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回顧

本論文企圖探討公學校作文教育的進行方式,並分析公學校兒童的作文,來 考察臺灣總督府的教育意圖,以及當時公學校兒童的想法。以下即從這兩方面來 探討。

(一)公學校的作文教育

關於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的作文教育,過去有一些相關研究,不過大家很容 易被有「臺灣天才少女」之稱的黃鳳姿的作文所吸引,雖然題目是作文教育,但 仍然會以黃鳳姿的作文為中心。

黑川幸惠〈日本殖民地時期臺灣公學校兒童作文之研究─以黃氏鳳姿的作文 為中心〉2 中,分析臺灣少女黃鳳姿的作品。黃鳳姿於 1935 年 4 月進入龍山公學 校,創作許多關於臺灣風俗習慣、民間故事的作文,刊載在《臺灣日日新報》上,

後來集結出版《七娘媽生》、《七爺八爺》、《台湾の少女》,時常被拿來與一般公 學校學生作比較。3 黑川認為從公學校兒童的作文(包含黃鳳姿),只可以看到

「生活」的一部分或表面而已,從兒童寫的作文來看出內心真實的想法,是很困 難的。筆者也同意,要從兒童作文中看到兒童內心的想法有其限制,但仍然可以 試著分析、比較各式各樣的兒童作文,嘗試釐清兒童的創作背景,並試圖觀察兒 童的內心世界。

留啟華〈從台灣文學少女到帝國少女──日治時期國語「綴方」教育與「作 家」黃氏鳳姿的誕生〉中,探究黃氏鳳姿著《台灣的少女》一書,從東京出版的 意義,可看出當時總督府欲凸顯殖民地的國語教育成功,表現學童的國語程度已 可與日本本國學童比擬,呈現「內台融合」的美好表象。另一方面,黃氏鳳姿以

「臺灣的少女」的代表性形象,登上了臺、日文壇,不只是在殖民地推展國語教

2 黒川幸恵,〈日本殖民地時期臺灣公學校兒童作文之研究-以黃氏鳳姿的作文為中心-〉(臺北:

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3 黃鳳姿,《七娘媽生》(臺北:日孝山房,1940)、黃鳳姿,《七爺八爺》(臺北:日孝山房,

1940)、黃鳳姿,《臺灣の少女》(東京:東都書籍株式會社,1943)。

育成功的樣板,也是殖民地擴展「國民性」的最佳宣傳。因此黃氏鳳姿的作品,

雖然有極高的文學評價,但在日治時期的戰時體制下,卻在國策下被定位為國語 寫手,取代了其作品中的文學性及民俗意義。4

與本論文對作文教育有一樣關心的大岡響子,在其〈台湾における綴方教育 の展開に関する―考察:1920 年代から 1930 年代の教員による議論に着目して〉

一文,整理 1920 年代到 1930 年代刊載在《臺灣教育》與《第一教育》中,與作 文教育有關的報導來作分析。她的分析有幾個重點,提供本文重要的參考:第一,

《臺灣教育會雜誌》中出現「綴方」一詞最早時間為1911 年 8 月,出自由井上正 男發表的〈綴方教授に對する卑見〉。根據這篇文章,大岡認為當時殖民地臺灣 的「國語教育」中,重視的是「話方」(說話課),而不是「綴方」(作文課)。第 二,1920 年代公學校老師們開始了解許多作文的改進方法,但這時候沒有完整的 細目,直到1930 年,公學校教員才開始參考全島的作文教授相關的討論結果,與 刊登學童作文的作文集,作為授課的改進方法。第三,與臺灣作文教育的相關的 議論,圍繞著「課題文」、「鑑賞文」與「自由選題」等主題,不過在 1920 年到 1930 年代,作文教授方法議論的重點雖然不一樣,但公學校教員活用各個主題的 優點,實施在作文教學上。後來,發展成以生活指導為主軸的綴方教授方式。5 大岡這幾點發現十分重要,是本論文的重要先行研究,不過,筆者認為只看當時 臺灣的教育雜誌上之文章還不夠,必須將這些文章,放到日本近代作文教育發展 的脈絡來討論,才可以更了解這些文章的背景。6

(二)兒童作文的分析

實際上去分析日治時期公學校兒童作文的研究不算多,目前可見最早的研究 是許佩賢的〈歷史意識與公學校的歷史教育〉,作者利用《學友》雜誌中刊載的 兒童作文來看當時兒童的歷史意識、皇國史觀(作者將學友雜誌裡的作文文本分 成七類:日本國家事物、歷史/故事、日常生活、鄉土/臺灣、學校、家庭、自 然、其他)。

透過分析兒童作文,作者認為第一,臺灣兒童對歷史的興趣不高,以歷史時

4 留啟華,〈從台灣文學少女到帝國少女──日治時期國語「綴方」教育與「作家」黃氏鳳姿的誕 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2013)。

5 大岡響子,〈台湾における綴方教育の展開に関する―考察:1920 年代から 1930 年代の教員に よる議論に着目して〉,收於2019 年度天理台湾学会第 29 回研究大会発表予稿集(2019 年 7 月 6 日),頁 1-10。

6 多和田真理子,〈上田万年における作文教育論と言語観の展開—『作文教授法』の分析を中心 に―〉,《教育方法學研究》28(2002 年),頁 83-94。

間或歷史人物為主題的作文,多以國語讀本的內容為藍本;第二,教科書與兒童 作文,可以說是為了加強殖民地統治正當性的工具;第三,兒童作文中呈現的歷 史觀,雖然主要是學校歷史教育的結果,不過兒童顯然也從學校以外或是教室以 外的學習及生活環境形塑他們的歷史觀。許佩賢認為從兒童作文中可以觀察到兒 童的歷史認識,因此他認為兒童作文作為一種史料,雖然有許多限制,不過它應 該還可以作更多方面的考察。7

黑川幸惠前揭論文也同樣分析《學友》雜誌中的作文,她是用學友的作文與 公學校用國民讀本的例子來比較,發現學友的作文與公學校用國民讀本寫的內容 一模一樣,所以推論當時的公學校兒童寫的作文許多是模仿的。

川村湊《作文のなかの大日本帝国》中將作文運動分為戰前、戰中、戰後三 個時期,整理日本作文教育的歷史,探討作文與文學背景的運動。川村還留意到 一般作文教育史中,經常忽略的戰爭時期被抵制的「生活綴方運動」。8 另外,

利用原住民兒童的作文,來看作文中的「帝國意識」,透過作文的運動、殖民地 下受到日語教育的兒童們的作文集,研究「帝國意識」的內化。

駒込武《世界史のなかの臺灣植民地支配》分析《臺南長老教中學校友雜 誌》第四號(1927 年)刊登的 50 篇日本語作文,及「學友漢文壇」刊登的 29 篇 漢文作文。駒込透過這些作文,看到在「殖民地」、「苦難壓迫」之下,當時學生 寫作文所表現出來的苦惱與反省,其中漢文的作文顯然比日文的作文更能表達臺 灣人學生的思想,漢文作為學童表達想法的手段具有重要地位。雖然是中學生的 作文分析,但對本論文也有很大的啟發。9

由以上的討論可以知道,要討論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兒童的作文,必須先了 解當時國語教育中關於作文教育的規定,而要了解當時臺灣公學校教師對作文教 育的認識,必須了解日本明治以後作文教育的發展。雖然從作文不一定能實際看 到兒童心裡的想法,而更接近教師/國家的想法,但是如果仔細爬梳,還是有可能 逆向看到一些他們的生活面向及所思所感。

7 許佩賢,〈歷史意識與公學校的歷史教育〉,收於,《殖民地臺灣的近代學校》(臺北:遠流,

2005),頁 233-273。

8 川村湊,《作文のなかの大日本帝国》(東京:岩波書店,2000)。「生活綴方運動」指重視從生活 出發,鼓吹作文應書寫真實的生活、真實的自己之作文教育運動,詳第二章。

9 駒込武,《世界史のなかの台湾植民地支配—台南長老教中学校からの視座》(東京:岩波書店,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