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

本研究場域為臺北市某一所私立幼兒園,研究對象為學齡前五到六歲大班幼 兒,一共六名幼兒。本節中將討論研究場域的校園、教室環境、角落活動及說明 研究者背景及研究對象是如何挑選出來。

一、研究場域 (一)校園環境

心心幼兒園(匿名)是一個大校園,幼兒園一共有十五個班級,大班七班、

中班四班以及小班四班,師生比為 1:15,各班級間的師生,彼此照顧、接納與 分享,如同家人般,互相關懷與成長。

在課程方面,每學期擬定三個主題,以幼兒的興趣為中心來發展課程架構,

尊重孩子的個別差異,適才適性,提供豐富多元的學習情境,將作息時間與空間 規劃運用保持適度之彈性。幼兒在遊戲中學習,在設備及教學上不斷地求新求 變,希望能夠提供孩子自由且具創意的學習環境。心心幼兒園一日的活動從早上 八點到下午四點鐘放學,老師擁有彈性安排課程的權力,而本研究中的環境場域 為研究者教學的大班教室。

44

(二)教室環境

本研究場域教室內共規劃六個角落,分別是扮演角、益智角、積木角、語文 角、美勞角和自然觀察角,每天的角落時間都全部開放。扮演角提供玩偶、煮飯 用具及扮演道具等,幼兒能發揮想像 力、創造力進行扮演,增進幼兒間社會互動 的交流機會;益智角放置拼圖、七巧版、配對卡等 益智遊戲,或是增進手眼協調 之串珠、釘板等遊戲教具;積木角放置不同種類的建構性教具以及火車積木,可 供幼兒自行組合、拆解,相當受歡迎;語文角擺放故事繪本、字卡、注音符號教 具增進幼兒語文能力;美勞角提供多樣化的素材(如:紙、布、顏 料、廢棄物等)

及美勞工具、清潔工具,促進幼兒創造力,並學習收拾整理;在自然觀察角中,

教室內擺置魚缸、飼養甲蟲並放置觀察工具,戶外則種植不同種類植物,提供幼 兒觀察動植物的生長變化。在各角落的資源補充上,老師會依幼兒需求不定期的 添加各式各樣素材,希望透過每一次的角落探索,幼兒分享自己在角落學習中的 生活經驗與學習歷程,達到主動探索、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合作與分享、自我 表現、發現概念等學習效果。

許孟勤(2005)以 113 名幼稚園大班為對象進行研究,旨在瞭解大班幼兒 對學校的態度等其他目的,研究發現幼兒對學校普遍持正向態度,其中幼兒對自 主性活動與學校人際互動的態度得分最高,顯示幼兒喜歡自由選擇的活動、遊戲 和與其他幼兒、老師互動的經驗;楊佩真(2005)以現場觀察的方式,探究幼 兒於幼稚園中的不同活動時段之同儕私下言談的主題,其中發現幼兒對學校的經 驗裡提到幼兒喜歡的學校生活,大多屬戶外自然活動時間或較為自由開放的角落 活動,他們樂於在這兩個活動時間內,快樂忙碌的從事自己想做的活動。由上述 研究可知,幼兒最喜歡學校自由活動的時段,因為他們能自由做主,自行決定想 做的事,所以研究者將以角落活動為目標,擬定研究環境,讓幼兒在活動中有充 足的自由選擇權,故本研究將不限定或規定幼兒遊戲時所選擇的角落活動。

45

(三)角落活動

在心心幼兒園,幼兒每天早餐過後可以自由選擇角落進行遊戲,時間大約三 十分鐘。在角落時間裡,幼兒能自由的選擇自己有興趣的角落,研究者將不限定 幼兒進入哪一個角落進行遊戲,幼兒們針對他們感興趣的活動進行探索。因研究 者為研究對象的老師,故當幼兒在進行角落探索時,研究者會在一旁觀察幼兒在 角落活動中的學習表現,同時 還會以錄影機記錄研究對象在角落活動中的探索歷 程,作為未來資料分析上的輔助參考資料。

配合本研究內容,從上學期開始研究者在語文角擺放一台數位相機,並與家 長溝通,希望家長能提供幼兒輕巧型的數位相機擺放在學校,讓幼兒隨時運用相 機記錄自己的學校生活,瞭解分享經驗的方式除了繪畫以外也能以攝影方式替 代。教學中研究者營造機會讓幼兒使用、熟練相機,例如戶外教學時讓幼兒攜帶 相機外出,用影像記錄下他們所看見的世界,事後再藉由團體分享共同回顧精采 畫面。平時幼兒將相機擺放在他們的工作櫃,以便隨時能操作使用,當幼兒拍攝 照片後 ,可自由的尋求老師協助以行動裝置輸出照片,再以教室內的投影機設備 進行分享。本研究正式進行時,班上幼兒已能熟練地操作數位相機,並自在的以 數位照片進行生活經驗的分享。在繪畫表徵方面,班上幼兒習慣以繪圖的方式記 錄下心情故事或進行日記圖的分享,平時在課堂中,幼兒也會以圖示法記錄科學 實驗中的歷程,他們很習慣以繪畫表徵的方式與人分享生活經驗和感受。

進行完角落活動後,研究者請幼兒透過繪畫與攝影表徵方式分享自己在角落 中的學習經驗與歷程。繪畫和攝影表徵在角落活動中,對孩子來說也是一個反思 的歷程,幼兒一邊畫圖,一邊思考自己在角落中所學習到的事物,同時它也是與 他人互動的橋樑,透過繪畫和攝影,可以幫助孩子回想起在角落中的活動,進而 與他人分享。對班級老師來說,透過繪畫或攝影表徵的紀錄方式,能進一步瞭解 孩子在角落中的學習表現以及察覺到幼兒間的個別差異。

46

二、研究者背景

研究者身為一名幼兒園教育階段的現場教師,自大學畢業後,即進入幼兒園 工作場域擔任教師近 8 年。研究者平時關心幼兒的生活與學習,與家長之間保持 良好的溝通互動方式。因為進入師大進修之後,讓研究者對圖文影像、口語的傳 播力,在幼兒的學習階段相關議題有了嶄新的見解與研究興趣,因此研究者希望 在教學現場結合繪畫表徵與攝影表徵兩種不同的策略方法,進而探究瞭解幼兒的 口語敘事表現能力,實踐教育專業的具體行動。

三、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為五至六歲的大班幼兒,研究者為了瞭解受試者的口語敘事表現 能力,在班上舉辦重述故事的課程活動。為了強化幼兒對故事內容的熟悉度,老 師導讀三次故事內容,並以一邊提問的方式加強幼兒對故事內容的印象,最後舉 辦說故事活動。在全班幼兒說故事的過程中,研究者從全班幼兒中選出六名說故 事表達能力相當的孩子,並記錄分析六名受試者的口語敘事能力,其口語敘事表 現是介於全班幼兒中間值表現的個案。

本研究邀請研究對象幼兒利用繪畫與攝影表徵方式分享角落學習活動後的 表現,事後將藉由與研究者的訪談互動中分析其語料、歸納整理資料,過程中多 少會影響幼兒在角落遊戲中的自由性,因此研究對象本身的意願對研究進行而言 就顯得相當重要,故研究者也向六名幼兒說明此研究進行的方式,徵求幼兒個人 的意願。研究者本身就是幼兒的教師,當幼兒同意後,研究者也向六名幼兒的家 長說明本研究目的與內容,家長們都同意讓幼兒與研究者一起進行研究,並簽下 同意書(附錄一)。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