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表達性藝術治療對國小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行為問題 之影響。本章首先闡述研究動機、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及對研究中涉及之重要 名詞進行界定,共分三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第三節為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動機

也許您認識我的孩子. 他就是那個總是說話不假思索,

脫口而出的孩子.

他就是那個總是忘東忘西的孩子. 他就是那個像是褲子藏了隻小螞蟻,

老是動個不停的孩子.

“Maybe You Know My Kid.” Mary Fowler

近年來,研究者於教學實務工作中,發現每年的鑑定安置工作有愈來愈多 提報疑似注意力缺陷過動症之個案;而令班級導師和家長頭痛的也以注意力缺 陷過動症兒童的情緒及行為問題居多,導師和家長時常反應學生很不安分、容 易闖禍,如在課堂中說話音量過大、說不適當的話語、和同學起衝突、作業完 成的效率差、做事時常拖很久、時常丟三落四……等。以上這些「突發」狀況 總是無時無刻牽引著導師、家長、班級環境以及個案本身,而每次為了注意力 缺陷過動症學生疲於奔命的研究者,又到底該如何幫助這群孩子呢?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s,簡稱 ADHD)

2

係指一種個體精神系統的發展缺失或異常,其特徵是粗心、過動和衝動的 程度不適當。他們在依據規則和行為後果以規範和維持行為的能力上有所不足,

而這些缺失或異常使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在針對工作或刺激以抑制、採取或 維持反應上發生困難,特別是在行為後果延遲、微弱或不存在的情境下,他們 特別難於遵行規則和教導(楊坤堂,1999)。注 意 力缺陷過動症是精神科中兒 童青少年常見的疾病之一(蔡景宏、高淑芬,1999),國外學齡階段注意力缺 陷過動症兒童之盛行率為 3-9%(West, Houghton, Douglas, & Whiting, 2002),國 內則初步估計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盛行率約 6.3%(侯伯勳、林志堅、遲景上、

陳展航,2003)。

其次,研究者於教學過程中,發現資源班上的一位 ADHD 學生對於勞作、

摺紙活動有興趣,並且也表現的不錯,因此曾安排在資源班的社會技巧課程中,

由這位 ADHD 學生自行決定摺紙主題,並由他對同儕進行教導,活動過程中 發現這位 ADHD 學生情緒穩定,能有耐心的教導與回答同儕的詢問。摺紙是 一種低複雜、高結構的藝術治療活動,因此能夠輕易的在治療過程中使用,透 過摺紙藝術治療的過程不僅能協助個案專注放鬆,更能夠藉由過程中的體驗增 強社交技巧,藉由作品的完成提升自我效能(蔡明富、謝政廷,2011)。此外, 研究者亦發現可藉此活動增進 ADHD 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李宏鎰(2008)

表示 ADHD 患者喜歡用觸覺來探索、理解外在世界,對「物」的興趣通常大 於「人」,所以他們有很好的手藝,建議可多讓這些孩子接觸這類課程,學習 才藝,以獲得成就 感。而 Osdol 認為作為治療的創造性美術在特殊教育課程有 它重要的地方,特殊兒童從他們的美術活動中可以學到很多,因為它提供另一 種表達方式;美術可以增進溝通,紓解緊張的情緒,更可進一步發展社會技巧、

動作、感覺和認知領域(引自吳昆壽,1992)。

再者,研究者整理 ADHD 相關教學研究發現,有許多研究從認知與行為 管理、社會技能訓練及其他活動等介入方式進行探討,例如許芳 卿(2002)對 14 名平均年齡為 9 歲之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施以認知行為親子治療方案,

3

改善 ADHD 的注意力不集中、過動及干擾行為問題。王碧暉(2004)以自我 教導策略進行實驗,對 3 位國小學童進行約 10 週之教學,而結果能顯著改善 不專注行為且並可持續至追蹤期。楊俊威、鈕文英(2006)透過功能本位介入 策略,輔導同班級一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的孿生兄弟,結果發現兩位個案行為 問題的改善趨勢變化雖不穩定,但確實能有效減少發生的次數。近年則逐漸增 加其他介入之活動方式,林湘琪(2008)與王昱 勻(2013)則發現運用兒童瑜 珈情緒治療團體能有效降低過動與衝動並在心理、生理與情緒適應上顯著增加,

課程中合作頻率增加,分心與干擾的頻率降低,人際關係與專注力皆有提升。

而根據研究者搜集之相關文獻,可以發現目前國內針對ADHD兒童行為問 題的介入方式十分多元,且藝術治療的多元理論模式與方法,用在個別與團體 身心障礙者或教育輔導上之研究也日益增多。因此,本研究以二名國小注意力 缺陷過動症兒童為對象,運用表達性藝術治療課程介入教學,透過質性研究中 的個案研究法,探討ADHD兒童情緒及行為問題之變化情形,並對研究提出結 果及建議,供相關實務工作者之參考。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