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運用均一平台學習數學對學生之影響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三節 運用均一平台學習數學對學生之影響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運用均一平台對學生學習表現情形。將針對研究者觀察 的結果,以「師生、生生互動」、「數學解題表現」、「數學成效」、「數學學習態度」

等學習表現進行分析說明。

壹、 「師生」、「生生」互動

透過師生與生生間的對話與互動,有助於釐清學生在概念上的迷思,學生也 比較容易理解,清楚的建立其數學概念,也提升研究對象的興趣與自信心。

一、增加師生互動,消除學生對老師的敬畏感

教師若能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安排適當的概念引導、討論及分享活動,引發 學童思考,促使學童相互質疑、辯證,有助於學童數學知識的建構(許馨月,2002;

陳淑娟,1999)。教師在學生分享時,抓住時機提出「關鍵性問話」,可以幫助學 童再次反省,整合新舊知識,進一步了解數學的意義(林碧珍,2000)。

ST:老師!我怎麼引導,S4 都聽不懂。

T:沒關係!由老師來引導他。請你先在心中將題目口述一遍,很好,想想 看,在題目的情境中是什麼被分呢?

S4:一個披薩。

T:平分成幾份?

S4:3 份。

T:其中有幾份?

S4:1 份。

T:請問是幾個披薩?

S4:3

1個披薩。

T:哇~很棒耶!一步驟一步驟的慢慢解題,你可以做得很好的,加油!

S4:嗯!【T 觀察-1060302、T 札記-1060302】

實際教學進行發現,教師的引導提問在自主學習活動中扮演了師生對話的重 要角色之一。在學生學習概念的困難產生或關鍵時刻介入,透過老師的「關鍵性 提問」不但可以引發或刺激學生對於新認知的發展與延伸,也可以釐清、導正學 生的迷思概念,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鷹架。

當教師與研究對象對話時,若能降低高度或坐在研究對象的身旁進行對話互 動,更能拉近師生的距離,消除學生對老師的敬畏感。【R 觀察-1060220】

如圖 24 所示。

圖 24 師生互動情形

二、增加生生互動,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與動機

在兒童階段,語言與認知是彼此相互糾纏的,可以協助我們思考與指導我們 學習的一種方式,在兒童的非正式學習過程中,通常是經由不斷的對話產生(鍾 佩玲,2014)。

張世忠(1996)指出學生的分享有助於提升學生學習概念的建立:(一)提供學 生有多重的機會去接受回饋。(二)提供學生調整概念的機會,重建新概念。(三)可 以說服同儕,助長概念和關係上的推理。(四)提供學生以口頭表達的方式,說出想 法、去複習。(五) 可以協助學生整合彼此的想法,改變其學習態度。

綜合以上所述,同儕間的討論與分享,是可以提供研究對象調整彼此間的想 法異同之處,進而修正個人的錯誤想法與迷思概念,經由整合新舊知識後,將其 導向正面積極的學習態度。

ST:3

2個披薩是幾個 3 1?

S2:2 個。

ST:為什麼?

S2:一個披薩、平分成 3 片、其中的 2 片就是 3

2個披薩,所以 3

2是有 2 個 3 1。

ST:讚啦!你說得很完整。

S2:謝謝你!和你一起看影片、練習習題,讓我感覺很輕鬆。我也學到如何 表達自己的想法。

ST:其實你很棒!多看幾次影片、多練習幾回合的習題,你可以學得很紮實,

建立正確的數學概念。我們一起加油!

S2:嗯!【T 觀察-1060302】

實際教學進行發現,小老師在學習活動中與研究對象扮演了生生對話的重要 角色。在一問一答的過程中,除了可以澄清和導正學生的迷思概念,還可以營造 小組的共同感與使命感,引起並提高研究對象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生生間對話可以採座位並排的方式進行,或靠在一起相互對話,甚至不限制 學生怎麼坐,只要自在、舒適不影響他人皆可。透過言語及身體的互動,更能拉 近彼此的距離,不會產生生生對立排斥的感覺。如圖 25 所示。

圖 25 生生互動情形

綜合以上所述,研究者於實際教學後歸納整理出以下幾點結論:

(一)以師生對話互動的方式進行自主學習活動,藉由老師的「關鍵性提問」,

促進研究對象的思考,引發學童的學習動機與興趣。

(二)以生生對話互動的方式進行自主學習活動,透過同儕的「一問一答」,引 發討論、因分享產生質疑,給予澄清的機會,促使研究對象對數學概念的理解與 建立。

貳、 數學解題表現

學生呈現的數學解題歷程,可以讓教學者明白研究對象的想法,進而找出研 究對象的迷思所在,透過老師一一的釐清研究對象的錯誤概念,建立起一個良好 的學習架構。

本節針對研究對象在 A-平分、D-同分母分數的加減的解題表現分析說明:

(一)A-平分數學解題表現之分析

S5 利用畫圖的方式將平分的物品進行編號,編完後統計出總數,總數就是題 目的解答。如圖 26 所示。

圖 26 S5「平分」解題歷程呈現 T:為什你要 123123123123123123 的寫。

S5:糖果要分給 3 個人,所以 3 個一數。

T:然後……

S5:再統計 1 有幾個、2 有幾個、3 有幾個。

T:結果……

S5:123 都有 6 顆,三個人都有 6 顆,每個人一樣多,就是平分。

T:你的解答是……

S5:每個人有 6 顆糖果。【S5 訪談-1060220】

S1 將題目的情境利用除法的概念算出解答,再用畫圖的方式檢視解答是否正 確。如圖 27 所示。

圖 27 S1「平分」解題歷程呈現 T:為什麼你會這樣畫?

S1:嗯……嗯……

T:不要害怕,把想法說出來,老師才會知道,你哪裡的概念不夠清楚。

S1:以前有教過平分或分裝可以用除法算式來解題。

T:所以……

S1:我用 10÷5=2 T:然後……

S1:我再利用畫圖的方式驗證,看看是不是每個人都一樣多?如果一樣多,

它就是平分。

T:結果……

S1:和除法算式的解答一模一樣。

T:解答……

S1:每個人有 2 枝筆。【S1 訪談-1060220】

S3 運用均一平台進行平分概念學習時,在判斷圖形是否平分習題的總解題量 與每一題答題時間的數據表現,紅色部分代表學生對該題目是掙扎的,教學後,

研究者會利用下課時間單獨與 S3 討論此一題項的概念與如何進行解題。如圖 28 所示。

圖 28 S3 在判斷圖形是否平分習題的解題量與時間 (二)D-同分母分數加減數學解題表現之分析

S4 利用畫圖的方式先畫出一個 8 等分的披薩,再將哥哥和弟弟吃掉的披薩畫 出來,再將他們放回一個披薩中,就可以很清楚的知道共吃了多少個,。如圖 29 所示。

圖 29 S4「同分母分數加減」解題歷程呈現

T:你怎麼算出 8 片?

S4:5 片加 3 片就是 8 片,也就是把分子的 5 和 3 加起來,而 8 片披薩是 8 個10

1 也就是 10

8 個披薩。

T:你要把它寫出來。老師才會了解你的想法。【S4 訪談-1060309】

S6 運用均一平台進行分數的加減概念學習時,在分數的加減習題的總解題量 與每一題答題時間的數據表現,紅色部分代表學生對該題目是掙扎的,教學後,

研究者會利用下課時間單獨與 S6 討論此一題項的概念與如何進行解題。如圖 30 所示。

圖 30 S6 在分數的加減習題的解題量與時間

實際教學進行發現,研究對象的解題歷程呈現,可以看出學生如何建構數學 概念,其迷思概念是否得到澄清,若無澄清老師應請研究對象再次觀看影片,觀 看結束後老師利用重點式的提問,讓學生加深重要概念,再讓研究對象練習習題。

透過重複的觀看與練習,讓學生更加熟悉同分母分數的加減。

綜合上述,研究者於實際教學後歸納整理出以下幾點結論:

(一)教師藉由研究對象的解題歷程可看出學生的迷思,再針對其迷思進行個別 化教學。

(二)若研究對象只單一寫出算式解題,教師宜透過提問的方式了解學生的解 題歷程,在一問一答的過程中,確實知道研究對象的概念是否正確,需不需要導

正。

(三)當研究對象不擅於陳述或文字表達時,可鼓勵研究對象用畫圖的方式呈 現。皆不行者,教學者可利用接龍的方式,慢慢地引導出學生的真實想法,最後 再請研究對象再複誦一遍,漸漸地學會表達的方式。

(四)研究對象常因害怕做錯會被罵或被取笑,致使不敢大膽的呈現,這時教 學者應多加給予正向的讚美與鼓勵,一步一步引導研究對象表達出來,研究對象 有了自信心後,皆能完整表達出自己的想法。

參、 數學學習成效

學生在運用均一平台進行補救教學活動之後,研究者對 6 位學生實施後測,

後測試題與前測相同,只是更改題目中的選項順序,發現其學習成效皆有進步,

前後測答對分數對照表。

表 29

6 位學生前後測答對分數對照表

學生 前測 後測 進步比率 備註

S1

60 84 24% 進步

S2

48 76 28% 進步

S3

60 88 28% 進步

S4

52 84 32% 進步

S5

56 84 26% 進步

S6

60 88 28% 進步

學生後測的答對率皆升,對於數學學習低成就的學生來說,因為理解能力較 為薄弱,在學習活動中配合研究者與小老師的關鍵問話與引導,協助救學生對於 分數概念的理解,建立適當的鷹架,讓學生建構其分數概念。六位學生中以 S4 進 步幅度最多,答對率超過三成;S1、S2、S3、S5 、S6 答對率也超過二成,其學 習成效表現也不錯,其中以 S5 的師生對話、生生對話表現最為積極,且在補救教 學時也最為積極思考。

肆、 數學學習態度

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