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980)認為,人的一生會經過許多不同的發展階段(stage of development),人 們透過面對各發展階段中的發展性任務,成為一個完整的個體,而青少年時期的 發展性任務為自我認同(identity)與角色混淆(role confusion),青少年會面臨

「我是誰」的人生議題,如果沒有順利通過此發展任務,青少年將無法建立自信 並瞭解生活的意義。因此,青少年時期若能擁有良好的心理健康之發展,往往影 響著個體未來的各個層面,故青少年心理健康至關重要(Acock & Demo, 1999)。

為了探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以期促進青少年的心理衛生,本研究 主要透過青少年的憂鬱症狀(depressive symptom)作為探討心理健康之內涵。

長期以來,國內外學者皆重視青少年憂鬱的相關議題,憂鬱被視為相當普遍且影 響深遠的主要心理困擾(psychological distress)之一,適合用來說明青少年的心 理健康狀況。青少年憂鬱往往與自殺、傷害他人、輟學、學業表現與自我價值感 低落等議題息息相關,對於青少年心理發展具有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降低青少 年的憂鬱症狀以增進其心理健康,為本研究之關切所在。

兒童時期的唯命是從,個體開始追求自主性與獨立性(Noom, Dekovic, & Meeus, 2001),父母對於子女的教養方式(parenting),在青少年時期尤其重要。

在眾多教養方式之中,父母的關愛與支持對於青少年心理憂鬱顯然具有正面 意義,父母的嚴厲叫罵、懲罰則反之,兩者已獲得許多研究之佐證(王雅倩、陳 宛庭,2016;周玉慧,2015;Callender, Olson, Choe, & Sameroff, 2012; Mckinney, Milone, & Renk, 2011; Solomon & Serres, 1999)。然而,一種介於關愛支持和嚴厲 教養之間的教養方式:「監控管教」(monitoring),究竟對於青少年心理健康來說

年的憂鬱程度,造成青少年憂鬱(林耀盛、李仁宏、吳英璋,2006;Biggam & Power, 1999; Parker, 1982)。由此可知,父母監控管教對於青少年心理健康之關係還未有 定論,尚待本研究加以釐清。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實難以掌握「父母對於青少年憂鬱的長期發展有何影響性」,只能從片段的橫斷 面研究說明教養方式與青少年憂鬱的關係,故希望能藉由本研究來彌補此缺口。

所以本研究係縱貫整個青少年時期,可探討不同的教養方式對於青少年憂鬱的起 始狀態與成長速率之影響為何,突破過去研究多以單一時間的橫斷面資料之限制,

更進一步地分析教養方式之長期影響效果,以供學術與實務上對教養方式有更深 入的理解。

參、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背景因素:社經地位與學業表現

本研究之背景變項包括「社經地位」與「學業表現」。之所以納入兩者作為 背景因素,係考量青少年心理健康除了受教養方式所致,也會受到家庭原有的社 經地位環境,以及自身學業表現而有所影響。在臺灣,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

家庭貧富與子女的學業成就一直以來都是重要的背景因素。劉燕萍與陳毓文

(2016)認為,經濟弱勢青少年會因為家庭經濟壓力與學習所需,而半工半讀貼 補家用,比起無需考慮經濟支出的學生而言,這些孩子的學習及工作負荷顯然較 高,該結果亦證實在家庭經濟壓力下,經濟弱勢青少年的課業壓力與工作壓力都 會提高其憂鬱程度,不過家庭支持有助於緩衝工作密度帶來的負面影響。另一方 面,臺灣長期以來升學主義掛帥,自學生時代開始子女便處於學業競爭的環境中,

學業表現被視為「出人頭地」的象徵,顯現出華人對於功名利祿的渴望(楊中芳,

1993),以及升學制度是華人為了自己與家人獲得榮耀、名譽與地位的途徑,「勞 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傳統觀念依舊盛行,良好的學業表現往往與未來成 就掛勾,故學校教育是一般大眾所信賴能夠往更高社會階級流動的方式(周愚文,

2008)。據此,社經地位與學業表現係臺灣文化下,學生生活環境中不可或缺的 因子,以下進一步探討兩者對於青少年心理健康之影響:

社經地位會影響一個人的成長經驗與其伴隨而來的心理健康。社經地位較高 的父母往往較重視教育與環境的重要性,希望提供子女良好的成長環境,對孩子

化(gender-specific role socialization)議題。McLean 與 Anderson(2009)指出,

父母親會因為孩子性別採取不同的教養態度與策略,這種性別教養上的差異,並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類型,但女性則是微弱且下降、中等變嚴重、中等偏微弱、嚴重變中等以及嚴重 且上升五種類型,代表著男女在社交焦慮發展變化並不相同,此外,該研究也發 現教養方式中的父母支持、父母處罰對男性社交焦慮有影響,對女性社交焦慮有 影響的只有父母處罰,顯示出兩性不僅在人際互動上的社交焦慮存在性別差異,

兩性知覺的教養方式對社交焦慮之影響性也有性別差異。

根據上述三種層面之探討,可以知道性別議題一直以來持續地受到專家學者 所重視,不論是社會文化對於兩性社會化的影響,或是教養方式的子女差異,以 及男女個體自身對於外在的知覺與反應,三者都顯現出性別差異的重要性。因此,

在本研究變項中,青少年心理健康與其影響因素是否存在著性別上的差異,是本 研究希望更進一步探討之內涵,以瞭解男女青少年心理健康為何而同、為何不 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