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幼兒以繪畫及攝影表徵紀錄方式分享角落學習活動後之 經驗分享,故採取與研究對象直接接觸,研究者以幼兒的繪畫及攝影表徵作品作 為輔助,蒐集幼兒的口語敘事語料;事後再透過半結構式訪談,幼兒分享活動經 驗、想法與感受。本研究就訪談的結果進行故事結構發展分析,另外結合教師現 場的錄影觀察作為輔助資料,歸納、分析整理幼兒的口語敘事表現。

49

一、幼兒的作品

本研究中,研究者又是老師,可以從自然情境中收集到幼兒最真實的表現,

並清楚瞭解幼兒的人格特質,可以幫助本研究的分析。幼兒園裡幼兒的繪畫表徵 或攝影表徵作品在應用上有很多不同的形式,在本研究中,繪畫與攝影表徵作品 是作為幼兒進行完角落遊戲探索後,半結構式訪談時提供幼兒觀看、協助口語敘 事表達的具體物品,也就是說,幼兒在進行口語敘事訪談時,依據自己的繪畫表 徵作品及拍攝的數位照片,以自己的方式解讀回應,一方面可幫助幼兒回憶,解 釋當時現場所發生的情形,另一方面瞭解幼兒的學習表現與個別差異。

(一)繪畫表徵

在角落活動後提供幼兒畫筆與圖畫紙,因考量顏色可能影響幼兒的口語敘事 表現,所以研究者只請幼兒以線條畫的方式(不塗顏色)畫下角落活動的經驗分 享。受訪時給予幼兒自由的時間完成繪畫,直至幼兒完成後,研究者透過幼兒的 繪畫表徵內容,以半結構方式訪談幼兒,並以錄音筆紀錄幼兒的口語敘事表現。

(二)攝影表徵

幼兒在進行角落活動時一邊以數位相機拍攝照片,記錄他們的角落生活,活 動結束後,受訪前研究者先將幼兒拍攝的數位照片傳輸至行動裝置,接著幼兒使 用行動裝置瀏覽照片,待幼兒準備完成後,以半結構方式進行訪談幼兒,以錄音 筆記錄幼兒的口語敘事表現。

二、半結構式訪談紀錄

二歲至七歲前運思期幼兒是自我中心的,只能根據他們直接的具體經驗回答 問題,為了幫助幼兒組織問題、理解問題,給予幼兒方向來表達自己內心想法與 經驗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本研究對象為學齡前幼兒,在進行時考慮其認知、語言

50

發展,故採半結構式訪談為主要訪談方式,研究者事先擬定訪談問題,一共有五 個主要問題,如表 3-2 訪談過程中依序提問五個問題,訪談時研究者不時的使用 點頭、微笑及簡單的反應,如「嗯」或「喔」,表現出對幼兒說話的內容有興趣。

另外研究者在每一個主問題底下設有「次問題」,它的功用在於依幼兒回應的答 案,試圖引導出更多豐富的口語敘事語彙,為幼兒的思考找出脈絡;或是以換句 話說的方式,讓幼兒能更理解主問題的含意。訪談過程中不一定會使用到每一個 次問題,但是當幼兒的回答太過簡短,且原因不明,僅止於表達內在反應,例如:

「我覺得很好玩」,研究者未能真正瞭解原因,此時研究者可加入「你跟誰一起 玩?你們怎麼玩的?」之次問題,適時地引導幫助幼兒瞭解其內心觀點和感受。

訪談過程中當幼兒敘說較長句子時,研究者可重複幼兒所說的句子,再次確認幼 兒的口語敘事內容。訪談時除了以半結構式問題詢問幼兒外,我們採開放性的態 度,由研究者視幼兒當時的回應做適當反應,為幼兒建立信心,提供支持,以獲 得更為完整的口語敘事資料。

過去一直以來,當我們進行完角落活動後,老師會利用團體時間來分享活動 中有趣的事件,所以研究對象對下表中的半結構式訪談問題並不會感到生疏。反 倒是使用半結構式訪談問題,有助於訪談內容的聚焦,以及資料的豐富性,經由 問答、敘說的方式,受訪者更能顯露出其主觀的想法和信念。表 3-2 為本研究中 訪談幼兒的半結構式訪談問題。

51

表 3-2

半結構式訪談問題

問題一 你剛剛在角落活動裡玩了什麼遊戲?

次問題(一)你跟誰一起玩?

次問題(二)你們怎麼玩?

次問題(三)除此之外,你還跟誰玩了什麼遊戲?

問題二 你覺得哪一個遊戲最好玩?

次問題(一)你們遊戲時有發生什麼特別的事情嗎?

次問題(二)你今天一共玩了幾個遊戲,最喜歡哪一個?

問題三 為什麼這個遊戲最好玩?

次問題(一)遊戲過程中你們是怎麼玩的?

次問題(二)你跟誰一起玩?怎麼玩?

問題四 今天的遊戲,你有什麼感覺或想法嗎?

次問題(一)剛剛遊戲時,你的心情如何?

次問題(二)除了感覺_____(開心、快樂、興奮),你還有其他的感覺嗎?

問題五 你還有什麼事要跟我分享的嗎?

次問題(一)你還有玩其他的遊戲嗎?

次問題(二)剛剛還有發生其他的事情嗎?請你再回想一次。

本研究欲瞭解幼兒使用繪畫與攝影表徵方式來分享角落活動後的口語敘事 表現,故研究者在設計問題時,希望引導出幼兒在角落活動期間內所進行的遊戲 或學習探索,所以將問題聚焦在角落活動中的經驗分享,不論是繪畫表徵或攝影 表徵輔助工具,研究者都是詢問幼兒一樣的問題,以相同公平的基準點,希望引 導出幼兒豐富的口語敘事語料。和小孩子在一起的時候,成人會填補建構中遺漏 的部份,通常成人的幫助會讓孩子增加對話,讓他們的對話在文法上越來越複雜

(Engel, 1995)。

52

三、故事結構發展對照表

幼兒敘事生活經驗的語料如同一則故事,Stein & Glenn 曾指出每篇故事均 有一組規則,這些規則就是故事結構,而故事結構就像句子的語法一樣,有結合、

衍生的功能,它不僅可以細分故事文本中環環相扣的內容訊息,更可瞭解幼兒組 織故事中事件發生的順序和因果關係。研究者瀏覽多位學者所提出的故事結構理 論後,決定參考採用 Marjanovic-Umek 等人(2002)及 Fitzhugh(2010)所提 出的故事結構類型之發展層次來分析幼兒的口語敘事表現,因為此理論具結構 性、每一個層次界定的內容易理解、能清楚分析幼兒自發性的口語故事內容,最 能呈現本研究中幼兒以繪畫和攝影表徵方式作為輔助,探討分析幼兒的口語敘事 表現。表 3-3 為整理 Marjanovic-Umek 等人及 Fitzhugh 所提出的故事結構發展 層次表格:

表 3-3

故事結構發展層次

Marjanovic-Umek 等人 Fitzhugh

層次一 毫無結構 描述和故事圖片不相關的內容 層次二 包含圖片描述的結構 標記圖片中的人事物名稱 層次三 包含主角目標和以時間先後呈

現行動的結構

描述個別圖片內容

層次四 包含描述主角內在反應的結構 以事件為核心,描述事件之間的關係 層次五 結構包含以目標序列為導向的

因果關係事件

能用因果關係聯繫動機和事件之間 的結構

53

表 3-4 為本研究所採用的故事結構發展層次對照表的依據。研究者綜合 Marjanovic-Umek 等人及 Fitzhugh 的論點,整理出合適於本研究的故事結構發 展層次 。從表 3-3 中發現,層次一都強調在故事結構上的內容描述屬「無結構」;

層次二則以 Fitzhugh 提出的「標記圖片中的人事物名稱」說明較為仔細,結合 雙方的論點整理後為「描述圖片中人事物的結構」;層次三 Marjanovic-Umek 等 人提出的故事結構提及到以「時間先後」呈現行動,較 Fitzhugh 清楚故採用;

層次四雙方論點並未衝突,融合後能更清楚分析幼兒描述的故事結構內容,整理 後為「描述事件之間的關係或主角的內在反應」;層次五雙方皆提到事件間之「因 果關係」,整理結合後為「應用因果關係描述事件之間的結構」,表 3-4 為研究者 自行整理後的故事結構發展層次:

表 3-4

研究者自行整理的故事結構發展層次

故事結構發展層次對照表 層次一 描述不相關無結構的內容

層次二 描述圖片中人事物的結構 層次三 以時間先後呈現行動的結構

層次四 描述事件之間的關係或主角的內在反應 層次五 應用因果關係描述事件之間的結構

資料參考:Marjanovic-Umek 等人(2002)及 Fitzhugh(2010)故事結構論點。

54

SC、SD、SE、SF 標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