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分四節,第一節說明研究動機與背景,第二節論述研究目的與問題,

第三節為名詞釋義,第四節是本研究的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幼兒早期的語文學習是一切學習的基礎,這是不爭的事實。許多觀察證實語 文能力好的學生,在學習其他非語文類的課程,表現也都相當出色(陳淑琴,2000)。

黃秀文(1994)綜合多位學者的看法,提出語文學習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 學習者應學自然的、真實的語言,因此,學校的語文教學應強調語言的整 體性,並對學習者是有意義的。

二、 在實際目的下使用語言使我們的語言能力增進,因此,語文教學的說聽讀 寫活動應注重在真實生活中的實用性,並不斷使用。

三、 讀寫能力是在與他人溝通、互動及自我省思中發展出來的,因此學校應多 提供機會讓學習者能與教師及同儕溝通、思考。

「語文」(language)是口說語言(spoken language)和書面文字(written language) 的統稱,用以傳遞和溝通訊息。口說語言包含聽和說,書面語言則包含讀和寫。

依據讀寫萌發的觀點,幼兒在進入幼兒園前已是書面語言的使用者,教師應該重 視的是如何助長幼兒已存在的讀寫行為,而不是以成人的角度和方式,強迫幼兒 學習(李連珠,1992),如同 Morrow(1997)提出讀寫萌發肯定孩子最初的文字塗 鴉,即使塗鴉內容未曾出現可以辨識的文字。黃秀文(1994)提出學習應該是有 意義的,有意義的學習不全然是正式的讀寫行為,即使幼兒的塗鴉行為,也是使 用語言的自發性表現。當一個孩子能看著圖畫與文字,說出他所知的故事,不僅 展現閱讀的行為,也表現出讀寫的行為(蘇秀枝、謝瑩慧、張瓊云、楊曉苓、巫

2

素真、陳文玲、黃慧齡譯,2007)。

然而,教育部在 2002 年全國幼教普查報告中顯示:幼教師的教學多半依賴 坊間教材,採用灌輸式的教學策略,過度強調拼音教學及注音符號的書寫練習,

將文字抽離生活,而非從實用中學習。蔡邑庭(2012)的研究提出多使用坊間教 材的園所,教學上易無創新,也不容易配合個別情況進行教學,而此研究發現,

自編的語文材料及豐富開放的學習區能夠符應個別化的學習,幼兒相對的閱讀表 現也較佳。此外,黃邁賢(2008)在擔任幼教輔導員期間訪視許多公私立幼兒園,

發現很多老師強調注音符號及認知教學的課程,認為讓幼兒寫的東西越多招生越 好,如學習單、注音符號練習本等。教學方法多屬老師教、幼兒聽的型態,教室 環境也缺乏學習區的佈置。根據林君玳(2012)的研究發現,豐富的語文情境及 遊戲式的語文活動,有助於幼兒的讀寫發展,且是有意義的語文經驗。再者,幼 兒園會提早進行使用坊間教材的讀寫算練習,目的是為了迎合家長的需求(劉慈 惠,2006)。研究者本身曾在幼兒園服務兩年,發現園所為了符合家長的需求,

鼓勵教師加強讀寫算及練習本等教學,讓幼兒園儼然成為小一先修班。尤其在讀 寫能力方面,家長多半要求看到具體表現,注音符號、拼音教學等樣樣不可少。

林麗卿(2004)表示家長在語文學習方面的具體成效要求正是多數幼教機構在幼 兒語文學習面臨的挑戰。

從以上的論述可以得知,幼兒的語文學習,尤其書面語言方面,仍偏向傳統 的填鴨教學,認為幼兒須透過讀寫技巧的教學才能正確學會讀寫(鄭雅丰,2005)。 成人對於閱讀和書寫有很多制式化的成見,且經常用抽象又無法吸引幼兒的教學 方式,搭配成效有限的坊間教材,強迫幼兒讀寫,扼殺幼兒對讀寫自然的動機,

失去有意義的學習(林麗卿,2004;鄭博真,2008)。此外,許多幼教師專業能 力仍有進步的空間,在主題統整教學經驗不足,較少鷹架孩子的讀寫行為,培養 孩子主動學習的動機與態度。上述的原因顯示出幼兒園在讀寫方面的教學與黃秀 文(1994)提出的應重視自然學習、真實性、整體性及對幼兒有意義的學習相違

3

背,與讀寫萌發觀點也背道而馳,故讓孩子在真實的環境中,結合生活經驗來發 展讀寫能力,為本研究的動機之一。

美國幼教協會(NAEYC)「適性發展的教學實務」報告書中,對適合幼兒發 展的讀寫能力實務說明如下:教導幼兒字母、發音及認字之前,先提供幼兒日常 生活閱讀和書寫的機會,當閱讀和書寫是有意義的進行時,幼兒才能學會它(引 自鄭雅丰,2005)。不論何種形式的課程,都包含讀寫方面的學習,綜觀台灣幼 教史,曾流行過或普遍討論過的課程與教學模式相當多,包含五指課程、單元活 動設計、角落設計、主題教學等,無論幼兒園採用何種課程模式,繪本都是教學 上不可或缺的教材,更是促發幼兒學習動機的媒介(江莉莉,2006)。根據「幼 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以下簡稱新課綱)」(教育部,2012)的語文領域,

幼兒讀寫能力可透過各類型「文本」來學習,文本指的是使用有系統的表義符號 創造出的作品,繪本即為其中一種。紐西蘭兒童文學評論家懷特表示繪本是孩子 最早接觸的書,孩子在其中發現樂趣的多少,將會決定他一生是否喜歡讀書(引 自鄭麗文,1999)。教育部於民國 90 年,推動「幼稚園 101 本好書」專案,補助 全國公私立幼稚園每個園所 334 本繪本,希望繪本可做為教學的主軸,擴展幼兒 生活經驗、促進親子互動,增進幼兒閱讀能力(江麗莉,2006)。在資訊發達的 時代,人們每天的生活和閱讀已密不可分,從上學、讀報章雜誌、購物、搭大眾 運輸、使用網路等…,在食、衣、住、行、育、樂都少不了閱讀繪本(王瓊珠,

2010)。Durkin(1966)發現,孩子提早接觸繪本,對文字的功用會有更進一步的認 識。對學前階段幼兒來說,繪本是一生中最早接觸的書籍。對幼教師而言,繪本 是項良好的教學資源,其含有豐富多元的主題,結合生活課程,進行統整學習,

更可依主題設計延伸活動,兼具廣度與深度的學習,充分將繪本運用於課程中(引 自鄭博真,2004)。綜合上述學者的觀點,可以發現繪本是幼兒園教師教學不可 或缺的教材,繪本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增進幼兒閱讀能力,對文字有更多的認 識,讓幼兒結合生活經驗進行讀寫的學習,符合了讀寫萌發的觀點。故本研究以

4

繪本教學作為主要的教學策略,此為動機二。

教育部頒佈的新課綱中,喜歡閱讀並展現個人觀點是語文領域目標之一,新 課綱也提醒教保人員應讓閱讀和回應成為一種生活習慣。因研究者本身實施研究 的地區為南投縣,深入了解南投縣的教育施政方向後,發現南投縣教育處(2013)

提倡「悅讀閱讀」的理念,結合「18 度 C 我愛閱讀」的活動,辦理全縣統一的 閱讀護照。以「深耕閱讀」的教育主軸,鼓勵教師琢磨閱讀教學相關議題,改進 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此外,在研究者之前的教學經驗中,語文區是幼兒較 少主動選擇的學習區,因為語文區的教具普遍缺乏趣味性,故較難吸引幼兒自發 性學習,也因此導致幼兒學習語文的動機與興趣較低落。除了語文區環境的影響 之外,教師的教學策略也是影響讀寫學習重要的因素,林麗卿(2004)、陳淑琴、

程鈺菁(1999)都指出幼教師多半運用較無趣又抽象的方式來教導幼兒「閱讀」

和「書寫」,不但無法促進幼兒語文能力,也會影響幼兒的學習興趣。國外研究 認為教師和孩子一起共讀,不僅能提供豐富的語言環境以及直接接觸文字的機會,

也能為幼兒在讀寫能力方面奠定良好的基礎(Evans & Shaw, 2008)。綜合南投縣 提倡的閱讀理念、研究者自身的教學經驗、語文學習環境的影響及教師教學策略 所遇到的問題,研究者希望能透過繪本教學的行動研究,來改進教師的教學策略,

提升幼兒的讀寫學習的興趣與能力,並從中自我檢視在繪本教學活動實施歷程中 的省思與成長,此為動機三。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