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論文旨在討論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兒童的作文。

筆者將公學校的作文和作文教育分開來討論,主要發現有以下四點:

(一)日本作文教育與臺灣作文教育的差異

在日治時期的教育雜誌,例如《臺灣教育》、《第一教育》、《臺中州教育》上 都可以看到,公學校教師們其實相當關心日本本國作文教育的問題,但是公學校 教師自己寫的文章內容,卻經常出現跟日本本國一樣的問題。臺灣和日本的兒童 日文的能力和環境皆不一樣,臺灣公學校的學生是漢人或是原住民,他們本身的 母語不是日文而是臺灣語。所以學習作文對他們而言就是在學習一種新的語言。

因此在臺灣,無法使用或參考日本本國的討論與教學方法,來推行臺灣兒童應該 怎麼上作文課。

所以,教育雜誌上的討論,沒辦法結合公學校作文教育的現場,也無法解決 臺灣作文教育的問題。包含:一、公學校兒童的國語能力不足以完成作文;二、

未教導兒童如何表達生活感想,以至於兒童抄襲教科書或者其他文章;三、縱使 臺灣與日本本國兒童的條件不同,仍持續與日本本國作文教育情形相比較;四、

教師指導,訂正不足。雖然有一些教師關心臺灣的作文課,可是直到殖民地末期 的1940 年代後,才出現詳細的細目,所以無法看到他們執行的成果。

(二)日治時期的作文教育仍然以課題主義為主

透過《御大禮紀念文集》,我們可以看到在這個時期,儘管已經流行「自由 選題主義」,可是從〈御大禮〉這一個命題可以發現,當時的教師仍然透過提供 題目的方式來指導作文。在日本統治的五十年,台灣的教育關係者,還是不斷的 用給題的方式來讓兒童寫作文,雖然作文在表面上是國語教育的一環,用來訓練 兒童的國語能力,可是其實很有可能,隱藏著公學校的教師,甚至是政府,想要 透過作文,灌輸兒童符合國家利益的觀念,以及日本的文化精神。

(三)從《御大禮記念文集》看到的兒童作文

像天皇即位這種活動,也是很重要的教化資材,讓兒童針對天皇即位典禮寫 作文後,再將作文出版成兒童文集。不僅可以看出公學校與小學校的學生是怎麼 通過學校以及村裡的活動來慶祝御大禮,還可以動員群眾、團結一心來一同參與。

學校方面是在奉祝式當晚人們會去看戲劇,還會在役所舉辦旗行列、提燈行 列、運動會等等的活動。運動會是為了奉祝御大禮,每一件學校舉辦的日子都不 同,也在高雄會小公學校會一同舉辦奉祝聯合運動會。

而村裡的活動,有許多作文是寫出自己村裡的活動內容(提燈活動、放煙火 的活動等等)在寫出其他村的活動內容來互相比較。

從這些作文中可以看到,御大禮記念活動不單單只是一個國家儀式,同時也 具有強化地方認同意識的作用。

(四)從《高砂族兒童綴方選集》看到的兒童作文

《高砂族兒童綴方選集》是戰爭時期的作文集,所以作文的內容大多與戰爭 有關,同時也很有意識地留意「政治正確」,寫出學生很想成為一個真正日本人。

作文中也配合臺灣總督府的宣傳,特別提到加強生產、學習國語、祈求戰勝、勞 動服務等,都是總督府利用莎韻的愛國美談要強調的事情。極端一點說,此時挑 選佳作的標準,對於男學生是要寫出願意當志願兵,那麼對於女學生,或許是寫 出想成為莎韻一樣的人。

不過《高砂族兒童綴方選集》也有不少作文是描寫部落生活、文化。可以看 到高砂族兒童從白天到晚上的生活,例如白天的上課、關於老師的描寫、放學後 的作息、家庭學習日文的情況、部落與傳說的作文。學生們對於自己周遭事物都 有詳盡的描寫,並沒有像《臺灣教育會》雜誌中的教師,所提到寫不好的這種狀 況。原住民兒童可以自己用文字記錄下來自己部落的傳說,這在過去的原住民歷 史中是比較少見的,從這一點來說,教育所的作文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工具。

總結本文的研究發現,如圖****所示,未來希望能更進一步分析更多兒童作 文,與本文所提出的兒童作文相互比較,除了可以了解兒童被期待的理想形像之 外,也或許能夠藉此看到當時兒童想法的一面向。

圖5-1 本文研究發現圖示

附錄一、第三章使用的兒童作文一覽

名字 題目 頁數

サウマ 提燈行列 368

吳氏伴 國民のまごころ 346

赤嶺貞男 萬歲 60-61

林金柱 十一月十月 447

張金祥 御大禮を祝ふ 467 張銀萬 吾が庄の提灯行列 422 莊迎 御大典奉祝旗行列 466

許萬富 萬歲三唱 601

潘春枝 國旗 368

鍾德森 提灯行列 292-293

羅木深 御大典の日 448

蘇四羅 國民のまごころ 379-380

附錄二、第四章所使用的兒童作文一覽

名字 題目 頁數

イシハハブツキワ 教育所 148-149

イスマジバイス 節約 27-32

ケリバイダン 旅行 69-73

ゲレン・ゴラゴル 粟祭 155-156 サカイシヨド 着物 159-160 タケシタラン初夫 月ト兵隊さん 37-39

タダオロケン 靖國神社臨時大祭 54-56 タダオワス 私共ノ學校 134-135 チエブラブン・カウライ パシリ 92-93

マデリン・ソラルク 兵隊さん有難う 61-62 メツカウシユーヤン 廢品くわいしう 102-105

ルリガオ・カラル 私ノ村 201-202 ロンゴロシン 私共の村 203-204 川内辰己 夕方のひととき 187-189 木村義雄 兵隊さんへ 59-61 平野文子 私の村 198-200

正一 兵隊さん 33-36

石原政子 私ノ部落 205-207 吉川サヨ子 今朝〉 171-174

行平英治 國語の家 44-45

武内和子 國語 23-26

秋野アイ子 靖國神社 52-54

笹原明 僕の兄 143-144

奥村弘子 御恩 7--12

遠山正 愛國 53-67

藤本妙子 節約 27-32

參考書目 一、時人著作

(一)專書

友納友次郎,《綴方教授の思潮と批判》,東京:目黒書店,1919。

辻武夫,《國民學校國民科綴方練成細目》,臺北:文元商會,1941。

佐藤憲正,《公學校綴方教授細目》,臺北:臺灣子供世界社,1940。

真弓常忠,《大嘗祭の世界》,東京:學生社,1989。

皐月會,《公學校綴方教授細目》,臺南:啟南社,1940。

黃鳳姿,《七娘媽生》,臺北:日孝山房,1940。

黃鳳姿,《七爺八爺》,臺北:日孝山房,1940。

黃鳳姿,《臺灣の少女》,東京:東都書籍株式會社,1943。

臺灣教育會,《臺灣教育沿革誌》,臺北:臺灣教育會,1939。

臺灣總督府編纂,《公學校用國民讀本 卷七》 (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18-1919)。

蘆田恵之助,《綴り方教授》,東京:香芸館出版部,1913。

(二)期刊

〈地方時事[篇]〉,《臺灣警察時報》293(1940 年 4 月),頁 114-133。

〈自句自解〉,《臺法月報》4:36(1942 年 4 月)。

〈兒童作文〉,《臺灣教育》406(1936 年)。

〈兒童作文を讀みて〉,《臺中州教育》7:1(1937 年 1 月)。

〈英靈永久しへに神鎮ります靖國神社春季臨時大祭執行〉,《敬慎》4:16

(1942 年 5 月)。

〈栗祭の歌(應答歌) 內獅頭社〉,《南方土俗》2:4(1936 年 8 月)。

〈御大禮奉祝行進歌〉,《臺灣教育會雜誌》162(1915 年 11 月)

〈教育所教育改善具案〉,《臺灣警察協會雜誌》139(1929 年 3 月)。

〈理蕃ニュース〉,《理蕃の友》(1938 年 7 月)。

STS,〈三年生の綴方教授の卑見〉,《臺灣教育》261(1924 年 3 月)。

丸尾惑星〈陽のもごに言ふ綴方科〉,《澎湖廳教育會會報》1(1931 年 7 月)

土性善九郎〈全島國語演習會に於ける綴方成績〉,《臺灣教育》344(1931 年 3 月)。

小山戒三,〈恭しく御大典を祝し奉する〉,《臺灣教育》316(1928 年 12 月)。

山下昶,〈大東亞戰爭に關する資料(第一編)〉,《內外調查資料 第十四第一輯》

1:14(1942 年)。

山口高七郎,〈乙種論題-高砂族指導教化の方策[二等] (第二席)〉,《臺灣警 察時報》259(1937 年 6 月)。

井上正男,〈綴方教授に對する卑見〉,《臺灣教育會雜誌》113(1911 年 8 月)。

文教局社會課,〈全島御大典記念事業の總覽〉,《臺灣教育》315(1928 年 11 月)。

平良哲男,〈公學校綴方教授の理論と實際〉,《第一教育》10:7(1931 年 6 月)。

平良哲男,〈公學校綴方教授の理論と實際(その二)〉,《第一教育》8:10(1931 年9 月)。

平良哲男,〈公學校綴方教授の理論と實際(その三)〉,《第一教育》(1931 年 10 月)。

平良哲男,〈公學校綴方教授の理論と實際(その四)〉,《第一教育》10:10(1931 年11 月)。

平良哲男,〈公學校綴方教授の理論と實際(その五)〉,《第一教育》10:11(1931 年12 月)。

平良哲男,〈公學校綴方教授の理論と實際(その六)〉,《第一教育》11:2(1931 年2 月)。

田中靜甫〈綴方の指導に就て(一)〉,《臺灣教育》287(1926 年 5 月)。

田中靜甫〈綴方の指導に就て(二)〉,《臺灣教育》288(1926 年 6 月)。

伊藤博邦,〈御大禮の話〉,《臺灣警察協會雜誌》137(1928 年 11 月)。

吉松比古詩〈綴方指導の根柢〉,《臺灣教育》322(1929 年 5 月)。

作者不詳,〈提燈行列臺覧(四月十九日)〉,《臺法月報》17:5(不明)。

作者不詳,〈謹迎御大禮〉,《まこと》81(1928 年 11 月)。

呂水田,〈私の綴方科指導の卑見〉,《臺灣教育》280(1925 年 10 月)。

東出茂,〈綴方の緊急問題〉,《臺灣教育》312(1928 年 8 月)。

松井實,〈綴方鑑賞教授の教案〉,《臺灣教育》273(1925 年 3 月)。

松本瀧朗,〈學級の文化と綴方實踐〉,《臺灣教育》445(1939 年 8 月)。

松田源治〈パパ・ママは感心できぬ〉,《臺灣婦人界》(1934 年 9 月)。

松尾龍吉〈綴方指導の實際〉,《第一教育》8:3(1929 年 3 月)。

松尾龜吉,〈綴方指導の實際(その二)〉,《第一教育》5:8(1929 年 5 月)。

松尾龍吉〈綴方指導の實際(その三)〉,《第一教育》8:7(1929 年 7 月)。

門司勇〈綴方研究授業批評に對する卑見〉,《臺灣教育》287(1926 年 5 月)。

南峰生,〈九月の綴方文例集〉,《第一教育》7:8(1928 年)。

南嶺生〈九月の綴方文例集〉,《第一教育》8:5(1928 年 9 月)。

根井久吾,〈御大禮を賀し奉りて〉,《臺灣教育》316(1928 年 12 月)。

砥上種樹,〈公學校の綴り方〉,《臺灣教育會雜誌》174(1916 年 12 月)。

斎藤功,〈綴方學習指導について〉,《財團法人臺灣教育會》278(1925 年 8 月)。

鈴木質,〈蕃人教育學〉,《臺灣警察時報》(1933 年 6 月)。

増永吉次郎,〈兒童の誤字に就いて〉,《臺灣教育會雜誌》124(1912 年 8 月)。

福島,〈蕃人娛樂としての野球〉,《理蕃の友》(1934 年 8 月)。

橋口房一,〈池田氏のタイヤル語を讀みて〉,《臺灣警察時報》203(1932 年 10 月)。

齋藤,〈高砂族國語講習所の創設〉,《理蕃の友》(1936 年 8 月)。

齋藤功〈綴方學習指導について〉,《臺灣教育》278(1925 年 8 月)。

豐永盛實〈公學校綴方鑑賞文と其の取扱(四月の部)〉,《第一教育》13:4(1934 年5 月)。

瀨野尾寧,〈蕃人正月論〉,《理蕃の友》(1933 年 1 月)。

藤田芳仲,〈俳壇〉,《臺法月報》10:37(1943 年 9 月)。

藤森成吉,〈高砂族諸君〉,《臺灣公論》8:9(1944 年 8 月)。

二、相關研究

大岡響子,〈台湾における綴方教育の展開に関する―考察:1920 年代から 1930 年 代の教員による議論に着目して〉,收於2019 年度天理台湾学会第 29 回研究 大会発表予稿集(2019 年 7 月 6 日)。

川村湊,《作文のなかの大日本帝国》,東京:岩波書店,2000。

北村嘉惠,〈蕃童教育所における就学者増大の具体像――台湾総督府の就学督励 とその現実的基盤をめくって〉,收於駒込武橋本伸也編,《帝国と学校》(東 京:昭和堂,2007)。

北村嘉惠,《日本植民地下の台湾先住民教育史》,札幌:北海道大學出版會,

2008。

多和田真理子,〈上田万年における作文教育論と言語観の展開—『作文教授法』

の分析を中心に―〉,《教育方法學研究》28(2002 年)。

佐藤広和,〈北方性教育運動研究に関する―試論—研究の課題と教育実践史の可

能性について〉,《三重大学教育学部研究紀要》30(1979 年)。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臺北:允晨文化,2002。

若林正丈,〈一九二三年東宮臺湾行啟と「內地延長主義」〉,收於若林正丈著,

《臺湾抗日運動史研究 増補版》,東京:研文出版,2001。

《臺湾抗日運動史研究 増補版》,東京:研文出版,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