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日治時期公學校兒童的作文之分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日治時期公學校兒童的作文之分析"

Copied!
8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臺灣史研究所 碩士論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Master’s Thesis. 日治時期公學校兒童的作文之分析 An Analysis of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s Essays in Japanese Ruled Period. 坂本貴 Takashi Sakamoto. 指導教授:許佩賢教授 Advisor: Hsu,Pei-hsien,Ph.D.. 中華民國 109年6月 June 2020.

(2) 謝辭. 今日這篇論文能夠順利完成,首先要感謝的是我的指導教授-許佩賢老師。在 寫論文的時候,花許多時間指導我的論文,給我許多建議。在老師的費心之下, 我才能順利完成研究。 同學們也給我許多建議,指導我的中文,真的非常感謝大家。感謝我研究時 期的夥伴,浩琮、維平、惠耀、承諺、雅薇、雅柔、崧源、新元。以及總是親切 幫我修改中文的冠文。幫我看文章格式的育嘉。給我許多建議的學長姐們,宜彊、 品中、哲謙、郭婷玉。幫助我的中文的校外同學潘怡如。陪我練習中文的維綸助 教,以及一起在所辦打工的同學們。謝謝你們在這段期間,一直支持我、幫助我。 最後我要感謝,提供給我在台灣寫論文的機會的師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 i.

(3) 摘要 臺灣日治時期的公學校教育,以國語科為最重要的科目。國語教育包括 「聽說讀寫」,「寫」即是代表作文(綴方)。本論文爬梳《臺灣教育會》、《第一 教育》、《臺灣日日新報》等期刊報紙,有關於公學校教師對於作文教育的議論, 發現公學校的作文教育,臺灣總督府並沒有公佈正式的教授細目。 在沒有標準教材與課綱的情況下,唯有依賴公學校教師們自行摸索與相互 討論。導致公學校教師大多直接參考、沿用日本本國的教學方法,造成許多的 問題與困擾。從公學校兒童的作文內容與表達形式,幾乎是抄自國民讀本,且 文意表達不清,錯字百出的情形,即可充分了解。 透過公學校兒童撰寫的作文,不僅可以作為觀察其在國語教育的成果,也 可以從中了解到日本如何將國家認可的意識形態,透過作文教育灌輸予兒童。 而在作文教育的過程中,兒童接收到什麼樣的知識,反映什麼生活經驗?以及 被教育如何表達自己,以及被公學校教師要求表達什麼? 從《御大禮紀念文集》的公學校兒童作文,可以發現有幾篇描寫參加國家 儀式與公學校活動的生活樣貌,以及在字裡行間內隱約透露的「真實想法」,或 是具有「臺灣本地特色」的文筆。另外,從《高砂族兒童綴方選集》也可以看 到不少下原住民兒童,在戰時體制下的日常作息,以及如何用作文勾勒自己部 落傳說。筆者也觀察到,原住民兒童撰寫的作文不論在用字遣詞、表現手法皆 比公學校兒童還要優秀許多,並沒有如《臺灣教育會》雜誌的教師所言,寫得 不好的情形出現。 關鍵字:綴方、綴方教育、作文、公學校、國語教育、兒童. ii.

(4) Abstract “Kokugo” is the most important subject of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wan during Japanese rule period.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were included in “Kokugo”, and writing, which was called “Tudurikata” in Japanese means the way to write an essay. After doing a research on comments of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about “Tudurikata”, which were printed on magazines and newspapers such as “Taiwan Educational Association Magazine”, “Daiichi Kyōikukai Magazine”, and “Taiwan Daily New Newspaper”. The fact that the General Governor of Taiwan did not announce the official teaching rules of “Tudurikata” is revealed. Due to the lacking official teaching material and rules,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had no choice but to figure their own ways or discuss with other teachers. Therefore, most of the teachers would refer the teaching rules which were practiced in Japan. It had certainly caused plenty of problems, which could be observed in essays written by public elementary students. Most of the essays were transcribed from the textbooks. Students were not only failing to express themselves well but also unable to use the right words. By analyzing the essays which were written by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plenty of facts such as the achievement of “Kokugo” education, the inception of the patriotism, the knowledge received by children, experience reflection, self-expression and forced utterance can be discovered. The honest thoughts of students and the features of Taiwan can be observed in essays printed on “Gotairei Kinen Bunshuu” which was writing about the coronation of Emperor of Japan and celebration held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 On the other hand, the essays which was writing about daily life during war time and aboriginal mythology were printed on “Aboriginal Children Essay Collection". Aboriginal students usually did better on using proper words and expressing themselves tha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Keyword:Tuzurikata、tuzurikata-education、Composition、 NationalLanguage(i.e.Japanese;kokugo)education、children iii.

(5) 目錄 摘要 ........................................................................................................................... i Abstract .................................................................................................................... iii 緒論 .......................................................................................................... 1. 第一章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 2. 第三節. 史料、方法與章節架構 ...................................................................... 5 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作文教育的摸索 .................................................. 7. 第二章 第一節. 公學校作文教育的背景 ...................................................................... 7. 第二節. 臺灣公學校教師對作文教育的議論 ................................................ 13. 第三節. 臺灣公學校作文課上課細目的提出 ................................................ 26 《御大禮記念兒童文集》中的兒童作文 ............................................ 34. 第三章 第一節. 昭和御大禮及《御大禮記念兒童文集》 ........................................ 34. 第二節. 兒童作文所見之御大禮 .................................................................... 42 《拓け行く皇民》所見之原住民兒童的作文 .................................... 48. 第四章 第一節. 《拓け行く皇民(高砂族兒童綴方集)》的出版 .......................... 48. 第二節. 評審眼中的理想作文 ........................................................................ 51. 第三節. 原住民兒童作文描繪的國家與部落 ................................................ 63. 第五章. 結論 ........................................................................................................ 75. 附錄一、第三章使用的兒童作文一覽 ................................................................ 78 附錄二、第四章所使用的兒童作文一覽 ............................................................ 79 參考書目 ................................................................................................................ 80. iv.

(6) 表目錄 表 2-1. 教育雜誌中關於作文教育的討論文章一覽表 ...................................... 14. 表 2-2. 教育雜誌中提及兒童作文教育實際困難之文章一覽 .......................... 22. 表 2-3. 公學校綴方教授細目 第三學年用 ......................................................... 29. 表 2-4. 國民學校國民科綴方練成細目 .............................................................. 32. 表 3-1. 《御大禮文集》小、公學校各學年刊登的文章數 .............................. 37. 表 3-2. 御大禮紀念兒童文集刊登作文題目與數量 .......................................... 37. 表 4-1. 《拓け行く皇民(高砂族兒童綴方集)》專欄投稿作文一覽 ............ 58. 圖目錄 圖 3-1. 臺南州 斗六公學校 第二學年 橋清華 ................................................... 39. 圖 3-2. 臺東廳 臺東小學校 第二學年 伊藤幸一 ............................................... 39. 圖 3-3. 臺北州 樺山尋常小學校 第六學年 鹽見一平 ....................................... 39. 圖 3-4. 高雄州 竹子脚公學校 第六學年 阮欲智 ............................................... 40. 圖 3-5. 花蓮港廳 花蓮港小學校 第三學年 今井健市 ....................................... 40. 圖 3-6. 臺南州 嘉義小學校 第四學年 藏本喜義 ............................................... 40. 圖 3-7. 臺北州 利澤簡公學校 第五學年 江徳性 ............................................... 41. 圖 3-8. 臺中州 曙公學校 第四學年 黃傳生 ....................................................... 41. 圖 3-9. 新竹州 關西公學校 第三學年 彭土旺 ................................................... 41. 圖 3-10. 澎湖廳馬公第一公學校 第一學年 陳祈源 .......................................... 42. 圖 5-1 本文研究發現圖示 ..................................................................................... 77. v.

(7) 第一章 第一節. 緒論.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過去關於日本統治時期的教育史研究,比較多是偏向政策方面的研究,主要 的原因之一是受到史料的限制。日治時期的臺灣總督府留下來龐大的史料,包括 公文書、教科書、教育雜誌及各種統計資料等,所以我們比較容易研究統治者的 統治意圖、政策制定過程或是教育官僚的思想。然而,對於這些教育意圖或政策 如何被受教育者的兒童接受、或不被接受,兒童如何應對等問題,我們的了解比 較有限,近年來,由於口述歷史的發達,對於殖民統治下人們的教育經驗,已經 有不少進展;此外,一般也會透過回憶錄、日記,來了解受教育者的教育經驗。 不過,口述歷史或回憶錄,一方面受訪者或作者未必留意到公學校時期的教育經 驗,一方面也有後設立場的問題;而目前可以看到的日記,數量不多,而且多是 中等學校以上學生留下的,還沒有看到公學校兒童留下的日記。而公學校兒童所 寫的作文,則具有某種「同時代性」,是兒童紀錄當時自身想法的史料,可以提 供我們考察受教育者的歷史經驗。 日治時期國語教育是最重要的科目,而國語包含了「聽說讀寫」,「寫」就代 表作文。雖然目前史學界對日治時期公學校的教育研究很多,但以作文為主的研 究是比較少的。筆者在翻閱史料的時候,看到關於日治時期兒童寫的作文,刊登 在當時的少年雜誌《學友》上面, 1 不禁好奇日治時期公學校的兒童們,是否有 將內心真實的感想,化為文字書寫出來?老師如何教授臺灣人兒童用日文寫作文? 他們是否透過作文教育,將日本國族意識隱含其中,讓兒童在不知不覺中吸收? 從這個角度來想,作文或許是考察教育現場的一個很好的材料。因此,本論文企 圖使用當時教育現場由老師與兒童留下的材料,也就是兒童所寫的作文來分析, 希望透過這種兒童自己產出的作文來考察,日治時期公學校兒童接收到什麼樣的 知識、有什麼樣的生活經驗,以及他們如何表達自己,或被要求表達什麼。 筆者認為,我們雖然可以從作文中看到國語教育成果之一面向,但因為兒童 作文是寫給老師(國家)看的,所以兒童作文不一定能夠表達內心真實的想法,. 1. 吉川精馬編,《學友》 (臺北:臺灣子供世界社,1919) 。1919 年 1 月到 1919 年 11 月由臺灣兒童 世界發行的兒童雜誌,內容包含讀物(例如:與學校有關的話題,臺灣地理、日本歷史、節慶 等等)、中學校考試問題、有獎徵答、少年文壇、讀者文藝(和歌、俳句、漢詩)、廣告(學習 用品、衣服、鞋子、藥的廣告等等) 。 1.

(8) 作文的分析有此種先天上的限制。但是,學校教師藉由作文教育的方法,將日本 的國家認可的意識型態,或國族意識輸入兒童的價值觀,轉化為「日本政府理想 中的兒童」,兒童作文便是檢驗這個教育意圖成效的方法,因此作文的分析也是 有可能可以看到國家/學校/教師的教育意圖。. 第二節. 研究回顧. 本論文企圖探討公學校作文教育的進行方式,並分析公學校兒童的作文,來 考察臺灣總督府的教育意圖,以及當時公學校兒童的想法。以下即從這兩方面來 探討。 (一)公學校的作文教育 關於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的作文教育,過去有一些相關研究,不過大家很容 易被有「臺灣天才少女」之稱的黃鳳姿的作文所吸引,雖然題目是作文教育,但 仍然會以黃鳳姿的作文為中心。 黑川幸惠〈日本殖民地時期臺灣公學校兒童作文之研究─以黃氏鳳姿的作文 為中心〉2 中,分析臺灣少女黃鳳姿的作品。黃鳳姿於 1935 年 4 月進入龍山公學 校,創作許多關於臺灣風俗習慣、民間故事的作文,刊載在《臺灣日日新報》上, 後來集結出版《七娘媽生》、《七爺八爺》、《台湾の少女》,時常被拿來與一般公 學校學生作比較。 3 黑川認為從公學校兒童的作文(包含黃鳳姿),只可以看到 「生活」的一部分或表面而已,從兒童寫的作文來看出內心真實的想法,是很困 難的。筆者也同意,要從兒童作文中看到兒童內心的想法有其限制,但仍然可以 試著分析、比較各式各樣的兒童作文,嘗試釐清兒童的創作背景,並試圖觀察兒 童的內心世界。 留啟華〈從台灣文學少女到帝國少女──日治時期國語「綴方」教育與「作 家」黃氏鳳姿的誕生〉中,探究黃氏鳳姿著《台灣的少女》一書,從東京出版的 意義,可看出當時總督府欲凸顯殖民地的國語教育成功,表現學童的國語程度已 可與日本本國學童比擬,呈現「內台融合」的美好表象。另一方面,黃氏鳳姿以 「臺灣的少女」的代表性形象,登上了臺、日文壇,不只是在殖民地推展國語教. 黒川幸恵,〈日本殖民地時期臺灣公學校兒童作文之研究-以黃氏鳳姿的作文為中心-〉(臺北: 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 3 黃鳳姿,《七娘媽生》(臺北:日孝山房,1940)、黃鳳姿,《七爺八爺》(臺北:日孝山房, 1940)、黃鳳姿,《臺灣の少女》 (東京:東都書籍株式會社,1943)。 2. 2.

(9) 育成功的樣板,也是殖民地擴展「國民性」的最佳宣傳。因此黃氏鳳姿的作品, 雖然有極高的文學評價,但在日治時期的戰時體制下,卻在國策下被定位為國語 寫手,取代了其作品中的文學性及民俗意義。4 與本論文對作文教育有一樣關心的大岡響子,在其〈台湾における綴方教育 の展開に関する―考察:1920 年代から 1930 年代の教員による議論に着目して〉 一文,整理 1920 年代到 1930 年代刊載在《臺灣教育》與《第一教育》中,與作 文教育有關的報導來作分析。她的分析有幾個重點,提供本文重要的參考:第一, 《臺灣教育會雜誌》中出現「綴方」一詞最早時間為 1911 年 8 月,出自由井上正 男發表的〈綴方教授に對する卑見〉。根據這篇文章,大岡認為當時殖民地臺灣 的「國語教育」中,重視的是「話方」(說話課),而不是「綴方」(作文課)。第 二,1920 年代公學校老師們開始了解許多作文的改進方法,但這時候沒有完整的 細目,直到 1930 年,公學校教員才開始參考全島的作文教授相關的討論結果,與 刊登學童作文的作文集,作為授課的改進方法。第三,與臺灣作文教育的相關的 議論,圍繞著「課題文」、「鑑賞文」與「自由選題」等主題,不過在 1920 年到 1930 年代,作文教授方法議論的重點雖然不一樣,但公學校教員活用各個主題的 優點,實施在作文教學上。後來,發展成以生活指導為主軸的綴方教授方式。 5 大岡這幾點發現十分重要,是本論文的重要先行研究,不過,筆者認為只看當時 臺灣的教育雜誌上之文章還不夠,必須將這些文章,放到日本近代作文教育發展 的脈絡來討論,才可以更了解這些文章的背景。6 (二)兒童作文的分析 實際上去分析日治時期公學校兒童作文的研究不算多,目前可見最早的研究 是許佩賢的〈歷史意識與公學校的歷史教育〉,作者利用《學友》雜誌中刊載的 兒童作文來看當時兒童的歷史意識、皇國史觀(作者將學友雜誌裡的作文文本分 成七類:日本國家事物、歷史/故事、日常生活、鄉土/臺灣、學校、家庭、自 然、其他)。 透過分析兒童作文,作者認為第一,臺灣兒童對歷史的興趣不高,以歷史時. 留啟華,〈從台灣文學少女到帝國少女──日治時期國語「綴方」教育與「作家」黃氏鳳姿的誕 生〉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2013) 。 5 大岡響子,〈台湾における綴方教育の展開に関する―考察:1920 年代から 1930 年代の教員に よる議論に着目して〉 ,收於 2019 年度天理台湾学会第 29 回研究大会発表予稿集(2019 年 7 月 6 日),頁 1-10。 6 多和田真理子,〈上田万年における作文教育論と言語観の展開—『作文教授法』の分析を中心 に―〉, 《教育方法學研究》28(2002 年) ,頁 83-94。 4. 3.

(10) 間或歷史人物為主題的作文,多以國語讀本的內容為藍本;第二,教科書與兒童 作文,可以說是為了加強殖民地統治正當性的工具;第三,兒童作文中呈現的歷 史觀,雖然主要是學校歷史教育的結果,不過兒童顯然也從學校以外或是教室以 外的學習及生活環境形塑他們的歷史觀。許佩賢認為從兒童作文中可以觀察到兒 童的歷史認識,因此他認為兒童作文作為一種史料,雖然有許多限制,不過它應 該還可以作更多方面的考察。7 黑川幸惠前揭論文也同樣分析《學友》雜誌中的作文,她是用學友的作文與 公學校用國民讀本的例子來比較,發現學友的作文與公學校用國民讀本寫的內容 一模一樣,所以推論當時的公學校兒童寫的作文許多是模仿的。 川村湊《作文のなかの大日本帝国》中將作文運動分為戰前、戰中、戰後三 個時期,整理日本作文教育的歷史,探討作文與文學背景的運動。川村還留意到 一般作文教育史中,經常忽略的戰爭時期被抵制的「生活綴方運動」。 8 另外, 利用原住民兒童的作文,來看作文中的「帝國意識」,透過作文的運動、殖民地 下受到日語教育的兒童們的作文集,研究「帝國意識」的內化。 駒込武《世界史のなかの臺灣植民地支配》分析《臺南長老教中學校友雜 誌》第四號(1927 年)刊登的 50 篇日本語作文,及「學友漢文壇」刊登的 29 篇 漢文作文。駒込透過這些作文,看到在「殖民地」、「苦難壓迫」之下,當時學生 寫作文所表現出來的苦惱與反省,其中漢文的作文顯然比日文的作文更能表達臺 灣人學生的思想,漢文作為學童表達想法的手段具有重要地位。雖然是中學生的 作文分析,但對本論文也有很大的啟發。9 由以上的討論可以知道,要討論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兒童的作文,必須先了 解當時國語教育中關於作文教育的規定,而要了解當時臺灣公學校教師對作文教 育的認識,必須了解日本明治以後作文教育的發展。雖然從作文不一定能實際看 到兒童心裡的想法,而更接近教師/國家的想法,但是如果仔細爬梳,還是有可能 逆向看到一些他們的生活面向及所思所感。. 許佩賢,〈歷史意識與公學校的歷史教育〉,收於,《殖民地臺灣的近代學校》(臺北:遠流, 2005),頁 233-273。 8 川村湊,《作文のなかの大日本帝国》 (東京:岩波書店,2000)。 「生活綴方運動」指重視從生活 出發,鼓吹作文應書寫真實的生活、真實的自己之作文教育運動,詳第二章。 9 駒込武,《世界史のなかの台湾植民地支配—台南長老教中学校からの視座》(東京:岩波書店, 2015)。 7. 4.

(11) 第三節. 史料、方法與章節架構. 基於上述的問題意識及研究回顧,本論文擬處理的課題是日治時期公學校的 作文教育及其成果──也就是兒童作文的分析。因此,本論文主要使用的史料為 教育雜誌、其他日治時期的報紙、雜誌及圖書,以及兒童的作文集。因為當時實 際教學的老師,會在《臺灣教育》雜誌、《第一教育》、《臺中州教育》等期刊雜 誌上,發表探討作文教育的文章;此外,1920 年代以後,發行兒童作文集,成為 一種流行,因此,本論文擬從比較具有特別意義的兩種作文集,來分析臺灣兒童 的作文。 日治時期的公學校作文教育,是屬於國語教育的一環,當時的用詞是「綴 方」,但有時也與「作文」一詞混用。在本文中,一般行文將一律使用現在也通 行的「作文」一詞,以方便閱讀。唯有在史料原文特別強調「綴方」,或是例如 日本本國大正期以後流行的「生活綴方運動」等情況,保留原文的「綴方」。 本論文除了序章和結論之外,共分為三章。 第二章,首先整理臺灣公學校國語課的方針,與日本本國的作文教育發展脈 絡後。接著分析臺灣的教育雜誌中,關於作文教育的文章,到底教師們探討了什 麼?他們的關心點又是什麼呢?配合日本本國的作文教育的發展,進行討論。最 後探討1940年代發行的兩套作文教育的教授細目,以此整理整個日治時期關於作 文教育的摸索。 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別透過不同的作文集來分析兒童的作文。第三章的分析對 象是 1928 年由臺灣教育會所發行《御大禮紀念文集》。10 這裡的「御大禮」是指 1928 年昭和天皇的即位式,這是為了祝賀而蒐集兒童作文所完成的作品集。本章 欲透過兒童作文來看當時兒童所見之慶祝活動、相關的學校活動等,一方面藉以 了解當時兒童的生活經驗,另一方面也試圖分析作文中所透露出來的國家認識。 另外,從《御大禮紀念文集》也可以看到臺灣兒童真實生活經驗的作文,以及各 學年兒童國語能力的差別。 第四章的分析對象是 1940 年代出版的《拓け行く皇民(高砂族兒童綴方集)》。 11. 這個作文集的作文都是原住民兒童所撰寫,而且出版的時間已經接近日本統治. 尾聲的 1944 年。本論文希望能從這本作文集,探討原住民兒童的作文在戰爭動員 的高峰中,兒童被灌輸什麼樣的國家觀;也很期待從原住民族兒童的作文,看出. 10 11. 《御大禮紀念兒童文集》 (臺北:臺灣教育會,1928 年 11 月) 。 《拓け行く皇民(高砂族兒童綴方選集)》 (臺北市:南方圈社,1944 年 5 月)。 5.

(12) 他們的生活經驗與當時對部落有關的描寫。 上述兩本作文集出版時間分別是 1920 年代後期及 1940 年代前期,看起來似 乎有兒童作文能力發展或變化的時間性,但實際上兩本作文集的時空條件有很大 的不同,沒有辦法做直接的比較,本論文比較傾向將他們視為獨立的兩個不同的 文本。. 6.

(13) 第二章. 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作文教育的摸索. 日本雖然企圖透過公學校的「國語教育」達到精神教育的目的,但是要如何 對異民族、異言語的臺灣兒童施行國語教育,尤其是國語科中的作文課,要如何 讓臺灣兒童學會以日本語(國語)書寫表達,是公學校教師一直苦惱的問題。本 章將探討公學校教師如何摸索作文教育,首先介紹公學校作文教育的背景,其次 探討公學校教師如何接收日本本國作文教育的議論,第三節則探討在日本統治最 後幾年,不同的教師提出的作文教授細目。. 第一節. 公學校作文教育的背景. 本節首先探討公學校實施作文教育的背景,其背景主要來自兩個方向,首 先,作文是國語科教育的一部分,作文課的實施受到國語科的規定限制;其次, 日本本國自明治以後,也是在小學校國語科中實施作文教育,但隨著社會發展, 產生很多社會問題,因此也回過頭來影響國語教育、特別是其中的作文教育,有 名的「生活綴方運動」即是在這樣的脈絡下出現。而本國教師對作文教育的討 論,很快就透過各種雜誌、媒體傳播到臺灣,影響到臺灣的公學校教師,因此也 成為臺灣公學校作文教育的背景之一。本節首先介紹臺灣公學校國語科的相關規 定,其次大致介紹自明治以後到終戰前,日本本國作文教育大致的流變,作為了 解臺灣公學校作文教育的背景。 一、公學校國語科的相關規定 公學校的作文課原則上是屬於國語科的一部分,有時是獨立教科,有時附屬 於國語科中。公學校作文教學內容及方法的規範,規定於歷次公學校規則中。以 下先整理臺灣公學校規則有關作文的規定,以了解作文課在公學校教科中的位置。 1898 年(明治 31 年)第一次發布的《臺灣公學校規則》中,作文與國語、 讀書、習字各自為獨立的教科,關於作文的規定如下: 作文科教授假名的單語、短句及交雜漢字的文章,普通文、書簡文、公用 文及普通漢文尺牘。教授作文時,經常與國語及讀書相互配合,以達其目 的。注意思想、語言的表達,讓學生作可適應公私日常必須的文章,兼與. 7.

(14) 習字科聯絡。1 此時可以看到公學校的作文課除了學習日文的作文之外,也教授漢文的應用 文,可說是比較能夠符合當時社會需求的課程設計。 1904 年(明治 37 年)《臺灣公學校規則改正》時,就配合日本本國小學校同 時期的規定,將作文、讀書、習字都併入「國語科」,規定「國語科的目的在於 使學生學習普通的言語文章,正確了解他人思想,並能發表自己思想,兼以啟發 智德」,無論讀方(讀書)、綴方(作文)、書方(習字)、話方(說話)都是從簡 單的假名單語、短句、短文教起,逐漸到複雜的表達,日常須知的漢字、文章, 同時學習文法。此時國語科確立,傳統尺牘被分離為漢文科,可想而知對教師及 學生而言,作文課都將更感困難且與日常生活游離。2 到 1912 年(大正元年),《臺灣公學校規則改正》明白提示國語科下的作文課 教授原則為「主要使用口語體,教授平易且處世必須之日用文」。3 1922 年(大正 11 年)新臺灣教育令發布後,重新公布《臺灣公立公學校規 則》,其中關於國語科的規定如下: 國語使知普通的語言、文章,養成正確發表思想的能力,兼啟發智德,特 別以資涵養國民精神為要旨。 國語科起初主要由說話課,教授近易口語,漸次教授讀書、書法、作文, 進而加上平易的文語。 高等科教授稍微進階程度之說話、讀書、作文、書法。 國語選擇平易可為模範者,其材料取諸修身、歷史、地理、理科、家事及 其他生活上必須事項,而富有趣味者。 教授國語時,必須使學生明瞭其意義,可以正確發音及語調,正確、流暢、 雅馴,且熟習其用法。 書法以實用為旨,使學生練習假名及漢字,漢字的書體分為楷書及行書兩 種;高等科加上草書。. 臺灣教育會,《臺灣教育沿革誌》(臺北:臺灣教育會,1939) ,頁 231。 臺灣教育會,《臺灣教育沿革誌》,頁 263。 3 臺灣教育會,《臺灣教育沿革誌》,頁 295-296。 1 2. 8.

(15) 作文主要用口語體,其行文以旨趣明瞭為要。 說話、讀書、作文、書法各有其重點,教授時間雖然分開,但特別注意彼 此間相互聯絡。4 此後,關於國語科及作文的相關規定沒有太大變化,一直到 1941 年(昭和 16 年)國民學校令也在臺灣實施,臺灣總督府也因應發布《臺灣公立國民學校規 則》。國民學校令中,將修身、國語、國史、地理統合為「國民科」,因此國語科 變成「國民科國語」,而作文課就變成國民科國語底下之作文課。關於國民科國 語的教授內容及原則的規定如下: 國民科國語,使學生習得日常國語,培養其理會力及發表力,透過國民式 的思考感動,涵養國民精神。國語分別教授讀書、說話、作文、書法。 依兒童情況可從說話開始教授。 讀書要培養正確閱讀力,並留意語言練習,指導其正確書寫,以陶冶讀解 力及發表力。 讀書從兒童日常生活的語言開始,進而以日常語言為基礎的口語文,再進 而及於平易的文語文。從兒童生活的表現出發,展開國民生活的諸相,同 時,成為國語之規準,培養創造力;高等科可加入著名作品。 說話從兒童自由發表或近易口語的教授開始,漸次使其醇正,同時讓他們 練習聽力。 說話主要在讀書、作文課指導,以各教科、各活動出現的事項為話題,讓 學生練習,以便達到實際效果。但可視情況特設說話課的時間。 發音正確、留意抑掦,進而就文章教授初步適宜語法,使熟習醇正國語。 作文課以兒童生活為中心,就事物現象之看法、想法,進行適正指導,使 學生能夠有平明的表現,同時培養創造力。 書法課培養將文字寫得明確端正之能力。 其他教科及兒童日常生活中,都要留意使學生使用醇正國語,依兒童狀況. 4. 臺灣教育會,《臺灣教育沿革誌》,頁 363-364。. 9.

(16) 不同,可以特別著力於國語之生活化。 使學生明白我國國語之特質,培養尊重愛護國語之念,養成力求其醇化之 力。5 由上可知,作文課自 1907 年(明治 40 年)公學校規則改正後,即與讀書、 說話、書法一起被統合在國語科中,這一點到國民學校規則也沒有改變。在國民 學校規則之前,作文課的要求都只有使用口語體;到了國民學校時代,明白規定 「作文課要以兒童生活為中心」,也要「培養創造力」。這些規定,與日本本國的 《國民學校令施行規則》的規定相同,應該是受到大正以後自由教育運動,及生 活綴方運動等作文教育運動的影響,因此以下簡單回顧一下日本本國自明治以後, 作文教育的主要發展特色。 二、日本內地作文教育的變化 臺灣有自己的教育雜誌作為教師交流的平台,從《臺灣教育會雜誌》/《臺 灣教育》上公學校教師對於作文教育的討論(詳第二節)可以知道,他們十分受 到日本本國同時期作文教育爭論的影響,因此,此處先大致整理日本本國作文教 育的發展。為了提供簡明的背景,以下以明治、大正、昭和為時期區分,雖然作 文教育的發展不一定完全與天皇換代一致,但大致上可以看到各時期作文教育主 要的特色。 (一)明治時代的作文教育(1897-1912) 1897 年(明治 30 年)以後,上田萬年提出的「作文教授法」對日本本國的 小學校作文教育產生重大影響。其中提出三個新觀點,第一,否定以往的教養方 法,認為應該將之轉換成「思想→言語→文字」,才更具意義;第二,認同「言 語」與「文體」的多樣性,透過聽別人的「言語」、讀別人的「文章」,得以認識 他人的存在;第三,對於言語要求一定的「標準」,認為應該依照此「標準」,配 合與兒童的「心理發展」相聯繫之學校教育,來思考學童的作文教育。持有「共 享言語」理念的上田,希望透過「作文教授」論,以達到言語的標準化。這個時 期的作文教育,主要是由教師指定題目給學生(當時稱為「課題主義」),強力地 指導學生文章的表達,由上對下的文章指導為主流。6 5 6. 《臺灣公立國民學校規則》 ,《臺灣總督府府報》號外,1941 年 3 月 30 日,頁 2。 多和田真理子,〈上田万年における作文教育論と言語観の展開—『作文教授法』の分析を中心 に―〉, 《教育方法學研究》28(2002 年) ,頁 83-94。. 10.

(17) (二)大正時代的作文教育(1912-1926) 大正時代由於大正民主思潮及大正自由教育的影響,作文教育開始出現課題 主義與自由選題的對立,也就是開始反省過去直接給學生作文題目,指導他們的 文章,最後寫出來的作文幾乎都是固定的題目、固定的寫法,沒有生命、感情。 以東京高等師範附屬小學校訓導芦田惠之助的《綴り方教授》為其代表,他強烈 主張作文應該從兒童自己的生活經驗選定題目,儘量讓學生自由發揮,也就是所 謂的「隨意選題主義綴方(自由選題)」。7 差不多同一時期,廣島高等師範附屬小學校訓導友納友次郎在《綴方教授の 思潮と批判》中指出: 私は作業其ものの繁簡難易といふものを確実に吟味致しまして、尚其學 年の教科課程と云ふものを参案致しまして、其処に具案的のはっきりし た練習順序といふものを定めて、それに依って出来るだけ選材や発表形 式の中に個人の自由を認めたいと考へて居るのであります。8 我確實深入考量作業本身的繁簡難易,且參考該學年的教科課程,並明確 而具體地制定其練習順序,並儘量在選材或發表形式中容許個人自由。. 友納友次郎主張以「練習目的論(課題主義)」進行作文教育,其觀點與芦 田對立,形成「自由選題」對「課題主義」的論爭,雙方各有支持者。9 另一方面,除了題目的來源之外,作文的內容與寫法原則也出現新的變化。 1918 年,兒童文學作家鈴木三重吉出版《赤い鳥》,是刊登學童投稿的作文雜誌。 明治以來,「作文」僅被視為國語科中的內容,但透過投稿至「赤い鳥」的作文, 國語科以外的科目,也在作文書寫中被活用,這對於之後指導切入點的改變有很 大的意義。10 鈴木三重吉主張作文的寫法原則應該是「ありのまま(如實表現)」,讓兒童 寫出「見たこと、聞いたこと、あったことを、そのまま書いた作文(將看到的 事情、聽到的事情、發生過的事情,直接寫出來的作文)」,也就是主張給予兒童. 蘆田恵之助,《綴り方教授》 (東京:香芸館出版部,1913) 。 友納友次郎,《綴方教授の思潮と批判》(東京:目黒書店,1919),頁 82。 9 野地潤家,〈隨意選題をめぐって〈提案〉隨意選題論争の展開—友納友次郎―〉,《國語科教 育》18(1971 年) ,頁 6-13。 10 新井孝昇,〈明治中期作文教育における(ありのままに書く)〉,《全国大学国語教育学会発表 要旨集》121(2011 年 10 月),頁 77-80。 7 8. 11.

(18) 自由的表現力。11 這樣的主張影響了後來的自由主義教育、尊重兒童生活的方針, 並且帶動了鼓勵學童自由表現的指導方法。 (三)昭和時代作文教育(1926-1945) 1929 年(昭和 4 年)創刊的雜誌《綴方生活》,具有聯繫各地作文教師的作 用。此後,期待兒童作文能加強生活教育色彩、活化「生活綴方教育」的運動中, 作為領導者的,便是編輯《綴方生活》的小砂丘忠義。 12 該雜誌的基本方針是 「批判赤い鳥」、「重視現實生活」、「科學的作文」、「調查的作文」等,對於「天 皇制教育」、「軍國主義的國家教育」的反抗越來越強烈,更加強「解放兒童的人 性、助長兒童的個性」的主張。13 昭和初期的「生活綴方」加深了作文與「生活指導」的關係。過去的作文教 育,教師經常將重點放在文章寫法、作文鑑賞方法的指導(也就是「表現指導」), 但此時的「生活綴方運動」更傾向透過作文,改善兒童的生活態度,也就是由 「表現指導」轉向「生活指導」。 1929 年(昭和 4 年)創刊的《北方教育》雜誌,喚起了日本東北地區青年教 師們的自覺,建立了東北獨特的「生活綴方」。《北方教育》雜誌的活動逐漸發展 成「北方性教育運動」,並於 1934 年成立了北日本教育聯盟。在 1930 年代前半期, 實踐「生活綴方」的青年教師們,整理彼此的實踐成果,並且交換自己班級的文 集,互相激勵。14在這裡的「生活綴方」是讓兒童寫出自己的生活、感想,如實 寫出自己的想法的作文。但是進入戰爭期以後,因應戰爭的開展,參加此運動者 多被視為反國家分子,入獄的教師增多,因而中斷。 由上面簡要的發展可以看到,明治以降日本本國的作文教育原理有幾個比較 大的變化。首先是由「課題主義」到「自由選題」,大約在明治到大正年間發生; 其次,在作文的內容表現上,教師著重指導文章寫法並重視文章鑑賞的「表現指 導」,與鼓勵學生「如實表現」,教師不強加指導文章,將兒童作文視為兒童自我 表現的素材,大約在大正到昭和年間;第三,延續第二點但有不同的發展方向, 「生活綴方運動」中,仍然鼓勵兒童自我表現現實生活的所見、所感,也可以說. 新井孝昇,〈明治中期作文教育における(ありのままに書く)〉,《全国大学国語教育学会発表 要旨集》121(2011 年 10 月),頁 77-80。 12 同上。 13 佐藤広和,〈北方性教育運動研究に関する―試論—研究の課題と教育実践史の可能性につい て〉, 《三重大学教育学部研究紀要》30(1979 年),頁 25-34。 14 増田信一,〈作文教育史における「作文」と「綴方」〉,《奈良教育大学国分:研究と教育》21 (1998 年 3 月),頁 1-11。 11. 12.

(19) 是「如實表現」的延長;而教師則意圖透過兒童「如實表現」的作文,了解兒童 生活的問題,而加以「生活指導」,也就是透過作文進行「生活指導」。三者的對 立項並不是完全的對立,而是在主張與時期上都有一些過渡與重疊,而這些對立 與重疊的主張,也延伸到殖民地臺灣的作文教育上。. 第二節. 臺灣公學校教師對作文教育的議論. 日治時期臺灣的教育雜誌,刊登許多作文教育的相關文章,絕大部分是教育 現場的教師投稿。我們可以從這些討論來看當時公學校教師對作文教育的看法、 他們的困難點在哪裡,以及他們的關心的問題何在。 一、教育雜誌上的討論 教育雜誌是學校教師專屬的平台,除了讓教師相互交流教學經驗之外,也常 會介紹日本本國的教育動態,因此臺灣的學校教師其實可以相當程度地掌握日本 本國的各種教育動態。作文教育也是一樣,如同前節所述,從明治、經過大正到 昭和時期,日本本國的作文教育在理念與方法上有很大的變化,這些變化其實也 相當程度影響了臺灣公學校教師。因此,以下的討論將一面參考前節的時代變化, 一面檢討臺灣的教育雜誌上之議論。 以下彙整《臺灣教育雜誌》、《第一教育》《臺中州教育》等教育雜誌的期刊 文章,一方面探討其內容、考察時代的變化,同時也參照日本本國作文教育發展 來進行討論。(表 2-1). 13.

(20) 表 2-1 編. 主要題名. 號 1 2. 3 4 5 6. 7. 6 --2 8 9 1 0 1 1 1 0--2. 綴方敎授 に對する卑見 三年生の 綴方教授の卑 見 綴方鑑賞 教授の教案 綴方學習 指導について 私の綴方 科指導の卑見 綴方の指 導に就て (一) 綴方研究 授業批評に對 する卑見 綴方の指 導に就て (二) 綴方の緊 急問題 九月の綴 方文例集 綴方指導 の實際 綴方指導 の根柢 綴方指導 の實際(その 二). 作者(姓 名) 井上正 男 STS. 松井實 齋藤功 呂水田. 教育雜誌中關於作文教育的討論文章一覽表. 作者身份 國語學校附 屬公學校:教論. 臺北師範學 校:教論 臺中州二水 公學校:訓導 臺南鹽水公 學校:訓導. 田中靜 甫 門司勇. 臺中州員林 尋常高等小學 校:訓導. 田中靜 甫 東出茂 南嶺生 松尾龍 吉 吉松比 古詩 松尾龜 吉. 臺南州明治 公學校:訓導. 期刊刊 名 臺灣教 育會雜誌 臺灣教 育. 卷. 出版年(西 元) 1911/8/31. 題目 決定 課題. n 261. 1924/3/10. 課題. 臺灣教 育 臺灣教 育 臺灣教 育 臺灣教 育. n 273. 1925/3/10. n 278. 1925/8/1. n 280. 1925/10/1. n 287. 1926/5/1. 臺灣教 育. n 287. 1926/5/1. 臺灣教 育. n 288. 1926/6/1. 表現. 日本. 臺灣教 育 第一教 育 第一教 育 臺灣教 育 第一教 育. n 312. 1928/8/1. 表現. 臺灣. v 007. n 008. 1928/9/5. 自由. 臺灣. v 008. n 003. 1929/3/5. 自由. 日本. n 322. 1929/5/1. 表現. 日本. n 005. 1929/5/10. 表現. 日本. 號. 期 號 n 113. v 008. 14. 內容主 張. 生活綴 方. 關心所 在 臺灣 臺灣. 表現 課題 ・自由 課 題,自由 自由. 日本 臺灣 日本 日本. 日本.

(21) 1 0--3 1 1 1 2 1 3 1 2--2 1 2--3 1 2--4 1 2--5 1 2--6 1 4. 1 6 1 7. 綴方指導 の實際(その 三) 全島國語 演習會に於け る綴方成績 公學校綴 方教授の理論 と實際 陽のもご に言ふ綴方科 公學校綴 方教授の理論 と實際(その二) 公學校綴 方教授の理論 と實際(その三) 公學校綴 方教授の理論 と實際(その四) 公學校綴 方教授の理論 と實際(その五) 公學校綴 方教授の理論 と實際(その六) 公學校綴 方鑑賞文と其 の取扱(四月の 部) 兒童作文 を讀みて 學級の文 化と綴方實踐. 松尾龍 吉. 第一教 育. v 008. n 007. 1929/7/10. n 344. 1931/3/1. n 007. 1931/6/9. n 001. 1931/7/15. 表現. 日本. 土性善 九郎. 教科書調查 會:委員. 臺灣教 育. 平良哲 男. 元臺北州頭 圍公學校:訓導. 第一教 育. 丸尾惑 星 平良哲 男. 元臺北州頭 圍公學校:訓導. 澎湖廳 教育會會報 第一教 育. v 010. n 008. 1931/9/1. 生活綴 方. 日本. 平良哲 男. 元臺北州頭 圍公學校:訓導. 第一教 育. v 010. n 009. 1931/10/10. 生活綴 方. 日本. 平良哲 男. 元臺北州頭 圍公學校:訓導. 第一教 育. v 010. n 010. 1931/11/5. 生活綴 方. 日本. 平良哲 男. 元臺北州頭 圍公學校:訓導. 第一教 育. v 010. n 011. 1931/12/7. 生活綴 方. 日本. 平良哲 男. 元臺北州頭 圍公學校:訓導. 第一教 育. v. n 002. 1932/2/1. 生活綴 方. 日本. 011. 豐永盛 實. 臺北州屈尺 公學校:訓導. 第一教 育. v 013. n 004. 1934/5/18. 生活綴 方. 日本. 臺中州 教育 臺灣教 育. v 007. n 001. 1936/9/21. 臺灣. n 445. 1939/1/4. 生活綴 方 生活綴 方. 松本瀧 朗. v 010. 15. 臺灣. 生活綴 方 表現. 日本. 臺灣. 日本.

(22) 16.

(23) 首先,觀察臺灣各個時代關於作文教育文章的刊登數量,明治時代發行的僅 1 篇,大正時代發行的有 4 篇,昭和時代發行的共 11 篇。可見隨著年代推進,臺 灣的老師們對作文的關心越來越大,因此逐漸發現問題,對作文的討論次數也增 多了。 針對作文教育的討論內容,明治到大正(1911 年-1929 年)時代的 6 篇文章, 主要的關心是「課題主義」與「自由選題主義」。大正到昭和(1925 年-1931 年) 時代的 6 篇文章,討論的是「表現主義」。昭和時代(1931 年-1939 年)時代的 4 篇文章(平良哲男總共寫 6 篇,以 1 篇計算),討論的則是「生活綴方」。參照第 一節的內容,可以看出臺灣的作文教育,也受到同時期日本內地作文教育的影響。 接下來,針對這些臺灣老師們對於作文教育所發表的文章,進行分析與討論。 首先,關於課題主義與自由選題主義,最早於 1911 年提出「課題主義」的國語學 校附屬公學校教諭井上正男在〈綴方教授に對する卑見〉寫到: 文題を提出するには、先ず是に就いて、兒童の興味を惹起し、然る後に 行ふがよい。何事に限らず、興味のない處に努力は生じないのは、普通 の理である。綴方とても同じ事だ。1 提出文題這件事是指,首先要引發兒童的興趣,此外的事之後再進行即可。 無倫何種事,若未引發興趣就無從努力,這是普遍的道理。作文也是一樣 的。 由上述可以看出,井上認為,不能只提供兒童作文題目,老師也應該努力使 學生產生興趣。 1926 年,田中靜甫在〈綴方の指導に就て(一)〉寫到,「細目を備へず、兒 童日々の實生活に題材を求め、自由選題に依るもの(不須準備細目,而是追求 兒童日常真實生活的題材,令其自由選題即可)」,2可以明白在這時候,臺灣的綴 方指導,沒有做出細目的原因,是因為老師認為不受細目的拘束,才可以讓兒童 尋求日常生活的題材。 關於課題主義與自由選題主義的另外 2 篇,主張提取「課題主義」與「自由 選題主義」的好處來實用於教學中。任職臺南州鹽水公學校訓導的呂水田,在 〈私の綴方科指導の卑見〉中指出:. 1 2. 井上正男, 〈綴方教授に對する卑見〉, 《臺灣教育會雜誌》113(1911 年 8 月) ,頁 36-46。 田中靜甫, 〈綴方の指導に就て(一) 〉,《臺灣教育》287(1926 年 5 月) ,頁 25-28。. 17.

(24) 現今に於いて種々に議論されているのは所謂自由選題主義と課題主義で ある。此の兩者を考へて見るに前者は自立的であるが後者は他律的であ る。其れ故綴方の根據、目的を考へて見れば兒童の生命生活の表現なれ ば只無指導放任の自由選題の幣に落ち入つたら何の意味をもなさんので ある。又教師一天張で課題したら兒童の心意を無視した幣に落ち入るの である。其れで私は両方の長所を取りて兒童の心意の發達を顧慮した所 の指導案を樹立して指導したいものである。3 現在議論紛紛的問題就是所謂自由選題主義與課題主義。這兩者考慮所見 之事,前者為自立、後者為他律。因此仔細思考作文的根據與目的,若只 表現兒童的生命生活,就淪於無指導且放任的自由選題之缺陷中,毫無意 義可言。但教師單方面指定課題,則淪於無視兒童心意之缺陷中,因此我 希望能取兩方長處,樹立注重兒童心意發展的指導案來進行教學。 此時,各地時常針對自由選題主義與課題主義進行討論,思考哪一種指導方 式較有益於兒童,呂水田這位臺灣人公學校教師則是主張擷取日本內地的自由選 題與課題主義的優點,來指導兒童。 差不多同一時期,許多臺灣的教師都有類似的主張。例如,臺南師範學校附 屬公學校的教師西卷南平也主張各取自由選題主義與課題主義的優點,嘗試以兒 童的想法為出發點來作為指導方針。41925 年(大正 14 年),擔任臺中州二水公學 校訓導的齋藤功,也在〈綴方學習指導について〉中指出,在以兒童想法為出發 點做為指導方針的情形下,選擇自由選題主義或是課題主義都各有其優缺點。5 1920 年代末期起,強調「表現指導」的作文教育逐漸成為教育雜誌中論述的 主流。1929 年在〈綴方指導の實際(その二)〉中,松尾龜吉主張表現指導,他 寫到: 面白い遊戲中、生徒は少しの怪我、痛み、否家も、友も全然忘れ、専ら 現在やりつつある遊びの中に自ら生きている居る。文を綴り態度も此れ であつて欲しい。またさうでなければならぬ。其處に生命あり、力あり、 進歩がある。6. 呂水田, 〈私の綴方科指導の卑見〉 ,《臺灣教育》280(1925 年 10 月) ,頁 40-43。 西巻南平, 〈小公學校の國語教育に就て〉 ,《高雄時報》3(1926 年) ,頁 10-20。 5 斎藤功, 〈綴方學習指導について〉 ,《財團法人臺灣教育會》278(1925 年 8 月),頁 16-21。 6 松尾龜吉, 〈綴方指導の實際(その二)〉, 〈第一教育〉5:8(1929 年 5 月),頁 83-90。 3 4. 18.

(25) 在有趣的遊戲中,學生即便會受傷疼痛,然仍忘卻家人與朋友,專心致志 於當下的遊樂中,如入無人之境。希望在作文時也能使其進入此狀態。不 如說必須使其如此。如此一來就能展現生命與力量,並且得到進步。 他認為透過表現指導,希望作文可以成為兒童生活的一部分,將日常生活的 情感,表現在作文之中。 不過,在 1925 年〈綴方鑑賞教授の教案〉7中,擔任臺北師範學校教論的松 井實,寫出「表現指導」的實況: 綴方教授に於ける鑑賞批評の問題は、いろいろと講譯もされ、著書など にも立派に書かれ居ることなるが、實際には中々困難なこと。 關於綴方教授的鑑賞批評問題,雖然已經有各式各樣的解釋說明,與出色 的著作。但實際上仍困難重重。 雖然臺灣的老師覺得,表現指導(鑑賞批評)是好的方法,不過實際上要實 施在公學校兒童的教學中,是很有困難的。或許是因為有上述這些困難,「表現 指導」的討論,在 1931 年後便消失了。 1930 年代,在作文教育的目的中,取代「表現指導」而出現「生活指導」, 並持續到 1940 年(昭和 15 年)前後。1939 年,在臺灣教育雜誌上,松井實提出 「子供達にどうして綴方が好きだと言はせ得るか(該如何讓兒童喜歡上作文 呢)。 」8其中指出,教師的目的是想透過書寫生活上的事,來讓兒童喜歡上作文課。 在臺灣實施的「生活綴方」,其中的生活指導,有什麼樣的內容呢?平良哲 男在〈公學校綴方教授の理論と實際〉中, 9 指出生活指導分別為:家庭生活的 指導、學校生活的指導、社會生活的指導、自然(遠足、旅行)、學習訓練(例 如:讓兒童看課外讀物)等,是加深學童生活深度、觀察態度的指導。 不過,1939 年(昭和 14 年)擔任臺南市訓導的松本瀧朗認為,現在臺灣的 生活指導,是為了作文教育而設計的生活,應該要以兒童的生活為中心進行作文 教育才對,現在的做法是反其道而行。 10 從這裡可以看出,當時臺灣的「生活綴 方」實施情形並不理想,作文教育是凌駕於學童實際的生活體驗之上的。. 松井實, 〈綴方鑑賞教授の教案〉, 《臺灣教育》273(1925 年 3 月),頁 29-33。 同上 9 平良哲男, 〈公學校綴方教授の理論と實際(その二) 〉8:10(1931 年 9 月) ,頁 35-50。 10 松本瀧朗, 〈學級の文化と綴方實踐〉, 《臺灣教育》445(1939 年 8 月) ,頁 37-43。 7 8. 19.

(26) 關於作文教育方法的實施情形,筆者認為,在表 2-1 中,筆者將之分為「內 地」與「臺灣」兩類。「內地」一類係指,在當時採用了內地的作文教育方法, 但學生作文實際上卻無法反映臺灣的情形。「臺灣」一類則是同樣採用了內地的 作文教育方法,且實際教學後,學生作文的確能夠反映臺灣的情形。 「內地」問題,例如田中靜甫在〈綴方の指導に就て(一)〉序論寫出「細 目を備へず、兒童日々の實生活に題材を求め、自由選題に依るもの」,在裡面 還舉出 4 篇兒童的作文,其中一篇是; 今日の三時間目に、僕は體操をしました。かねがなつて體操場に竝んで いると、先生がお出になりました。そして先生は「こんな竝び方ではい けない。運動場に竝び直せ」とおつしやたので、いそいで竝びましたら、 はんたいに竝んで居て、まがつて居ましたので、級長と副級長はこごと をくひました。「級長は其所に立つて、誰々カカドを着きますか、誰左 とかいふのだ副級長は大きい人の方に居て、前とか後とかいふのだ」と おつしやいました。まつすぐ竝んでから、百米のトラツクを二回かけ足 でまはりました。體操を少しやつてから、日かげでしばらく休みました。 砂場を取りまいて相撲をとりました。じゆんじゅんに勝つたり負けたり して、僕の番になりました。敵は佐々木君です。僕は負けるものかとい ふいきごみで、向つて行きましたが、一ぺんにひつくりかへされました。 鬼丸君と久米君は、頭からかたひのきんぺんまで、砂をつけました。そ の時皆は一度にドツと笑ひました。後で先生と相撲をとつた人がありま した。だが先生はもう大人ですから、僕等はひとたまりもなくこかされ ました。今日の體操は大そうきつかつたと思ひましたが、面白い事も、 なかなか面白くございました。 今天的第三節,我們上了體操課。鐘響後在操場排隊站好時,老師就出現 了。因為老師接著說:「這種列隊方式不行,到運動場上重新排隊」所以 我們趕快到對面重新排好,結果列隊歪七扭八,級長與副級長批評道: 「級長站在那裡,誰誰在門邊,誰站左邊而副級長站高大的人那邊,前後 該怎麼做…」直直排好隊後,在一百公尺的跑道上來回跑了兩次。做了一 下體操後,在陰涼處稍微休息。接著圍起沙地準備相撲。在幾次勝負後終 於輪到我了,對手是佐佐木同學。雖然懷著怎麼可以輸的心情迎向挑戰, 結果卻徹底相反。鬼丸同學與久米君,從頭到腳都沾滿沙子。那時大家都. 20.

(27) 突然大笑起來。之後也有人和老師相撲,但是因為老師已經是大人了,我 們一下子就被推倒了。雖然今天的體操課發生了大騷動,但是有趣的事仍 然非常有趣。 田中靜甫在總督府職員錄中沒有此人的名字,有可能使用筆名,但應該是一 位日本籍教師。而這篇作文描寫的內容雖然是非常生活化的事情,但是究竟是發 生在哪裡的,學校卻看不出來,內容提到許多日本同學的名字,可見並不是針對 公學校的臺灣兒童而做的討論。雖然老師自稱使用「自由選題」來教導,可是內 容不但沒有臺灣特色,而且老師直接給兒童指定題目「體操」來寫作文,可以發 現老師沒有真正理解自由選題的意義,而其他三篇作文也有類似的情形, 所以可 以明白雖然老師使用自由選題,可是兒童所寫出來的作文內容,卻不是描寫台灣 的生活。 然而,在表 2-1 的教育雜誌中關於作文教育的討論文章一覽表裡,可以看到 許多教師一方面關心內地的作文教育問題,另一方面也同時在思考臺灣作文教育 的問題。 不過南嶺生在〈九月の綴方文例集〉寫出,第二學年九月,作文的指導要點 為「自由選題」,並刊登以「自由選題」來指導的例文,如下: なつやすみには兄さんとたんすいに行きました。そしてうみにおよぎに いつていろいろのことをしました。おさかなをつたり、かいをひろつた り、すなでおしろをこしらへたりました。おしろをこしらへておきます と、なみがざぶんとおしよせてきて、くづしてしまひます。兄さんはお よぎが大そうじやうずになりましたが、ぼくはまだがぶがぶおよげませ ん。夕方になるとさかなをとるのを見ました。おさかながびんびんはね ているのは大そうおもしらうございました。ぼくはやすみ中ここにいた いと思ひました。11 暑假的時候和哥哥一起去了淡水,所以在海裡游泳、做了很多事情,例如 釣魚、撿貝殼、還用沙子堆城堡。在堆沙堡的時候,海浪突然全都拍過來, 城堡都垮了。哥哥游泳越來越順手了,但是我還不能撲通撲通地順利游泳。 到了傍晚看到捕魚活動。魚兒很有活力的跳著,看起來很有趣。希望整個 暑假我都能待在這裡。. 11. 南峰生, 〈九月の綴方文例集〉, 《第一教育》7:8(1928 年) ,頁 87-100。. 21.

(28) 從這裡可以觀察到「自由選題」雖然是從內地引進來的,可是他們用臺灣的 淡水等地點來做例文,並透過例文讓兒童認識臺灣的淡水。從這裡可以看出,臺 籍老師對於臺灣鄉土的特色較為關心。 另外,像是《臺灣教育》中的兒童作文, 12 雖然有統一給兒童「在臺灣地震 一年後」,這樣像是課題主義的題目,縱使他們的題目是一樣的,可是每一篇作 文都是以臺灣有關的內容來寫作,可以觀察到在提供給兒童的作文題目上,老師 還是有下功夫的。. 二、臺灣兒童作文教育的實際問題 教育雜誌中有很多教師投稿對於作文教育的意見,可見對教師們而言,作文 指導是個令人頭痛的問題。相關的討論如表 2-2。 表 2-2 編號 1 2 3 4 5 6. 主要題名 兒童の誤字 に就いて 公學校の綴 り方 綴方の緊急 問題 公學校綴方 教授の理論 と實際 兒童作文を 讀みて 學級の文化 と綴方實踐. 教育雜誌中提及兒童作文教育實際困難之文章一覽 作者(姓名). 作者身份. 期刊刊名. 卷號. 臺灣教育會雜 誌 臺灣教育會雜 誌. 増永吉次郎 砥上種樹 東出茂. 臺灣教育 元臺北州頭 圍公學校: 訓導. 期號. 出版年 (西元). n124. 1912/8/1. n174. 1916/12/1. n312. 1928/8/1. 第一教育. v010. n007. 1931/6/9. 臺中州教育. 臺中州教育會. v007. n001. 1937/1/13. 松本瀧朗. 臺灣教育. n445. 1939/1/4. 平良哲男. 1916 年(大正 5 年)任職於臺北廳大稻埕公學校的日籍教師砥上種樹在〈公 學校の綴り方〉中指出,「當時全臺灣各個公學校都可以聽到老師們抱怨作文教 學上的困難。」13 早在 1910 年代初期,任職於桃園廳大嵙崁公學校的日籍教師増永吉次郎在 〈兒童の誤字に就いて〉指出,接受作文教育的臺灣兒童,連正常來說不會寫錯 的字也會寫錯,讓人感到驚訝。背後有幾個原因:第一,教授漢字的老師的疏忽 大意;第二,老師的板書不足;第三,兒童的漢字和寫字練習不足;第四,兒童. 12 13. 〈兒童作文〉, 《台灣教育》406(1936 年) ,頁 102-110。 砥上種樹, 〈公學校の綴り方〉, 《臺灣教育會雜誌》174(1916 年 12 月) ,頁 25-28。. 22.

(29) 對漢字的疏忽大意;第五,兒童對筆記簿的討論不足。看來學生在學習作文之前, 有著連字都不太會寫的問題。14 1931 年(昭和 6 年)擔任臺北州頭圍公學校訓導 的日籍老師平良哲男也在〈公學校教授的理論與實際(卷三)〉一文中,發表他 對作文教育的意見: 用心指導作文的老師相當少,理由是作文課程的授課時間相當短,老師必 須利用教學以外的時間修改學生作文,使作文科相對於其他學科花費更多 時間。所以在老師忙碌的情況下,就沒有辦法在寫作上仔細地指導學生。 15. 1928 年(昭和 3 年),擔任臺南州明治公學校訓導的日籍教師東出茂在〈綴 方の緊急問題〉中,評論公學校的作文教學,指出現在公學校裡最不統一、最瑣 碎也最沈滯的就是作文科。作文沒有指定的教科書,找不到完美的細目,還要犧 牲許多時間處理成績。由於臺灣總督府沒有確立公學校對作文教育的一致方針, 導致臺灣公學校雖然從日本內地引進了一些教授方法,但仍然沒有達成學生的作 文教育,這是為什麼呢?東出茂說: 實際看公學校的兒童綴方內容,會令人懷疑兒童是否有接受過正式的指導。 雖然辭藻看起來華麗,但是沒有反映出作者內心真正的想法。也就是說兒 童沒有依照文章的對象、時間、場合、話題等旨趣來書寫,只是將背誦的 名言佳句直接引用到文章之中,導致文不對題、語境錯誤的情況屢屢發生。 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乃是因為老師只讓兒童改作、給課題、散漫的自由 選題,沒有擴展其生活體驗。16 那麼東出茂指出的「雖然辭藻看起來華麗,但是沒有反映出作者內心真正的 想法」、「只是將背誦的名言佳句直接引用到文章」是怎麼樣的引用程度呢? 我們來看在 1919 年發行的月刊雑誌《學友雜誌》其中一篇與「國旗」有關的 作文,再與總督府公學校用的國民讀本進行比較: 我大日本帝國ノ國旗ハ日ノ丸ノ旗デス、日ノ丸ノ旗ハ太陽ノ形ヲ寫シタ 物デ實ニ威勢ノ良イ旗デス、丁度我ガ國ノ威光ガ世界中ヲ照シテイルノ ニヨク似テイマス、コンナ勇マシイ國旗ハ外國ニワアリマセン我ガ國ニ. 増永吉次郎,〈兒童の誤字に就いて〉, 《臺灣教育會雜誌》124(1912 年 8 月) ,頁 25-28。 平良哲男, 〈公學校綴方教授の理論と實際(その三)〉 ,《第一教育》 (1931 年 10 月) ,頁 68-79。 16 東出茂, 〈綴方の緊急問題〉 ,《臺灣教育》312(1928 年 8 月) ,頁 17-27。 14 15. 23.

(30) 目出度イ事ガアツタリ不吉ナ事ガアツタリスル時ニハ國旗ヲ立テソノ心 ヲアラワシマス、ソハ日本ノ國中バカリデナタ外國ニ居ル日本人デモ祝 祭日ニハ皆コノ旗ヲ立テマス、又日本船ガ航海スル時ヤ外國ノ港ヘ入港 シタ時ニハイツモ國旗ヲ揚マス外國ニ有ル日本ノ役所ニモイツモ國旗ガ 立テ、アリマス、日ノ丸ノ旗ヲ見ルトイヅコモ我國威ガ輝イテイルヨニ オモイマス、又我國威チカザシテ行グバ外國カヲ、日本人ダトイツテ敬 マハレマス、コレハ全ク天皇陛下ノ御陸威ニヨルモノデス、我國民ハ國 家ヲ大切ト思エバ、國旗ヲ大切ニセネバナリマセン、國旗ヲ租末ニスル 人ハ國民ノ資格ハアリマセン。17 我大日本帝國的國旗為日之丸旗,日之丸旗是以太陽的形體為寫照來展現 威嚴的優秀國旗,象徵我國威光照亮世界。這樣英勇的國旗為其他國家所 無,在我國有值得慶賀之事、發生不吉祥之事時,就會立起國旗以洗滌心 靈。這不只限於日本國內,住在外國的日本人也會在祝祭日時立起國旗, 或是在日本船隻航海及進入外國港口時也都會揚起國啟,外國的日本役所 也一直都會立著國旗,只要看到日之丸旗,無論何時都能感受到我國國威 的光輝,而且只要高舉著我國國威前往國外並自稱日本人,就會得到尊敬。 這全都是源於天皇陛下的御威望,我國國民只要重視國家,就必然會重視 國旗,粗魯對待國旗者沒有成為國民的資格。 同一時期公學校使用的國語教科書《公學校用國民讀本》卷七第二課,也有 「日之丸」這一課,課文內容如下: 日ノ丸ノ旗ハ我ガ大日本帝國ノ國旗デゴザイマス。コノ旗ハ、マッ白イ 地ノマン中ニ、マッカナ太陽ヲエガイタモノデ、コレホドリッパナ旗ハ ドコノ國ニモアリマセン。祝日ヤ祭日ニハ、都會デモ田舎デモ、皆コノ 旗ヲ立テマス。役所ヤ學校ナドノ門ニ組ミ合セタリ、町ナミニズラリト 立テタリシテアルノヲ見ルト、イカニモイサマシク思ハレマス。又青々 トシタ森ノカゲナドニ、タッタ一ツヒラメイテイルナドモ、一キハ目立 ッテキレイニ見エマス。今日世界ノ重ナ港ニハ、コノ日ノ丸ノ旗ヲ立テ タ船ノ行カナイ所ハアリマセン。ソシテ、コノ旗ノヒラメイテイル所ニ ハ、ドコデモ我ガ國威ガカ、ヤイテイマス。私ドモハコノ國旗ヲ見ル度 ニ、我ガ國ガマスマスサカンニナルヤウニ、イノラナイコトハアリマセ 17. 吳新榮, 〈我ガ國ノ國旗〉 ,吉川精馬編,《學友》1:8(1919) ,頁 37。. 24.

(31) ン。18 日之丸旗為我大日本帝國的國旗,這面旗子是在白色大地的正中央上,畫 上正圓的太陽,這樣英勇的國旗為其他國家所無,在祝祭日時,無論城市 或鄉村,人人都會立起這面旗幟,只要看到將旗幟立在役所或學校的門口, 或是壯觀盛大地排列在路邊,就會不禁感到無比英勇。 今日世界的重要港 口中,沒有立著日之丸旗之船隻到不了的地方。而且這面旗子所揚起之處 皆是我國國威所至。我們在看到這面旗子時,無人不為我國之越加繁盛而 祈禱。. 透過以上作文與課文的比較,可以發現兩者題目雖然皆是與國旗有關,作文 內容看似也是學生自己所寫下的,但其實幾乎是抄自國民讀本,這表示當臺灣公 學校的兒童的日文能力,可能很難用日文寫作文、自我表達。 時代稍晚的 1937 年(昭和 12 年),臺中州教育會分析臺灣總督府為了慰問皇 軍而收集的島內兒童作品時,有這樣的評論: 先生方は果して此の作品に眼を通して居られるのかと疑はれるほど、甚 だしい祖雑なものも有つた。誤字の多いこと、當字の多いこと、脱字の 多いこと、いやはやと言ひたい位のものである。兒童作品であるから添 削しないことには、完全なものは望めない。(略)何にしても先生の手 の足りないところが多く見受けられた。19 文章中過分瑣碎的內容之多,甚至讓人懷疑,老師們究竟有沒有過目這些 作品。錯字、錯別字與漏字的情況太多,簡直讓人驚嚇嘆息。我們一點也 不認同,因為是兒童作品就不加以增減的做法…無論如何實在有太多讓老 師手忙腳亂的內容了。 綜合上述,臺灣作文教育的問題,包含:一、語言能力不足以完成作文;二、 未教導學童表達生活感想,以至於學童抄襲其他文章;三、縱使臺灣與日本內地 學童的條件不同,仍持續與內地作文教育情形相比較;四、老師指導,訂正不足。 日籍教師松本瀧朗 1939 年(昭和 14 年)在〈學級の文化と綴方實踐〉中提. 臺灣總督府編纂,〈第二課 日ノ丸〉,《公學校用國民讀本 卷七》(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1918-1919) 。 19 〈兒童作文を讀みて〉,《臺中州教育》7:1(1937 年 1 月) ,頁 59-61。 18. 25.

(32) 及,作文是不會讓學生真心開心的學科,真正喜歡作文的孩子,全學年通常不到 一成。作文是生活科,藉由言語寫出跟生活有關的作文,是否只是為了作文而寫 作出來的生活?他去日本內地的時候,觀察內地有名的綴方教師(木村、近藤) 的班級,覺得太厲害了,因為松本認為內地的作文應該也是像臺灣一樣不是很重 視,雖然許多日本老師也都是抱著隨便做的心態,不過這兩位老師真的做得很好。 他們所教導的綴方文句表現,真的是來自於日常生活中。松本透過觀察並了解他 們的作文教育課程,而深深感到佩服。回到臺灣後,松本認為臺灣學生作文作品 上的問題,是教育全體的問題。20 除了松本的經驗之外,在這一節透過老師們在教育雜誌上的討論,可以看出 臺灣公學校老師在指導作文時,一直與內地的作文教育互相比較,可是內地的學 生與公學生的情況完全不一樣。1918 年(大正 7 年)後不久,臺灣也受到日本內 地作文運動的影響,但是公學校的作文課卻沒有像日本內地一樣有豐富的成果。 原因在於日本的學生與臺灣公學校兒童之間的日語程度,有相當大的差異,在臺 灣也推行一樣的政策是不太可行的。筆者認為,理想上臺灣總督府應該要因應臺 灣公學校兒童的特殊性,尋找其他方式來達成目的,不過當時公學校老師對作文 教學沒有充分理解,也有可能是原因之一。 其次,分析教育雜誌上公學校教師對作文指導的討論,可以了解到公學校教 育現場的作文指導狀況,會隨著內地的作文教育發生變化。但是,每一個老師的 看法不同,每一個老師對作文的想法也不太相同,雖然公學校教育現場作文教育 的內容,受到日本內地作文教育的影響,然而,大部分公學校老師卻也都認為兒 童沒有作文的書寫能力。臺灣的老師之所以這麼認為,是因為他們並沒有在了解 兒童的日語程度後,再來探討臺灣的作文教育問題,而只是一味地和內地的兒童 比較,導致作文在臺灣是一個在指導上遇到最多困難的課程。. 第三節. 臺灣公學校作文課上課細目的提出. 臺灣公學校作文教育的困難除了來自臺灣兒童日文能力不足之外,另一個困 難在於臺灣總督府一直沒有公佈作文的教授細目。教師們不知道沒有標準課本的 作文課怎麼教,因此要靠現場老師的討論與摸索,1920 年代後期開始,臺灣各地 舉辦了許多「綴方研究會」,如 1927 年(昭和 2 年)1 月在太平公學校,舉辦臺北. 20. 松本瀧朗, 〈學級の文化と綴方實踐〉, 《臺灣教育會雜誌》445(1939 年 8 月) ,頁 37-43。. 26.

(33) 市公學校綴方研究會,各校負責作文的教師互相評論彼此作文課上課方式; 21 1941 年新竹州中壢也舉辦「綴方研究會」,各學校訓導交流作文教育的問題、討 論作文教授細目。22 如同前節所見,教育雜誌上經常有教師發表對作文教育的意 見,不過始終無法解決問題。但至 1940 年代,我們可以看到出現了兩套關於作文 課的,比較完整的細目與指導方針,可見當時教育現場有實際的需求。本節想介 紹這兩套作文教授細目與指導書。 一、作文教育研究團體「皐月會」所提出的教授細目 1940 年(昭和 15 年)皐月會出版《公學校綴方教授細目》(以下簡稱《細 目》),隔年因應國民學校改制,重新出版《國民學校綴方指導書》(以下簡稱 《指導書》),以促進作文科教學的規格化,以下透過分析這一套教授細目,來看 臺灣公學校的作文教育是怎麼規格化的。 《細目》與《指導書》的內容大部份相同,除了目次、方針以外,內容包含 主要行事一覧表、文種配當表、指導系列一覽表、從一年級到六年級的各學年指 導要項、教授案例、各學年題材配當一覽表。 直到 1940 年,都還沒有出現確定的綴方科教材,為什麼這時期才從臺南的皐 月會出版這樣的《細目》與《指導書》呢? 兩套書的發行者為 1938 年(昭和 13 年)從臺灣總督府臺南高等工業學校畢 業的藤村房太郎,他在皐月會中的角色不太清楚,皐月會是什麼樣的團體也不 太清楚。在《細目》與《指導書》的緒論中,皐月會的代表者說道: 私は過去二十餘年の綴方教壇生活の體驗上より「これさへあれば」綴方 教育の軌道を樂々と歩み得ることの出來るといふ綴方教育の方便物即教 科書であり、又教授案であり、教授書であるといふ教授細目並に之が運 用の補助機関である兒童用書即兒童用範文集であり、兒童用學習書であ り、教授の際に於ける謄寫物を代用する綴方教本の必要を痛感していた ことは己に年久しいことであつた。23 我根據過去二十年的作文教學經驗,希望撰寫出「只要有這個就好」,讓 〈北市公校綴方研究會〉 ,《臺灣日日新報》 ,1927 年 1 月 26 日,版 4。 〈綴方研究會〉, 《臺灣日日新報》 ,1941 年 2 月 11 日,版 4。 23 佐藤憲正, 《公學校綴方教授細目》 (臺北:臺灣子供世界社,1940) ,頁 1-2。 21 22. 27.

(34) 人可以輕鬆踏在作文教育軌道上的作文教育,成為具有便利的教科書、教 授案、教授書功能的教授細目,並能作為補助機關的兒童用書、兒童用範 文集、兒童用學習書而加以利用。長年以來的經驗讓我痛感,教學時必須 要有能夠取代謄寫物的作文教本。 雖然不清楚皐月會代表者是誰,不過從緒論可以看到皐月會代表者是為了提 升、幫助綴方的教育,而出版《細目》與《指導書》;代表者也在有在教壇二十 多年的作文教導經驗,他認為這一些細目、教授書,可以當作補足作文教育的兒 童用書、兒童範文集。 那麼代表者為什麼要這麼做呢?緒論接著寫道: 是に於て私は他教科に比し、只さへ苦労の多い綴方、而も依據すべき具 體的資料の乏しい此の綴方教育に對し、宜しく綴方教育者の苦労を軽減 すると共に容易に樂々と一段と成績の向上を圖り得べき方便物なる綴方 教授細目並に綴方教本の編纂を企圖したのであつた。 是に於て同人諸君と之が資料の蒐集に着手し。之が研究整理をなすと共 に之を實地教壇上に試用することを將に六年漸くにして本稿を得たので あつた。時偶々啓南社長藤村氏より之が上梓を○○せられたが、思へば未 だ○○更に相當檢討を要すると思はれるが切なる○○に憶面もなく「無き に優る」の老婆心より、更に検討を加へ皇紀二千六百年を賀ぐの意味を 以て敢えて茲に之を江湖に捧げ大方各位の批正を仰ぐと共に○かたりと も本島公學校に寄與せんとするものである。24 與其他教科相比,作文特別難教,可據以教授的具體資料缺乏,我希望能 減輕作文教育者的辛勞,更輕鬆、容易地提升成績,而企圖編纂方便的作 文教授細目及作文教本。 因此,與同人諸君著手蒐集資料,整理之後提供實地教壇試用,經過六年 好不容易得到本書稿。偶然之間,啟南社長藤村氏提出要印刷,我本來想 應該還要相當檢討,還不到時候。但基於「有總比沒有好」的婆心,加上 祝賀皇紀二千六百年的意義,大膽將之獻給江湖,期待各位指正,貢獻與 本島公學校。. 24. 同上,頁 1-2。. 2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校內﹕ 校內 ﹕ 課程/ 課程 /活動 活動 /文集 / 文集. 短期/ 短期 /長期計劃 長期計劃 校外﹕

5.派發作文時,宜嘉許同學的優秀表現,印發 佳作,於課堂上分析讚賞,鼓勵同學互相 觀摩,並將佳作上載學校網頁,加強學生

5.派發作文時,宜嘉許同學的優秀表現,印發 佳作,於課堂上分析讚賞,鼓勵同學互相 觀摩,並將佳作上載學校網頁,加強學生

中華基督教會基順學校 方子聰老師 匡智屯門晨崗學校 陳璧君老師 救世軍石湖學校 黃俊珊老師 路德會救主學校 黃慧貞老師. 輕中度智障兒童學校

月份 學生工作 學生工作 學生工作 學生工作 家長工作 家長工作 家長工作 家長工作 9 月 月 月 月  成長課 成長課 成長課 成長課.. - 認識學校 認識學校 認識學校 認識學校

鑒於課程發展和教學方法的研究和實踐一日千里,加上教育局課程發展處多 年來透過不同途徑,蒐集各界對歷史課程及教學等方面的意見,課程發展議會於

• 全書包括 古詩今畫 、兒童 相、學生相、民間相、都市 相及戰時相六部分。. • 作者的文思順着豐氏的畫意 而發揮,因此,本書透過

並以較淺易的方式進行評估,為學生建立學習成就感。整體而言,大多數政治演變的課題,會以概覽式課題的方法處理,即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