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中職學生依附風格、生涯信念與生涯決定困難之相關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高中職學生依附風格、生涯信念與生涯決定困難之相關研究"

Copied!
17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田秀蘭 博士. 高中職學生依附風格、生涯信念與 生涯決定困難之相關研究. 研究生:黃思嘉撰. 中華民國一百零三年六月. i.

(2) 謝誌詞 不知不覺進入師大轉眼間已過五年,還記得當時滿懷欣喜與理想的進 入師大殿堂,第一年我還是個全職學生,投入許多時間與心力於課業中, 第二年便考取教職開始我的半工半讀人生,也因為工作壓力讓我對於學業 分身乏術,能完成論文相當不容易,漫漫長路,也到了撰寫謝詞的時刻了。 能夠如期完成論文,首先要感謝的是田秀蘭老師,因為有田秀蘭老師 豐富的學術經驗與專業的指導,讓我在撰寫論文有更多的思考,也總是能 夠提點我論文中的盲點與不足之處;感謝兩位口委謝茉莉老師與陳金定老 師在口試時的提醒與讚美,兩位老師的建議都讓我的研究論文更加完善; 感謝王慶福老師與田秀蘭老師願意讓我使用您們編制的量表,讓我的論文 得以順利進行;感謝全職實習機構的宏茂主任,給予我統計上的指導與建 議,感謝珮綺老師、雅雯老師與明惠好夥伴,時常關心我的論文近況幫我 加油打氣,也幫助我尋求協助發放問卷的學校;感謝毓婷、育萱、怡伶、 璦慈,因為有你們的大力協助,我才能夠有效率的回收問卷;還有三人支 持小組的季芳與竹薇,有你們的陪伴與支持,在論文的路上一點都不孤單; 感謝奕銘學長、慧貞學姐,謝謝你們傳授論文寫作的重點,也提醒我許多 在撰寫時的細節;謝謝益欣、乃連、林涵、碧君、晨韋以及所有幫我加油 的朋友們。 最後特別感謝我親愛的家人,體諒我在全職實習與論文這段期間的壓 力,給予我支持與鼓勵,還有充分且無憂的環境攻讀我的學業,感謝親愛 的至緯,謝謝你的體諒與包容,也利用假日的時間陪伴我一起面對論文, 最後謝謝自己堅持不懈,終於在第五年完成的碩士學業,離開師大有些興 奮但也有些不捨,五年前後心情差別許多,相同的是對於心理與諮商專業 的熱情與期待,告別學生身分,我將專心投入助人工作之中,回饋所學。. 思嘉謹誌 i. 2014.6.30.

(3) 中文摘要 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高中職學生在依附風格、生涯信 念與生涯決定困難間之差異與相關情形。研究過程採用立意取樣方式,共 抽取桃園縣與新北市共6所高中職,其中包含三所高中與三所高職之一、 二、三年級男女學生,有效樣本共704人。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 集,研究工具包括「人際依附風格量表」、「生涯信念檢核表」、「生涯 決定困難量表」。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典型 相關分析、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處理,研究結果如下: 一、高中職學生整體依附風格,在學校類型、性別、年級與決定狀態等背 景變項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二、高中職學生整體生涯信念,在學校類型、性別、年級與決定狀態等背 景變項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三、高中職學生整體生涯決定困難,在學校類型、年級與決定狀態等背景 變項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但在性別上則無達顯著差異。 四、高中職學生依附風格與生涯信念有三組典型相關存在,且達統計上之 顯著意義。 五、高中職學生依附風格與生涯決定困難有兩組典型相關存在,且達統計 上之顯著意義。 六、高中職學生生涯信念與生涯決定困難有兩組典型相關存在,且達統計 上之顯著意義。 七、依附風格與生涯信念對整體生涯決定困難有顯著預測力,其中以逃避 順從對整體生涯決定困難之預測力最高。 最後,研究者依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做為高中 職生涯輔導工作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關鍵字:依附風格、生涯信念、生涯決定困難 ii.

(4) 摘要. Relationship among Attachment Styles, Career Beliefs and Career Decision-making Difficulties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and Taoyuan City. SZU-CHIA HUANG.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s and relations among attachment styles, career beliefs and career decision-making difficulties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erms of their different backgrounds. We also examined the predictability of attachment styles and career beliefs to career decision-making difficulties for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sample consisted of 704 students (348 males and 356 females) from six senior high schools with purposive sampling. The study gathered information 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s. The instruments applied were Attachment Style Scale, Career Belief Checklist and Career Decision-making Difficulties Scale. The obtained data we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ne-way MANOVA, two-way ANOVA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 The attachment styles of senior school students varied significantly in terms of school property, gender, grade and state of decision-making. 2. The career beliefs of senior school students varied significantly in terms of school property, gender, grade and state of decision-making. 3. The career decision-making difficulties of senior school students varied significantly in terms of school property, grade and state of decision-making, , but not the gender. iii.

(5) 4. There were three significant canonical correlation between attachment styles and career beliefs. 5. There were two significant canonical correlation between attachment styles and career decision-making difficulties. 6. There were two significant canonical correlation between career beliefs and career decision-making difficulties. 7. The predictabilities of attachment styles and career belief on career decision-making difficulties were significant. Among which the avoidance and obedience is the most predictable. Based on the results, suggestions for career guidance and future researches were discussed and proposed.. Key words: attachment styles, career beliefs, career decision-making difficulties. iv.

(6) 目次 謝誌詞……………………………………………………………………………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iii 目次……………………………………………………………………………...v 表次…………………………………………………………………………….vii 圖次……………………………………………………………………………..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7. 第三節. 名詞釋義.......................................................................................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高中職學生生涯發展特性......................................................... 11. 第二節. 依附關係的理論基礎與相關研究............................................. 21. 第三節. 生涯信念的意涵與相關研究..................................................... 28. 第四節. 生涯決定困難的意涵、理論與相關研究................................. 3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4.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6. 第四節. 研究程序..................................................................................... 57. 第五節. 資料處理..................................................................................... 58.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61. v.

(7) 第一節. 高中職學生依附風格、生涯信念與生涯決定困難之. 現況分. 析................................................................................................. 61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高中職學生在依附風格、生涯信念與. 生涯. 決定困難之差異分析................................................................. 66 第三節. 依附風格與生涯信念之典型相關分析................................... 104. 第四節. 依附風格與生涯決定困難之典型相關分析........................... 111. 第五節. 生涯信念與生涯決定困難之典型相關分析........................... 116. 第六節. 依附風格與生涯信念對生涯決定困難之迴歸分析............... 12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9. 第一節. 結論........................................................................................... 129. 第二節. 建議........................................................................................... 134. 參考文獻……………………………………………………………………...139 一、中文部份........................................................................................... 139 二、西文部份........................................................................................... 145 附錄一. 人際風格量表使用同意書............................................................... 156. 附錄二. 生涯決定困難量表使用同意書....................................................... 157. 附錄三. 高中職學生生涯態度問卷............................................................... 158. vi.

(8) 表次 表 2-1-1. 何倫類型論人格特質與職業環境 ................................................... 15. 表 2-1-2 Ginzberg 的生涯發展階段論 ........................................................... 16 表 3-2-1. 有效樣本統計 ................................................................................... 45. 表 3-2-2. 受試者基本資料次數統計表 ........................................................... 46. 表 3-3-1. 依附風格量表各分量表名稱及內容 ............................................... 48. 表 3-3-2. 生涯信念檢核表各分量表名稱及內容 ........................................... 50. 表 3-3-3. 生涯決定困難量表各分量表名稱及內容 ....................................... 55. 表 4-1-1. 有效樣本各重要變項之間相關矩陣、平均數及標準差 ............... 62. 表 4-1-2. 高中職學生人際依附風格量表各向度單題得分 ........................... 63. 表 4-1-3. 高中職學生生涯信念檢核表各向度單題得分 ............................... 64. 表 4-1-4. 高中職學生生涯決定困難量表各向度單題得分 ........................... 66. 表 4-2-1. 高中職學生在依附風格上的分析結果 ........................................... 67. 表 4-2-2. 不同性別高中職學生在依附風格上的分析結果 ........................... 68. 表 4-2-3. 不同年級高中職學生在依附風格上的分析結果 ........................... 69. 表 4-2-4. 不同決定狀態高中職學生在依附風格上的分析結果 ................... 70. 表 4-2-5. 高中職學生在生涯信念上的分析結果 ........................................... 74. 表 4-2-6. 不同性別高中職學生在生涯信念上的分析結果 ........................... 76. 表 4-2-7. 不同年級高中職學生在生涯信念上的分析結果 ........................... 77. 表 4-2-8. 不同決定狀態高中職學生在生涯信念上的分析結果 ................... 79. 表 4-2-9. 高中職學生在生涯決定困難上的分析結果 ................................... 86. 表 4-2-10 不同性別高中職學生在生涯決定困難上的分析結果 ................... 87 表 4-2-11 不同年級高中職學生在生涯決定困難上的分析結果 ................... 89 表 4-2-12 不同決定狀態高中職學生在生涯決定困難上的分析結果 ........... 90. vii.

(9) 表 4-2-13 高中職及不同性別在「錯誤觀念」之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92 表 4-2-14 不同高中職與性別在「錯誤觀念」之細格及邊緣平均數、標 準差與人數....................................................................................... 92 表 4-2-15 高中職及不同性別在「錯誤觀念」之單純主要效果變異數分析 摘要表............................................................................................... 93 表 4-2-16 高中職及不同年級在「自我認識不足」之二因子變異數分析 摘要表............................................................................................... 94 表 4-2-17 不同高中職與年級在「自我認識不足」之細格及邊緣平均數、 標準差與人數................................................................................... 94 表 4-2-18 高中職及不同年級在「自我認識不足」之單純主要效果變異 數分析摘要表................................................................................... 94 表 4-2-19 不同性別與年級在「內在衝突」之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96 表 4-2-20 不同年級與性別在「內在衝突」之細格及邊緣平均數、標準 差與人數........................................................................................... 96 表 4-2-21 不同性別及年級在「內在衝突」之單純主要效果變異數分析 摘要表............................................................................................... 97 表 4-3-1. 依附風格與生涯信念之典型相關摘要表 ..................................... 105. 表 4-4-1. 依附風格與生涯決定困難之典型相關摘要表 ............................. 112. 表 4-5-1. 生涯信念與生涯決定困難之典型相關摘要表 ............................. 117. 表 4-6-1. 高中職生依附風格與生涯信念對生涯決定困難之多元迴歸摘 要表................................................................................................. 122. 表 4-6-2. 高中職學生依附風格與生涯信念對生涯決定困難之逐步多元 迴歸表............................................................................................. 123. viii.

(10) 圖次 圖 2-2-1. 依附風格類型圖 .............................................................................. 25. 圖 2-4-1. 生涯決定困難階層分類圖 ............................................................... 37.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 43. 圖 4-2-1. 錯誤觀念的估計邊緣平均數圖 ....................................................... 93. 圖 4-2-2. 自我認識不足的估計邊緣平均數圖 ............................................... 95. 圖 4-2-3. 內在衝突的估計邊緣平均數圖 ....................................................... 97. 圖 4-3-1. 高中職學生依附風格與生涯信念之典型相關結構圖 ................. 107. 圖 4-4-1. 高中職學生依附風格與生涯決定困難之典型相關結構圖 ......... 113. 圖 4-5-1. 高中職學生生涯信念與生涯決定困難之典型相關結構圖 ......... 118. 圖 4-6-1. 高中職學生依附風格與生涯信念對生涯決定困難回歸分析圖 . 124. ix.

(11) x.

(12) 第一章 緒論 本章旨在說明本研究的動機與目的,並以此提出研究問題與研究假 設,此外,並對研究的相關名詞作明確的界定。全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 為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為研究問題與假設,第三節為相關名詞釋義。 各節分說如下:.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青少年時期,是人生階段中重要的一個轉換期,Arnstein(1980)即認為 青少年時期是充滿許多個人內心的、人際的活動與生涯活動的試探與轉換 (引自陳欣怡,民88),包含了面臨有關教育領域與職業領域的選擇,開始投 入專業領域之中的學習,國中畢業要讀普通高中或是職業學校?高中畢業 後考大學要選擇什麼類群與科系?青少年時期不斷的面臨生涯領域的選 擇。 根據Super的生涯發展五階段,高中階段屬於生涯發展中試探階段,在 試探階段的初期,這一時期的主要任務為了解自己的能力、興趣、性格, 以及價值觀,並透過和他人的討論或正式課程的學習,建立健康真確的自 我概念,從自身生活經驗中評估與個人的興趣與能力相配合的工作領域, 並嘗試做生涯試探性的選擇。而試探階段其中的轉換階段主要的任務在於 從評量自我的各個面向到選擇未來職業導向,在此一階段,個體需要認識 並主動探索職業的資訊並進而做出職業選擇、了解職業與能力的相關,此 外,接受訓練以培養技能為生涯做準備(張添洲,民83)。現今高中職學生的 學習狀況中,高中生直到高中畢業後始面臨科系選擇,而高職學生在國中 畢業之後立即面臨科別的選擇,父母與學校環境是否能夠提供充分的教育 訊息,提供支持性的探索環境以協助學生充分了解生涯選擇是影響個體日 1.

(13) 後生涯搖擺的重要因素。 林清文(民82)則認為透過不同的生涯探索活動,例如打工經驗等,能 增進個體的生涯知覺,有助於釐清未來的生涯方向,進一步訂定具體的生 涯計畫。而高中階段正處於生涯定向的關鍵時期,更需要透過生涯的探索 來增進自我瞭解,透過活動的探索來發掘自我內在的能力、興趣與價值體 系,並蒐集相關的職業訊息,加強自我探索、職業探索與環境探索、才能 漸漸提昇其生涯自我效能,進而做出適切的生涯決定,因此高中職階段的 探索變得更加重要(Phillips, 1982)。 研究者身為高職輔導教師,在實務工作層上,觀察到許多在高中階段 的生涯選擇困難,職業學校學生相較於普通高中學生更早面臨教育領域與 職業領域的選擇,選擇職業學校科別的同時,及代表選擇進入某專業領域, 國中畢業後,少部分的學生經由職業試探尋找到自己興趣與性向進入職業 學校就讀,但也有多數學生因為考試分數的區間與父母親的期待,誤打誤 撞的進入職業學校,許多青少年是進入學校之後才開始培養對於該領域的 興趣與能力。相較於職業學校,普通高中則延緩分流,就讀普通高中的學 生在高一時會經歷類組的選擇與高三時的校系選擇,無論是高中與高職學 生,從國中階段面臨選擇進入高中或職業學校就讀,高中階段面臨大學階 段該進入哪一項專業領域,大學階段是持續投入該領域或轉換生涯,而後 步入社會尋找工作,從生涯選擇到生涯確定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往返的歷程。 進一步探索高中職學生生涯困難的原因,其個別差異甚大,有些學生 是面臨師長賦予的高度期待,而自己的目標與他人期待差異甚遠;有些則 是缺乏對於自己的認識,不清楚自己喜歡什麼、適合什麼,處於相當被動 的姿態;有的則是對於職業資訊不了解,對科系認識不清,導致錯誤的選 擇;有的則是對於自己缺乏自信不敢做決定…等,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 生涯困難,其中隱含多樣的因素,實務層面的經驗引發了研究者對於高中 2.

(14) 階段的生涯議題的興趣。 Bowlby於1958年提出依附理論後,引發許多學者對於人類情感連結的 研究興趣,依附理論相關的研究相當廣泛,包含了探討依附與自我概念、 自尊、人際關係與適應、非行行為、情緒等的相關研究,這些研究支持了 個體的依附關係與個體發展性議題的關聯。依附關係(attachment)原指幼兒 與依附對象(通常是母親)之間永久性的情感連結(affectional bond)(Ainsworth, 1989)。而早期的依附理論強調依附關係具有確保嬰兒生存 的生物性功能,雖然一般而言,提及依附關係的概念很容易只聯想到情感 的連結與支持的層面,然而依附關係的主要內涵在於強調良好的情感連結 之下,是有助於促進個體獨立的發展與探索。根據Bowlby的依附理論,安 全依附的幼兒能以母親為安全堡壘,有助於幼兒對環境的探索,並且支持 個體再度回到壓力情境中。(Allen & Land, 1999,引自Germeijs & Verschueren, 2009)。近幾年來依附理論廣泛應用於生涯領域之中,探討個體早期的依附 關係與日後的生涯抉擇的相關聯,其一是因個體探索環境的過程可以被視 為生涯探索的一部份;其二為生涯抉擇的過程是一複雜的歷程且面臨多重 的考驗與壓力(Germeijs & Verschueren, 2009)。 在依附與生涯的研究中,指出安全的依附關係會促進個體更多的探索 自我與環境(Blustein, Prezioso,& Schultheiss, 1995);在Emmanuelle(2009)的 研究中亦支持了青少年和母親的依附、父親的依附對於生涯未決定的狀態 有顯著的關係存在;Wolfe和Betz(2004)的研究即指出個體早期的依附關 係,包含與母親的依附、與父親的依附與同儕依附均會對於個體日後在生 涯承諾上有顯著的關連存在;而生涯承諾的過程也會受到個體所知覺到的 心理上的分離與和父母的依附關係有正向的相關(Blustein, Walbridge, Friedlnder,& Palladino, 1991)。 家庭動力的理論也廣泛的被納入生涯的考量,Kinnier, Brigman, & 3.

(15) Noble(1990)的探討個體在家庭中的互動界限與其生涯決定之間的關係研 究,研究發現個體在家庭互動關係中,若是界限混淆或涉入家庭中三角關 係在生涯決定上則傾向生涯未決定狀態。Bardley & Mims(1992)則認為生涯 未決定是一種系統性的症狀,家庭的結構與文化對於家庭成員的生涯選擇 具有重要的影響。在家庭系統中,個體的生涯未決定延遲了家庭的轉換 (Lopez& Andrews, 1987)。 台灣研究中,游淑瑜(民91)的研究中發現,美國家庭孩子問題的產生 是源於孩子的「獨立我」未能發展;而華人家庭孩子問題的產生是源於「關 係我」的要求,此研究結果指出關係在華人社會(包括:台灣、香港、新加 坡)中子女發展自我過程的重要地位,此依研究顯示出文化的差異性,在歐 美國家,在個體發展的過程中強調獨立自主與自我決定,父母涉入孩子的 生活程度較少,也不會干預其做決定;反之,在華人文化強調關係的緊密, 要求彼此需求的滿足與照顧,將此一觀點回歸到個體的生涯展上,子女的 生涯選擇往往也會受到與重要他人的關係連結所影響,而此一現象在華人 文化中是顯而易見的。 Bardick, Bernes, Magnusson,& Witko(2005)針對國中小學生與家長的研 究,認為父母在青少年生涯規劃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包含生涯資訊的提供、 生涯價值觀的教育與提供子女在生涯探索的支持性,父母在生涯資訊的提 供上尤其重要。子女和父母的互動關係若為支持性的,相互尊重溝通互動 關係,則有助於子女在生涯上的探索。然而,許多父母認為協助子女的生 涯選擇是作為父母重要的任務,過多的涉入或是決定亦可能對青少年的生 涯發展產生負面的影響。 從研究者的實務經驗中觀察,在高中職學生生涯發展上,探索與溝通 為兩個相當重要的部分,探索指對於自我的認識、未來科系、升學制度與 管道的了解,往外推展到職業的初探與市場趨勢的分析與調查,皆為高中 4.

(16) 職學生在生涯探索的重要任務;而在溝通上,除了蒐集多元資訊並加以整 合,與重要他人,如父母、師長與同儕的溝通與討論,有助於高中職學生 澄清生涯選擇與價值觀念,而若遇到衝突與意見不一致時,如何與重要他 人溝通達成共識也是青少年生涯發展的重要任務。 在生涯的範疇中,涵蓋許多重要的面向,而生涯相關的研究中,以生 涯自我效能的研究居多,Turner與Lapan(2002)的研究中支持了父母支持對於 青少年生涯興趣與生涯自我效能的關連,當青少年所知覺到的父母支持程 度越高,及在生涯探索中的自我效能也就越高;Lease與Dahlbeck(2009)的研 究中探討父母依附、教養方式、制握信念對於生涯決策自我效能的相關, 研究發現父母依附關係、內控性格皆能有效預測個體的生涯決策自我效 能。在國內研究中,亦有探討依附關係、家庭界限對於生涯自我效能的相 關研究(蔣宜玫,民98;林惠瑜;民92),研究皆支持了個體的依附關係、家 庭界限對於其生涯自我效能自有顯著的關係存在。 而在生涯信念的部份,最早是由Krumboltz(1994)所提出,其認為生涯 信念是一套對自己以及對自己在工作世界中的發展之假設,這些假設不論 是否具有建設性,都會影響個體的生涯選擇。而林幸台(民86)亦認為生涯決 定信念對於個人生涯抉擇的影響不可忽視,進行生涯輔導之前,宜先就個 人對於生涯的想法進行了解。個體若具建設性的生涯信念,將會促使個人 達成生涯目標;反之,則可能會阻礙生涯發展。金樹人(民87)認為就認知心 理治療言,生涯信念是認知結構的一部份,是行為改變的切入點,對於個 人的生涯決定行為而言,其認知、信念或思考型態應是一重要關鍵,可以 得知生涯信念在個體的生涯探索與決策過程中都是扮演重要的角色。王麗 芬(民91)的研究中即發現生涯信念與非理性信念有相關,且大學生的生涯信 念可以有效的預測生涯決定。縱看多數的研究多在探討生涯自我效能對於 生涯決定的影響,而較少討論生涯信念對個體生涯決定的影響部份,故研 5.

(17) 究者欲納入生涯信念此一重要變項,以充實現有的研究。 此外,過去研究大多著重在個人層面的發現,如自我概念、自尊對於 生涯定向的相關、生涯自我效能、生涯阻礙的相關研究等,反而較少以互 動論的方式看待生涯的歷程,如探討家庭帶給個體的影響、父母依附關係 等因素與於生涯決定的關聯。在近年的研究中可以發現依附關係在生涯上 的影響已逐漸被看重,唯其在近幾年才開始較多的探討,在國內中的研究 也較少討論,而考量不同文化國情的因素,研究者認為在華人文化中更加 重視依附關係,且對於個體的獨立性與自主性也有不同的看法,故選擇該 變項納入研究主題之中,充實國內在依附關係與生涯面向上的研究,也據 此提供生涯諮商上的建議。 綜合上述,不論是依附關係與家庭中的影響因素均會對於個體生涯探 索與生涯決定有相關,可以說,某些生涯信念對生涯決定有推動的作用, 而某些生涯信念與生涯決定困難有關。為現有之研究在探討生涯信念部分 較少,對於生涯信念的定義也較不明確,也少與依附關係做連結,研究者 選取這三組變項期盼在這些問題上有更深入的理解,進而作為生涯諮商實 務工作的參考。 依據上述,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如下: 一、了解高中職學生在依附風格、生涯信念、生涯決定困難的現況。 二、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高中職學生在依附風格、生涯信念與生涯決定困 難的差異情形。 三、探討高中職學生依附風格、生涯信念與生涯決定困難三者之間的關聯。 四、根據研究的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供教育與輔導諮商之用,並作為生 涯輔導工作發展之參考。. 6.

(18)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一、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的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本研究所探討的研究問題與研究假 設詳細說明如下: (一) 不同背景變項的高中職生是否在依附關係、生涯信念與生涯決定困難 上有差異? (二) 高中職生在依附風格與生涯信念上是否有相關存在? (三) 高中職生在依附風格與生涯決定困難上是否有相關存在? (四) 高中職生在生涯信念與生涯決定困難上是否有相關存在? (五) 高中職生的依附風格與生涯信念是否可以有效預測生涯決定困難?. 二、研究假設 依據研究問題,提出以下研究假設: 假設一:不同背景變項的高中職生在依附關係上的差異達統計上的顯著意 義。 1-1 高中生與高職生在依附風格上的差異達統計上的顯著意義。 1-2 不同性別的高中職生在依附風格上的差異達統計上的顯著意義。 1-3 不同年級的高中職生在依附風格上的差異達統計上的顯著意義。 1-4 不同決定狀態的高中職生在依附風格上的差異達統計上的顯著意 義。 假設二:不同背景變項的高中職生在生涯信念上的差異達統計上的顯著意 義。 7.

(19) 2-1 高中生與高職生在生涯信念上的差異達統計上的顯著意義。 2-2 不同性別的高中職生在生涯信念上的差異達統計上的顯著意義。 2-3 不同年級的高中職生在生涯信念上的差異達統計上的顯著意義。 2-4 不同決定狀態的高中職生在生涯信念上的差異達統計上的顯著意 義。 假設三:不同背景變項的高中職生在生涯決定困難上的差異達統計上的顯 著意義。 3-1 高中生與高職生在生涯決定困難上的差異達統計上的顯著意義。 3-2 不同性別的高中職生在生涯決定困難上的差異達統計上的顯著意 義。 3-3 不同年級的高中職生在生涯決定困難上的差異達統計上的顯著意 義。 3-4 不同決定狀態的高中職生在生涯決定困難上的差異達統計上的顯 著意義。 假設四:高中職學生依附風格與生涯信念之間的典型相關達統計上的顯著 意義。 假設五:高中職學生依附風格與生涯決定困難之間的典型相關達統計上的 顯著意義。 假設六:高中職學生生涯信念與生涯決定困難之間的典型相關達統計上的 顯著意義。 假設七:高中職學生之依附風格與生涯信念能有效預測生涯決定困難. 8.

(20) 第三節 名詞釋義 一、高中職學生 本研究所指稱的高中職學生是指就讀高級中學與職業學校的日間部 在學學生。高中與高職教育體系與學制大不相同,高中職學生的生涯樣態 亦大不相同,而未求研究的代表性與可行性,本研究進行便利隨機抽樣, 選擇位於桃園縣與新北市公立高中職一、二、三年級學生做為研究對象。 二、依附風格 依附是指個體對他人永久的情感連結,用來描述我們對生活中特殊人 物所感受到的強烈情感關係。而本研究所指的依附風格是以以 Bartholomew 和 Horowitz(1991)的成人依附類型理論中四種成人依附風 格為分類方式,分別下列四種依附風格:(一)安全型(secure pattern):對於 親密關係感到舒適,覺得自己是值得被愛;(二)焦慮型(preoccupied pattern):過度依賴親密關係,害怕被拒絕;(三)拒絕型(dismissive pattern): 不願意依賴別人,避免與他人親密的依附關係;(四)逃避型(fearful pattern):覺得自己沒有價值,不值得被愛,也覺得別人不可信賴。. 三、生涯信念 生涯信念最早是由 Krumboltz 所提出,其認為生涯信念是對自己以及 對自己在工作世界中的發展之假設,這些假設不論是否具有建設性,都會 影響個體的生涯選擇。而本研究所指稱之生涯信念主要是由紀憲燕所編製 的生涯信念檢核表測得,包含六大建構因素與二十項分量表分別為:(一) 完美主義,分為五項:(1)生涯自我效能、(2)控制企圖、(3)工作決定審慎、 (4)面子主義與(5)彈性與變化。(二)外在取向,分為三項:(1)外在取向、(2) 自由傾向與(3)遷居/開放的意願。(三)逃避順從,分為三項:(1)逃避傾向、 9.

(21) (2)生涯重心與(3)順從意願。(四)自我價值,分為兩項:(1)自我價值與(2) 自我主張。(五)工作抱負,分為四項:(1)規劃萬能/專業至上、(2)工作嘗試、 (3)工作萬能與(4)工作本身之價值。(六)刻板印象,分為三項:(1)測驗/專家 取向、(2)性別刻板印象與(3)角色刻板印象。. 四、生涯決定困難 Gati, Krausz& Osipow(1996)認為生涯決定困難即是個體在生涯決定的 過程中所遭遇到的困難與阻礙導致無法決定的情形,Gati等人根據文獻與實 徵研究結果,建立一套生涯決定困難的階層性分類系統。Gati將生涯決定困 難以生涯決定的不同階段分成兩大類:做決定之前的困難與做決定過程中 遇到的困難,其中又再分為四大類型決定困難:(一)個人尚未準備就緒,分 為四項:(1)缺乏動機、(2)猶豫不決、(3)錯誤的生涯觀念及(4)缺乏對於生涯 發展階段的認識。(二)訊息蒐集不足,分為三項:(1)自我資訊不足、(2)職 業資訊不足以及(3)對於如何取得資訊之方式的資訊不足。(三)訊息不一致, 分為三項:(1)訊息來源不可靠、(2)內在衝突與(3)外在衝突。 本研究以田秀蘭(民90)修訂建立之「生涯決定困難量表」(Career Decision-making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 CDDQ)得分來表示此一指標。全 量表有11個分量表,量表得分越高,表示個體在做生涯決定時所知覺到的 問題越多、越困難。. 10.

(2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為四節,分別為第一節、高中職學生的生涯發展;第二節、 依附關係的理論基礎與相關研究;第三節、生涯信念的意涵與相關研究與 第四節、生涯決定困難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第一節 高中職學生生涯發展特性 一、高中職學生的生涯發展 生涯(career)原自拉丁文 carrus,其原意是指車輛行駛的路徑,而後演 變為道路或發展途徑之意,後又延伸為職業、生涯。生涯涵蓋了生活各部 份,也可視為一種生活方式,包含了一生之中的工作職業與休閒活動, Supper 認為生涯是生活裡各面向的連續演進,統合了人一生中的各種職業 與角色(金樹人,民 87),生涯涵蓋的範圍涉及個體人一生,從工作、家庭、 自我、感情、休閒、健康等層面,包括任何與職業工作有關或無關的角色 型態,如子女、學生、父母、退休者等角色。 Super 與 Crites(1957)提出個人的生涯發展可分成五大階段,包括成 長、探索、建立、維持與衰退階段,青少年的生涯發展階段橫跨成長與探 索兩個階段。在 14 歲以前青少年處於生涯發展階段的成長期,主要發展任 務是藉由對父母親、家中長輩、教師或是同儕等生命中重要他人的楷模學 習與認同,發展出自我概念、自我認識及對職業資訊的了解。在 15 歲後的 青少年進入了探索期,會藉由學校的學習活動、社團的休閒活動或假期打 工機會,進行內在自我探索與外在世界的嘗試,這個階段可以更近一步區 分為試探期(15-17 歲)、過渡期(18-21 歲)與承諾期(22-24 歲),每一階段有 11.

(23) 不同發展任務。在青少年的試探階段中,青少年需要考慮自己的興趣、需 要、性向、能力、工作機會,做一個暫時性的職業選擇,並在課業及工作 中加以嘗試。 Erickson 則認為青少年是發展自我認識與自我統合的重要時期,青少 年期的主要任務是建立一個新的認同感或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以及形 成他在社會中所占的情感位置,故在此一時期他人的影響漸趨重要,不管 是家庭中傳達的價值觀、同儕的楷模學習、學校的資訊提供與社會的期待 間接對於青少年的自我形塑與生涯探索產生影響。Cite(1969)認為青少年階 段的生涯任務應是依照自己的能力、興趣、經驗與價值觀,形成一個暫時 性的生涯目標,投入生活中的各種角色,並且個人開始對職業領域偏好具 體化。 現今國高中學生的生涯樣態中,國中三年的學習與成長,生理與心理 皆較為成熟,國中畢業後的學生開始面臨重大的生涯選擇,是要選擇就讀 高中抑或是就讀高職?還是投入職業工作中學一技之長?選擇高職要如何 選擇類科?選擇高中後,在高二時亦必須決定要就讀文組或是理組,高三 畢業要選擇未來就讀的科系,這種種的決定都與生涯議題息息相關,高中 職學生對於自我的認識的清楚探索,對於自己的性向能力、興趣與生涯價 值觀能有充分的探索;對於生涯的資訊是能蒐集充足,學校與家庭將是資 訊的重要提供來源,以及青少年是否有做決定的準備與技巧等,對於此一 階段的生涯發展皆有關鍵的影響。 由上可知,青少年時期不論是在人格形成上與生涯探索上都屬相當關 鍵的時期,接下來第二部分將彙整青少年相關的生涯理論與第三部分的高 中職學生的生涯輔導重點分作說明。 二、生涯相關理論 生涯發展理論眾多,各有其立論根據,約可分為三大取向: 12.

(24) (一) 適配取向: 適配取向重視人與事情的配合,又依著重不同,分為心理取向與非心 理取向,心理取向代表學者為 Parsons 特質因素論始祖,其率先主張分析 個人特質與個性,在將特質與工作職業條件相配對,Holland(1996)類型論 主張六種職業類型與人格特質配對的取向,Dawis 工作適應理論強調工作 者滿意度與調適度,Ann Roe 則是以 Maslow 的需求層次論提出親職需求 理論,其認為心理、生理、社會與經濟等的需求是影響職業選擇的重要因 素,也強調家庭環境與父母管教方式對個體需求與職業的影響(吳芝儀,民 89;李茂興譯,民 87)。 (二) 發展取向: 強調生涯為一連續不斷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包含從出生到死亡一生 的過程,代表學者為 Super 與 Ginzberg,其將人的一生分為不同階段,每 階段都有需要完成的生涯任務。 (三) 決策取向: 決策取向重視決策的歷程與型態的探討,決策理論的發展是起源於經 濟學,個人的抉擇取決於最可能獲致其預期的結果,又可分為決策模式與 社會學習論兩派。決策模式的代表學者為 Gelatt、Katz 與 Tiedeman,其任 透過協助後,個體會選擇最大酬賞及最小失敗的生涯選擇,而社會學習論 則以 Krumboltz 為代表,Krumboltz 強調遺傳與環境對於個人學習經驗的影 響,對於個體未來生涯選擇具有重要的影響性。 三種取向都有其立論依據,在了解青少年生涯發展樣態或進行生涯輔 導與諮商時,多半採用折衷方法整合眾理論,以下就常見的生涯理論加以 介紹說明: 1. 特質因素論 13.

(25) 特質因素論是最早的職業輔導理論,1909 年美國波士頓大學教授 Frank Parsons 在其《選擇一個職業》的著作所提出,其認為人與職業相匹 配是職業選擇的重要觀點,理論主張每個個體都有自己獨特的人格模式, 每種人格模式的個人都有其相適應的職業類型。Parsons 提出職業輔導三大 原則:(1)探索自我知識,包括人格特質、性向、興趣、價值觀、限制等, (2)了解職業知識,了解職業相關訊息,包含酬勞、機會、優缺點、需要條 件與發展前途等,(3)合理推論上述兩種的關係,特質因素論強調個人與職 業選擇的關係,將人格特質與條件與不同的工作類型連結,以找出最適合 個人的工作。 2. Holland 類型論 何倫類型論在青少年生涯輔導是相當重要的理論,其認為職業選擇是 人個特質的延伸,經由職業選擇可反應出人格特質。而人格特質與個體所 選擇職業的適配度,則會影響個體對於工作的滿意度、成就、適應與穩定 程度。 何倫類型論的基本假設有四點:(1)大多數的人可以被歸納為六大人格 特質類型如表 2-1-1,這六大類型為實用型(Realistic)、研究型 (Investigative)、藝術型(Artistic)、社會型(Social)、企業型(Enterprising)與事 務型(Conventional);(2)在職業環境上,同樣可區分上述六型;(3)個體會傾 向尋求足以發揮其能力與技術,展現態度與價值觀念,並且可以解決問題 的職業環境;(4)個人的行為是人格特質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也就是 說,不同類型的人會適合不同的生活或是工作環境,青少年需要去探索自 我的特質與興趣,進而與工作世界資訊相配合。. 14.

(26) 表 2-1-1 何倫類型論人格特質與職業環境 類型 實用型 (R) 研究型 (I) 藝術型 (A). 人格特質. 職業環境. 順從、坦率、謙虛、自然、實 技術性職業,如水電工人、 際、穩健、喜歡具體的工作. 技師、建築工人、機械員. 分析、謹慎、批判、好奇、聰 天文、物理、數學、化學、 明、精確、理性、個性獨立. 電腦等科學家. 美感、直覺、創意、富有表情、 美術設計、音樂、戲劇、文 喜歡藉由藝術創作表達自己. 學作家、編輯等. 社會型. 合作、友善、助人、仁慈、關 教師、教育行政人員、社會. (S). 心社會問題、喜歡與他人互動 工作人員、諮商師、護理師. 企業型. 冒險、外向、進取、自信、領 人事經理、買賣推銷、律師. (E) 事務型 (C). 導力、說服力、善社交 實際、保守、順從、謹慎、規 辦公室行政人員、銀行收銀 律、有效率、喜歡據結構性. 員、秘書 摘自吳芝儀(民 89). 3. Ann Roe 親職需求理論 Roe 的親職需求理論最早原自於馬斯洛的需要論,其理論有兩個重 點:(1)重視兒童時期父母的管教方式,(2)重視發展職業分類系統。Roe 強 調個人早期經驗與日後職業選擇的之間的關係,而個人的早期經驗又是以 父母管教態度對個體的人格特質的影響為主,Roe 認為父母的教養態度大 約可分為冷漠與溫暖兩大類,對待子女的行為大致有三大類:關心子女、 接納子女、拒絕子女,不同對待子女的方式,會形塑出子女不同的人格特 質,Roe 將子女的人格特質區分為人際傾向與非人際傾向,父母如果是嚴 厲的管教,子女容易形成防衛性的人格特質,影響選擇非人際傾向的職業; 15.

(27) 若父母的管教態度是溫和的,則子女亦有非防衛性的人格特質,選擇人際 傾向的職業。 4. Ginzberg 的生涯發展階段論 Ginzberg 及其同僚於 1951 年所提出之理論首度將生涯選擇視為一發 展歷程,其認為生涯的發展會因年齡的增長而增進,大約至成年早期後才 結束。Ginzberg 將生涯發展階段分成三個階段,分別為:11 歲以前的幻想 期;11 至 17 的試驗期以及 17 到成年前期的實現期。各階段的主要任務與 特色如下表概述: 表 2-1-2 Ginzberg 的生涯發展階段論 階段. 年齡. 幻想期. 11 歲以前. 試驗期. 11~17 歲. 特性 從遊戲中逐漸發展生涯之初探。 逐漸了解工作世界之要求,並且形成對個人興 趣、能力與價值觀等概念之認識. 實現期. 17 歲~成人前期. 整合能力與興趣,進一步形成具體生涯目標。. 高中階段屬於 Ginzberg 階段的試驗期,在此一階段的生涯發展中又有 幾個重要的部份:(1)興趣發展階段(11-12 歲):此一階段兒童開始停止幻 想,開始覺察自己的興趣,開始發展對於特定領域的興趣,可能藉由觀察 週遭他人的工作活動、學校活動、同儕互動等來增進對於自己興趣的探索。 (2)能力發展階段(13-14 歲):此一階段開始覺察自己的能力狀況,開始培養 自己在各興趣的能力,並嘗試將能力表現在相關的活動上。(3)價值觀發展 階段(15-16 歲):青少年開始形成自己的生涯價值觀,並嘗試與興趣與能力 結合,青少年在做生涯決定時,不僅需考慮興趣與能力,也需了解職業價 值,將自己的目標與價值觀納入考量之中。(4)轉換階段(17-18 歲):青少年 16.

(28) 逐漸的由生涯的探索階段轉換為實際的選擇,此時,需要蒐集相關的職業 資訊,進而採取選擇與行動。 是故,高中職階段的發展任務在於提升自我了解與生涯探索,探索對 於特定領域的興趣以及發展符應的能力,結合自己的生涯價值觀,最後對 生涯目標形成認同與承諾,並以此為基礎發展出個人獨特的生涯路徑與生 活方式。 5. Supper 的生涯發展論 以發展為基礎Super認為生涯是個人生命中不同階段的組合,其將生涯 歷程視為一系列階段發展過程,大致分為五個階段分別為:(1)成長期(0歲 至14歲):經由模仿與學習認同家庭中與學校中的重要他人,發展自我概念 與價值觀念,隨年齡增長,社會參與增多,興趣與能力的發展也更為重要。 (2)探索期(15歲至24歲):在學校、社團活動、工作經驗中的探索增加,對職 業的偏好漸漸具體化,進一步進行角色與職業的試探。(3)建立期(25歲至44 歲):找到適合的職業領域,努力建立安穩的工作職務,穩定的發展職業生 涯,可能升遷、改變工作環境,但不會改變工作領域。(4)維持期(45歲至64 歲):屬於專精與晉升的階段,在職場上取得相當的地位,不斷努力與發展 成就,也必須面對新進人員的挑戰。(5)衰退期(65歲以後):屬於退休階段, 生理與心理的能量逐漸衰退,從原有的工作退出,從工作的參與者轉變為 旁觀者,退休之後,還需尋找可以滿足自己的來源,轉移生活得重心以減 緩身心的衰退,持續生命力。 高中職階段屬於Super生涯發展論中的探索期,探索期,始自年齡自15 至24歲,在此一階段中,個人逐漸覺察職業、工作是人生重要的部份,並 開始著手嘗試符合興趣之職業探索活動,而職業的偏好也逐漸聚焦於特定 領域,但此特定領域未必是個人最終的發展領域(林幸台,民86)。 Super相當重視探索期的重要性,進而提出三個階段進行說明,分別為: 17.

(29) (1)試探期(tentative phase):自14歲至17歲,考量個人需要、能力、興趣與價 值觀,逐漸縮小生涯規劃範圍,並且透過對生涯目標的想像以及實際參與 工作經驗,對於工作世界形成初步認識,協助個人確認生涯選擇,此階段 任務在於職業偏好的具體化,而在此階段,學校與家庭的功能主要在於提 供個體充分的生涯資訊與生涯探索的支持性環境。(2)轉換期(transition phase):自18歲至21歲為進入就業市場而接受專業訓練以具備相關能力,進 而實際了解所選擇生涯之各項訊息與資源。由於對專業訓練能力與機會的 可得性以及工作機會的不確定,此階段的規劃仍有變動的可能性(Isaacson &Brown, 1993)。(3)嘗試並形成初步承諾期(trial phase):自22歲至24歲,此 階段為正式進入職場前的階段,在此階段,個人開始對未來做出計畫與承 諾,更接近生涯目標。然而若目標不適合,可能再次經歷上述階段以確定 生涯方向(林幸台,民86)。 綜合以上論點,在此階段的高中職學生,在生涯發展上一方面需要發 展自我的興趣、能力與價值觀;一方面也需要藉由特定的活動,如打工經 驗、社團活動等的嘗試來確立生涯的領域與目標(邱志賢,民86)。 6. Krumboltz 社會學習理論 社會學習理論最早由 Bandura 所創,其理論強調社會環境與個人學習 經驗對於人格形塑與行為發展的影響,而 Krumboltz 將此理論運用到生涯 領域,生涯發展的歷程相當複雜,Krumboltz 歸納出四個對於生涯決定有 影響力的因素:(1)遺傳天賦與特殊能力:包含種族、外貌、性別、智力、 體能外表、人格特質、特殊才能等,這些因素對於職業選擇可能有正面的 促進作用,也可能限制個人職業選擇。(2)環境條件與重要事件:通常只個 人無法掌握的特殊情境,如政府的政策、天然災害、科技發展、勞工法令 等的影響,就學與訓練機會,家庭與社區背景,這些因素均有可能對於個 人的學習與生涯決定造成影響。(3)學習經驗:學習經驗是指經由對於自己 18.

(30) 事件的反應、他人的反應、直接觀察而獲得的經驗,如學習生涯規畫的技 巧、職業或教育表現等等。(4)任務取向技能:包含問題解決的技巧、工作 習慣、心理狀態、情緒反應與認知歷程等。這四大因素交互作用影響 三、高中職學生的生涯輔導 高中階段的生涯發展需要不斷探索、嘗試與做決定,主要的任務即是 在探索與瞭解自我、認識教育及職業世界、蒐集生涯資訊,進而培養生涯 規劃與決策能力,發展個人的思考與價值觀等。縱觀上述生涯發展理論, 可知青少年主要的生涯發展有以下特色:1.青少年階段是學校與工作的重要 轉換階段,青少年面臨生涯選擇的定向,是選擇繼續升學或是就業,升學 要投入何種專業領域之中,青少年時期將面臨多種的生涯選擇。2.青少年階 段是發展個人興趣、能力與價值觀的重要階段,青少年可經由學校課程、 社團活動或是打工經驗之中發展自我,並且經由投入各種活動中形成對於 工作世界與職業興趣的了解,加廣與加深對於工作世界的探索,進而將自 我與外在環境連結,作為未來職業選的參考。3.青少年階段同儕的影響力相 當大,青少年可能會出現明顯的從眾行為,為避免青少年過度的盲從,學 校與家庭提供充分的生涯發展資訊是重要的。4.嘗試幫自己做生涯決定也是 青少年時極重要的發展任務之一,並且將目標確立,形成具體的行動計畫 而實踐。 Herr 與 Cramer(1996)歸納許多學者的意見,提出青少年的生涯輔導的 核心,包含六大主題(引自林幸台、田秀蘭、張小鳳、張德聰,民 99) : 1. 決策能力的培養: 生涯發展是一連串抉擇貫穿起來的結果,面對各種抉擇情境,個人必 須以適切的決策技巧,做最佳的決定,因此生涯輔導十分重視決策能力的 培養,學生與成人都必須學習如何界定問題、收集資料、分析各種生涯途 徑的利弊得失或其優劣,做好最佳的選擇。 19.

(31) 2. 自我觀念的發展: 個人的生涯抉擇或計畫都是其自我觀念的產物,因此必須協助學生或 成人在探索職業之前或之中,對自我有深入的認識,舉凡個人的能力、興 趣、個性、抱負、理想、價值觀,都是自我了解的內容,有健全的自我認 識才可能發展正確的生涯自我觀。 3. 個人價值觀的發展: 教育、休閒與職業相互關連,影響個人的生活方式,而每一個人的 生活方式又與其價值觀念有密切關係,因此在選擇教育或職業之前,必須 探討該項職業或教育與個人價值觀的關連。 4. 自由選擇的機會: 生涯輔導的重點不在於某個工作機會或科系課程的選擇,而是對各種 可能的選擇機會,以及與選擇有關的個人特質、期望與選擇結果做深入的 探究。選擇適當與否,應以個人自我統整與認定的標準來分析其利弊得失, 不應以他人事先預設的目標強加於其身。 5. 個別差異的重視: 自由開放的社會最重要的是承認個體的才能有所差別,因此生涯輔導 特別注重如何發掘潛能,並給予個人充分發展的機會以展現其才華。 6. 因應變遷的彈性: 社會變遷迅速,工作世界與生活型態也隨之發生變化,生涯輔導應協 助個人面對此種變遷,培養個人應變的能力,洞悉變遷的趨勢,思考彈性 化的目標以及達成目標的多種途徑。 美國全國職業資訊統合委員會為中學生之生涯能力訂定評量指標,認 為高中職階段為學生實施生涯輔導目標為(引自吳芝儀,民 89): 1. 使學生了解其學業成就、價值觀、嗜好、期望、對職業的偏好等之 間的關係。2. 使學生能針對自己的目標,分析自己現有的能力,並能有計 20.

(32) 畫地增進自己能力。3. 能經由選修適當的課程,參加建教合作、在職訓練 或研究計畫等,以使自己充實能符合未來工作所需的資格。4. 發展出能有 效利用休閒時間的能力。5. 能對個人的特質及成就有正確的認識,並能從 容地在求職或升學面試中表現。6. 若所做的選擇無法達成時,能以另一種 方式來達成其在教育或工作上的願望。7. 能規劃達成目標的具體步驟。 從特質因素論出發,高中職階段的生涯輔導應包含三大主軸: 1. 認識自我方面:了解並接納自我,從各項課程或活動中發掘自己的興 趣、性向、能力、價值觀與人格特質,除了自我的探索之外,也從與人際 互動經驗之中得到自我知識的回饋。 2. 工作世界的探索:以目前高中職學校生涯發展趨勢而言,絕大多數高中 職學生選擇繼續升學前往高等教育,少部分學生選擇進入職場工作,在工 作世界的探索層面,高中職學生階段的工作世界所指稱的對象包含大專校 院的各個科系與各領域的工作機會,高中職學生認識不同科系與不同入學 管道是重要的任務,此外,高中職學生也須進一步了解大學各科系與職業 世界的分類情形,並對自己有興趣的職業領域作進一步的認識,了解不同 的職業領域所需求的興趣傾向、能力與特質等的組合。 3. 個人與工作世界的連結:高中職學生應學習如何替自己做決定,知道如 何選擇適合自己的相關科系與所學領域的相關工作機會,培養自主作決定 的能力,其中包含自己了解自我的決策風格、做決定的技巧,評估自我的 條件配合工作世界的需求,做出最適切的生涯選擇。. 第二節 依附關係的理論基礎與相關研究 一、依附的意義 依附是指個體對他人永久的情感連結,Bowlby 最早在 1950 至 1960 21.

(33) 年代使用這個名詞來描述我們對生活中特殊人物所感受到的強烈情感關 係,依附是具有識別性與特殊性的,可在任何年齡層發生,對嬰兒來說, 最早的依附是發生在和主要照顧者間(通常是指母親)。 根據 Bowlby 所提之理論,依附包含了保護的功能與啟發的功能,依 附的保護的功能在於嬰兒藉由與母親依附的關係而能免於危險,而在安全 的環境中,依附則能提供個體一個安全堡壘(secure base)協助其安心的向外 探索環境,此即為依附的啟發性意義。 依附是個體與特定的重要他人之間建立起來一種獨特且持續性的情 感聯結。依附需求是個體的一種原始性驅力,驅動個體表現出依附行為, 而得以與依附對象維持親密接觸,並藉此建立獨特的依附關係。個體可從 依附關係的建立獲得生理及心理需求上的滿足(劉佳閔,民 94)。 二、依附理論 (一) Bowlby 的依附類型 Bowlby 最早提出依附的概念,而 Ainsworth 近一步以「陌生人情境」 實驗來驗證依附的存在,在陌生情境中 Ainsworth 觀察 12 個月到 18 個月 大的嬰兒,在有母親陪伴、沒有母親陪伴之下單獨與陌生人相處以及當母 親返回時嬰兒的情緒反應,其實驗結果支持了 Bowlby 的安全堡壘概念, Ainsworth 提出依附與探索環境是相互支持的。當嬰兒將母親是為其安全堡 壘,才能夠安心的探索外在環境;反之,如果嬰兒的依附是緊張的,會傾 向先尋求與他人的連結而非探索環境。(Ainsworth & Virginia 1979)根據 Ainsworth 的陌生情境實驗,可以歸納出三類型的嬰兒依附風格如下: 1. 安全依附(secure attachment): 安全依附型的嬰兒在陌生情境實驗中,當母親在身邊的時候可以自由 地探索環境,和陌生人互動,當母親離開時可能會難過哭泣,當媽媽回來 22.

(34) 時,小孩會很快地靠近母親尋求安撫。 此型的嬰兒在陌生的情境中能順利的與母親分離並探索環境,在遇到 壓力時會主動尋求母親的慰藉,他們信任照顧者,認為自己不會被拋棄, 且認為自己有價值、被人喜歡,會比較有信心及有探索新事物的能力。 安全的依附關係是支持個體探索行為的安全基地。在陌生的情境中能 順利的與母親分離並探索週遭的環境,在遇到壓力時會主動尋求母親的慰 藉。這類型的嬰兒會形成一個是自己為有價值、有能力的。安全的依附關 係有助社會及情緒的發展,嬰兒能適應與母親分離,致力於探索環境,而 發展出較佳的自我概念。 2. 矛盾依附(ambivalent attachment): 在陌生情境中,此類型的小孩即使當母親就在身旁時,面對探索和陌 生人時依然會感到焦慮。當母親離開時,孩子會非常的沮喪;當母親回到 身旁時又變得很矛盾,明明想跟母親保持親近卻充滿憤怒,當母親開始注 意他時又會想要抵抗。 矛盾依附的孩子很少主動探索環境,而且比其他依附類型的孩子更加 難以安撫;他們是渴望與照顧者親近,但另一面卻又表現生氣、抗拒的行 為。然而其主要照顧者的態度是不一致的,時而冷淡或無回應,嬰兒感受 到不確定的態度,無法預期是否可以滿足自己的需求,這樣的經驗使個體 發展出對於依附關係害怕且不確定的觀念。一般而言此類型的嬰兒的照顧 者特性為照顧能力差、不懂得如何滿足嬰兒的需求、不一致的行為等。 3. 逃避依附(avoidant attachment): 此類型的小孩會迴避和忽視母親的存在,在母親離開或回來也不表現 出情緒。母親陪伴時不會注意;母親離開亦顯不出緊張痛苦;母親回來反 而生氣;當陌生人出現時也沒有特別的情緒反應。即是忽略環境中的任何 23.

(35) 人也不表現任何情緒。 這類型小孩早期經驗到的是自己的需求被拒絕,當嬰兒尋求照顧者的 保護、支持與照顧時都是被拒絕的。逐漸發展出「孤獨」、「不被需要」 的模式,並認為人是不可信任的,是拒絕的。這些孩子不會在需要時求取 援助,其主要照顧者通常冷漠且疏遠,拒絕與嬰兒建立親密關係的舉動, 對嬰兒不敏感或表現出負面的反應、並拒絕身體接觸等反應。逃避依附的 嬰兒在日後容易表現出退縮、孤立、對學習沒興趣、缺乏動機,人際相處 上也有困難。 (二) Bartholomew 和 Horowitz 的成人依附類型理論 依附理論的基本要義就是認為依附是持續的歷程,且在一生之中扮演 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Bartholomew和Horowitz(1991)根據Bowlby所提出 的二向度內在運作模式,分別為自我意象─對自己的想法觀點(依賴)、他人 意象─對他人的想法與觀點(逃避)兩個向度,其中兩個向度之中又有正負向 之區分,分為高依賴(負向)、低依賴(正向)、高逃避(負向)與低逃避(正向) 等四個向度。其中正向的依賴表示個體覺得自己是有被愛的價值,是需要 支持的;反之,負向依賴則是表示個體認為自己沒有被愛的價值。在逃避 部份,正向逃避表示個體認為他人是值得信賴的、溫暖的;反之,負向的 逃避則是認為他人是不可信任的、拒絕的。據此四向度發展出四類型分別 為安全型、焦慮型、拒絕型與逃避型等四種成人依附類型,見圖 3-2(Bartholomew & Horowitz, 1991): 在 I 格之中,是正向的自我意象與正向的他人意象交錯而成,個體感 受到自己是值得被喜愛的,時也信任他人,與Hazan與Shaver(1987)(引自 Bartholomew和Horowitz(1991)提出的安全依附相同,稱為安全型。在 II 格 之中,是負向的自我意象與正向的他人意象交錯而成,個體認為自己不值 得被喜愛但同時對於他人是有正向的想像,認為他人是溫暖可信賴的,此 24.

(36) 一類型與Hazan等人(1987)所提出的焦慮型依附相同,故稱焦慮型依附。. 自我模式-依賴 正向. 負向. 低. 高. I. II. 安全型. 焦慮型. 向. 對親密關係感到舒適. 對關係感到焦慮. 負. IV. III. 拒絕型. 逃避型. 正. 他 人 模 式 - 逃 避. 低. 高 向. 逃避親密關係,反抗依賴 害怕親密關係、社交逃避. 圖 2-2-1 依附風格類型圖. 在 III 格中,是負向的自我意象與負向的他人意象,認為自己是不被 喜愛的,同時期待他人的回應是負向的,由於期望自己會被拒絕,會促使 自己遠離他人以求安全,被標示為逃避型依附。最後,在 IV 格中,表示 了正向的自我意象與負向的他人意象,為了害怕被他人拒絕而逃避親密關 係,自我依賴,自我維持,為拒絕型。以下說明四種依附風格內涵: 1. 安全型依附: 低依賴、低逃避。對親密關係感到舒適,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值得 被愛、被關心,也認為他人是值得信賴的、溫暖支持的;在親密關係中能 同時維持關係又保持自己的個人自主性。. 25.

(37) 2. 焦慮型依附: 高依賴、低逃避。覺得自己沒價值、沒自信,過度依賴親密關係來維 持自己的自我,需要贊同,害怕被拒絕,常常追求極端的親密。 3. 逃避型依附: 高依賴、高逃避。覺得自己沒有價值,不值得被愛;也覺得別人不可 信賴,別人會拒絕自己。 4. 拒絕型依附: 低依賴,高逃避。覺得自己有價值,但不相信別人,不願依賴別人, 避免和他人有親密接觸,保持距離以免受到傷害。 三、依附的相關研究 (一) 親密關係 依附是持續的歷程,且在幼兒時期的依附風格也會反映到日後成人的 依附風格,Hazan 等人將成人的愛是為依附的過程,尋找親密伴侶的過程 就如同幼兒時期與照顧者產生親密的情感連結。其日為早期的依附風格傾 向將會成為成人時期友誼依附與愛情依附的基礎。王郁茗、王慶福(民 96) 不同類型的依附會尋求不同的愛情關係,對於親密關係也會有不同的需 求。而依附風格對於親密關係也有其正向與負向的影響,如照顧、信任、 過度依賴、過度獨立與不安全感等因素。 在大部分的研究中,安全依附者婚姻的調適和滿意度的情形較好,且 在面臨衝突時也較能解讀配偶的非語言訊息,也比較能採取適當的因應策 略處理問題(引自吳麗雲 民 94)。 (二) 家庭關係 孩子與父母的互動關係會直接的影響到孩子日後的依附類型、內在運 26.

(38) 作模式,而且孩童會認同其父母並且採用父母與子女的互動模式,故當他 們成為父母時,其所同年所經歷相同的行為也會同樣加諸在他們孩子的身 上,這便是依附關係的代間傳遞(歐陽儀、吳麗娟 民 87)。 (三) 情緒適應 依附理論著重在探討個體與主要照顧者的情緒連結,若能有良好的依 附關係作為安全堡壘,則有助於自我與外在環境的探索,眾多研究亦指出 依附理論可以被視為情緒調整的理論(歐陽儀、吳麗娟、林世華 民 95),親 子依附的目的是要維持情緒上的安全。歐陽儀等(民 95)的研究支持依附關 係與情緒穩定的相關,研究發現,不論在男性與女性上,與父母有良好依 附關係對於其情緒穩定有正面的影響。研究也指出依附關係與心理健康有 關聯,個體和父母有良好的依附關係,在焦慮與憂鬱的情緒表現上較低 (Raja, McGee, & Stanton, 1992)。安全的依附關係也有助於個體的自尊與生 活適應、壓力因應。 吳明穎(民 95)的研究中支持了個體的分離-個體化和與父母依附的發 展愈好,人際互動就愈佳,憂鬱程度就越低。而陳金定(民 97)的研究中指 出依附關係與羞愧感有顯著的相關,近一步探討後發現,依附關係與羞愧 感的關聯之中存有基本需求為中介變項,顯示出個體與父母的依附關係透 過照護、需求滿足與未滿足的方式影響個體的羞愧感產生。由上述可知, 依附關係的狀態對於個體的情緒極為重要,也在心理健康上扮演重要的角 色。 (四) 生涯發展 依附與生涯變項(生涯發展、生涯自我效能、生涯決定以及生涯自我 概念…等)之間的關係逐漸被看重。在生涯承諾的部份,研究發現,父母依 附與個體生涯承諾有關聯存在,支持了當個體有適應性的依附關係,則對 於其生涯探索是有助益的(Wolfe & Btze, 2003;Blustein et al., 1991)。在生 27.

(39) 涯信念與生涯自我效能部份,研究顯示依附關係與失功能的生涯信念有關 (Ecke, 2007);此外,家庭功能、父母依附對於大學生的生涯探索效能亦有 顯著的關連,研究發先當家庭功能不良時,個體會表現較少的生涯探索、 且自我效能感較低(Ryan, Solberg, & Brown, 1996;Lease & Dahlbeck, 2009)。 許多研究也探討依附關係與生涯未決定的關連(Emmauelle, 2009; Downing, & Neuta, 2010),其中 Downing 和 Neuta 探討依附關係與生涯未 決定的關連,並以分離個體化、生涯探索、認同混淆作為中介變項,研究 發現,不論是焦慮依附或逃避依附都與生涯未決定有很大的關係,而逃避 依附與認同混淆有顯著的相關,顯示出逃避依附的個體有較多的認同混 淆,導致個體產生情緒性的生涯未決定。楊淑萍(民 84)研究發現越受到父 母親支持的青少年,其自我接受、自我尊重程度越高,越能夠順利從事生 涯計畫、生涯探索及認識工作世界。. 第三節 生涯信念的意涵與相關研究 一、生涯信念的定義 生涯信念最早是由 Krumboltz 所提出,Krumboltz(1992)認為生涯信念 是對自己以及對自己在工作世界中的發展之假設,這些假設不論是否具有 建設性,都會影響個體的生涯選擇(引自何佩錦,民 96)。美國學者 Peterson 等人將生涯信念界定為:個體所持有對於自己、職業、生涯發展過程中各 種積極與消極的想法與假設(Roll & Arthur, 2002)。紀憲燕(民 83)認為生涯 信念是指個體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經由父母、師長等之教化,或其他學習 經驗而逐漸形成之有關生涯發展方面的想法,而在這些想法當中,有些會 阻礙個體的生涯決定或生涯發展,即可稱為「生涯迷思」。 28.

(40) Lewis 和 Gilhousen(1981)提出在生涯決策歷程中,有七種生涯信念常 會使個體產生困擾:(1) 在我採取行動之前,我必須要有絕對的把握;(2) 一 個人的生涯發展中只能有一次的決定;(3) 如果改變了自己的決定,註定 就是失敗;(4) 如果我能做到我想做的,我才會感到快樂;(5) 我的工作必 須滿足我所有的需求;(6) 要我全力以赴,沒有什麼事是做不到的;(7) 個 人的價值,與我從事的職業有密切的關係等。 Nevo(1987)亦提及職業選擇中有十項非理性的期待(irrational expectations)這些非理性的期待容易造成生涯決策時的迷思。這十項又被分 為四種組群:(1) 有關職業的非理性期待:在這世上只有一種最適合我的 職業,除非我找到心目中最理想的職業,否則我不會感到滿足;(2) 有關 生涯諮商及測驗的非理性期待:總有某位專家或比我懂更多的人,可以替 我找到最好的工作,也許有某項測驗可以準確無誤地指出我最優越的特 質;(3) 有關自我的非理性期待:在我的工作領域中,我一定要有一些非 比尋常的成就,我無法從事與我的能力、專長不適合的工作,我選擇的職 業應該讓我的家人、親友滿意,從事某項職業,有助於克服許多個人特質 上的問題;(4) 有關決定歷程的非理性期待:我會憑直覺找到適合我的職 業,一旦決定某項職業,就不能再改變心意。 生涯信念也具有其正面作用與負面作用,Amundson(1997)認為個人對 於關於自己和生涯世界的各種信念都會影響在學習新技能、發展新的興 趣、設立生涯目標、做出生涯決策與採取行動邁向生涯目標等的方向。生 涯信念的正面作用是指生涯信念對於個人自我與生涯發展持有正面、積極 的影響作用,能夠促進個人在生涯中的探索,有助於立定生涯目標與達成, 當個體在面對生涯困難時亦能有效的解決問題,也較不會產生困擾的情緒。 反之;生涯信念的負面作用是指個人對於自我、職業與生涯發展等方 面抱持著負向、消極與不合理的想法,這些信念會阻礙個體在生涯發展任 29.

(41) 務上做決定,同時也會阻礙個體邁向生涯目標,還有可能引起困擾的情緒 (Roll & Arthur, 2002)。Krumboltz 認為人們會根據他們有限的經驗而形成對 自己與工作世界的假設與信念,不論這些信念是正確還是錯誤,都會影響 人們的行為。人們選擇生涯的決定、尋找未來的職業工作等,都是受到他 們對於工作世界的相信所影響。如果個體的生涯信念是正確且有建設性 的,個體也會以這樣的方式去行為,這樣的行為會協助個體達成生涯目標; 如果個體的行為是不正確且自我挫敗的,個體也會採用這樣的方式去行 為,但是這樣的行為並不會協助其達到生涯目標(Krumboltz, 1994)。生涯 信念沒有好壞之分,一個所謂錯誤的信念不一定會造成問題,只有當這個 信念對個體的生涯選擇或生涯發展造成負面影響時,才將其視為「麻煩的 生涯信念」。 生涯決定的社會學習論認為:因每個人的學習經驗有別,從經驗中發 展出來的「規則」(rules)-包括想法、信念等-亦甚為不同。這些存在於 個體內在的「私密性規則」(private rules),左右了個人的情緒和行動,對 建設性的生涯行動造成相當大的抑制(Krumboltz & Mitchell, 1980,引自吳 芝儀,民 89)。因此,在生涯輔導上,應協助當事人省視阻礙其有效進行 決定之信念,並去除這些不良的生涯信念,從而建立起對自我與工作世界 的正向看法,始能產生積極有效的生涯決定與生涯準備行動(吳芝儀,民 89)。 二、生涯信念的研究工具 (一) 生涯態度量調查表 Woodrick(1979)所發展的「生涯態度量調查表」是最早用來評量生涯 迷思的工具。量表共有五十題,皆為關於生涯與生涯決定之描述,可得到 十九項生涯的迷思,經因素分析後得到十三項因素,分別為(一)最終決 定:是指個體認為一旦做了生涯決定,絕對不改變、 (二)性別角色:是指 30.

(42) 傳統觀念與對於性別之刻板印象、 (三)大學教育即職業訓練:指相信進大 學唯一目的是得到技能與工作、 (四)專家迷思:指相信專家可指引個人選 擇工作、(五)完美工作:是認為每個人都會獲得完美的工作、(六)時間 的推移:指相信時間的推移會促成生涯決定、 (七)早期定向:只相信多努 力、及早計畫與快速行動就能達成生涯選擇、 (八)工作中心:指相信工作 是生活中最重要的層面、 (九)正確性:指相信生涯規劃是純然科學的事、 (十)工作倫理:指相信只要努力工作就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十一) 相信幸福感決定於生涯的成功、 (十二)職業地位:是相信人的實質價值可 以從其所選擇之職業判斷、 (十三)興趣與能力的關係:是指相信只要有興 趣就能成功,即使能力低也沒有關係。 (二) 生涯信念量表(Career Thoughts Inventory CTI) 「生涯信念量表」,是由Sampson等人所編制,主要在測量失功能的 生涯信念,其中包含三個分量表,分別為(一) 生涯決策混淆(The Decision Making Confusion):意旨因為不理解生涯發展的過程與非適應的情緒而造 成無法做出生涯決定;(二) 生涯承諾焦慮(The Commitment Anxiety):意旨 無法對於特定的生涯目標有承諾,會對於決定的後果而感到焦慮;(三) 為 外在衝突(External Conflict):意旨無法平衡外在個需求與個體自己的需求。 (三) 生涯信念量表(Career Beliefs Inventory CBI) CBI是由Krumboltz編制而成,可作為生涯諮商上的使用,諮商師透過 CBI協助個案去辨認阻礙其生涯選擇的生涯信念與假設,CBI給予個案揭露 與檢查自我的機會。CBI有一項假設:認為人們會根據他們有限的經驗而形 成對自己與工作世界的假設與信念,不論這些信念是正確還是錯誤,都會 影響人們的行為。一個人如何做出生涯決定、尋找工作都依賴他們對於自 身與工作世界的信念,如果信念與假設是理性的與建設性的,那個體所採 取的行動將有助於完成生涯任務、實現生涯目標;反之,如果個體的生涯 3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Hope theory: A member of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family. 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1)領有社會工作師、心理師證書或取得 GCDF(Global Career Development Facilitator)全球職涯發展師證書、CDFI(Career Development Facili-

(1)領有社會工作師、心理師證書或取得 GCDF(Global Career Development Facilitator)全球職涯發展師證書、CDFI(Career Development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This research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upplementary educ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and investigate the learning factors and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aims at discussing the important factors of affecti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aboriginal areas in terms of learning mathematics.. The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