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青少年初期至晚期心理健康發展軌跡與教養方式的影響之縱貫性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青少年初期至晚期心理健康發展軌跡與教養方式的影響之縱貫性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2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 輔導與諮商碩士學位學程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陳婉真 博士.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青少年初期至晚期心理健康發展軌. n. al. er. io. sit. y. Nat. 跡與教養方式的影響之縱貫性研究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生:江守峻. 中華民國 107 年 7 月. DOI:10.6814/THE.NCCU.MPCG.004.2019.F01.

(2)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developmental trajectory of mental health from early to late adolescence and the impact of parenting. By Chiang, Shou-Chun.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al. er. io. sit. y. Nat. Professor Chen, Wan-Chen, Advisor. Ch. engchi. i n U. v. Master Program of Counseling and Guidance National Cheng Chi University. July 2018. DOI:10.6814/THE.NCCU.MPCG.004.2019.F01.

(3) 致謝 對我而言,做研究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從 107 年 1 月開始寫碩論到結束, 共花了 6 個月的時間。這段時間加上整個碩士生涯,除了兩年的諮商實習外,發 表了一些文章。常聽到大家說:邊實習邊寫論文真的很難。的確,我們不只要寫 完自己的研究論文,還要在兼職、全職投入許多的心力,是我們諮商輔導研究所 異於常人辛苦的地方。 我覺得要想做研究,主題一定是要自己很感興趣的才行。有時候主題可能是 自己決定的,那我建議最好就做領域中自己最好奇的、最想投入時間去瞭解的議 題。有時是老師提供的話,那也要盡量找出有個人意義的角度來切入。 感謝我的指導老師陳婉真,自從大學時期認識老師後,開始了我學術研究的 學習,慢慢地累積了許多的發表經驗和研究思考,老師的大力支持和肯定,是我 研究所階段能夠順利畢業的主因。.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感謝兩位口試委員余民寧老師與王麗斐老師,您們耐心的指導使碩士論文更 臻完善,給予我很多新的啟發和具有建設性的修改方向,尤其余老師逐字逐句的 審查讓我冷汗直流,以及老師在量化研究上的啟發;也感謝王老師給予未來職涯 規劃上的建議,讓我能更全面的考量個人生涯發展。. y. Nat. sit. n. al. er. io. 感謝政大的栽培,老師們的教誨言猶在耳。從我在地政系時的愛靜老師、世 榮老師和宗裕老師,到轉系後很照顧的班導煌堯老師、刺激我多元文化的淑菁老 師、提攜我的榮政老師、幫助我的同僚老師、支持我的如馨老師,以及帶領我深 度學習的夢群老師。您們所傳授的學術知識與做人處事的智慧,在我遇到困難時 總是受用無窮。. Ch. engchi. i n U. v. 感謝一路上的朋友們,大學時期地政系跟教育系以及輔資碩的大家。尤其是 碩士班這漫長的日子裡,謝謝穎柔、郁涵和佳嵐的各種情緒支持,沒有你們的碩 士生涯會從彩色變黑白的,學思樓會從教學大樓陷入火海。還有,謝謝傳陽在實 習和論文階段的陪伴。以及感謝所有碩班的夥伴們!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感謝我的家人們,你們的支持與照顧是我成長歲月中的 後盾,讓我培養出自信和不怕挫折的個性。. DOI:10.6814/THE.NCCU.MPCG.004.2019.F01.

(4) 摘要 過去研究顯示,青少年時期的心理健康有其重要性。然而,臺灣尚未有學者 探討青少年初期至晚期之心理健康發展變化,以及教養方式對於心理健康之影響 關係。有鑑於此,本研究旨在探討三個研究議題。第一,青少年初期至晚期的心 理健康發展軌跡為何?第二,不同教養方式與背景因素對於青少年心理健康之影 響程度為何?第三,青少年心理健康之影響因素是否存在著性別差異? 資料來源為中央研究院的臺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Taiwan Youth Project,. 政 治 大 研究對象,樣本年齡自國中一年級開始直到高中三年級,涵蓋整個青少年時期。 立. TYP),共使用第一波至第六波的長期追蹤資料,以第一波的 2,690 位青少年為. ‧ 國. 學. 資料分析主要採用潛在成長模型與多群組分析。研究結果發現:1.青少年心理健 康發展軌跡係一非線性趨勢,成長曲線呈現 S 型。2.青少年憂鬱症狀的起始狀態. ‧. 與成長速率存在著個別差異,且起始狀態與成長速率之間為正相關。3.青少年憂. y. Nat. io. sit. 鬱症狀有自我迴歸現象,前一波憂鬱程度較高者,之後憂鬱症狀會逐波成長,顯. al. er. 示青少年憂鬱有愈來愈惡化的情況。4.教養方式中,嚴厲教養會提高憂鬱症狀的. n. v i n 起始狀態與成長速率,而關愛支持與監控管教僅有助於降低憂鬱症狀的起始狀態。 Ch engchi U 5.背景因素中,社經地位不會影響憂鬱症狀,但學業表現會提高憂鬱症狀的起始. 狀態與成長速率。6.監控管教、嚴厲教養與學業表現對憂鬱症狀起始狀態之影響 效果存在著性別差異,對女性青少年影響程度高於男性。 最後,依據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針對實務工作與未來研究提出具體建議, 以供相關教育工作者、助人工作者與後續研究者之參考。. 關鍵字:青少年、心理健康、教養方式、縱貫研究、臺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 DOI:10.6814/THE.NCCU.MPCG.004.2019.F01.

(5) Abstract Previous studies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However, there is no scholar focusing on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in Taiwan, and the long-term impacts of parenting on adolescents’ mental health. In the light of this, the paper aimed to explore three research issues: What’s the developmental trajectory of mental health from early to late adolescence? What’s the influence of parenting and contextual factors on adolescents’ mental health? Do gender differences exist i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fluential factors and mental health?. 治 政 大 by Academia Sinica, Using the data of Taiwan Youth Project (TYP) conducted 立 ‧ 國. 學. this study employed the panel data from the first wave to the sixth wave. Participants included 2,690 adolescents from the first-grade of junior high school to the. ‧. third-grade of high school covering the entire adolescence. Results indicated: 1.. Nat. sit. y. Developmental trajectory of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is a nonlinear growth curve, and. n. al. er. io. the level of depressive symptoms is similar to S curve. 2. There are significant. i n U. v.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both of initial status and growth rate among adolescents, and. Ch. engchi. initial status and growth rate are positive related. 3. The depressive symptoms are autoregressive, the higher depression from the previous wave, the higher growth in depression of later waves, which reveals the adolescent depression getting worse and worse over time. 4. In parenting, harsh discipline has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s on the initial status and growth rate of depressive symptoms. On the other hand, parental support and parental monitoring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s only on the initial status of depressive symptoms. 5. In contextual factors, Socioeconomic Status has no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initial status and growth rate of depressive symptoms. But,. DOI:10.6814/THE.NCCU.MPCG.004.2019.F01.

(6) academic performance has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s on the initial status and growth rate of depressive symptoms. 6. The influences of parental monitoring, harsh discipline,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on the initial status of depressive symptoms exist gender differences, the influences on female adolescents are higher than male adolescents. In conclusion, the study discussed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results and provided suggestions on education practices and future researches.. 政 治 大. Keywords: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parenting, longitudinal study, Taiwan. 立. Youth Project.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DOI:10.6814/THE.NCCU.MPCG.004.2019.F01.

(7)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0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 08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09 第四節 研究限制 ----------------------------------------------------------------------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政 治 大 第二節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長期變化 ---------------------------------------------- 21 立. 第一節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定義與理論 ------------------------------------------- 13. ‧ 國. 學. 第三節 教養方式與青少年心理健康之關係 ------------------------------------- 25 第四節 青少年心理健康之背景因素 ---------------------------------------------- 37. ‧. 第五節 青少年心理健康影響因素之性別差異 ---------------------------------- 41. y. Nat. io. sit. 第三章 研究方法. al. er.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假設 ------------------------------------------------------------- 44. n. v i n 第二節 研究資料與對象 ------------------------------------------------------------47 Ch engchi U 第三節 研究變項 ---------------------------------------------------------------------- 48 第四節 資料分析 ---------------------------------------------------------------------- 53 第五節 研究程序 ---------------------------------------------------------------------- 60.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青少年心理健康之初步探究 ---------------------------------------------- 61 第二節 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軌跡與變化 ---------------------------------------- 66 第三節 青少年心理健康之完整結構模式 ---------------------------------------- 72 第四節 多群組分析之性別差異 ---------------------------------------------------- 76. DOI:10.6814/THE.NCCU.MPCG.004.2019.F01.

(8) 第五章 綜合討論 第一節 假設驗證 ---------------------------------------------------------------------- 79 第二節 臺灣青少年初期至晚期心理健康發展軌跡 ---------------------------- 80 第三節 教養方式對青少年心理健康之關係 ------------------------------------- 82 第四節 背景變項對青少年心理健康之關係 ------------------------------------- 84 第五節 青少年心理健康影響因素的性別差異 ---------------------------------- 85.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 78. 治 政 大 第二節 實務建議 ---------------------------------------------------------------------91 立 第三節 研究建議 ---------------------------------------------------------------------- 93. ‧. ‧ 國. 學.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96. n. al. er. io. sit. y. Nat. 二、英文文獻--------------------------------------------------------------------------- 104. Ch. engchi. i n U. v. DOI:10.6814/THE.NCCU.MPCG.004.2019.F01.

(9) 表次 表 1 TYP 相關學者對於心理健康的測量依據 ----------------------------------- 13 表 2 Maccoby 與 Martin(1983)教養分類架構 -------------------------------- 26 表 3 研究假設與相關文獻依據 ----------------------------------------------------- 46 表 4 青少年憂鬱症狀各波次之信效度-------------------------------------------- 48 表 5 關愛支持題目之信效度內涵-------------------------------------------------- 49 表 6 嚴厲教養題目之信效度內涵-------------------------------------------------- 50. 政 治 大 表 8 本研究採用之模式適配度指標 ----------------------------------------------- 59 立. 表 7 監控管教題目之信效度內涵-------------------------------------------------- 51. ‧ 國. 學. 表 9 青少年初期至晚期憂鬱症狀之描述統計 ---------------------------------- 61 表 10 青少年憂鬱症狀的單因子重複量數變異數分析 ------------------------ 63. ‧. 表 11 教養方式、社經地位與學業表現之描述統計 --------------------------- 62. y. Nat. io. sit. 表 12 研究變項之相關分析 --------------------------------------------------------- 65. al. er. 表 13 心理健康潛在成長模型之參數估計 --------------------------------------- 68. n. v i n 表 14 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軌跡之競爭模型 ------------------------------------ 69 Ch engchi U 表 15 青少年心理健康完整結構模式之潛在變項 ------------------------------ 73. 表 16 青少年心理健康之測量不變性檢定 --------------------------------------- 77 表 17 青少年男女多群組之結構係數差異檢定 ---------------------------------- 77 表 18 研究假設之檢定結果 --------------------------------------------------------- 79. DOI:10.6814/THE.NCCU.MPCG.004.2019.F01.

(10) 圖次 圖 1 第一年高憂鬱情緒青少年之憂鬱疾患及自殺傾向分佈圖 ---------------- 15 圖 2 研究架構 ----------------------------------------------------------------------------- 46 圖 3 青少年心理健康之未指定軌跡潛在成長模型 ------------------------------- 56 圖 4 青少年心理健康之自我迴歸模型----------------------------------------------- 56 圖 5 青少年心理健康之自我迴歸潛在模型 ---------------------------------------- 56 圖 6 青少年心理健康之多群組分析-------------------------------------------------- 58. 政 治 大 圖 8 青少年心理健康之潛在成長模型 ----------------------------------------------- 67 立 圖 7 青少年憂鬱症狀之發展變化圖-------------------------------------------------- 62. ‧ 國. 學. 圖 9 青少年心理健康之自我迴歸模型----------------------------------------------- 70 圖 10 青少年心理健康之自我迴歸潛在軌跡模型 --------------------------------- 71. ‧. 圖 11 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軌跡之完整結構模型 --------------------------------- 75.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DOI:10.6814/THE.NCCU.MPCG.004.2019.F01.

(1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青少年時期是一個「承先啟後」的發展階段,個體從兒童時期進入到青少年 時期,在生理上面臨急遽轉變,例如身高、體重、身體結構與第二性徵等變化, 在心理上也因為人際關係愈趨複雜、認知功能的提升與從家庭環境走入社會環境, 逐漸出現自我概念、身份認同與自尊等心理概念,如此生理與心理上的改變,使 得青少年時期有別於人生其他發展階段,個體對自我身分與角色之理解、對人際. 政 治 大. 社交的知覺、對家庭與社會環境的看法等層面都在此時期開始浮現,攸關乎一個. 立. 人的人生發展,故有學者以風暴期(storm period)來形容青少年時期的各項身心. ‧ 國. 學. 劇烈轉換(Hall, 1904) 。在這樣充滿衝突與矛盾的成長階段,青少年勢必需要許 多外在環境的支持,才得以順利地度過(完成)這個生命中的風暴期。Erikson. ‧. (1980)認為,人的一生會經過許多不同的發展階段(stage of development) ,人. y. Nat. sit. 們透過面對各發展階段中的發展性任務,成為一個完整的個體,而青少年時期的. n. al. er. io. 發展性任務為自我認同(identity)與角色混淆(role confusion),青少年會面臨. i n U. v. 「我是誰」的人生議題,如果沒有順利通過此發展任務,青少年將無法建立自信. Ch. engchi. 並瞭解生活的意義。因此,青少年時期若能擁有良好的心理健康之發展,往往影 響著個體未來的各個層面,故青少年心理健康至關重要(Acock & Demo, 1999)。 為了探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以期促進青少年的心理衛生,本研究 主要透過青少年的憂鬱症狀(depressive symptom)作為探討心理健康之內涵。 長期以來,國內外學者皆重視青少年憂鬱的相關議題,憂鬱被視為相當普遍且影 響深遠的主要心理困擾(psychological distress)之一,適合用來說明青少年的心 理健康狀況。青少年憂鬱往往與自殺、傷害他人、輟學、學業表現與自我價值感 低落等議題息息相關,對於青少年心理發展具有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降低青少 年的憂鬱症狀以增進其心理健康,為本研究之關切所在。 1. DOI:10.6814/THE.NCCU.MPCG.004.2019.F01.

(12) 貳、教養方式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在青少年成長的過程中,家庭、學校與社會三個層面都影響著青少年的身心 發展,但不可否認的是,家庭為青少年接觸最久、影響最深遠的因素,並且學校 與社會可說是家庭的縮影,對青少年有相當程度的重要性(林惠雅、林麗玲,2008)。 身為重要他人的父母親如何對待與教育子女,對子女來說具有潛移默化之作用, 影響可能是隱微且深遠的,也可能是記憶猶新、無法忘懷。隨著個體的成長,面 臨劇烈身心變化的青少年與父母之間的親子關係也會有所改變,青少年逐漸脫離 兒童時期的唯命是從,個體開始追求自主性與獨立性(Noom, Dekovic, & Meeus,. 政 治 大 在眾多教養方式之中,父母的關愛與支持對於青少年心理憂鬱顯然具有正面 立. 2001),父母對於子女的教養方式(parenting),在青少年時期尤其重要。. 意義,父母的嚴厲叫罵、懲罰則反之,兩者已獲得許多研究之佐證(王雅倩、陳. ‧ 國. 學. 宛庭,2016;周玉慧,2015;Callender, Olson, Choe, & Sameroff, 2012; Mckinney,. ‧. Milone, & Renk, 2011; Solomon & Serres, 1999) 。然而,一種介於關愛支持和嚴厲. y. Nat. 教養之間的教養方式: 「監控管教」 (monitoring) ,究竟對於青少年心理健康來說. er. io. sit. 是好是壞,尚未有明確的答案。在華人文化中,父母親與子女之間的連結相當緊 密,子女被視為是父母的延伸,故有「養不教,父之過」 、 「天下父母心」和「百. al. n. v i n 善孝為先」等俗諺,用以說明父母對子女教養的重要性。不過,管教未必都是恰 Ch engchi U. 當的,如何「拿捏」教養子女的方式,是為人父母者經常面臨的難題。華人父母 出於社會規範,會監控子女的行為舉止和生活慣習,以期子女符合儒家倫理(如 長幼有序、父慈子孝、尊師重道)。可是,華人父母有時過於求好心切,導致對 子女的監控密不透風, 「以關心之名、行控制之實」 ,造成子女凡事皆需聽從父母 的指示,特別是在青少年時期個體開始學習獨立的階段,父母若不能適時地「放 手」,將導致青少年無法探索自我、與同儕建立關係以及積極面對發展性任務等 問題。因此,監控管教究竟對於青少年心理健康有何影響,為本研究主旨之一。 現有文獻對於監控管教之意義,尚未有定論。陳婉琪與徐崇倫(2011)指出, 監控管教不同於嚴厲教養,為一正向教養方式,父母監控管教有助於提升青少年 2. DOI:10.6814/THE.NCCU.MPCG.004.2019.F01.

(13) 心理健康。但是,徐美雯與魏希聖(2015)的研究顯示,父母監督管教對青少年 憂鬱之路徑係數未達統計上的顯著水準,亦即父母監督並不會影響青少年的憂鬱 程度。甚至,有其他學者發現父母的控制、監督與約束等監控行為,會提高青少 年的憂鬱程度,造成青少年憂鬱(林耀盛、李仁宏、吳英璋,2006;Biggam & Power, 1999; Parker, 1982) 。由此可知,父母監控管教對於青少年心理健康之關係還未有 定論,尚待本研究加以釐清。 參、缺少青少年心理健康與教養方式之縱貫性研究 近年來,重大社會事件頻傳,青少年心理健康議題逐漸受到大眾的正視,探. 政 治 大 發現目前卻少有學者探討青少年心理健康與教養方式之間的關係。因此,為了瞭 立. 究青少年心理健康之影響成因成為重要研究議題。然而,研究者檢視相關文獻,. ‧ 國. 學. 解臺灣是否曾有學者探討過與本研究相似的主題,本研究使用「臺灣期刊論文索 引系統」與「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兩個系統,進行文獻搜尋。. ‧. 譚子文與董旭英(2010)表示,國內學者對於教養方式使用定義有些許差異,. sit. y. Nat. 例如,教養方式、教養態度、教養行為、管教方式、管教態度等專有名詞,歸納. al. er. io. 起來主要包括「教養」或「管教」兩詞作為關鍵字或篇名。同樣的,楊國樞(1986). v. n. 認為,教養與管教之意涵相似,只是教養涵義更為廣泛。所以,研究者以「教養」. Ch. engchi. i n U. 與「管教」搜尋相關文獻,以瞭解目前關於教養方式與青少年憂鬱之相關研究。 在「臺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以關鍵字或篇名搜尋包含「憂鬱」與「教養」 者,結果僅有八篇論文,其中七篇主題為青少年,但都屬於單一時間點的橫斷面 研究,沒有長期的縱貫性研究。在博碩士論文方面,研究者以同樣方式搜尋「臺 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結果有 20 篇碩士論文(無博士論文),其中 14 篇主題為青少年,只有一篇為間隔一年的追蹤研究(李仁宏,2004)。接著,再 以「管教」與「憂鬱」在兩個系統中搜尋,結果發現國內無相關的期刊論文,碩 士論文共九篇,亦均為橫斷面研究。由此可見,國內尚未有學者以教養方式(管 教)與青少年憂鬱為主題的長期縱貫性研究,故在缺乏相關實徵研究的情況下,. 3. DOI:10.6814/THE.NCCU.MPCG.004.2019.F01.

(14) 實難以掌握「父母對於青少年憂鬱的長期發展有何影響性」,只能從片段的橫斷 面研究說明教養方式與青少年憂鬱的關係,故希望能藉由本研究來彌補此缺口。 所以本研究係縱貫整個青少年時期,可探討不同的教養方式對於青少年憂鬱的起 始狀態與成長速率之影響為何,突破過去研究多以單一時間的橫斷面資料之限制, 更進一步地分析教養方式之長期影響效果,以供學術與實務上對教養方式有更深 入的理解。. 參、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背景因素:社經地位與學業表現 本研究之背景變項包括「社經地位」與「學業表現」。之所以納入兩者作為. 政 治 大. 背景因素,係考量青少年心理健康除了受教養方式所致,也會受到家庭原有的社. 立. 經地位環境,以及自身學業表現而有所影響。在臺灣,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 ‧ 國. 學. 家庭貧富與子女的學業成就一直以來都是重要的背景因素。劉燕萍與陳毓文 (2016)認為,經濟弱勢青少年會因為家庭經濟壓力與學習所需,而半工半讀貼. ‧. 補家用,比起無需考慮經濟支出的學生而言,這些孩子的學習及工作負荷顯然較. y. Nat. sit. 高,該結果亦證實在家庭經濟壓力下,經濟弱勢青少年的課業壓力與工作壓力都. n. al. er. io. 會提高其憂鬱程度,不過家庭支持有助於緩衝工作密度帶來的負面影響。另一方. i n U. v. 面,臺灣長期以來升學主義掛帥,自學生時代開始子女便處於學業競爭的環境中,. Ch. engchi. 學業表現被視為「出人頭地」的象徵,顯現出華人對於功名利祿的渴望(楊中芳, 1993) ,以及升學制度是華人為了自己與家人獲得榮耀、名譽與地位的途徑, 「勞 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傳統觀念依舊盛行,良好的學業表現往往與未來成 就掛勾,故學校教育是一般大眾所信賴能夠往更高社會階級流動的方式(周愚文, 2008)。據此,社經地位與學業表現係臺灣文化下,學生生活環境中不可或缺的 因子,以下進一步探討兩者對於青少年心理健康之影響: 社經地位會影響一個人的成長經驗與其伴隨而來的心理健康。社經地位較高 的父母往往較重視教育與環境的重要性,希望提供子女良好的成長環境,對孩子 有更多時間、財力與精力上的關心(張芳全,2006)。同樣的,高社經父母可能 4. DOI:10.6814/THE.NCCU.MPCG.004.2019.F01.

(15) 會將孩子送去品德與成績兼顧的好學校,且關心老師的教育理念與學校對子女的 保護程度;相反地,低社經地位的父母可能自顧不暇,較少花時間與精力在陪伴 孩子的成長,且缺乏為子女選擇好學校的機會。因此,從教育參與、學校環境兩 個層面來看,社經地位確實會影響著青少年在成長過程的憂鬱症狀,支持因素與 壓力因素的多寡,是青少年心理健康之背景因素。 學業表現是臺灣青少年發展階段中,必須考量的一項重要指標。在臺灣,就 學階段的孩子最容易被父母與親戚朋友提及的話題便是學業表現,彷彿透過學業 成績便能判斷一個孩子是不是有前途、有希望的。於是,臺灣父母對子女的教育. 政 治 大 鴻章,2006;林俊瑩、楊長杰,2010;張芳全,2006;張怡貞,1998)。楊孟麗 立. 期望油然而生,故國內有許多學者探討父母教育期望對子女學業表現之影響(李. (2005)指出,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期望與子女對自己的教育期望具有一定的共識,. ‧ 國. 學. 親子間教育期望有傳承的現象,以及,當子代對自己的教育期望愈高,心理健康. ‧. 則愈差,顯現出父母教育期待會轉化成為子女內在的壓力來源,子女對自己有愈. y. Nat. 高的教育理想時,容易感受到較高的升學壓力致使心理健康下滑。此外,學業議. er. io. sit. 題不僅反映在對個人身上,也會因為群體的學業焦慮影響個人心理健康。所謂「勞 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誰都希望透過個人成就的表現,得到崇高的地位與. al. n. v i n 尊敬,但是僧多粥少,一個人有好的學業表現勢必代表另一群人學業表現不佳。 Ch engchi U 許崇憲(2017)指出,臺灣普遍的升學主義使得個人潛力、性格特質與興趣受到 排擠,造成大量學生爭取少數升學機會的集體壓力,形成同儕之間學業競爭 (academic competition)的現象,該研究結果發現,班上的學業競爭愈激烈,同 儕之間愈多人採用各種升學策略,學生的心理困擾也會愈嚴重。 綜合上述,我們可以知道在臺灣青少年的成長階段中,社經地位與學業表現 再再地影響著個人的身心發展,前者為來自家庭環境的「先天因素」,後者為來 自個人表現的「後天因素」,實為兩個相當重要且獨立之背景因素,對青少年心 理健康之重要性顯而易見。因此,本研究加入兩者作為探討教養方式的控制變項, 以更全面地掌握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相關影響因素。 5. DOI:10.6814/THE.NCCU.MPCG.004.2019.F01.

(16) 肆、青少年時期性別差異的重要性 男性與女性的身心發展有所不同,若端視青少年為全體一致地同質,不免過 於簡化男女的發展性差異。過去研究指出,男女在青少年時期許多的心理內涵上 有顯著地差異存在,概括而言,兩性在社會文化、教養方式與人際知覺等層面上, 本來就可能存在著差異而呈現出不同的心理樣貌,以下分別討論: (1)兩性在社會文化之期待、價值觀與社會角色不同,呈現出性別角色社會 化(gender-specific role socialization)議題。McLean 與 Anderson(2009)指出, 父母親會因為孩子性別採取不同的教養態度與策略,這種性別教養上的差異,並 不是「刻意」為之,而是與整體的社會氛圍與觀念有關。此種社會文化導致的現. 政 治 大. 象,在強調「兩性應有別」的華人文化下,可能更加明顯。李美枝與鍾秋玉(1996). 立. 提及,傳統華人社會對於一個人的發展影響置關重要,尤其是長期以來的尊卑有. ‧ 國. 學. 序,更是不言可喻。像是,女性應符合「柔順曲從」的特質,且「柔順曲從」隱 含著要求女性「容忍」的社會價值。於是,女性可能從小就被教導忍讓、不要想. ‧. 太多的觀念。同樣的,林邦傑(1981)指出,兩性化者的社會壓力與人際困擾可. y. Nat. n. al. er. io. 種性別角色特質,成為符合社會期待的性別角色。. sit. 能高於其他類型者(男性化、女性化等),因為兩性化者需要「忍住」自己另一. i n U. v. (2)父母對待子女的方式不同,教養方式導致兩性發展過程上的差異。王珮. Ch. engchi. 玲、邱貞瑜、胡中凡與黃于庭(2015)以 20 對母子與 20 對母女探討母親對於子 女情緒經驗談話的性別差異,結果發現母子之間討論快樂情緒的詞彙量高於女性, 母親對男孩的快樂情緒會深入追究,以提問方式瞭解男孩快樂的原因,以利快樂 情緒的延續,對男孩未來發展有正向幫助;母女之間以指導性討論難過情緒高於 男性,母親較在意女孩難過情緒的調節方法,會指導其如何處理心理的難受。 (3)男女對於人際關係的知覺不同,會影響心理健康的性別差異。張奕、李 蘭、張新儀、吳文琪(2010)的研究顯示,男性與女性之社交焦慮發展軌跡不同, 女性在小學四年級至高中二年級整體的社交焦慮均高於男性,男性的社交焦慮發 展軌跡可分為持續微弱、微弱變中等、中等微降、中等變嚴重以及持續嚴重五種 6. DOI:10.6814/THE.NCCU.MPCG.004.2019.F01.

(17) 類型,但女性則是微弱且下降、中等變嚴重、中等偏微弱、嚴重變中等以及嚴重 且上升五種類型,代表著男女在社交焦慮發展變化並不相同,此外,該研究也發 現教養方式中的父母支持、父母處罰對男性社交焦慮有影響,對女性社交焦慮有 影響的只有父母處罰,顯示出兩性不僅在人際互動上的社交焦慮存在性別差異, 兩性知覺的教養方式對社交焦慮之影響性也有性別差異。 根據上述三種層面之探討,可以知道性別議題一直以來持續地受到專家學者 所重視,不論是社會文化對於兩性社會化的影響,或是教養方式的子女差異,以 及男女個體自身對於外在的知覺與反應,三者都顯現出性別差異的重要性。因此,. 政 治 大 研究希望更進一步探討之內涵,以瞭解男女青少年心理健康為何而同、為何不 立 在本研究變項中,青少年心理健康與其影響因素是否存在著性別上的差異,是本. 同。.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7. DOI:10.6814/THE.NCCU.MPCG.004.2019.F01.

(18)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壹、研究目的 基於以上的研究動機,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如下: (一)以「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 (Taiwan Youth Project, TYP)之長期追蹤資料, 探討青少年自國一的青少年初期至高三的青少年晚期,為期六年的青少年憂鬱發 展軌跡。 (二)探討教養方式(關愛支持、嚴厲教養、監控管教)和背景變項(社經地位、. 政 治 大 (三)探討關愛支持、嚴厲教養、監控管教、社經地位以及學業表現對青少年心 立 學業表現)對青少年初期至晚期的心理健康發展之影響。. 理健康之性別差異情形。. ‧ 國. 學. (四)根據研究結果,提供諮商輔導、教育現場與未來研究之相關建議。. ‧ y. Nat. 貳、研究問題. er. io. sit. 綜合前述的研究動機,本研究探討的研究問題如下:. (一)隨著時間的推演,青少年初期至晚期的心理健康發展軌跡為何?. al. n. v i n (二)本研究由關愛支持、嚴厲教養、監控管教、社經地位、學業表現以及憂鬱 Ch engchi U. 症狀,所建構之「青少年初期至晚期心理健康發展軌跡」理論模式是否有可接受. 的模式適配度? (三)關愛支持、嚴厲教養、監控管教、社經地位以及學業表現,對憂鬱症狀的 起始狀態與成長速率之影響是否具有性別差異?. 8. DOI:10.6814/THE.NCCU.MPCG.004.2019.F01.

(19) 第三節 名詞釋義 壹、青少年初期至晚期 許多學者從不同面向考量個體的身心發展,對於青少年時期的年齡範圍有不 同定義(吳齊殷、黃鈺婷,2010;周玉慧,2015;Ge et al., 2006; Hankin et al., 1998; Yi, Wu, Chang, & Chang, 2009)。Erikson(1968)從發展心理學出發,認為青少 年時期約為 12 至 18 歲,同樣的,Yi 等人(2009)考量臺灣教育體制,定義青 少年初期至晚期約為臺灣國中階段至高中階段,年齡約為 12、13 歲至 18、19 歲。據此,本研究主要係採 Yi 等人(2009)對於青少年時期之定義方式,界定. 政 治 大 晚期」 (late adolescence)為高中三年級(約為 18、19 歲) , 「青少年中期」 (middle 立. 「青少年初期」 (early adolescence)始於國中一年級(約為 12、13 歲) , 「青少年. adolescence)約為國三至高一的階段(約為 14~16 歲)。. ‧ 國. 學. 貳、青少年心理健康. ‧. 本研究以發展觀點看待青少年心理健康,著重於心理健康之預防與瞭解。參. sit. y. Nat. 考既有文獻,有許多學者透過憂鬱症狀來測量青少年心理健康(周玉慧,2007;. al. er. io. Chang et al., 2008; Yi et al., 2009; Yi, 2012; Lee et al., 2017)。憂鬱症狀屬於較輕微. v. n. 的負面心理狀態,不同於臨床診斷上的憂鬱症,有憂鬱症狀未必會發展成憂鬱症. Ch. engchi. i n U. (林家興、陳玉芳、葉雅馨、徐佳鈴、孫正大,2008)。於是本研究亦使用憂鬱 症狀來探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著重於青少年心理健康之預防與早期介入,若憂 鬱症狀程度愈低,即代表心理健康程度愈佳。因此,透過青少年主觀知覺到的憂 鬱症狀,作為本研究探討青少年心理健康之內涵。 参、教養方式 國內不同學者對於教養方式有不同的名詞,譚子文與董旭英(2010)便指出 「教養方式」 、 「教養態度」 、 「教養行為」 、 「管教方式」與「管教態度」等都有學 者使用,不過大致上意義都是相同的。同樣的,楊國樞(1986)也表示「教養」 與「管教」沒有太大差別,只是教養之涵義比管教來得更廣泛一些。本研究主要 9. DOI:10.6814/THE.NCCU.MPCG.004.2019.F01.

(20) 參考陳婉琪與徐崇倫(2011)對於教養方式之定義,將教養方式分為「關愛支持」、 「嚴厲教養」與「監督管教」三種類型。因此,本研究所稱之教養方式,主要係 由「關愛支持」、「嚴厲教養」與「監督管教」所組成。. 肆、縱貫性研究 縱貫性研究也稱為長期性研究,由於其同時考量「時間」與「變化」兩大主 題,近年來受到各領域學者之關注。縱貫性研究又可細分為三種:時間序列研究 (time-series research) 、貫時研究(panel study) 、世代研究(cohort study) 。時間. 政 治 大 對固定研究對象進行長期追蹤,研究對象相同。世代研究和貫時研究相似,但其 立. 序列研究係蒐集多個時間點的橫斷面研究,研究對象不需要相同。貫時研究係針. 篩選標準主要以相同的生命經驗為依據,故研究對象也未必相同( Neuman,. ‧ 國. 學. 2006) 。由此可見,若再細分,本研究屬於縱貫型研究中的貫時研究。余民寧(2013a). ‧. 認為,縱貫性研究勢必成為未來研究的顯學,研究者不再侷限於單一時間點的橫. y. Nat. 斷面資料分析,將可以探討「成長與改變」的理論機制,深化學術與實務之意義. er. io. sit. 及貢獻。本研究係以 TYP 公共使用版之國中至高中追蹤樣本為研究對象,探討 同一群研究對象各間隔一年、連續六個時間點的長期追蹤資料,探討青少年憂鬱. al. n. v i n 逐年的發展軌跡,以及教養方式對青少年憂鬱的影響性。 Ch engchi U. 10. DOI:10.6814/THE.NCCU.MPCG.004.2019.F01.

(21) 第四節 研究限制 壹、資料庫分析之限制 由於本研究係使用中央研究院所建置之台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資料庫,雖 然資料庫樣本數充足、施測程序嚴謹且標準化、量表內涵穩定以及具備長期追蹤 特性等許多優點,但依然在變項測量與研究樣本上有所侷限,說明如下: 一、變項測量的侷限 TYP 之量表題目係由專家學者共同編輯而成,因為資料庫測量層面廣泛,. 政 治 大 勢必經過篩選與刪減,以符合資料庫所需。因此,本研究使用之研究變項(憂鬱 立. 不可能將使用的原始量表全部題目都加入,會造成填答上的困難與測量誤差,故. ‧ 國. 學. 症狀、關愛支持、嚴厲教養、監控管教、社經地位、學業表現)題目數皆不多, 介於 2 ~ 5 題之間。不過,這些研究變項都具有良好的信效度,以及被許多期刊. ‧. 論文所採用,研究變項都有文獻引用和相關討論,故應可補足變項測量的侷限問. sit. n. al. er. io 二、研究樣本的侷限. y. Nat. 題。. Ch. engchi. i n U. v. TYP 的研究母體為 2000 年就讀台北縣市(今改名為台北市與新北市)和宜 蘭縣的國一與國三學生,研究總人數達 5,586 人,國一學生 2,696 人,國三學生 2,890 人。此資料庫可以說是國內相當具有代表性的長期追蹤資料,尤其以聚焦 青少年身心發展為重心,適合探討心理議題、家庭關係、生活適應與長期變化等 等。不過,從研究對象來源可以瞭解,其實樣本僅來自台北與宜蘭兩個屬於北部 地區的縣市,未能全面地施測於台灣其他縣市,故在推論上應特別小心。. 11. DOI:10.6814/THE.NCCU.MPCG.004.2019.F01.

(22) 貳、父母合併測量之限制 部分學者將父親與母親分開或獨立測量,以瞭解父親與母親對於子女的個別 影響為何(王雅倩、陳宛庭,2016;陳小娥、蘇建文,1978;陳婉琪、徐崇倫, 2011;Harris, Furstenberg, & Marmer, 1998; Videon, 2005)。因此,本研究將父親 與母親合併測量,便無法瞭解父親教養方式與母親教養方式兩者對於青少年之影 響差異。不過,研究者之所以合併父親與母親之測量變項,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本研究統稱「教養方式」 ,意旨探討青少年的重要他人(important others) 或主要照顧者(care giver),並不在於劃分父親或母親之區別。. 政 治 大 指出台灣「每 10 個孩子就有超過 1 個是來自單親家庭」 ,顯示所謂的「一父一母」 立 第二,台灣單親家庭、分居與繼親家庭數量逐漸增加,兒福聯盟(2013)便. 對於許多孩子而言,並無法反映其真實的生活處境。也就是說,如果分開討論父. ‧ 國. 學. 親與母親對於子女之影響差異,獲得如父親影響力高於母親或其他結果,推論到. ‧. 上述家庭型態的子女時會有所失準,舉例來說,只有父親的單親子女父親影響容. y. Nat. 易高於母親,或是,母親再婚的子女或許和繼父並無實質的親子互動。. er. io. sit. 所以,本研究旨在瞭解重要他人(父或母)的教養方式對於子女之影響為何, 父母合併測量便有利於突破「一父一母」之困境,達到本研究之目的。. n. al. Ch. engchi. i n U. v. 12. DOI:10.6814/THE.NCCU.MPCG.004.2019.F01.

(2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定義與理論 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定義 青少年時期是銜接兒童時期與成人時期重要的發展階段,青少年心理健康長 期以來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重視,並相信青少年時期的心理健康攸關日後之身心發 展(周玉慧,2015;楊孟麗,2005;Acock & Demo, 1999; Young, Berenson, Cohen, & Gracia, 2005) 。研究指出,青少年時期若未獲得良好的發展,對未來成年有負. 政 治 大 為,青少年憂鬱若未獲得支持與協助,對往後個體的心理健康有著負面影響。有 立. 面的影響(Kim, Conger, Elder, & Lorenz, 2003)。王齡竟與陳毓文(2010)也認. ‧ 國. 年憂鬱,並期待個體在往後能保持較良好的心理健康。. 學. 鑑於此,本研究著重於探究青少年時期的心理健康發展軌跡,以預防與降低青少. ‧. 由於本研究使用的臺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TYP)沒有釋出編製過程與相. sit. y. Nat. 關內涵報告書,故整理過去學者係如何定義 TYP 中的心理健康此一研究概念,. al. er. io. 如表 1 所示。基本上,多數學者係以透過青少年自評的憂鬱症狀採用,來加以測. v. n. 量心理健康此一研究概念(見於篇名或關鍵字) 。由此可知,TYP 中的心理健康. Ch. engchi. i n U. 是以憂鬱症狀作為測量依據。因此,本研究在探討青少年心理健康上,係奠基於 憂鬱此一心理狀態,並藉由憂鬱之症狀加以觀測。. 表 1 TYP 相關學者對於心理健康的測量依據 相關學者. 資料庫來源. 研究概念. 變項名稱. 周玉慧(2007) Chang 等人(2008) Yi 等人(2009) Yi(2012) Lin、Chou、Wu 與 Lin(2014) Kate、Chiao 與 Yi (2014) 周玉慧(2015). TYP TYP TYP TYP TYP TYP TYP.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困擾 心理健康 憂鬱症狀. 憂鬱 憂鬱症狀 憂鬱症狀 憂鬱症狀 憂鬱症狀 憂鬱症狀 憂鬱症狀. 13. DOI:10.6814/THE.NCCU.MPCG.004.2019.F01.

(24) 貳、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指出青少年憂鬱症狀的盛行率逐漸攀升,亦即青少年族 群的心理健康有下滑的趨勢(Prosser & McArdle, 1996) ,首次罹患重鬱症或憂鬱 的年齡逐年下降,社區樣本中約有三分之一的青少年有憂鬱情況(Kessler & Walters, 1998) ,以及青少年憂鬱者接受治療的比例僅介於 8%至 23%之間,較難 獲得改善與緩解(Oldehinkel, Wittchen, & Schuster, 1999)。國內學者也有相同發 現,丁思惠與陳喬琪(2006)蒐集臨床資料顯示,國內青少年罹患憂鬱症狀人口 逐漸增加,年齡層也有逐年下降的趨勢。唐子俊、黃詩殷與王慧瑛(2005)在高. 政 治 大 少年約有兩成左右(19.71%)表示,在過去六個月曾反覆出現死亡的念頭(陳毓 立. 雄市調查發現,青少年憂鬱達中、重程度的盛行率約為 20%。一項研究指出,青. 文,2004)。. ‧ 國. 學. 王迺燕、林美珠、周兆平與溫嬛椿(2011)以花蓮 5259 位學生為研究對象,. ‧. 發現高憂鬱青少年的憂鬱症狀有跨時間的連續性與影響性,如圖 1 所示。高憂鬱. y. Nat. 青少年第一年的自殺傾向盛行率為 38.9%、符合憂鬱診斷者占 35.6%,有自殺傾. er. io. sit. 向且符合憂鬱診斷者達 61.7%。而第二年自殺傾向盛行率為 20.9%,且高憂鬱青 少年第一年具有自殺傾向者,在第二年連續具有自殺傾向者的比率,為第一年無. al. n. v i n 自殺傾向者之 4.48 倍,以及在第二年具有憂鬱診斷者之比率也高達 5.79 倍,皆 Ch engchi U 顯示出高憂鬱青少年同時具有自殺傾向之情形相當普遍,並且有高度的自殺風險 存在(從事自殺行為與企圖)。. 14. DOI:10.6814/THE.NCCU.MPCG.004.2019.F01.

(25) 政 治 大 圖 1 第一年高憂鬱情緒青少年之憂鬱疾患及自殺傾向分佈圖 立. ‧ 國. 學. 資料來源:王迺燕、林美珠、周兆平、溫環樁(2011)。高憂鬱情緒青少年之憂 ,25 - 59。 鬱疾患及自殺傾向:跨一年追蹤之研究。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4(1). ‧. 上述文獻意味著,青少年憂鬱不僅是愈來愈普遍,更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 y. Nat. sit. 更值得我們重視的是,憂鬱與自殺有著一定程度的關聯性,自殺死亡個案將近七. n. al. er. io. 成是符合憂鬱症診斷,憂鬱個案也有 21%曾從事自殺行為(Kaplan & Sadack,. i n U. v. 2007)。因此,如何預防青少年憂鬱是近年來眾多學者關注的焦點,亦是研究者 探討本議題的核心關切。. Ch. engchi. 参、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相關理論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不言可喻,青少年為何出現負面的憂鬱症狀,與長 期以來的家庭因素密不可分。Sheeber、Hops 與 Davis(2001)認為,青少年憂 鬱與家庭脈絡之間的關係密不可分,其提出四種理論機制(mechanism)來解釋 家庭因素如何影響或造成青少年出現憂鬱症狀,並被許多學者所引用(林耀盛、 李仁宏、吳英璋,2006;Andrews & Thomson Jr, 2009; Connell & Dishion, 2017; Klein, Dougherty, & Olino, 2005): 15. DOI:10.6814/THE.NCCU.MPCG.004.2019.F01.

(26) 一、壓力-支持機制 壓力-支持理論(stress/support)為青少年產生憂鬱的原因之一,此理論相信 青少年受到來自家庭環境中的壓力與支持因素,能有效地解釋青少年之憂鬱情形, 並 經 許 多 學 者 所 證 實 ( Compas, 1987; Diamond & Josephson, 2005; Hops, Lewinsohn, Andrews, & Roberts, 1990; MacPhee & Andrews, 2006; Raffaelli et al., 2013),研究指出,青少年憂鬱與家庭環境的壓力因素與支持因素密切相關,低 支持性、低鼓勵、少互動、衝突的、生氣的家庭環境,尤其是個體的主要照顧者 所帶來的心理壓力,會直接造成青少年出現憂鬱症狀(Lewinsohn & Attwood,. 政 治 大 此理論強調的是,長期持續且微小的壓力因子(ongoing minor stressors)比 立. 1969; Kandel & Davies, 1982)。. 起短暫卻顯而易見的壓力事件(transient major events),更容易造成個體本身的. ‧ 國. 學. 情緒痛苦。只是,往往我們易於注意到那些具有重大轉變、明顯可見的壓力事件,. ‧. 卻忽略了那些隱而不察,卻對於個體影響更為深遠的長期潛在因素(Compas,. y. Nat. 1987)。早期的行為學派同樣認為,個體之所以會憂鬱,是因為環境中缺乏獎賞. er. io. sit. (rewards)的機制(Ferster, 1973) 。也就是說,個體行為反應後並不能獲得應有 的獎賞或增強,此時個體只能學習到失敗的行為反應,產生如同習得無助(learned. n. al. Ch. helplessness)的消極與無奈。. engchi. i n U. v. 二、社會互動機制 社會互動(social interaction)機制是指,個體與環境為互相影響的兩方,憂 鬱是社會環境下的產物,透過個體與環境的互動結果而出現憂鬱(Hops, 1996)。 也就是說,個體出現憂鬱,是為了避免或減少某些環境中的不利互動,以及為了 促進或增加所期待的人際互動。至今僅有少數研究檢視憂鬱於家庭環境下的社會 互動,但現有的初步研究指出,父母親可能藉由正增強或負增強,無意地引導子 女展現出憂鬱。例如,女性的憂鬱症狀受到配偶或子女攻擊性的負增強,係為了 降低其攻擊性的互動結果(Biglan et al., 1985; Dumas, Gibson, & Albin, 1989) ,在 16. DOI:10.6814/THE.NCCU.MPCG.004.2019.F01.

(27) 其 他 類 似 的 互 動 脈 絡 , 憂 鬱 也 會 受 到 他 人 的 正 增 強 而 維 持 ( Hokanson, Loewenstein, Hedeen, & Howes, 1986) 。Dadds、Sanders、Morrison 與 Rebgetz(1992) 發現,孩童的憂鬱症狀與家庭衝突有關,孩童藉由展現出憂鬱以降低家庭成員的 負面情緒,以及其手足也會展現出類似的特徵,顯示子女的憂鬱是為了避免家庭 的不和諧所導致。所以,社會互動理論認為憂鬱的產生,乃因個體在社會互動中 學習到的增強經驗,間接地影響其出現憂鬱的可能性。. 三、認知機制. 政 治 大 心 理 狀 態 , 而 是 透 過 個 體 的 認 知 風 格 ( cognitive style ) 與 問 題 解 決 能 力 立. Sheeber 等人(2001)說明在認知機制中,家庭環境並非直接地影響子女的. (problem-solving skills),去間接地青少年憂鬱,亦即認知風格與問題解決能力. ‧ 國. 學. 是家庭環境與青少年憂鬱之間的中介變項。Beck(1967)提出憂鬱的認知三角. ‧. (cognitive triad) ,意指憂鬱者對自我(self) 、世界(world)與未來(future)抱. y. Nat. 持著負面消極的態度,才會使其無法脫離憂鬱的情緒。Stark、Schmidt 與 Joiner. er. io. sit. (1996)指出,子女會以自身的認知三角來解讀父母親所傳達的訊息,而如何解 讀父母的訊息與憂鬱症狀有所關聯,以及父母自評所傳遞的訊息與子女所接收到. al. n. v i n 的訊息無顯著相關,也就是說,父母親認為自己如何對待子女,與子女認為父母 Ch engchi U 親如何對待自己是截然不同的兩件事情,所以子女會以自己的認知三角,去解讀 父母親的言行舉止,尤其是憂鬱者會用負面的解讀方式去看待,更加提升其憂鬱. 的程度。另一項研究顯示,家庭情感氛圍會受個體的憂鬱性認知風格(depressive cognitive style)所中介,進而去影響青少年的憂鬱程度(Sheeber, Hops, & Alpert, 1998)。此外,問題解決能力對於減緩青少年憂鬱也有一定的重要性,若未習得 問題解決能力,當個體面臨困境時,會產生無法解決和無能為力的失功能感,故 增加其罹患憂鬱的風險(Kashani, Burbach, & Rosenberg, 1988) 。是故,個體本身 的內在認知,會影響其如何去解讀家庭關係,進而成為青少年憂鬱的危險因子。. 17. DOI:10.6814/THE.NCCU.MPCG.004.2019.F01.

(28) 四、情緒調節機制 兒童與青少年發展出因應壓力生活之調節負面情緒能力相當重要,情緒調節 能力有助於個體即使面對困難,也仍能保持樂觀正向的態度(Forgatch, 1989)。 有學者認為,憂鬱患者之所以持續處於憂鬱的狀態,是因為缺乏成功的調節經驗, 也就是說若能調節負面事件帶來的負向情緒,個體將能自己從憂鬱中走出來 (Cole & Kaslow, 1988)。Tomarken 與 Keener(1998)指出,高憂鬱者在負向情 緒中有較長時間的心理延續性(continuity),在正向情緒則較短,故高憂鬱者難 以從憂鬱中回復到原先的狀態,而且也無法經驗到較多的正向情緒。Sheeber,、. 政 治 大 組,容易維持在憂鬱狀態(depressive affective states) ,亦即青少年憂鬱可能是由 立 Allen、Davis 與 Sorensen(2000)的研究顯示,憂鬱青少年比起沒有憂鬱的對照. 於情緒調節能力的不足,使得青少年無法從壓力經驗中成長,而是變得更加困擾. ‧ 國. 學. 與煩惱。至於個體的情緒調節能力從何而來,多數學者相信係源自於與父母親的. ‧. 互動關係(Cole & Kaslow, 1988; Garber, Braafladt, & Weiss, 1995; McCauley,. y. Nat. Kendall, & Pavlidis, 1995) 。教養方式透過情緒性的接納,能協助子女維持、調整. er. io. sit. 與規範他們的情緒經驗和表達,故子女能從中掌握及學習到情緒調節的能力。 Gottman、Katz 與 Hooven(1997)的長期研究說明,父母親對於子女負向情緒的. al. n. v i n 反應、父母教導孩子面對情緒的因應方式、父母教導子女認可自己的情緒,都能 Ch engchi U 提升子女的情緒調節能力。. 總結來說,青少年時期的憂鬱症狀,很可能是受到家庭環境所導致,並且與 父母長期以來的教養方式息息相關。本研究主要採取第一點「壓力與支持機制」 的理論觀點,認為個體從孩童時期一直到青少年時期,都會持續地受到父母親所 提供的支持力量或所產生的壓力,而影響其出現憂鬱的可能性。壓力支持理論之 重要性在於,其可涵蓋其他三種理論機制。例如,社會互動機制中提及子女產生 憂鬱是為了避免(降低)環境的不利因素,這些不利因素(如父母衝突、關係緊 張)可視為環境中的壓力因子,而有利因素(如家庭和睦)則可視為環境中的支 18. DOI:10.6814/THE.NCCU.MPCG.004.2019.F01.

(29) 持因子。認知機制強調個體的認知風格與解讀方式,但不論所謂的「客觀」環境 如何,子女所知覺「主觀」的壓力與支持,便能視為其認知上的產物。情緒調節 機制認為個體免於憂鬱需具備良好的情緒調節能力,此能力也肇因於教養方式, 若採正向支持的情緒表達則有助於培養情緒調節能力,是故,情緒調節能力亦可 視為父母提供的支持與壓力之結果。 因此,本研究採用壓力支持理論,強調青少年憂鬱係肇因於父母親的教養方 式,並且涵蓋了正向的支持因素與負向的壓力因素。壓力-支持的動態過程,對 於逐漸長大成人,即將脫離家庭成為獨立個體的青少年來說尤其重要,負面的教. 政 治 大 聯性。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青少年時期同儕的影響力逐漸上升,但家庭關係的品 立 養方式將在其成長過程中,成為持續且無法避免的壓力來源,與憂鬱有直接的關. 質比起同儕關係,依然是最能夠有效預測憂鬱症狀之主要因素(Barrera &. ‧ 國. 學. Garrison-Jones, 1992; Gore, Aseltine, & Colten, 1993) 。青少年憂鬱與父母親所提供. ‧. 的支持、依附與贊同之關聯性難以忽視,所以不論是在一般社區(Avison &. y. Nat. McAlpine, 1992; Hops et al., 1990)、臨床場域(Barrera & Garrison-Jones, 1992). er. io. sit. 或是危機處遇(Garber & Little, 1999)等不同來源的個案背景均指出,青少年憂 鬱係肇因於低支持或高壓力的家庭環境。因此,本研究視青少年憂鬱為家庭中壓. al. n. v i n 力-支持因素之間的失衡狀態,係受到教養方式的影響所造成。 Ch engchi U 肆、小結. 本節主要說明青少年心理健康之定義、相關理論與重要性。首先,本研究探 討之青少年心理健康係透過個體的憂鬱症狀來反映,並非憂鬱症候群或臨床上之 診斷。再者,透過文獻來說明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之重要性,研究者認為若能在 青少年時期進行有效介入,將有助於維持個體日後的心理健康,不僅能減少成年 後面臨各種生活壓力的心理素質,也能降低花費在提倡成人心理衛生的政策支出。 最後,文獻指出青少年憂鬱症狀與家庭環境息息相關,尤其是父母對待子女的教 養方式直接影響著青少年憂鬱症狀程度,並以四種理論機制解釋兩者之關聯性。 19. DOI:10.6814/THE.NCCU.MPCG.004.2019.F01.

(30) 本研究主要採取「壓力-支持」為理論觀點,重視教養方式對子女的正負面影響, 個體心理健康係壓力與支持動態平衡下的結果產物。.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20. DOI:10.6814/THE.NCCU.MPCG.004.2019.F01.

(31) 第二節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長期變化 儘管瞭解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長期發展有其重要性,透過掌握憂鬱症狀的變化 趨勢,有助於達到長期維護青少年心理健康之意義。然而,目前臺灣仍少有縱貫 整個的青少年時期之相關研究,大多數為單一時間點的橫斷面研究(陳毓文,2004; 蘇曉憶、戴嘉南,2008),或是固定樣本不連續時間之縱貫性研究(巫博瀚、陸 偉明、賴英娟,2012;賴慧敏、鄭博文、陳清檳,2017)。而且,固定樣本連續 時間之縱貫性研究也僅限於國中階段(王郁琮,2014;吳齊殷、黃鈺婷,2010;. 政 治 大 的心理健康發展變化,顯現出國內確實缺少橫跨六年、縱貫整個青少年時期的心 立 黃鈺婷,2011)。上述三種類型的研究論文,尚未能說明青少年國中至高中連貫. 理健康發展之實徵研究。是故,本研究除了探討上述的相關文獻,也加入部分國. ‧ 國. 學. 外的相關研究成果,作為勾勒出青少年心理健康長期發展之依據。. ‧ y. Nat. 壹、橫斷面的相關研究. er. io. sit. 橫斷面資料(cross-sectional data)是指該研究方法為單一時間施測,雖然並 不是同一批樣本的追蹤資料,但亦能藉由數個橫斷世代的資料中,了解各年齡層. al. n. v i n 的心理狀況。蘇曉憶與戴嘉南(2008)以高雄市國中生 686 人和高中生 612 人為 Ch engchi U. 調查對象指出,高中生的憂鬱傾向顯著低於國中生,其推測是由於高中生比起國 中生在思想上較為成熟,面對事情會以成熟理性的角度尋求資源協助,因而降低. 其憂鬱程度。卓淑玲、洪儷瑜、蘇嘉鈴與陳學志(2009)蒐集台灣國小一年級至 高中三年級的學生 2961 人,將其分為 7~10 歲(約為小一至小四) 、11~14 歲(約 為小五至國二)、15~18 歲(約為國三至高三)三個階段,在青少年初期至中期 (第二階段)的男女青少年憂鬱得分為 12.45 與 14.26;在青少年中期至晚期(第 三階段) ,男女青少年的憂鬱得分為 14.72 與 16.58,可發現第三階段青少年的憂 鬱分數比第二階段來得高,此外,該研究再與美國樣本進行比較(Beck, Beck, Jolly, & Steer, 2005) ,在第二階段的憂鬱得分上,美國樣本高於台灣樣本,但在第三階 21. DOI:10.6814/THE.NCCU.MPCG.004.2019.F01.

(32) 段的男女憂鬱得分上,台灣樣本高於美國樣本,卓氏等人認為,可能是由於 15~18 歲剛好是升高中以及升大學的升學階段,故相較於美國青少年,台灣青少年面對 升學壓力有更高的憂鬱反應,才會有較高的憂鬱分數。 特別的是,上述兩個橫斷面研究結果其實有所矛盾,前者認為青少年後期憂 鬱程度較低(蘇曉憶、戴嘉南,2008)、後者認為青少年前期憂鬱較低(卓淑玲 等人,2009)。不過,或許是橫斷面研究先天上的限制,難以追蹤單一個體在不 同年齡的實際情形,所以無法推論跨時間的連續變化,只能從概括的面向切入, 並不能代表個體的長期發展,尚需要縱貫性研究釐清實際的憂鬱變化情形。. 政 治 大 貳、固定樣本不連續時間點之縱貫性研究 立. 周玉慧(2015)在追蹤研究發現,青少年在國三、高三、大三與 26 歲的憂. ‧ 國. 學. 鬱得分為 25.30、23.35、24.96 與 22.99,說明青少年的憂鬱整體而言是呈線性下. ‧. 滑,年紀越大則憂鬱程度越低。巫博瀚等人(2012)分析年齡為國一、國三和高. sit. y. Nat. 二的男女青少年,發現女性在憂鬱得分為 1.51、2.04、2.01,男性憂鬱得分則為. io. er. 1.42、1.89、1.85,可知男女憂鬱分數最高都出現在國三,進入高二後則又下降, 不過高二仍比國一當時的憂鬱分數來得高。賴慧敏等人(2017)調查國一、國三、. al. n. v i n 高二與高三青少年憂鬱,結果發現憂鬱好發於國三,國三為憂鬱的高峰轉折點。 Ch engchi U 還有,該研究以交叉延宕模式探討不同時間點上的延宕關係,結果顯示前一波的. 憂鬱均會影響下一波憂鬱,也就是過去的憂鬱都會顯著預測往後的憂鬱程度,青 少年憂鬱具有持續性、穩定性的特點。 上述三個研究指出,青少年憂鬱的高峰期可能出現在國三,代表著青少年的 確受到升學壓力所影響,而提高其憂鬱的狀況。可惜的是,三個研究都不是連續 縱貫性研究,難以逐年掌握青少年憂鬱的變化情形,只能如國三與高三、國一、 國三與高二,以及國一、國三、高二與高三這樣間斷式地進行比較,無法判斷究 竟憂鬱係隨著時間降低或是升高。. 22. DOI:10.6814/THE.NCCU.MPCG.004.2019.F01.

(33) 参、固定樣本連續時間點之縱貫性研究 國內長期連續之縱貫性研究並不多,且以國中階段為主。黃鈺婷(2007)以 1051 位國中青少年為例,發現國一至國三憂鬱得分依序為 60.6、61.52 與 65.81, 並指出憂鬱起始狀態並不會導致憂鬱的成長速率,父母負向管教、家庭經濟狀況 不佳皆會提高青少年憂鬱的起始分數,但不會影響其憂鬱的成長速率。吳齊殷與 黃鈺婷(2010)以相同資料分析發現,憂鬱起始狀態與成長速率之間無顯著關係, 母親嚴厲管教的起始狀態會影響憂鬱的起始狀態,低親子關係滿意度則影響憂鬱 的成長速率。黃鈺婷(2011)再度以同樣資料進行分析,結果顯示憂鬱的起始狀. 政 治 大 上述三篇文獻皆出自同樣的資料庫(青少年藥物濫用之起因:一個社會學習 立. 態不會影響其成長速率,而親子關係滿意度的起始狀態能降低憂鬱的起始狀態。. 模型),結果指出在國中階段,青少年憂鬱起始狀態與成長速率無關,且父母的. ‧ 國. 學. 教養方式與親子關係會影響青少年憂鬱起始狀態與成長速率。不過,值得一提的. ‧. 是,這兩篇論文並未探討國內相關的縱貫性研究,或許是因為國內的確缺乏心理. io. er. 獻,以更深入地瞭解心理健康的長期發展。. sit. y. Nat. 健康的長期縱貫性研究所造成。因此,本研究在連續時間加以補充相關的國外文. 國外有關青少年憂鬱症狀發展變化之研究尚未有定論,結果呈現矛盾的情況。. al. n. v i n 等人(1998)以間隔兩年的測量資料發現,青少年初期至青少 Ch engchi U. 一方面,Hankin. 年中期的臨床憂鬱得分緩慢提升,青少年中期至晚期的得分則大幅上升。同樣的, Wight 等人(2004)以美國長期追蹤資料分析九年級至十二年級共 18,488 位青少 年,結果發現憂鬱大致呈直線成長。另一方面,Ge 等人(2006)分析 11 年的追 蹤資料發現,青少年憂鬱發展為非線性發展(curvilinear pattern) ,青少年初期至 中期憂鬱會上升,但中期至晚期則逐漸下降,青少年經驗到的生活壓力事件 (stressful life events),會提升憂鬱之成長速率。Adkins、Wang 與 Elder(2008) 的研究也發現,青少年早期到中期的憂鬱為上升趨勢,但中期到晚期的憂鬱則為 下降趨勢,憂鬱發展呈現倒 U 型的曲線發展。 由此可見,上述文獻相同之處在於,青少年初期至中期的憂鬱症狀發展為上 23. DOI:10.6814/THE.NCCU.MPCG.004.2019.F01.

(34) 升趨勢,此結果具有共通性;然而,相異之處在於,青少年中期至晚期的憂鬱發 展有的是上升、有的是下降,呈現相反的研究結果。. 肆、小結 綜合本節三種類型的研究文獻,可以瞭解青少年國一至國三時期有較豐富的 研究文獻,結果主要指出此時期憂鬱症狀發展為逐漸上升趨勢,但憂鬱症狀的起 始狀態未必會影響成長速率。背後的原因可能是,國中青少年面臨到的壓力因素 持續提升,影響到憂鬱之負面反應。從文獻可窺見,青少年心理健康其實與升學. 政 治 大 加地焦慮、不安與情緒困擾,亦即國一時尚未感受到強大的升學壓力,但隨著考 立. 體制有緊密關聯(賴慧敏等人,2017),多數學生會因為考試日期的逼近感到更. 試日期即將倒數,憂鬱亦隨之提高。因此,青少年初期至中期(國一到國三)的. ‧ 國. 學. 憂鬱症狀,會因為青少年內在壓力逐漸上升而提高。此外賴慧敏等人(2017)的. ‧. 研究顯示,憂鬱具有持續性,前一波的憂鬱會影響下一波的憂鬱,原先憂鬱情形. y. Nat. 較嚴重者在未來也會有較高的憂鬱程度。不過該研究並非連貫地分析憂鬱變化,. er. io. sit. 於是,本研究亦將檢驗青少年初期至晚期的憂鬱症狀是否具有長期持續性。 國內少有國中進入高中後的相關文獻,且國外研究成果也呈現矛盾的現象,. al. n. v i n 是故,青少年中期至晚期憂鬱症狀發展變化尚未有定論。不過,或許可以根據國 Ch engchi U. 中時期青少年憂鬱之發展趨勢,推測高中時期的青少年憂鬱變化。詳言之,學生. 在高中時期依然要面對升大專院校的壓力,同樣需要努力地準備未來的學測、指 考或統測。因此,國中大考結束後,青少年憂鬱將會隨之降低(約為高一),但 隨著未來考試日期的逼近,高二與高三青少年憂鬱可能又會再度攀升。 總而言之,青少年憂鬱症狀在初期至中期為上升趨勢(國一至國三),隨後 降低(高一),但中後期又將再次提高(高二至高三)。. 24. DOI:10.6814/THE.NCCU.MPCG.004.2019.F01.

(35) 第三節 教養方式與青少年心理健康之關係 壹、教養方式 一、教養方式的定義 長期以來,教養方式(parenting)一直是學者關注的議題,父母親對於子女 的影響更是備受重視,雖然邁入青少年階段時,子女逐漸從依賴家庭到依賴同儕 與學校,但教養方式與青少年心理健康仍具有高度關聯性(Sheeber et al., 2001)。 目前,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使用教養方式的詞彙略有差異,包括「教養方式」 、 「教. 政 治 大 與意義都大致相同(譚子文、董旭英,2010) 。楊國樞(1986)說明,常用的「教 立 養態度」 、 「教養行為」 、 「管教方式」與「管教態度」等等,但基本上相關的內涵. 養」與「管教」其實沒有太大差別,只是教養在字面上涵義比管較來得更廣泛。. ‧ 國. 學. 是故,本研究主要使用教養方式來指稱父母對於子女的教養方式、態度與行為。. ‧. 吳麗娟(1998)指出,學界在探討教養方式主要有三種類型:(1)單向度. y. Nat. (single-dimension):意指僅以單一向度檢視教養方式對子女的影響,此做法過. er. io. sit. 於概括性,難以深入探討教養方式的各個面向。例如, Elder(1962)測量父母 對孩童的行為支配程度,以及 Baumrind(1971)檢視父母的權威態度;(2)雙向. al. n. v i n 度(two-dimension):意指以兩個相互獨立的向度劃分出四個象限之類型,若教 Ch engchi U. 養方式接近於其中一個向度,在另外一個向度上則較弱。例如,Schaefer(1959) 用「關愛-敵意」和「自主-控制」區分出「關愛自主」 、 「關愛控制」 、 「敵意自 主」、「敵意控制」四種教養類型。Maccoby 和 Martin(1983)提出「回應」 (responsiveness)與「要求」 (demandingness)兩個向度,藉由回應與要求兩個 向度,教養方式可區分為開明權威(authoritative,高回應高要求)、專制權威 (authoritarian,低回應高要求)、包容放任(indulgent,高回應低要求)與淡漠 忽 視 ( neglectful , 低 回 應 低 要 求 ) 四 種 類 型 , 如 表 2 所 示 ; (3) 多 向 度 (multi-dimension):意指在雙向度上再納入更多的變項,雖然較為完整,但由 於內涵過於複雜,實用性不高且鮮少被使用。例如,Beck(1964)提出「寵愛- 25. DOI:10.6814/THE.NCCU.MPCG.004.2019.F01.

(36) 限制」、「溫暖-敵意」、「冷靜分離-焦慮涉入」。. 表 2 Maccoby 與 Martin(1983)教養分類架構 情感回應:高. 情感回應:低. (high responsiveness). (low responsiveness). 行為要求:高 開明權威(authoritative) 專制權威(authoritarian) (high demandingness) 行為要求:低 包容放任(indulgent). 淡漠忽視(neglectful). 政 治 大 資料來源:陳婉琪與徐崇倫(2011)。愛的教育,鐵的紀律?教養方式與青少年 立 (low demandingness). ‧ 國. 學. 心理健康之相關。教育研究集刊,57(2),121-154。. ‧. 近期一項研究指出,基本的教養方式包括(Piko & Balázs, 2012) :父母關懷. sit. y. Nat. ( parental warmth )、 父 母 接 納 ( parental acceptance )、 父 母 回 應 ( parental. io. er. reflectiveness)、父母參與(parental involvement)、父母控制(parental control)、. al. 父母監控(parental monitor)與父母嚴厲(parental strictness)等等。由此可見,. n. v i n Ch 不同學者可能依照研究目的與問題,採用之教養方式測量方式不盡相同。 engchi U 二、本研究採取之教養方式 (一)關愛支持、嚴厲教養與監控管教. 陳婉琪與徐崇倫(2011)在檢視教養方式的相關文獻後,發現國外學者對於 父母親「教」的影響尚有爭議。父母的「關愛支持」與「嚴厲教養」已有許多研 究佐證對於子女來說具有相反地效果,但若加入「監督管教」一同分析,「監控 管教」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究竟是好是壞,則還存在著許多值得探討的部分。父母 過度干涉與控制並非良好的教養策略,但若將管教全然地視為限制子女自由,又 26. DOI:10.6814/THE.NCCU.MPCG.004.2019.F01.

(37) 過於簡化,父母適度的管教或許也可能帶有正面意義。於是,其提出三種類型之 教養方式: 1. 正面意涵的「關愛與支持」(parental care and support) 2. 負面意涵的「嚴厲教養」(harsh parenting) 3. 中性意涵的「監控管教」(parental monitoring) 該研究結果指出,只有「關愛支持」與「監控管教」時,「監控管教」會降 低子女的心理健康,亦即「監控管教」係負面影響,但加入了「嚴厲教養」後, 「監控管教」卻「轉負面為正面」,能提高子女的心理健康,也就是說,如果沒. 政 治 大. 有區分出負面的「不當管教」,屬於「適當管教」的「監控管教」便可能被視為 負面影響。. 立. 本研究採用關愛支持、嚴厲教養與監控管教之原因在於,過去少有學者探討. ‧ 國. 學. 教養方式對於青少年憂鬱的長期影響為何,若能鑑別出正面的「關愛支持」、負. ‧. 面的「嚴厲教養」與中性的「監控管教」,三者之間對於青少年憂鬱之長期發展. y. Nat. 孰強孰弱,以掌握教養方式的關鍵策略,以及瞭解青少年子女究竟如何看待父母. er. io. sit. 親的「監控管教」,會認為被控制、被限制之缺乏信任與包容,抑或是父母係透 過監控來表現另一種關愛,也是本研究希望釐清的重點。. n. al. Ch. engchi. i n U. v. (二)文化考量:本土觀點下的教養方式. 除了比較「關愛支持」 、 「嚴厲教養」與「監控管教」三者的影響程度,採用 此三種教養方式可以回歸本土心理學的觀點,思考華人教養方式的本土意涵,尤 其是尚有爭議的「監控管教」。楊國樞(1993)指出,華人家庭的教養方式偏重 懲罰,強調以群體為重的家庭主義而非個人主義,訓練子女符合社會規範與倫常。 在如此看重家庭主義的情況下,個人情感與意見的表達顯然較難被重視,而是被 團體和睦、社會規範取而代之。余德慧、顧瑜君(2000)表示,我們容易將父母 責罰僅當作是父母對子女身體的控制,但事實上還隱含著父母的心疼與不捨。也 就是所謂的「打在你身,痛在娘心」,父母控制子女兼具著斥責與愛意。劉惠琴 27. DOI:10.6814/THE.NCCU.MPCG.004.2019.F01.

(38) (2000)認為,社會規範造成親情關係的問題,使得有時母親以為對子女的愛, 需藉由打罵孩子去體會與揣摩。由此可知,過度的責備打罵在華人社會相當普遍, 「嚴厲教養」可能是華人教養方式的主要策略。 不過,當責備打罵並沒有那麼多,懲罰與規範尚未過度時,「監控管教」或 許帶有「其實父母是愛我才管我」之意涵。吳麗娟(1998)發現,青少年似乎認 為父母的「管」為理所應當,父母「不管」反而會以為是不愛他們了。程秀蘭、 林世華與吳麗娟(2001)指出,子女可能解讀父母的縱容與不要求,是一種「不 管」和「不愛」,反而受到父母的控制和要求,子女會視為父母「望子成龍、望. 政 治 大 可能偏向正面意涵,華人子女或許認為父母對自己的掌控、規範與訓育,其實是 立. 女成鳳」的殷殷期盼。因此,若劃分出「嚴厲教養」跟「監控管教」 , 「監控管教」. 父母親表達照顧和關心的一種手段。. ‧ 國. 學. 最後,從華人教養方式之脈絡可以瞭解,其實華人父母多採用管教,能夠直. ‧. 接地表達關愛與支持可能實屬難得。一旦子女知覺到父母正向的關愛支持,對其. y. Nat. 應具有重大意義和影響力。趙梅如(2004)邀請受訪者回憶最深刻的親子故事,. er. io. sit. 發現華人父母的情感含蓄而內斂,並不會直接表達關愛與肯定,會透過「言語之 外」的行為不自主地流露出來,孩子從父母的「笑」看見「滿意」 ,在父母的「眼. al. n. v i n 神」看見「安慰」與「驕傲」。此外,華人父母對孩子的讚美會克制在心中,不 Ch engchi U. 會當面告訴孩子,但會「向別人誇讚」孩子來顯現出內心的喜悅,當孩子聽到父 母無意間向別人稱讚自己,是一種深刻且難忘的正向力量。因此,若華人父母採 取「關愛支持」的教養態度,應對子女心理健康有高度影響,陳婉琪與徐崇倫(2011) 便發現, 「關愛支持」的影響係數大於「監督管教」與「嚴厲教養」 ,故「關愛支 持」可能是三種教養方式中對青少年憂鬱影響程度最高者。 綜上所述,在探討教養方式這個議題上,端視研究所需,學者會採用不同向 度來測量教養方式。為了探討與比較教養方式對於青少年憂鬱的影響差異,本研 究參酌陳婉琪與徐崇倫(2011)的建議,使用「關愛支持」 、 「嚴厲教養」與「監 控管教」三種教養方式,預測青少年初期至晚期憂鬱的起始狀態與成長速率。 28. DOI:10.6814/THE.NCCU.MPCG.004.2019.F0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Should an employer find it necessary to continue the employment of the Class A Foreign Worker(s), the employer shall, within four (4) months prior to the expiration of the

In particular, we present a linear-time algorithm for the k-tuple total domination problem for graphs in which each block is a clique, a cycle or a complete bipartite graph,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Monopolies in synchronous distributed systems (Peleg 1998; Peleg

Corollary 13.3. For, if C is simple and lies in D, the function f is analytic at each point interior to and on C; so we apply the Cauchy-Goursat theorem directly. On the other hand,

Corollary 13.3. For, if C is simple and lies in D, the function f is analytic at each point interior to and on C; so we apply the Cauchy-Goursat theorem directly. On the other hand,

Radiographs of Total Hip Replacements 廖振焜 林大弘 吳長晉 戴 瀚成 傅楸善 楊榮森 侯勝茂 2005 骨科醫學會 聯合學術研討會. • Automatic Digital 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