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知識結構應用之探討

壹、知識的意義及類型

經由人體的感覺、知覺所得,未經過處理者,稱為「訊息」(information),將我 們記憶中的訊息加以儲存及組織,便成為「知識」(knowledge),因此,知識就是經過 組織的訊息。認知心理學家安德遜(Anderson,1985)將語文知識分成兩類,一為陳述 性知識(declarative knowledge),一為程序性知識(procedural knowledge),陳述性知識 是有關於事實性或資料性的知識,屬「知其所以」,是一切知識的基礎;而程序性知識 是指了解要如何做、要如何運用陳述性知識來完成一事件的知識,屬「行其所宜」,是 知識的運用(丁碧莉,2004;張春興,2001)。

由以上可知,訊息如果沒有加以處理,則只是雜亂無章的資料,是很難應用的,必 須經過整理與組織,才能成為有用的知識,進而統整知識,形成有組織之架構,以促進 學習。

貳、知識結構的探討

一、知識結構的定義及特性

有關知識結構(knowledge structure)的定義,長久以來各方都有不同的見解與看法。

張新仁(1993)認為知識結構是在腦中的一個有組織的層級架構,而此架構是由學習者 將所學得的知識所組成。涂金堂(2000)認為知識結構是一種儲存在長期記憶中的心理 結構,此結構是學習者將所接收到的外界訊息,在腦中消化、吸收及重新組織而成的。

Bower(1972)及 Shavelson(1972)皆認為,知識結構是存在人類長期記憶中的認知結 構,它能掌握知識的組織特質和關係,個人也可以透過建構、修正和重組知識結構,來 影響學習和認知的表現(引自江淑卿、郭生玉,1997)。

Shavelson 在 1974 年提出,知識結構包含兩種,分別為存在於我們記憶裡的認知結 構(cognitive structure)以及訴之於書寫方式的內容結構(content structure),這兩者是

綜合以上說法,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存在其記憶之中的認知結構,便是知識結 構。我們可以提取記憶中的知識,表現於文字上,也可以將書面上的知識,內化在自己 的認知結構中。對於同樣的知識,每個人的知識結構可能不同,而知識結構的差異,會 影響學生在學習上的表現;因此,在教育中,如果能妥善運用知識結構,加以統整、修 正及重組,便會對學習有很大的助益。

二、知識結構的模式

知識結構的差異,影響學生的表現,但是,我們無法直接看到學生知識結構的內涵;

因此,需要透過知識表徵來了解(徐素貞,2007)。人類對知識的記憶或貯存的型式,

即為知識表徵,知識表徵主要是在探討個體對於外界的訊息,經過編碼、貯存及提取的 過程後,如何呈現在不同的記憶系統中(余民寧,1997;丁碧莉,2004)。自 1969 年以 來,有關知識表徵與結構,理論相當多元,各家也有不同的見解。以下就各家理論不同,

簡要統整說明如下(邱上真,1989;游淑燕,1990;鄭昭明,2006;游森期、余民寧,

2006):

(一)以「概念」(concept)為知識結構的基本單位(basic units)

一個節點,如:名詞(小鳥、馬……)、形容詞(快速的、穩固的……)等詞類,

就代表一個概念。Quillian 的網狀模式、Smith、Shoben 與 Rips 的語意屬性模式(Semantic Features Model)、Collins 與 Loftus 的蔓延激發模式(Spreading Activation Model)等,

即主張知識的基本單位是「概念」。

(二)以「命題」(proposition)為知識結構的基本單位

知識組成的單位,有時並非是「概念」,而是「事實」(fact),事實是由概念組合 而成,具有真實性。這些概念組合成一個單位,即為「命題」。Anderson 在 1976 年提出 的 ACT 模式(adaptive control of thought),即認為命題是知識結構的基本單位。

在人類記憶系統中的知識結構,是以一種語意網路(semantic network)或多向度空 間的方式組織的。在命題式表徵系統中,知識結構就是一種語意網路,它是由許多具有 意義的最小知識單位—命題所組合而成有組織、有層次的語意網路。一個命題,是一組 概念由一個有限制作用的關係組合而成,以「節點」(nodes)表徵「概念」,「聯線」(links)

表徵「關係」,節點與節點之間為有向線段,表示各個知識間的組成關係。

(三)由基模(schema)及基模群(schemata)組織而成的結構

「概念」及「命題」,都是基於較小的單位,在高層的知識結構模式中,知識系統 是由大量的基模組織而成,基模可以表示任何層次的知識,它可以是一種思想、一種文 化的知識,也可以代表一個字、一個句子,甚至遠大於一個句子所代表的涵義。因此,

基模及由許多基模組合成的基模群,是知識結構的較大單位。其他如 1975 年 Schank 與 Abelson 所提出的一種基模—腳本知識(script)中,代表生活中常見事件的腳本,可以 用來理解甚至推論一組句子,此項論點,也是以基模來表示高層次的知識結構模式。

命題式表徵系統,是知識表徵系統中發展得較早,也較為完整的(周侑儒,2007)。

因此,本研究以命題式表徵系統,作為發展專家知識結構的基礎,並以語意網路中的節 點及聯線,將文體中的概念及關係,組合成有意義、有系統的知識結構。

三、知識結構的優點

人的記憶力有限,若只是將零散的知識,填鴨式的勉強塞入記憶系統中,則當我們 想要提取資訊時,常會因無脈絡可循,而難以組合運用。在學科教學時,如何有效引導、

協助學生組織整合,形成有系統、有組織、有意義的知識,是相當重要的,因此,教學 者若能對知識結構做更進一步的了解,則可能發展出有效的教學策略,以幫助學生學習

(邱上真,1989;游淑燕,1990)。由此可知,將知識結構化具有其重要性,透過建構 節點、節點與節點間的連線,將這些零散的知識,有關係的組合成知識結構,將使學習 更有效率。

參、專家知識結構的探討

專家知識結構為一種有系統、有意義的組織結構,透過專家產生的知識結構,可以 讓 學 生 獲 得 概 念 鷹 架 ( concept scaffold ) ( Hall,1988 ; Reway, Dansereau, Hall &

Skaggs,1989;Skaggs,1988;引自江淑卿、郭生玉,1997)。知識結構專家化與學習表現 有密切相關,知識結構專家化的程度,可以有效預測學生的學習表現(江淑卿、郭生玉,

標,找出單元內重要的學習概念,再根據學生的學習歷程、學習順序及概念發展的關係 所整理建立而成。專家知識結構亦可作為編製試題的標準,經由測驗,了解學生的學習 情形。在知識結構中,上層的結構是屬於比較困難的,稱為「上位概念」,下層的結構 則為各概念的「下位概念」(黃碧雲,2005;曾彥鈞、劉育隆、郭伯臣,2006)。總而 言之,專家知識結構是針對某一主題,由許多的學者專家分析相關概念,以及學生在學 習上應學得的相關知識,作有系統、有意義、有關係的組合,而形成的架構。

就語文的讀寫教學而言,可視各種文體為不同的知識結構,此種文體相關的文體知 識及讀寫能力為不同的知識節點,而學生的語文能力則可視為不同知識節點間的聯線。

教師可將文體的基本特色作為最下位概念,讀寫能力依難易不同,形成上位概念,如此 組織成有系統之架構,藉以培養學生的相關能力,達到學者專家所預設的教學目標。

肆、學生知識結構的探討

學生知識結構是指根據專家知識結構中之知識節點編製紙筆測驗,在學生測驗後,

依照其作答反應情況,運用試題結構演算法計算,再加上概念發展順序及概念之間上、

下位關係所組成的學生試題結構。學生知識結構和專家知識結構不一定相同,而學生知 識結構的建立往往需要靠專家依手動方式判斷(黃碧雲,2005;劉安哲,2007)。由以上 可知,要先形成「專家知識結構」,再依教學後之測驗結果,才能分析出「學生知識結 構」。而本研究中的所指的「學生知識結構」,是指依「事理類說明文專家知識結構」中 之「知識節點」編製教學後學習測驗,由學生作答後,運用試題結構理論,了解每個教 材試題對學生的難易度,再由專家手動判斷各節點間的上下位關係所形成。

伍、試題結構理論

一般來說,估計試題結構方法有三種,分別為「順序理論」(ordering theory,OT)、

「試題關聯結構分析法」(item relationship structure analysis,IRS),以及 Diagnosys(Appleby, Samuels, Treasure-Jones, 1997)。而根據郭伯臣、謝友振、張峻豪、蔡坤穎(2005)研究發 現,此三種估計試題結構方法中,以使用順序理論結構的適性測驗選題策略,所需訓練

樣本較少,對樣本大小較不敏感,可節省較多的施測題數。即依據該理論所建構出的試

黃嬿安

二、知識結構文獻對本研究的啟示

在進行讀寫教學時,教師若能有計畫、有系統進行教學,則學生必能學習到更完整 的讀寫知識。因此,在設計讀寫教學方案時,先建構出專家化的知識結構,以其作為基 礎,來設計完整之教材,乃成為不可或缺的前置作業。

本研究以事理類說明文為核心,進行教材的設計,以期學生透過讀寫教學,獲得系 統化知識,學習到完整的主題知識;因此,在設計教材前,必須先形成基本的「事理類 說明文專家知識結構」。

而本研究中「事理類說明文專家知識結構」形成方式如下:蒐集相關文獻,並以學 生學習的歷程與概念發展順序及相關性為基礎,找出教材中的重要讀寫學習概念,如:

文體特徵、閱讀要點及寫作技巧等,歸納之間的相關性,繪製出初步的專家知識結構。

接著再利用「專家知識結構評鑑表」,由國語文領域專家教授及多位專業國小教師,根 據其專業知識及豐富的教學經驗,加以修改所形成的具有階層性、系統性之架構,以作 為分析事理類說明文的教材內容及教學重點的根據。如圖 2-1 所示:

說明文相關文獻 學生學習歷程及 概念發展順序

文章中重要學習概念

初步之專家知識結構

專家評鑑修改 事理類說明文專家知識結構

圖 2-1 本研究之事理類說明文專家知識結構建立流程圖

圖 2-1 本研究之事理類說明文專家知識結構建立流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