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

本研究採立意取樣,由目前就讀於新竹縣某國小啟智班中選取三位 研究對象,選取方式及研究對象之基本資料分別敘述如後。

壹 壹壹

壹 、、、、 選 取 方 式選 取 方 式選 取 方 式選 取 方 式

本研究以在啟智班接受特殊教育的中重智能障礙學生為研究對象。

為配合研究者在研究期間的觀察方便,並有益於目前教學工作,選擇目 前任職之學校為研究地點,研究對象來自啟智班,且具有新竹縣鑑輔會 鑑定認可為重度智能障礙的四年級學生一名、重度多重障礙(中度智能障 礙、染異中度)的三年級學生一名及中度智能障礙的一年級學生一名。在 與特教導師和家長聯繫、溝通之後,確認研究個案的選擇。

貳貳貳

貳 、、、、 受 試受 試受 試受 試 對 象對 象對 象對 象 基 本 資 料基 本 資 料基 本 資 料基 本 資 料

實驗之初,首先針對研究對象,查閱其個別化教育計畫、學生的特 教導師及訪談家長,瞭解該生各項學習能力的程度。再由研究者給予施 測簡易個別智力量表、修訂畢保德圖畫詞彙測驗 (PPVT- R )、兒童口語 理解測驗、兒童口語表達能力測驗及修訂學前兒童語言障礙評量等,以 瞭解個案的語文能力的起點行為;以下針對受試者甲、乙、丙之基本能 力現況與學習特質分別說明 (如表3-2)。

一、受試甲之基本能力現況與學習特質 (一)甲生:11歲;四年級;女生。

(二)一般生理狀況:個案為重度智能障礙,無特殊生理疾患。

1.外貌:清秀。

2.肢體:上肢可以做抓取、按壓的動作,也能做出以繩子串珠珠的 動作;下肢肌耐力差,平衡感不佳,能自由走動,但上下樓梯、跑步等 動作較緩慢,能做出雙腳跳的動作而無法做出單腳跳的動作。可以模仿 老師的部份肢體動作。

(三)溝通能力

1.口語表達:有部分日常生活常用語彙、稱謂及部分物品名稱等口

語表達能力,例如老師、早、再見、謝謝、不要、好及同學姓名等,生 氣時會說出三字經。

2.口語理解:能理解部分日常簡單生活語彙及單一指令(例如:餅 乾、洗手、喝水)。

(四)情緒/社會人際表現:偶爾會任性固執不願配合活動指令,也會 因小事而鬧情緒,不高興時會大叫或摔、踢桌椅;但是在教師趨前詢問 後,情緒能稍為平復。

(五)學業能力:能理解並指認所教的語彙照片、圖卡,但是無法指認 自己的名字。

(六)學習特質:當有興趣時學習態度良好,但持續力不高;與人互動 能力薄弱,大部分時間是獨處狀態。可在口語及動作協助下與同儕進行 團體活動,給予鼓勵或讚美會做得更好。

二、受試乙之基本能力現況與學習特質 (一)乙生:8歲8月;三年級;女生。

(二)一般生理狀況:個案為中度智能障礙合併中度染色體異常即所謂 的唐氏症(Down Symdrome)。

1.外貌:眼距過寬,斜視,但是觀看距離2公尺的電視沒有問題。

2.肢體:上肢可以做抓取、按壓的動作,也能做出以繩子串珠珠的 動作;下肢肌耐力差,平衡感不佳,能自由走動,但上下樓梯、跑步等 動作較緩慢,能做出單或雙腳跳的動作。可以模仿老師的肢體動作。

(三)溝通能力

1.口語表達:有部分日常生活常用語彙、稱謂及部分物品名稱等口 語表達能力,例如老師早、再見、謝謝、沒有、不行、好及同學姓名等。

會向教師告狀同學打她,但是句子不完整。

2.口語理解:能理解日常生活簡單語彙及單一指令(例如:畫圖、

換衣服、穿外套)。

(四)情緒/社會人際表現:情緒穩定,下課時間會與低年級的同學一

起到操場遊玩。

(五)學業能力:能理解並指認所教的語彙照片、圖卡,也能指認自己 的名字。

(六)學習特質:學習態度良好,但持續力不高,能在提醒下再次注意 教學內容;給予鼓勵或讚美會做得更好。

三、受試丙之基本能力現況與學習特質 (一)丙生:7歲7月;一年級;男生。

(二)一般生理狀況:個案為中度智能障礙。

1.外貌:正常。

2.肢體:上肢可以做抓取、按壓的動作,也能做出以繩子串珠珠的 動作;下肢肌耐力普通,平衡感不錯,能自由走動,上下樓梯、跑步等 動作沒有問題,能做出單或雙腳跳的動作。

(三)溝通能力

1.口語表達:有部分日常生活常用語彙、稱謂及部分物品名稱等口 語表達能力,例如老師早、再見、謝謝、沒有、不行、好及同學姓名等。

會用簡單的語詞表達,但不太主動說話,發音有些不清楚,聲音非常沙 啞,有構音問題,能聽懂指令行事。會向教師告狀所發生的事件,但是 句子不完整。

2.口語理解:能理解日常生活簡單語彙及連續二個指令(例如:先 洗手再喝水)。

(四)情緒/社會人際表現:情緒穩定,下課時間會與同學一起到操場 遊玩;平常很熱心去幫助其他小朋友。個性相當被動,需要多一點的提 醒與鼓勵。

(五)學業能力:能理解並指認所教的語彙照片、圖卡及簡單的生活用 品,也能指認自己的名字。

(六)學習特質:學習態度良好,學習動機強烈;注意力較不集中,能 在提醒下再次注意教學內容;給予鼓勵或讚美會做得更好。

第 第 第

第三節 三節 三節 研究設計 三節 研究設計 研究設計 研究設計

本研究旨在探討圖卡教學與多感官教學對國小啟智班智能障礙學生 語彙學習成效之比較,透過單一受試實驗設計(single-subject experimental design)中的交替處理設計(alternating treatments design),選擇此一實 驗設計之主要原因是:(1)理論上任何介入都會帶來或多或少的效果,因 而還未實施介入活動,已經可以預期介入結果;相反地,能對多種策略 找出效果最佳的介入方式,對實務工作者提供莫大的參考價值;(2)基線 階段並非必要條件,可省去基線期的冗長和拖延,若不安排基線期也無 妨,可直接進入介入階段;(3)在短時間內,交替應用所有的介入策略,

以減少不當的歷史效應,同時可採用對抗平衡方式,降低潛在的秩序效 應(杜正治,2006)。因此本研究欲透過『圖卡教學』與『多感官教學』

的方式來進行比較,找出更適合國小啟智班智能障礙學生語彙學習的方 法。以下分別說明實驗教學設計與研究架構。

由於研究者與研究對象甲已有七學期的接觸、乙生已有五學期的接 觸,而丙生也接觸一學期,因此本研究並無進行基線階段,直接進入比 較介入階段,階段說明如圖3-2:

圖 3-2 教學階段圖教學階段圖教學階段圖教學階段圖

一、比較階段:兩種教學方式的介入比較(B1與B2)

總共為15節次於五週進行完畢。在交替階段中,對學生進行兩種教 學方式之交替介入,一為圖卡教學而另一為多感官教學來教導語彙。實 施方式每週以三節的時間來實施教學,每節實施圖卡教學與多感官教學 來教導語彙學習各三十分鐘,每節六十分鐘。每節教學完畢後,以所教 導的語彙編製而成的評量進行測驗,並將評量結果登錄,以了解學生學

比較階段

每節60分鐘,每週3節 5週,共15節

保留階段 兩週 評量4次

習之立即成效。

二、保留階段:於比較階段之後,連續兩週共評量四次受試者學習之保 留成效。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與 研究工具 與 與教學材料 與 教學材料 教學材料 教學材料

本節主要針對研究之研究工具及教學材料做說明。研究工具包括基 本能力評量、研究量表與家長同意書;教學材料包括教材、教具和教學 活動設計。茲將研究工具之使用時機與方式及教學材料之編製過程分別 加以說明。

壹壹壹

壹 、、、、 研 究 工 具研 究 工 具研 究 工 具研 究 工 具 一、基本能力評量

為了瞭解受試對象的聽覺理解及語彙表達的起點能力,故研究者在 實驗教學前對其實施以下五種基本能力評量測驗,分述如下:

( 一 ) 修 訂 畢 保 德 圖 畫 詞 彙 測 驗 ( Peabody Picture Vocabulary Test-Revised,簡稱PPVT- R )

此測驗由陸莉、劉鴻香(1994)所編訂而成,PPVT- R之設計,係 透過聽讀詞彙評量三至十二歲學前及學齡兒童語文智能的工具。PPVT- R是一份適合於初步評量智能不足兒童的篩選工具;因為不用口語反應,

可以減少測驗情境中的緊張。我國修訂之畢保德圖畫詞彙測驗包括有甲 式和乙式兩個複本。本實驗以甲式作為初步評量。

(二)兒童口語表達能力測驗

此測驗為陳東陞(1994)所修訂而成,適用對象為幼稚園五歲幼兒 及小學一、二、二及四年級兒童,採個別方式實施。此測驗除可作為篩 選口語表達困難兒童之外,尚可瞭解與分析兒童口語表達的內容型式,

以及口語表達障礙的狀況,供學校教師或家長施行語言補救教學或矯治 的依據,以增進口語溝通的效果。

(三)兒童口語理解測驗

此測驗為林寶貴、錡寶香(1999)所編訂而成,目的在評量國小一

年級至六年級學童的口語理解能力,以做為篩選在口語理解上有困難的 學童之用,或做為探討身心障礙學生口語理解能力之用。除此之外,在 研究方面亦可用以了解聽障、語障、輕度智障、自閉、腦性麻痺等身心 障礙學童之口語理解能力。

(四)修訂學前語言障礙評量表

此測驗為林寶貴、黃玉枝、黃桂君及宣崇慧(2008)所編訂而成,

此量表係根據教育部(1999)所公佈之語言障礙定義及類型而編訂,其 主要目的在評量3至5歲11個月學前兒童之口語理解能力及口語表達能 力、表達性詞彙及構音、聲音、語暢情形,以進一步確定其是否具有溝 通上的困難或障礙,並做為篩選或鑑定學前兒童有無語言障礙或語言發 展遲緩之工具。

(五)簡易個別智力量表

此測驗為王振德(1999)所編製而成,適用於四至八歲幼童;可作 為鑑定智能障礙、學習障礙及發展遲緩的診斷評量工具。

二、研究量表

經由文獻分析及研究對象之起點能力與需求,研究者編定出本研究

經由文獻分析及研究對象之起點能力與需求,研究者編定出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