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第三章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國小啟智班智能障礙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圖卡教學與多 感官教學對語彙學習成效之比較。本章就研究架構、研究對象、研究設 計、研究工具與教學材料、研究程序及資料處理各分述於後。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研究架構 研究架構 研究架構 研究架構

本研究針對新竹縣某國小啟智班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生,進行七週 的語彙教學與評量。本研究根據研究目的、研究問題以及相關文獻探討,

將各變項間的關係以圖3-1表示,即為本研究之研究架構。

.

圖 3-1 研究架研究架研究架研究架構

本研究的變項有三,有自變項、依變項及控制變項分述如下:

一、自變項

本研究之自變項為圖卡教學與多感官教學。前者係基於「圖卡比文 字更容易吸引學習者的注意力」之觀念,應用於教學情境,提供另一個 文字以外的學習以及教學的管道;令其於教材中扮演起更重要的角色。

控制變項 1.教學者 2.觀察者 3.教學時間 4.教學地點 5.教學內容 6.教學方法 7.評量方式 8.增強系統

自變項 圖卡教學 多感官教學

依變項 1.語彙的學習成效

(立即成效,保留成效)

2.語彙聽辨與表達學習 成效之差異

3.不同智能障礙屬性學生 語彙學習成效的差異 研究對象

理解輔助的成效及促進啟智班學生的學習動機。後者是一種利用視覺、

聽覺、動覺、觸覺的多感官教學;換言之,教師在教學活動的過程中,

藉由視覺、聽覺、嗅覺、味覺或觸覺等感官教材設計、運用教學策略,

來進行教學活動。當教材以不同方式呈現來強化主題,能加深學生的印 象及加強記憶,更可利用多種學習管道來促使學生主動參與。

二、依變項

依變項係指語彙聽辨與表達之答對題數,也就是受試者能依指令來 正確指認圖卡及正確說出圖卡名稱。依變項的資料蒐集包含比較介入期 及保留期。立即成效是指研究對象在每次接受教學介入之後進行立即評 量所得的答對題數; 保留成效則是指研究對象在停止接受教學介入後連 續二週之語彙聽辨與表達之保留水準,在保留階段進行圖卡指認及命名 評量所得的答對題數。本研究之依變項是圖卡教學與多感官教學後啟智 班學生語彙學習的成效。

三、控制變項

本實驗之控制變項包括教學者、觀察者、教學地點與時間、觀察地 點與時間。

(一)教學者:整個實驗研究的教學由研究者本人擔任。研究者修 業於新竹師院特教學分班,為新竹縣國小啟智班教師,特教服務年資六 年;目前在台灣師範大學身心障礙特教教學碩士班進修。

(二)觀察者:實驗觀察的工作由另一位特教教師負責,該教師為 花蓮教育大學特教系畢業,已有特教教學經驗四年;具有東華大學特殊 教育教學碩士學位。

(三)教學時間:教學時間為每週一、四、五的下午時間1:30~2:

50(配合鐘聲,中場休息20分鐘)。實驗進行期間,三名受試者接受教 學時間長短、次數相同。每週每位學生各有三節課,每節六十分鐘,共 進行十五節課的教學實驗與評量。教學時間分配表如表3-1所示。教學順 序採對抗平衡(counter-balance)的方式輪流交替安排,以抵消因實施介入

的先後所造成的秩序效應(杜正治,2006)。

表 3-1 教學時間分配表教學時間分配表教學時間分配表教學時間分配表 小節次

小節次 小節次

小節次 星期星期一星期星期 星期星期星期星期四 星期星期五星期星期

圖卡教學 多感官教學 圖卡教學

多感官教學 圖卡教學 多感官教學

(四)教學地點:三位研究對象接受實驗處理地點皆為本校特教乙 班教室,教室中的硬體設備與擺設維持不變,都是受試者熟悉的。

(五)教學內容 :審查三名受試者之IEP,本研究之目標學習語彙 並未與IEP之內容重疊。

(六)教學方法:受試者原班特教教師的平日教學方式為一般之圖 卡教學法,並未使用多感官教學。

(七)評量方式

本研究評量方式使用自編之「圖卡教學語彙評量」及「多感官教學 語彙評量」。立即評量於每節教學完立即實施,保留評量則於教學結束 後連續兩週實施。本研究所實施之測驗力求評量方式與評量時間一致,

詳細評量方式、評量內容,將於第三節研究工具中說明。

(八)增強系統

過去平日上課實施社會性增強(包括擔任班長、口頭讚美及鼓掌),

即有不錯的增強效果;故教學實驗實施過程中仍沿用此社會性增強。增 強行為包括:準時到教室、正確回答問題等。此外,教學時所使用的真實 食物可以當場享用,而操作性物品亦可現場操作等,皆為自然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