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對象與研究者的背景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研究者的背景

本研究旨在探究運用均一平台於國小分數單元之補救教學,故以泰源國小五 年甲班學童為研究對象。基於本研究採行動研究,因此需尋找合作之夥伴,藉由 團體共同參與,提供研究者解決問題之方向與建議。以下將對研究對象與研究參 與之人員背景做一說明。

壹、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台東縣泰源國小五年級學童為對象,依其學童分數迷思概念設計之 前測試題卷施測的答題情形,篩選出在分數單元上存有相當程度迷思的 6 位學童,

進行分數迷思概念的補救教學。學童從無使用數位學習平台之相關經驗,對於運 用不同的教學多媒體進行學習而感到新鮮、好奇與興趣十足,不會排斥運用均一 平台進行分數單元的自主學習。

教學者

電腦桌 錄影機 S1

女 S4 男

S2 女 S5 男

觀察者

黑板

S3 男 S6 男 前

後 門

一、研究對象家庭背景與學習表現進行分析與說明。

S1 父親行動不便,在家休養,母親忙於生計,三位哥哥皆外出工作,父母親 年紀大,對於學生的課業無能為力,因此讓學生參加純青學堂的課後輔導班的課 業指導,放學後及星期六有同儕與純青學堂老師的指導,課業慢慢進步中。在學 習表現方面,整體表現不是很穩定,常會有數學概念模糊不清、混淆或計算錯誤 的情況發生,但學生肯花時間學習與虛心請教,是她很棒的一項優勢;文字應用 題的理解能力較薄弱,有時會畫圖輔助理解,一題二題就會漸漸失去耐性、覺得 麻煩,就直接找數字或關鍵字解題比較快速完成測驗。

S2 父母親離異,二年級父親歿。隔代教養,不管任何事阿公阿嬤會要求姊姊 們讓她,不想做的事都會順她,造成孩子依賴心重,遇到問題時就是說:「我不 會!」,沒有解決就以生氣的態度來表示自己的不悅。學習態度不佳,只選擇自己 喜歡或得心應手的單元,其餘皆要同學教導或直接抄解答,九九乘法不夠熟練,

造成基本算法都會錯,外加沒耐性,不想花太多時間閱讀題目,直接猜答案比較 快速,對於學習成績不在意也無所謂,沒有任何的影響力。各年級的補救教學前 測幾乎都沒通過,在校成績也不盡理想。二年級開始參加純青學堂的課後輔導班 的指導,但人際關係差,所以和同學的互動不是很好,學堂老師要其訂正或完成 作業,她都以生氣或回家再訂正來面對。其暑假期間學堂會讓學生約 2-3 天,上均 一教育平台學習自己較不熟練的單元,時間約一個半小時。老師向家長溝通學生 的學習狀況,家長表示沒辦法處理或被孩子的任性打敗,最後只好妥協。

S3 上課態度認真,自我要求頗高,但不得其門而入,要有人從旁協助即時指 導。S4 五年即轉入該班,在班上很安靜,總是默默做自己的事,國數成績表現不 是很好,在數學方面的列式、計算能力較弱,速度緩慢,是其他同學的 2 倍時間 之久。在 106 年 1 月的補救教學成長測驗未通過測驗,下修至三年級,在答題時 教師發現學生以五年級剛學習過的通分概念進行基本分數比大小的概念,表示學 生的基本概念不穩固。S4 因想在棒球上有所成長,所以轉學至本校就讀,平日住 宿學校球隊宿舍,假日才回家。學生住宿時都會獨自一人在一旁靜靜完成作業或 閱讀,但成效不彰,無人在一旁一對一指導與詢問;放假回家母親忙於洗衣店工 作,較無多餘的時間從旁督導協助,剛轉入時母親會打電話或 LINE 教師如何解

題,甚至表示想入班學習,最後不了了之,但學生會準時完成作業,只是錯誤率 偏高。

S4 上課會認真學習、勇於表達,但是容易分心,肢體也會動來動去無法靜靜 地座好,說話快且有點口吃,做事較為急躁,作業會快速完成、訂正,因學生想 趕快出去打球。成績表現要視學生答題時的情緒穩定度而定,且要不斷提醒他慢 慢閱讀、思考後才進行解題,如此一來表現會比較理想一點。S5 屬於隔代教養、

低收家庭,祖母從不讓學生參加課後活動,第八節補救教學除外,如球隊、純青 學堂等,家長表示孩子回家需飼養家畜、分擔家務事與照顧阿嬤,功課則由國中 的兄姊教導或檢查,有時也是應付應付有寫就好,字跡呈現潦草,國字會落了偏 旁或左右互換。

S5 家庭成員眾多,上有 4 位兄長、1 位弟弟,她排行老三,其中二、三哥常 中輟在外遊蕩、小弟患有 ADHD,S2 學習態度積極,但補救教學成績不彰。一、

二年級都在資源班接受國、數抽離式學習,三年級資源班教師評估後,讓學生回 歸普通班級,三、四年級放學後,會去原住民書屋寫功課,星期六樂於參加學習 的閱讀、志工培訓及書屋打鼓活動,不喜歡待在家,孩子表示很無聊。學生在校 學習很認真也很主動,但只要一回家或例假日其學習態度一切皆歸零、甚至不寫 功課,忘東忘西的。導師會要求學生補完課業才能去練球,他為了想練球就會乖 乖寫作業,但有疑問時無人可指導時就會放棄。目前六年級的哥哥和三年級的弟 弟皆在學校的資源班接受學習輔導。父母親的教養態度採放任式,理由是很忙、

要照顧孩子和老人家及工作,今年母親又生妹妹,重心都在年幼妹妹身上,因此 他和六年級的哥哥平日住宿學校球隊宿舍,假日才回家。

S6 上課無法專注太久,回家後無人可教導或詢問。一、二年級曾在資源班接 受國數抽離式教學,三年級母親不想讓孩子被標籤化,決定讓學生回歸普通班進 行學習,課後參加純青學堂的課後輔導班的課業指導,四年級退出純青學堂,母 親表示可自行指導課業,則功課皆自己回家完成,四下後數學的難易度造成家人 無法給予協助、指導與解答,漸漸形成學生的學習心態轉變為有寫就可,有交就 好。五年級後衍生未完成作業的情形,母親詢問時,孩子都回答完成了,母親也

皆未曾檢閱之。學生在學校的人際互動良好,常常主動幫助他人,體育表現很 好,但家人不同意孩子加入棒球隊,希望他專注在課業上。母親表示高年級後常 常管不動孩子,白天要上班,下班後須忙家務及照顧弟妹、其他家人,所以放任 孩子學習。

二、研究對象在數學領域的學習特質分析

研究者依研究對象在數學領域上的學習特質進行分析,如下表 7:

表 7

個別學生數學領域的學習特質分析表

編號 性別 特質 數學領域的學習特質

S1 女 活潑天真、肯努力 文字閱讀理解較弱、運算能力欠佳,遇到 問題會尋求協助。

S2 女 過度依賴、不專心 運算、文字閱讀理解、解題表現欠佳。

S3 男

安靜、缺乏自信 運算能力尚可;文字閱讀理解、解題表現 欠佳。

S4 男

活潑、樂於表現 運算、文字閱讀理解能力表現尚可,穩定 性欠佳。

S5 男

樂觀、樂於表現 運算能力強,文字閱讀理解較弱,解題 時缺乏細心。

S6 男 積極、勇於表達 運算能力強,文字閱讀理解較弱,缺乏學 習動機。

貳、研究參與人員

本研究參與人員分為協同研究者、客觀的觀察者與研究者,相關背景敘述如 下:

一、協同研究者─姜老師

姜老師擔任泰源國小二年級的導師。並參加過數次均一平台相關研習,本身 也接觸過均一教育平台的介面與深入了解其教學內容,並曾帶領學生運用均一教 育平台進行數學科教學的經驗,同時也是一位身為均一實驗中學學生的家長,透 過與孩子的互動學習中,對運用均一平台進行教學與教學內容的應用相當專精。

二、客觀的觀察者─巫老師

巫老師擔任泰源國小四年級的導師,十分熱愛教學,極富個人教育理念,對

於數學頗為精熟,曾引領學生進行均一平台數學科教學的經驗一年。

三、研究者

研究者現職為臺東縣泰源國小教師。擔任受試班級之一至五年級導師,所以 在本研究中,教師即研究者。為達成運用均一平台進行補救教學,研究者曾參加 均一平台實體操作研習活動;研究者除進行教學設計與實施外,也對補救教學學 生進行實際的教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