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兩位受訪者的孩子,不約而同避開了高達八成的遺傳因素,都是「基因突變」

的孩子;兩個家庭的父親沒有成為落跑老爸,在子女照護和經濟分工上,同時出 現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性別分工模式;而研究者透過兩位罕病兒母親的故事,

看見母職實踐的行動力、母職的彈性與韌性!

壹、關於母職經驗

兩位受訪者因生育罕見疾病子女,帶來截然不同的生命經驗,卻不約而同地 選擇將個人需求放在次要或最後的位置,而滿足子女成長需求作為優先或主要選 項,在未知的病程與漫長復健歷程中,從未有過「放棄孩子」的意念,並在經歷 自身的母職失落歷程與認同的轉變後,以各自的方式開展出投入社會參與的作 為,也讓自主性母職實踐成為兩位母親陪伴孩子繼續前行的主要動力!

一、環繞在母職經驗中的母職實踐

兩位罕病兒母親,在子女確診後,選擇成為子女的主要照顧者,並承接了照 護子女、回診與復健的責任,為因應子女學習需求,要在校園課程與復健排課之 間取得平衡,安排接送子女上下學、回診與復健,並帶子女參與機構或基金會舉 辦的相關活動;而受訪者的母職籌劃受限於未知的病程,無法像一般母親能隨著 子女成長,階段性調整個人生涯。

二、母職失落與認同的轉變,帶來珍貴的自主性母職投入

兩位罕病兒母親在穩定的復健歷程中,不約而同地出現母職失落歷程與母職 認同轉變。在母職失落中,因受訪者對個人的母職期待與母職定位差異,而有不 同層次的母職失落,包括「個人期待的母職失落」、「親子關係中的母職失落」與

「社會建構的母職失落」,但在面對與接受時,卻出現相似的失落反應;在母職 失落與母職認同的轉變歷程中,「經驗注入」引發受訪者對母職反思、投入與實 踐的循環,為罕病兒母親帶來希望感與自主性母職實踐的力量,引導罕病兒母親 逐漸發展出母職自主性並能肯定母職價值;此外,母職實踐策略會隨著時間轉 變,並對母職認同帶來影響。

三、支持系統為罕病兒母職帶來重要影響

罕病兒母親會在不同的階段、出現不同層面的需求,但不論罕病兒母親身處 在那一個生命階段,家庭與家族成員的支持、資源擁有或資源取得能力等,都會 對母親照護罕見疾病子女帶來影響,也會影響到罕病兒母親,面對失落或形成母 職認同的想法與觀感。

貳、關於母職建構

最初兩位受訪者的母職建構,深受華人文化與社會觀點的影響,但在面對母 職失落與接納罕病兒母職,並透過母職反思、投入與實踐的循環,罕病兒母親漸 漸放下社會文化框架的束縛,發展出罕病兒母親的母職樣貌。

一、停留在華人文化與社會主流論述的母職建構

罕病兒母親的母職建構仍受到社會文化視框的影響,如華人文化將健康子女 成就視為母職成就的迷思,對罕病兒母親的母職失落與認同,帶來不同層面的影 響;而身處不同社會位置的罕病兒母親,仍保有「母職是女性的天職,理應由母 親承擔養育子女的責任」的母職觀點;而「男主內、女主外」的家庭意識型態,

讓受訪者家庭出現「男人養家、女人持家」的家庭運作模式,這樣的狀態,看似 鞏固了華人文化與社會主流論述的價值觀,卻為受訪者家庭帶來維持家庭功能並 保障罕見疾病患者生存權益的基礎。

罕病兒母親較一般母親投注更多時間與心力照護罕病子女,長期接觸醫療機 構的經驗,不只為受訪者帶來照護子女的知識能力,也增進其同理其他家長的力 量;關注罕病子女發展,為子女安排規劃復健、接受教育的經驗,增進受訪者在 罕病兒母職中的投入;對受訪者而言,其子女的價值並不在於華人文化觀點中的

「子女成就」,而在於透過子女看見生命的限制,進而學會在生活中與家人共享

「活在當下」的生命價值!

二、放下社會文化框架束縛的母職故事

兩位罕病兒母親的母職故事,因為罕見疾病,而有了出乎意料的發展!在陪 伴子女成長的過程中,她們每天都生活在面對未知病程帶來的憂慮,但卻漸漸放 下個人期待、放下社會文化的包袱與束縛,轉而選擇珍惜與子女共度每一刻的生

意外符合社會形塑的「幸福」家庭樣貌;在捨棄社會述論中的健康兒標準,放下 不同社會位置間的階級與競爭的價值觀點後,反而更能從她們與子女同行的生命 故事中,看見親子之愛、天倫之樂的美善。

對受訪者而言,家有罕病兒是出乎生命預期的安排,罕病兒的到來,不約而 同的轉變受訪者的生命歷程,也帶來了截然不同的生命方向;而忙碌的生活無法 提供罕病兒母親回顧與整理生命經驗的時間與空間,接受訪談、回顧與核檢生命 故事的經驗,提供一個具有時間性的架構,重新整合其生命經驗,也讓研究者與 閱讀者,理解其生命歷程,見證當中的重要經驗,週遭人、事、物帶來的影響,

以及受訪者在社會文化框架下的選擇與位置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