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本章主要內容在探討本研究之研究動機及研究目的,並就相關重要名詞進行釋義,

最後說明本研究的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文字是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份,我們隨處可見的廣告宣傳、簡介說明等,皆以文 字的方式呈現。因此,懂得正確的閱讀,才能獲取更多的知識。在教育上,透過語言文 字 , 學 童 才 能 進 行 各 領 域 的 學 習 活 動 。 也 由 於 語 文 能 力 會 影 響 孩 童 的 學 業 表 現

(Well,1987),所以,語文能力好,在其他學科也就自然會有較優秀的學習成效(陳弘 昌,1996)。其中,閱讀能力會直接影響學習者知識吸收的效率(藍慧君,1991),大量 且廣泛的閱讀,才能打開知識的大門(洪蘭,2006),也唯有質量並重的閱讀,才能有 效提升學童的語言能力。因此,我們可以將閱讀視為語文表現的基礎,讓閱讀與更高層 次的寫作能力作緊密的結合。透過閱讀,理解作者的思想內容及文字運用方法,並進而 應用於寫作(王家珍,1999)。由此可知,培養學生的閱讀與寫作的相關語文能力,實 為提昇學生課業表現的不二法門。

然而,許多教師目前面臨的困境是學童語文能力普遍低落。舉例來說,有許多老師 抱怨學生作文能力不足,接受六年的國小教育以後,仍寫不出一篇通順的文章,學生也 普遍害怕作文,或是對作文沒有興趣(張新仁,1992)。其實,現今的學生,平日除了 教科書外,所接觸的書籍有限,也難怪語文能力不佳。而作文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杜 淑貞,1986),是統整聽、說、讀的運作,作文教學可以有系統的促進學生思考,表達 自己的想法(孫麗翎,1987)。因此,唯有將所閱讀的知識,應用於寫作上,才是語文 實力真正的發揮。

在國小的讀寫教學中,教師的引導以及主題的規劃,向為學者公認為提升學童讀寫

章的分析也必須以文體為基本骨架,才能夠抓住重點所在(鄭雅靜,2004),因此,可 將文體視為讀寫教學設計的基礎。當學生具有辨識文體類別的能力時,便能掌握寫作特 點(陳滿銘,2007)。綜合上述,若在文體的學習上,能採有系統、有結構之規劃,藉 由以文體為主的閱讀,進而達到寫作的目的,如此一來,讀寫教學必然更具成果。

綜觀目前國小國語文教科書中收錄之篇章,若以文體分類、並考量其學習後的實用 性,實以說明文用途最廣泛、使用價值較高。在我們生活周遭,從各領域教科書、科學 報告、科普讀物到類書方志、產品說明等,都是說明文的範圍;說明文可以擴展學生的 知識領域,提高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能力(劉孟宇,1991;苗培盛,1998)。由此可見,

在這知識爆炸的資訊社會中,說明文的學習確實有其必要性,而說明文的閱讀與寫作,

更是現代國民極需培養的語言能力,成為現今國民小學的語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雖然說明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十分重要,但長久以來,國小教科書中,卻多以記敘 文的內容最為豐富,舉凡記景、寫人、狀物、敘事等等,幾乎都是記敘文的範疇,所以 學生甚為熟悉。相較之下,說明文的比例則不算太多。以九十三學年度的南一、康軒、

翰林三個版本為例,五年級說明文的分配比例,平均是11%;六年級說明文的分配比例,

平均是10%(梁崇輝,2005)。若再細分為事理類及事物類說明文來進行教學,則課文 數量更少;如以九十五學年度的三個版本為例,五年級的事理類說明文,三個版本合計 共四課;六年級的事理類說明文,三個版本合計共二課(陳佳宜、楊淑華、黃慧文,2008)。 再深入探討現行國小國語教科書內容,則發現其中所呈現的文體知識零散而未具統整 性。以九十五學年度南一版第八冊第十四課「水滴與大河」為例,教師手冊中,未明確 指出該篇為事理類說明文,相關的文體知識及說明技巧也未完整呈現,且並無設計練習 題型;此外,手冊中之作文指導部份,其要求的寫作文體,也與該課不相符合。如此一 來,學生勢必難以獲得完整的事理類說明文文體知識。

然而,事理類說明文強調的是抽象的事理,有助於學生銜接性質類似、但寫作方式 及內容不盡相同的議論文。同時,若能經由有計畫的學習,也可以幫助學生清楚分辨二 者的不同,提升學生此二個文體的閱讀及寫作能力,由此可見事理類說明文的重要性。

基於以上之發現,在進行教材規劃時,若能將分散的知識,做組織性的統整,以「知 識結構」架構整個讀寫教學教材,同時配合多媒體輔助,則可能會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增進學習的效益,獲得令人滿意的學習成果。因此,使用適切且有系統的教材進行教學,

並從中獲取學生的學習缺漏,進而加以補救,則可形成完善的教學架構,藉以加強補充 學生在現行教材中所遺漏的重要知識。

在國小教育現場中,研究者一直從事國語文的教學,深感學生往往在閱讀時,無法 抓住文章的重點,以致於未能獲得完整的內容與知識。從閱讀所得的知識不足,材料有 限,要學生運用於寫作時,更顯得困難重重,而且在傳統的教學架構下,不易瞭解學生 在學習上的架構與順序,要對症下藥來判斷學生學習上的問題,著實費時又費力。針對 上述之情形,研究者假設:在編輯事理類說明文教材時,若能事先做整體規劃,以知識 結構作有系統的整合,設計一份同時結合文體特徵、閱讀重點,以及能夠加強寫作練習 的教材,再配合多媒體教學與補救教學,學生應能學得更完整的事理類說明文讀寫知 識,且更能妥善運用相關的讀寫技能,將有助於提高事理類說明文的學習成效。

因此,本研究的重心決定以事理類說明文為核心,擬定「事理類說明文專家知識結 構」,設計「知識節點」,以編寫教材,進行國小高年級事理類說明文之讀寫教學研究,

藉以探討透過以知識結構分析為基礎來編寫教材,並加強學習困難的補救教學實施,對 提升學生讀寫能力之成效,用以建立適當的事理類說明文讀寫教學模式。

壹、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預定以專家知識結構為基礎,重新擬出事理類說明文的 知識結構,編輯國小高年級事理類說明文之讀寫教學教材,並探究以此進行讀寫教學的 實施情形及成效。

本研究具體目的歸納如下:

一、建立事理類說明文之專家知識結構、學生知識結構及補救教學結構。

二、編撰有系統架構之事理類說明文讀寫教學教材,提升教學品質及效果。

三、彙整教師及學生的問卷與看法,瞭解本研究所開發之教材可行性。

四、分析教學後學習測驗,探討學生學習的難點,作為進行補救教學之參考依據。

五、探討以知識結構分析所形成事理類說明文之讀寫教學教材,是否能提昇學生事理類 說明文之讀寫能力,並由此建構出有效的讀寫教學模式。

貳、待答問題

依據上述之研究目的,彙整本研究之待答問題如下:

一、本研究之事理類說明文的專家知識結構、學生知識結構以及補救教學結構各為何?

二、本研究之事理類說明文讀寫教學教材之系統架構是否清楚、完整?

三、依事理類說明文專家知識結構編輯教材,教師及學生使用後的意見為何?

四、進行補救教學後,學生的學習成效是否提高?

五、事理類說明文讀寫教學教材是否能增進事理類說明文的讀寫效能,並建立適當之讀 寫教學模式?

第三節 重要名詞釋義

茲將本研究中的重要名詞,分別說明如下:

壹、專家知識結構

本研究中,首先蒐集說明文的相關文獻,並以學生學習的歷程與概念發展順序及相 關性為基礎,找出教材中的重要讀寫學習概念,歸納之間的相關性,繪製出初步的專家 知識結構。接著再利用「專家知識結構評鑑表」,由國語文領域專家教授及多位專業國 小教師,根據其專業知識及豐富的教學經驗,加以修改所形成的具有階層性、系統性之 架構。在架構中,上層是屬於較困難的「上位概念」,下層是屬於較基礎且必須先學會 之「下位概念」。

貳、學生知識結構

本研究依「事理類說明文專家知識結構」中之「知識節點」,編製教學後學習測驗,

經學生作答後,運用試題結構理論(OT 分析程式),瞭解每個試題對學生的難易度,

再由專家手動判斷各節點間的上、下位關係所形成之架構。

參、補救教學結構

本研究中,在實施事理類說明文讀寫教學教材之課程教學後,依據學生的教學後學 習測驗前測之結果,分析學習上的問題,形成「學生知識結構」,並與「專家知識結構」

相互對照,分析二者的結構差異,統整建立之架構,即為「補救教學結構」。

肆、國小高年級

本研究所言之國小高年級學生,是指在研究中接受教學及施測的十個班級學生。此 十個班級的學生目前皆就讀於國民小學五、六年級,屬於教育部公布九十二年國民中小

在語文教學中,將閱讀與寫作緊密的結合,透過閱讀來學習寫作,以達到讀寫教學 的目的。本研究以自編之事理類說明文讀寫教學教材來進行讀寫教學的實施,以有方 向、有步驟的引導方式,讓學生在學習事理類說明文的文體知識、閱讀重點的同時,能 應用於寫作,藉以提高讀寫教學的成效,形成適當的教學模式。

陸、說明文

陸、說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