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六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於研究過程中不斷蒐集質性資料,進而加以整理與分 析。將資料蒐集與分析策略分述如下:

壹、 資料蒐集

本研究主要運用觀察、訪談與文件資料三種不同資料來源,匯集研究對象在 繪本教學活動中,讀寫能力的表現情況,進而分析所蒐集的資料內容,分述如下。

一、觀察

為獲得豐富且客觀的觀察資料,研究者在蒐集資料的歷程中,主要採取固定 時段與彈性時間兩種觀察時間,進行研究場域的觀察記錄。其中,研究者每週進 行兩次觀察記錄,為固定時段觀察。其次,研究者也會利用空閒時間,不定時進 入研究場域中,進行每週一次的彈性時間觀察,以呈現最真實的研究資料。

本研究除了研究者本身仔細觀察幼兒的學習表現外,還會請協同研究教師協 助研究者獲得教學活動進行中更多面向的資訊,並蒐集幼兒不同的想法與表現。

觀察紀錄分為研究者本身與協同研究教師兩部分,說明如下:

(一)研究者本身

研究者即教學者,教學者觀察學生的上課情形以及行為表現,於每次教學活 動進行時,針對教學情境中的現象或幼兒行為表現做客觀性的描述記錄,並將觀

49

察內容紀錄於教師教學省思日誌(參見附錄六),包含幼兒的學習狀況、討論回 應情形、同儕間的互動,以及研究者的教學發現與反省,以作為修正教學策略之 參考。此外,除了觀察幼兒上課時的表現,研究者也進行跨情境的觀察幼兒讀寫 行為,包含角落時間、戶外活動時間和用餐時間等…,並將觀察到的讀寫學習內 容記錄下來。

(二)協同研究教師

研究者邀請研究對象的班級導師擔任行動研究方案的協同研究教師,因協同 研究教師熟悉幼兒學習狀況,對於全面的主題與教學活動也較清楚,故邀請其為 固定的教學觀察者,針對繪本教學活動對幼兒讀寫能力的影響、研究者與幼兒的 互動情形及如何改進教學活動等提供具體的建議與看法並記錄下來。希望透過協 同研究教師的加入,協助研究者蒐集到更豐富且具體可供分析的資料。

三、訪談

一般而言,訪談是質性研究進行資料蒐集時,最好檢驗觀察資料是否正確的 方法之一(潘淑滿,2003;Fraenkel&Wallen, 2006)。為了獲得多元的訊息與資料 以避免主觀判斷,本研究進行正式訪談及非正式訪談,分別說明如下:

(一)正式訪談

研究者為能了解本研究之繪本教學活動執行情況及幼兒讀寫表現情形,研究 者依據本身欲蒐集的資訊,事先設計相關問題,擬定訪談大綱,作為引導訪談的 程序,訪談對象為協同研究教師,於主題轉換時進行訪談。

(二)非正式訪談

非正式訪談不會侷限在特定的情境之下進行,更沒有事先規劃訪談的問題和 步驟(潘淑滿,2003;Fraenkel&Wallen, 2006)。因此,研究者除了運用半結構式 的正式訪談之外,也會利用空閒時間與協同研究教師進行非正式的訪談,討論教 學活動內容和幼兒學習情形,以獲取更多相關的研究資料。

研究者在進行正式訪談與非正式訪談時,為避免記錄不完整的情況發生,在

50

正式開始進行蒐集研究資料的階段之前,研究者取得協同研究教師同意書(參見 附錄七)後,輔以錄音的方式記錄訪談內容,並將錄音檔轉成逐字稿,進行歸檔 和編碼的資料整理工作,作為資料分析之佐證。

四、文件資料

研究者進行資料蒐集時,亦可蒐集相關文件,作為相互檢證的來源之一,提 供分析時的佐證資料(葉重新,2004)。本研究的文件資料來源主要包含幼兒讀 寫發展評量表、教師教學省思日誌、錄影錄音記錄、學習單、幼兒作品、活動照 片及協同研究教師教學日誌。分述如下:

(一)幼兒讀寫發展評量表

研究者參考幼兒園新課綱(2012)之語文領域學習指標,取其與讀寫發展相關 之內容,自編幼兒讀寫發展評量表,於初次進入研究場域時,請協同研究教師針 對幼兒讀寫發展的情形進行勾選,目的為了解研究對象的相關能力,作為設計教 學活動參考的依據。

(二)教師教學省思日誌

研究者撰寫教學省思日誌,記錄繪本教學活動的過程與省思,以及幼兒的參 與學習的狀況,希望透過不斷的反省與改進獲得新的想法與體悟。

(三)錄影錄音記錄

研究者利用錄影錄音記錄上課活動情形,藉以協助研究者對教學現場的觀察 做更深入的探討與了解。

(四)其他

研究者會藉由分析幼兒作品、活動照片和學習單,進一步獲得更具體的幼兒 讀寫學習表現。而協同研究教師之教學日誌可供研究者反省與修正教學活動。

貳、 資料分析

研究者按照上述資料蒐集之來源與各種觀察紀錄的時間和類別加以整理,所 有資料均採用質性分析為原則,佐證來源及編碼。初步編碼原則依照該資料的英

51

文名稱,取第一個字母代表,例如幼兒行為觀察記錄為 Behavior Observation,取 第一個字母代表,故前兩碼為 BO,後面數字碼則為日期。研究資料編碼對照表 如表 3-4:

表 3-4

研究資料編碼對照表

代碼 代表意義

BO1030910 研究者於 103 年 9 月 10 日的幼兒行為觀察紀錄 TO1030910 研究者於 103 年 9 月 10 日的繪本教學觀察紀錄 RD1030910 研究者於 103 年 9 月 10 日的教學省思日誌 TI1030910 103 年 9 月 10 日與協同研究教師的訪談紀錄 WP10309-1 103 年 9 月第一週班級週報

P1030910 103 年 9 月 10 日拍攝之照片 RV1030910 103 年 9 月 10 日錄影之檔案 註:研究者自行整理

因研究過程中,蒐集到的資料眾多且複雜,研究者欲依照林生傳(2010)的 資料分析四步驟,整理與分析所蒐集到的資料,包含幼兒行為觀察紀錄、研究者 繪本教學觀察紀錄、教學省思日誌、訪談紀錄、及幼兒作品等…。分析步驟如下 圖 3-5:

閱覽 與整

理 描述 分類 詮釋

52

圖 3-5 資料分析步驟

註:取自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林生傳,2010。台北:心理。

一、閱覽與整理

研究者須在記憶猶新的時候,將蒐集到的資料閱覽一遍、勾勒要點,並檢視 獲得的資料有無偏差,作為下次調整資料蒐集與分析的依據。閱覽後,將資料做 分類的整理,以避免日積月累導致資料堆積的情形發生。

二、描述

研究者利用語文、圖表或其他符號工具來呈現情境中發生的現象之原貌,描 述的要點應包含:1.行為或事件發生的情境背景,2.過程,3.研究者觀點之所見 所聞。

三、分類

依資料性質與內容,將其分門別類,化凌亂為秩序。研究者運用編碼登錄 (coding)的技巧,逐步將概念發展成主軸概念的理論建構過程。編碼登錄過程包 括三個步驟(潘淑滿,2003):

(一)開放譯碼(open coding)

當研究者開始閱讀所收集之文本資料時,必須在文本中找出關鍵字、關鍵事 件或主題,並在旁邊加以標記,例如當研究者閱讀教學省思日誌時,需將資料標 記為對幼兒的影響,或研究者自身的省思。

(二)主軸譯碼(axial coding)

著重於綜合歸納或比較不同資料之間的符碼,企圖在資料中建構出主軸概念,

幫助研究者在概念或主題之間,找出共通或相異之處,讓研究者能更深層的檢視 概念與概念之間的關聯性,例如研究者從觀察、訪談及文件資料中整理出繪本教 學對幼兒讀寫能力之影響,若發現資料之間有互相矛盾的情形,便可進一步詢問 協同研究教師的看法,提升研究的可信性,呈現更真實的研究結果。

(三)選擇性譯碼(selective coding)

53

當研究者已經收集完所有資料,並對資料進行分析之後,研究者開始選擇可 以彰顯研究主題及已經被編碼的的主軸概念,作為研究問題詮釋的根據,以便後 續進行第四章節研究結果之資料呈現的佐證來源。

四、詮釋

詮釋是解釋、統整與反省的過程。研究者須考量研究目的、所蒐集資料之間 的相關性、資料所代表的意義等,如研究者會從各方面的資料來源,包含觀察、

訪談及文件資料,整理出影響幼兒讀寫能力之相關資料,並統整性的詮釋資料代 表的意義。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