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取向與敘說分析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取向與敘說分析

本研究之主要研究目的為瞭解罕病兒母親的母職經驗與母職建構歷程,試圖 透過受訪者的生命故事,增進對罕病兒母職的理解,故選擇敘說研究作為研究方 法,以深度訪談方式蒐集資料,邀請受訪者分享母職的生命經驗。

壹、研究取向

目前社會科學研究大致分為量與質兩種研究途徑,量化研究主要是將演繹邏 輯(deductive logic)運用於整個研究過程,而質性研究是將歸納邏輯(inductive logic)運用於對社會現象的探究過程(潘淑滿,2003)。量化研究以統計方式為 基礎,蒐集大量樣本,運用問卷或量表等工具,將人類共通特質、普同性經驗或 反應等予以分類,並轉換量化數據,這類的研究結果與工具,若使用在對人的理 解上,能夠協助我們較廣泛瞭解他人的特質、經驗或反應。但因取樣與適用族群 的限制,可能使我們無法對特殊族群的生命經驗有更多理解;在使用工具即能快 速取得解答或測驗結果,可能會使我們不自覺地過度約化自己或他人的特質、生 命經驗或反應,忽略個人生命經驗的獨特性,或因先入為主的觀點,對不夠熟悉 的族群產生偏見。質性研究方法注重整個過程發展的特性,強調研究要貼近日常 生活,且關心範圍涵蓋整個事件的歷程與脈絡,而非僅只是讓人看見最後的研究 結果;藉由關注事物本質與個別性,去理解生活在不同社會環境中的個人,能夠 協助我們瞭解無法透過量化研究結果得知的脈絡與珍貴的經驗。

敘說取向以質性研究的基本精神為起點,強調個人生命歷程和主觀體驗、身

人生命與主體性的理解;敘說心理學假設人類的經驗與行為具有意義,因此若想 了解自己或他人,我們就要找出構成心理與世界的意義體系和結構。人能透過文 字傳達內在的意義與詮釋,成為建構與詮釋生活故事的主體,具體敘說過往時空 的事件,並在用語言、敘說與書寫文本的歷程中發現意義,而文本意義的發現成 為敘說者主體的意義彰顯(吳芝儀,2008;廖珮君,2011)。Riessman(1993)

認為敘說研究係「經驗再呈現」的過程,研究者不只將聽到的故事、說辭和對話 視為社會真相,而是將受訪者的生活經驗,透過線性的結構再次呈現(朱儀羚、

康萃婷、柯禧慧、蔡欣志;黃馥珍、卓紋君,2009),並自基本經驗開始,經歷 關注經驗、訴說經驗、轉錄經驗、分析經驗、閱讀經驗,五種層次:

一、關注經驗(attending to experience)

包括對原始經驗產生意念或圖像的反射、回憶與重組;此階段表示意識發揮 作用,在注意的過程中篩選了原始經驗的部分,建構某些現象為有意義的真實;

在研究歷程中,研究者會受到研究主題與研究目的影響,對相同經驗出現不同的 關注焦點。

二、訴說經驗(telling about experience)

在個人敘說演出(performance)經驗裡,訴說者透過語言傳達個人的內在體 驗,再度呈現個人的生命經驗,如何表達事件原委、次序組織、訴說對象等,都 具有不同層面的探索空間,但即使個人敘說具有組織性,仍會受到敘說現場脈絡 影響。在研究歷程中,研究者將運用研究工具並讓受訪者自行選擇訪談地點,降 低對受訪者訴說經驗的干擾。

三、轉錄經驗(transcribing experience)

研究者在參與對話與將文字轉錄為文字過程中,研究者選擇的方式,也是種 詮釋實踐的歷程;本研究中將以錄音作為主要記錄的方式,訪談時會以錄音記錄 訪談過程,並記錄受訪者非語言行為,再將訪談內容謄寫為逐字稿並依序編碼,

轉譯為可閱讀的文本檔案。

四、分析經驗(analyzing experience)

訪談者決定如何收錄、取捨、放置標題,將分散、片段資料形成一個完整的 故事並決定呈現資料的風格,研究者試圖理解受訪者的故事與其意義,並試圖創 造一個後設故事(metastory),說明受訪者的生命故事;研究者須尊重受訪者對 母職認同與建構的方式,透過與協同分析員進行分析討論、與受訪反覆檢核的分 析歷程,逐步豐厚受訪者的生命故事。

五、閱讀經驗(reading experience)

完成分析後,納入閱讀者的參與思考,此為敘說探究不可忽略的一環,因不 同的閱讀者可能對相同經驗帶來不同的解讀與回饋;為開展研究者、受訪者與協 同分析者所建構出的生命故事圖樣,研究者邀請未參與研究之母親參與閱讀並提 供個人看法與意見,並參考口試委員提出之意見進行調整或修改。

綜上可知,敘說研究以個人生命故事為焦點並以文字形式呈現生命歷程,為 身處不同社會文化脈絡的閱讀者或研究者,提供一個生動、完整與深入描述的方 式,傳達與呈現人類多元豐富的生命經驗;故本研究選擇敘說研究作為研究方法。

貳、敘說分析

敘說研究(王文科、王智弘,2009;吳芝儀,2008)運用故事描述人類經驗 與行動,說者透過對結果事件的簡要重述,將聽者帶入過去的時間或世界裡,藉 由敘說建構過去的經驗與行動,宣稱個人認同並形塑生命,事件順序會依線性時 間方向移動;敘說分析以語言為工具,透過分析故事、語言及經驗的陳述,理解 受訪者如何條理、序列個人經驗,並藉賦予個人意義,而所有的敘事都是關於過 去某件特定事情的故事,一個完整敘事,包含開端(a beginning)、中段(a middle)

與結局(an end),其中次序(sequence)是不可或缺的要素(王勇智、鄧明宇,

2003),個人經驗的事物,都能透過活動來加以理解、賦予意義和詮釋;為了說 明與解釋某個特定時刻發生的事件,就要進一步瞭解活動中的時間和序列。

「完整形式」敘說,其中包含六個共同元素:(1)摘要,用來總結敘說的內容;

(2)狀態,包括時間、地點、情境和參與者;(3)複雜的行動,指的是事件的 次序;(4)評價,指出行動的重要性和意義、敘說者的態度;(5)解決方式,在 說明後發生了什麼事;(6)結局,代表回到對現在的展望。2、Burke(1945)的

「劇本主義(dramatism)」,將個人運用到的文法資源包含於五個部分之中:(1)

行動(act):做了什麼;(2)場景(scene):在什麼時間;(3)行動者(agent):

誰做的;(4)行動方式(agency):他/她如何做;(5)目的(purpose):為什麼。

3、Gee(1986)提出之「論述分析」,關注於故事是如何被敘說,重視口語而非 文字文本,包括語調的改變、停頓、以及其他標點話語的特徵;這些部分讓解釋 者同時聽到整段的談話。

敘說研究假設人類是「說故事的有機體」,關注受訪者的生命故事並以故事 的形式展現個人的生命歷程(高淑清,2002),本研究希望能理解罕見疾病患者 母親之母職經驗並試圖發現其母職建構歷程,在與指導教授討論和評估故事呈現 的完整性後,決定以Labov提出之研究架構作為敘說分析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