大學階段是持續投入該領域或轉換生涯,而後 步入社會尋找工作,從生涯選擇到生涯確定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往返的歷程。

進一步探索高中職學生生涯困難的原因,其個別差異甚大,有些學生 是面臨師長賦予的高度期待,而自己的目標與他人期待差異甚遠;有些則 是缺乏對於自己的認識,不清楚自己喜歡什麼、適合什麼,處於相當被動 的姿態;有的則是對於職業資訊不了解,對科系認識不清,導致錯誤的選 擇;有的則是對於自己缺乏自信不敢做決定…等,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 生涯困難,其中隱含多樣的因素,實務層面的經驗引發了研究者對於高中

3

階段的生涯議題的興趣。

Bowlby於1958年提出依附理論後,引發許多學者對於人類情感連結的 研究興趣,依附理論相關的研究相當廣泛,包含了探討依附與自我概念、

自尊、人際關係與適應、非行行為、情緒等的相關研究,這些研究支持了 個體的依附關係與個體發展性議題的關聯。依附關係(attachment)原指幼兒 與依附對象(通常是母親)之間永久性的情感連結(affectional

bond)(Ainsworth, 1989)。而早期的依附理論強調依附關係具有確保嬰兒生存 的生物性功能,雖然一般而言,提及依附關係的概念很容易只聯想到情感 的連結與支持的層面,然而依附關係的主要內涵在於強調良好的情感連結 之下,是有助於促進個體獨立的發展與探索。根據Bowlby的依附理論,安 全依附的幼兒能以母親為安全堡壘,有助於幼兒對環境的探索,並且支持 個體再度回到壓力情境中。(Allen & Land, 1999,引自Germeijs & Verschueren, 2009)。近幾年來依附理論廣泛應用於生涯領域之中,探討個體早期的依附 關係與日後的生涯抉擇的相關聯,其一是因個體探索環境的過程可以被視 為生涯探索的一部份;其二為生涯抉擇的過程是一複雜的歷程且面臨多重 的考驗與壓力(Germeijs & Verschueren, 2009)。

在依附與生涯的研究中,指出安全的依附關係會促進個體更多的探索 自我與環境(Blustein, Prezioso,& Schultheiss, 1995);在Emmanuelle(2009)的 研究中亦支持了青少年和母親的依附、父親的依附對於生涯未決定的狀態 有顯著的關係存在;Wolfe和Betz(2004)的研究即指出個體早期的依附關 係,包含與母親的依附、與父親的依附與同儕依附均會對於個體日後在生 涯承諾上有顯著的關連存在;而生涯承諾的過程也會受到個體所知覺到的 心理上的分離與和父母的依附關係有正向的相關(Blustein, Walbridge, Friedlnder,& Palladino, 1991)。

家庭動力的理論也廣泛的被納入生涯的考量,Kinnier, Brigman, &

4

Noble(1990)的探討個體在家庭中的互動界限與其生涯決定之間的關係研 究,研究發現個體在家庭互動關係中,若是界限混淆或涉入家庭中三角關 係在生涯決定上則傾向生涯未決定狀態。Bardley & Mims(1992)則認為生涯 未決定是一種系統性的症狀,家庭的結構與文化對於家庭成員的生涯選擇 具有重要的影響。在家庭系統中,個體的生涯未決定延遲了家庭的轉換 (Lopez& Andrews, 1987)。

台灣研究中,游淑瑜(民91)的研究中發現,美國家庭孩子問題的產生 是源於孩子的「獨立我」未能發展;而華人家庭孩子問題的產生是源於「關 係我」的要求,此研究結果指出關係在華人社會(包括:台灣、香港、新加 坡)中子女發展自我過程的重要地位,此依研究顯示出文化的差異性,在歐 美國家,在個體發展的過程中強調獨立自主與自我決定,父母涉入孩子的 生活程度較少,也不會干預其做決定;反之,在華人文化強調關係的緊密,

要求彼此需求的滿足與照顧,將此一觀點回歸到個體的生涯展上,子女的 生涯選擇往往也會受到與重要他人的關係連結所影響,而此一現象在華人 文化中是顯而易見的。

Bardick, Bernes, Magnusson,& Witko(2005)針對國中小學生與家長的研 究,認為父母在青少年生涯規劃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包含生涯資訊的提供、

生涯價值觀的教育與提供子女在生涯探索的支持性,父母在生涯資訊的提 供上尤其重要。子女和父母的互動關係若為支持性的,相互尊重溝通互動 關係,則有助於子女在生涯上的探索。然而,許多父母認為協助子女的生 涯選擇是作為父母重要的任務,過多的涉入或是決定亦可能對青少年的生 涯發展產生負面的影響。

從研究者的實務經驗中觀察,在高中職學生生涯發展上,探索與溝通 為兩個相當重要的部分,探索指對於自我的認識、未來科系、升學制度與 管道的了解,往外推展到職業的初探與市場趨勢的分析與調查,皆為高中

5

職學生在生涯探索的重要任務;而在溝通上,除了蒐集多元資訊並加以整 合,與重要他人,如父母、師長與同儕的溝通與討論,有助於高中職學生 澄清生涯選擇與價值觀念,而若遇到衝突與意見不一致時,如何與重要他 人溝通達成共識也是青少年生涯發展的重要任務。

在生涯的範疇中,涵蓋許多重要的面向,而生涯相關的研究中,以生 涯自我效能的研究居多,Turner與Lapan(2002)的研究中支持了父母支持對於 青少年生涯興趣與生涯自我效能的關連,當青少年所知覺到的父母支持程 度越高,及在生涯探索中的自我效能也就越高;Lease與Dahlbeck(2009)的研 究中探討父母依附、教養方式、制握信念對於生涯決策自我效能的相關,

研究發現父母依附關係、內控性格皆能有效預測個體的生涯決策自我效 能。在國內研究中,亦有探討依附關係、家庭界限對於生涯自我效能的相 關研究(蔣宜玫,民98;林惠瑜;民92),研究皆支持了個體的依附關係、家 庭界限對於其生涯自我效能自有顯著的關係存在。

而在生涯信念的部份,最早是由Krumboltz(1994)所提出,其認為生涯 信念是一套對自己以及對自己在工作世界中的發展之假設,這些假設不論 是否具有建設性,都會影響個體的生涯選擇。而林幸台(民86)亦認為生涯決 定信念對於個人生涯抉擇的影響不可忽視,進行生涯輔導之前,宜先就個 人對於生涯的想法進行了解。個體若具建設性的生涯信念,將會促使個人 達成生涯目標;反之,則可能會阻礙生涯發展。

金樹

人(民87)認為就認知心 理治療言,生涯信念是認知結構的一部份,是行為改變的切入點,對於個

而在生涯信念的部份,最早是由Krumboltz(1994)所提出,其認為生涯 信念是一套對自己以及對自己在工作世界中的發展之假設,這些假設不論 是否具有建設性,都會影響個體的生涯選擇。而林幸台(民86)亦認為生涯決 定信念對於個人生涯抉擇的影響不可忽視,進行生涯輔導之前,宜先就個 人對於生涯的想法進行了解。個體若具建設性的生涯信念,將會促使個人 達成生涯目標;反之,則可能會阻礙生涯發展。

金樹

人(民87)認為就認知心 理治療言,生涯信念是認知結構的一部份,是行為改變的切入點,對於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