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主要是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生的課業學習正向情緒量表與家庭的教育環 境之研究。本章共分為三小節,首先說明本研究的動機與目的,並根據研究目的 提出研究問題,接著將本研究中所使用的變項與相關名詞加以詮釋並予以操作型 定義。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心理學的終極任務原本就包括治癒心理疾病、使人們的生活更有生產力與圓 滿實現,以及認識與培養重要才能(曾文志,2006a)。過去看待心理學的背景常 以心理病理學的角度來看待,心理學的焦點多放在治癒心理疾病,卻忽略了生活 圓滿實現與個人重要才能。

壹、正向心理學的興起

蕭文(2004)指出不論是 Freud、Rogers、Perls 等都強調錯誤的過往經驗或知 覺是造成個人不適應的根源,心理治療的目的就是要找出個人錯誤的過去或認知 個人在過往不適應經驗發展中的相對位置如何,在這樣的前提下,個人所接觸的 全是負面的自我經驗。

目前的社會性調查多為有關於憂鬱情緒困擾的比例,董氏基金會網站2007 年 9 月至 11 月其間開放憂鬱症自我檢視量表,發現填寫問卷的青少年中,高達 38.7

%的人有明顯憂鬱情緒;董氏基金會調查指出到2007 年底,估計約有 33 萬大學 生及34 萬中學生感到憂鬱;教育部要推動為期一年的國中小學「校園學生憂鬱與 自我傷害三級預防工作計畫」,並發下柯氏憂鬱量表、心情指數檢測表、自我傷害 行為篩選量表、自殺危險程度量表等,要求老師平時要仔細觀察學生後填寫。

2

曾幾何時,新聞報導皆是學生的憂鬱傾向報導,精神科醫師在診治心理疾患 的時候都是拿著DSM-IV,學校重視學生的憂鬱指數;社會上所關注的是情緒困擾 問題,卻忽略了人們所擁有的正面力量與生活圓滿的目標。

在重新檢視心理學發展後,不同於以往對所謂的「負向」病理解釋與分析,

提出了對於健康心靈狀態的研究主題,稱之為「正向心理學」(蘇琬珺,2007)。

Lopez、Magyar-Moe、Peterson、Ryder、Fry、O’Byrne 與 Lichtenberg(2006)自 1950 年代到2000 年代於美國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 與 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發表的期刊文章中,整理發現到在這些心理諮商期刊,有關正向特徵 與過程不停被提出來討論,五十年間由16%增加到 40%,由正向觀點帶往個人心 理健康的話題已經成為焦點。

傳統心理學的角度重視個人經驗,到人本心理學著重在於個人的正向人格經 驗,但是在於正向發展上卻始終處於一個模糊的地帶。自Seligman 於 1998 年接任 APA 主席之後,開始研究幸福感與最佳機能的主題,在於看待心理疾病上面,著 重於個人的抱負、正向生活經驗與長處如何解決心理疾病(Duckworth, Steen, &

Seligman, 2005)。

二十世紀以來,心理學經歷了認知革命,近年來「感覺」、「情緒」已經得到 其立足點(Strumpfer,2006)。情緒影響人類深遠,這樣一個龐大的主題,實在很 難清楚地加以討論,何況人類對其的瞭解也還相當有限(曹中瑋,1997)。過去人 們討論的主題在於憂鬱、傷心、生氣的負面情緒,研究的問題大都為暴力、沮喪、

自殺等問題。正向情緒被邊緣化,是情緒理論學家在建立普遍情緒典範的習慣(侯 亭妤,2006)。

正向心理學運動的目的是為了使心理學的焦點從一心一意補救人生的缺憾,

轉移到同時也去關注正向品質的建構;正向心理學的目標原本就不是要取代病理 學所受到的注意,而是提供一個不同的鏡頭以補充配合它。正向心理學的鏡頭下,

3

什麼是好的跟什麼是不良的一樣重要;如何提升正向情緒與發展長處跟如何減少 心理困擾與行為治療同樣不可忽視(曾文志,2006b)。正向情緒對正向心理學來 說是重要的,因為正向情緒能代表正向幸福感(侯亭妤,2006)。正向心理學家並 非反向了解幸福感與正向情緒、正向特質,而是提供更多的調查,使正向的研究 更加具體化且找到更多的聯結(Duckworth et al., 2005)。

在正向心理學的架構之下,美好的生活就是能夠提升個人的幸福感

(well-being),幸福感是由主觀的快樂所組成,我們可以由個人幸福感的判斷,來 了解每個人對於美好生活的追求,如何提升個人的正向情緒,將成為正向心理學 所探求的目標。

Fredrickson(2001)提出擴大建立理論(broaden-and-build theory),認為正向 情緒增廣認知的角度,並使人們思考更多更廣的行為以及增加個體行動的範圍,

並可以建立更多智慧、情緒及社會資源以迎接未來的挑戰與威脅;當個人經歷過 正向情緒,並從負向事件中尋找到意義,而此意義可以導向正向情緒。當個體經 歷重大打擊過後,可以體驗到其他正向情緒,正向情緒可以緩和個人,並產生復 原力,所以正向情緒可以緩和壓力事件(Duckworth et al., 2005)。

當個體具備正向的心理態度去面對過去經驗的事件並對於未來抱有正向樂觀 情緒,個體更能夠尋找到自己可以利用的資源來面對生活以及更多的人生課題。

正向心理學的努力方向是產生正向的主觀經驗,可以透過建構性的想法以產生正 向的情緒。根據近期的研究發現,個人長處與生活滿意度有極大相關,其中可以 發現到個人的生活滿意度與個人的熱情、感激、希望和愛,更是有極大的關聯性

(Park & Peterson, 2006)。

貳、情緒與學習成效的相關研究

心理學有關於情緒的理論,大部分都與自身連結和情境相連結;在教育觀點,

連結自身與情境更為重要(Pekrun,2006)。情緒與教學和學習過程的各個層面是

4

如此息息相關,故理解學校情境中情緒的本質是必要的(Schutz & Lanehart, 2002)。 根據研究指出學童在日常生活的各種情境中,學校是影響其情緒的主要因 素,是各種正負向情緒的主要根源(蘇建文,1981)。學生在工作成敗回饋的體驗 也是引發其情緒之關鍵,成功帶來喜悅和榮耀,反之,失敗可能造成悲傷和羞愧;

正向活化的情緒(特別是內在正向情緒)可以強化動機和彈性學習而有利於學業 成就(鄭衣婷,2007)。

一、學童的課業學習情緒

具備好的情緒知識的孩子,則比較容易產生正向的社交行為與學習適應,而 情緒的覺察與辨識可以提供正向的互動並且降低學習及行為上面的問題(Izard, Fine, Schultz, Mostow, Ackerm &Youngstrom, 2001)。若觀察課室中學生的學習情 形,不難發現情緒對於個人學習歷程所具備的關鍵作用,快樂的情緒能激發學生 的學習動機,使學生能更有彈性地去思考問題(鄭衣婷,2007)。

Goetz、Frenze、Pekrun 和 Hall(2006)的研究發現到交環境與情緒之間具有 相關,課業學習情緒是可以透過環境及認知等加以相互影響的,課業學習情緒也 會影響到最後的課業表現。而Frenzel、Pekrun 及 Goetz(2007)及蔡旻真(2007)

研究指出不同性別及不同年級的學童在課業學習情緒會有所差異;若能了解學生 課業學習的正向情緒發展,可以針對國小高年級學生的正向情緒發展設計情境結 構,是以本研究將以探討個人課業正向情緒發展的情境為主要的依據。

過去的快樂、現在的快樂和未來的快樂三種情緒是不同的,而且不一定緊密 相連;雖然我們都希望過去、現在、未來都很快樂,但世事常不如人願。我們可 以對過去滿足,但是對於現在不一定快樂,對於未來也不一定會很樂觀。當我們 能夠學會三種不同的快樂時,便可以改變對過去的看法、對未來的希望並經驗現 在,將自己的情緒導向正面(洪蘭譯,2003)。

學業情緒是定義為受到學業行為或學業結果相連的情緒,其中的行動情緒

(activity emotions)是與現在行動相關的持續情緒,而結果情緒(outcome emotions)

5

是這些行動的結果情緒並包含了預期情緒及回顧情緒。若能了解學童課業學習的 正向情緒發展的時間向度,可以針對學童在不同時間向度上的情緒發展協助學生 認知評估與學習,是以本研究將以探討個人課業學習的正向情緒發展為主要的依 據。

正向情緒增進孩子的智力表現,擴大社會和身體資源,使其長大後可以提取 的資源;對生命的想法其實可以擴大或縮小我們對生命的控制力(洪蘭譯,1997)。

個人的樂觀受到個人經驗事件的影響,經驗事件會影響到個人的認知處理,尤其 是兒童與青少年時期的認知發展深深影響到未來發展。

二、學童的家庭環境

劉淑利(2005)提到,當社會問題叢生時,社會輿論總會提及「學校教育」

是否真正發揮功能,有無盡到導正善良風俗的重責大任;然「學校教育」在省思 問題癥結時,直指「家庭教育」是問題源頭,由於其功能不彰,父母未擔任好親 職角色,孩子在入學前已有太多行為問題,孩子的問題由家庭帶到學校時,引發 更多無法融入群體生活的偏差行為,因此也暴露出家庭教育的不足,危及小孩的 生活及學習適應的難題。

學業情緒控制-價值理論(The Control-Value Theory)指出,個體對於控制感 和價值的評估是影響學業情緒的主要前因變項;而教學(instruction)、自律支持

(autonomy support)、期望(expectations)、目標結構(goal structure)、成就回 饋(feedback of achievement)和人際關係(relatedness)等環境因子則是影響個體 對於控制感和價值評估的重要變項 (Pekrun et al., 2002)。學童情緒的發展來看,由 於認知能力的提升,可以感受到來自於學校課業、同儕相處與家庭的情緒壓力,

情緒表現常是十分強烈的(黃天中,1990)。

父母所營造的家庭氣氛對學生的學業情緒之影響,若父母在教導孩子的過程 中營造正向情感的學習氣氛,則即使是挑戰性較低且較無趣的課程,兒童依舊能 擁有愉快的學業情緒。怎麼讓孩子在比較安定理想溫馨的環境、順應小孩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