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四節 綜合討論

本節分三部份綜合討論表達性藝術治療介入之結果,第一部份綜合討論 ADHD兒童接受表達性藝術治療之影響歷程,第二部份綜合討論個案行為問題 之介入效果,第三部分則是針對本研究之表達性藝術治療之內容設計、活動目 標以及領導者在活動過程三階段之省思歷程。茲呈現如下:

一、ADHD 兒童表達性藝術治療之影響歷程綜合討論

(一)個案自我概念之改變歷程 個案小裕

個案

從活動介入初期對自身特質之初步認識,到活動中期能夠深入 地說出生氣時的生理特徵,並且還能觀察到團體其他成員之情緒感受。最後在 活動後期,進而能對自己之情緒控管能力有所期望。

小傑

由上可知,個案在表達性藝術治療之過成中自我覺察能力提升、自我概 念之轉變情形也與Rogers(1993)、呂素貞(2007)所提及藝術治療能協助當 事者看見自身的內心,有助於開放自己、自我認識,進而引發洞察與自我成長,

及許玉芳(2013)、蔡明 富(1995)的研究結果所提及的促進自我概念且較以 前更正向相符。

在活動之初期能夠知覺自身的好特質,但面對有關於自身行為 問題則選擇逃避;進入活動中期,除了對自我情緒變化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之外,

更能觀察他人的情緒及行為表現。直到活動後期,覺察在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 受的能力是較缺乏的,也對於自身的情緒及行為問題有所期許。

(二)個案情緒與行為問題之改變歷程

個案小裕在活動三個階段中,皆觀察到課堂中有不專注、過動的行為,如 玩弄文具用品、前後搖動桌子、發出怪聲音干擾上課秩序、站起來及離開座位

139

等,就連在創作活動的進行中也是習慣站著操作的。進入活動中期時,小裕原 本缺乏自信、解決問題的情況,轉變為較有耐心,對於挫折容忍度也所提升,

當遇到困難時會主動詢問及尋求老師的協助。最後活動後期,觀察到小裕在情 緒興奮時,會有搥打、拍打自己的臉和頭等不適當的行為出現,小裕

個案

不論在負 向情緒或是開心、興奮時,皆缺乏適當表達情緒的能力。

小傑

(三)個案人際互動之改變歷程

在活動三個階段中,皆可觀察到講話大聲,無法適當地控制音 量大小,會有玩弄物品、逗弄同學等分心與干擾行為;在言語上,喜歡對詞語 做過多的聯想或解釋,常挑他人的語病或小錯誤,也喜歡和同儕在言語上爭論、

較勁之情形。到了活動後期,研究者發現藉由增強他人的好行為,能夠減少上 述行為之發生,並且模仿學習同儕的好行為。

整體而言,個案小裕

個案

大部分和團體成員相處及互動是融洽、愉快的,但仍 可見其人際互動之轉變與進步:從初期的表現被動,因他人指正、開玩笑而情 緒激動,到中期願意和團體成員分享、共用美勞用具,甚至到後期和大家熱烈 討論話題。

小傑

研究歷程中,個案與同儕因繪畫、捏黏土、摺紙及角色扮演等多元的藝術 活動,逐漸地增進彼此的熟悉感與信任關係,進而增進互分享生活經驗與作品 之情形,甚至團體成員還會相邀於其他下課時間到資源班的遊戲室裡玩遊戲,

的部分,和團體成員的相處及互動多數時間是融洽和愉快的。在 活動初期和同學有口角和摩擦發生,並且出現「口語和對物品的攻擊」行為,

如丟文具用品;但對有困難的同儕能提供協助與幫忙,如幫忙摺衣服、指導摺 紙。而活動中期,仍和團體成員有衝突事件的發生,生氣當下反應激動、大聲 斥喝對方。最後在活動後期,並無衝突事件發生,在創作過程中能和同儕愉快 的談論生活中的經驗,並且主動邀約團體成員於下課時間至資源班遊戲,將人 際互動延伸至下課時間。

140

可見表達性藝術有助於人際關係中親密、互信、互賴、互動等經驗之產生,與 陸雅青(1995)所提及創作後的分享對於自我控制能力之提升和良好社交關係 之建立有所助益,及莊惠君(2006)、張文 龍(2006)、賴美言、游錦雲(2010)、

林冠伶(2011)、許玉芳(2013)等研究結果肯定藝術治療對於改善 ADHD 兒童之人際關係具有正向的輔導功能與價值相符。

(四)個案表現能力之改變歷程

個案小裕的部分,活動初期可見到在繪畫能力表現上缺乏自信心,人物的 描繪以簡單的圓形和線條呈現,塗色是單調、缺乏變化的;摺紙作品鬆散、不 完整。進入活動中期因耐心增加並能尋求協助,因此到活動後期之作品及活動 的完成度提升了,並從中獲得成就感。在口語表達能力上,活動初期較屬被動,

且分享的內容簡單、敘述簡短;而到了活動後期,小裕

個案

會踴躍地舉手分享自己 的作品,甚至能回應團體其他成員所提出的問題。

小傑在活動三個階段中,小傑透過口語表達內心的感受能力上較為缺 乏,敘述的內容比較不完整,並且有逃避之現象;但從繪畫作品上可以見到小 傑

所以透過十個單元的繪畫治療活動,研究者發現個案的口語表達內容雖 然較為缺乏與不足,甚至有保留之情形,但是從活動作品中都能清楚的表示其 內心的看法。與侯禎塘(1987)及賴念 華(1994)指出藝術治療能夠突破口語 表達之限制,在治療活動過程中能降低防衛心,不易控制或故意隱藏內心的真 實狀況特質相符合。

將自己的行為問題、情緒及同儕互動情形真實呈現出來。

二、行為問題之介入成效綜合討論

(一)兩位個案行為問題之輔導成效綜合討論

經過十個單元的表達性藝術治療介入後,個案之情緒能夠放鬆、表現穩 定,並且減少個案生氣與情緒爆發之情形,與K.Estralla(2005)提及藝術治療

141

能使當事人得到放鬆、喜悅與覺察,從創作的成品中得到成就感與自信心相符,

而在林端 容(2008)的研究也肯定了藝術治療能安撫ADHD兒童情緒之療效。

進而達到改善本研究個案「身體攻擊之行為」與「口語和對物品攻擊之行為」

問題之成效。此成效與張碧凰(2000)的研究結果能明顯減少個案暴力行為及 陳美妙(2011)的研究結果改善個案大聲頂嘴與插嘴行為相符。而小傑

(二)兩位個案輔導成效差異之討論

除了減 少情緒的爆發外,進而能夠以適當的方式抒發情緒之成效,和林冠伶(2011)、

陳美妙(2011)研究結果個案能學習到以正向的方式宣洩情緒、適當的替代行 為一致。

表達性藝術治療的介入對於個案小裕生氣的頻率及生氣持續的時間都有 改善,進而降低了「身體攻擊之行為」與「口語和對物品攻擊之行為」的發生 次數,但是當情緒失控時仍是以上述攻擊行為表現,顯示小裕仍缺乏使用適當 的方式來抒發情緒;個案小傑

1.年齡因素

情緒爆發及失控的次數大幅減少,當遇到衝突事 件引起情緒不佳時,能夠使用被接受、適當的方式取代「身體攻擊之行為」與

「口語和對物品攻擊之行為」。兩位個案之輔導成效差異茲從年齡、藥物治療 及家庭等因素分析如下:

個案小裕為國小二年級,實際年齡為 7 歲 6 個月,而個案小傑已國小五 年級,實際年齡 10 歲 10 個月。所以研究者推測因年齡及認知能力的差異,致 使小裕生氣時仍是使用哭鬧、叫罵、抓扯頭髮及打人等行為來發洩心中怒氣,

而小傑

2.藥物治療因素

則已學會並能使用適當的方式來抒發情緒。

個案小裕的媽媽在訪談中表示考量小裕的年齡還小,所以尚不打算介入 藥物治療,目前則是在臺中榮總醫院接受職能治療。個案小傑自三年級時至醫 院診斷患有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後,便開始服用藥物,並且每個月固定回診一次

142

和醫生談話。

藥物雖僅能控制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的症狀,但可將藥物視為輔助性的治 療,幫助控制症狀以便進行其他的訓練和教育(洪儷瑜等人,2001)。且連文 宏、洪儷 瑜(2011)提及藥物治療可以被視為是鑑定安置轉介前介入的一種策 略,當ADHD 學生被轉介接受特殊教育鑑定時,評估其是否穩定且長期的使 用藥物治療並進一步觀察其療效,已是鑑定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可見藥物 治療對ADHD之影響。根據上述,藥物治療的介入對於兩位ADHD個案接受表 達性藝術治療的成效差異有某種程度上的影響。

3.家庭因素

有關ADHD之現況問題及其執行的困難因素在家庭方面包含:1.父母對過 動症的認識不足。2.父母對過動兒的教養態度與方式不當,如過度期待或過早 放棄。3.父母對過動症的治療觀念錯誤(劉昱志,2013)。因此,ADHD兒童 之父母對於ADHD症狀與相關教養策略的認識,對於改善其行為問題是很重要 的關鍵。

個案小傑的媽媽曾接受特教助理員之培訓,陸續參與相關ADHD之講座與 研習活動,而目前也正擔任其他特殊學生之教助員。因此,小傑的媽媽對於 ADHD的特質及介入策略有較多的認識,進而能夠對小傑的情緒與行為問題提 供輔導與教導。

由以上所述可知,表達性藝術治療具有舒緩、穩定ADHD之情緒,減少情 緒爆發,進而改善「身體攻擊之行為」與「口語和對物品攻擊之行為」問題。

但若能配合個案的身心發展並結合藥物治療、親職教育等多元的混合治療模式 之應用,相信治療效果其所帶來的助益將會有深遠的影響。

143

三、ADHD 兒童表達性藝術治療之活動省思與建議

三、ADHD 兒童表達性藝術治療之活動省思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