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自主學習相關概念

學習者如何做好終身學習的準備?多數的專家學者認為最有效的方法是讓學 習者成為「自主的學習者」。許多研究顯示學生不可能自然而然的成為自主學習的 學習者,教師必須營造一個有利的學習環境,協助其成為自主學習者。

為探究學生運用均一教育平台進行自主學習的情形。本節針對有關自主學習 的相關概念進行探討,將分成自主學習的意義與內涵、小組合作學習促進自主學 習之相關研究及自主學習相關研究加以說明。

壹、 自主學習的意義與內涵

一、

自主學習的意義

「自主學習」會讓許多人認為自主學習就是「讓學生自己管理自己的學習」, 然而,這樣的解讀容易使人陷入一個「讓學生自己想辦法解決自己的學習問題,

而教師只扮演旁觀者的角色」的迷思當中(梁雲霞,2006)。

究竟什麼是「自主學習」?心理學家桑代克藉學習的特質指出:「人類改變自 我的力量,就是一種學習,學習有可能是自身感覺最為深刻動人的一件事。」

(Thomdike,1903),因此學習應該是具有普遍性且持續性的終身需求,透過學習歷 程培養出一個人應有的生活態度與成功經驗。教師藉由教學,引導學生持續的、

不間斷的進行學習,是身為一位教育工作者應該有的教學態度與責任。國內外學 者因強調的層面不同,對自主學習有不同的看法:

程炳林(2001):自主學習是主動建構的歷程,學習者會對於工作特性的覺察 及工作的動機、情感自我設定為學習目標,監督、控制、調整自己的認知、行動 甚至情境,這些活動可以調整個人、情境及整體表現。

林建平(2005):學習者主動根據個人內發學習動機建立學習目標、計畫學習 的內容、設定學習標準、選用學習策略、堅持學習任務、監控學習進度、調整自 己的學習歷程。

張碧如(2006):自主學習是鼓勵學習者運用自己的內在動力,讓學習變成一 個主動的過程。

吳立寶(2010):自主學習是由內部、外部引導激發自己進一步的學習需要,

為持續發展就需不斷的學習。自己設定學習目標、內容、方式、進度,選擇學習 的資源,並為自己的學習結果負責。

Stone(2000):學生自己設定目標,使用策略達成目標,監控活動與評估目標的 進展,最終達成學習目標。

Paris & Paris(2001):藉由個體自主和管理去監控、指導及調整活動,以訊息 獲得、擴展技能、自我實現的目標。

綜合上述看法,自主學習的定義為學習者自己設定學習目標、找出達成目標 的策略或方法、監控自己的學習歷程,並隨時依據其學習結果修正學習的策略或 目標,此自主學習循環模式如圖 5。

圖 5 自主學習循環模式 資料來源:林心茹譯(2000)

綜合上述,研究者將自主學習定義為「將學習的責任轉移至學習者的身上,

學習者以主動學習的動機、自我調解學習狀況,並自我監控及反省,善用學習資 源,有計畫、有策略性的使用合適學習方法,有系統的逐步完成所設定的學習目 標。」

二、自主學習的內涵

(一)自主學習是一種學來的能力 自我評價 與監控

目標設定與 策略計劃

策略結果 監控

自我評價 與監控

在自主學習中通常會教導其學習的方法,並透過各種不同的模式訓練學習 者,使之能獲得自主學習的能力。Paris & Paris(2001) 認為會有以下的問題產生:

「即使學生擁有這些策略,卻不一定代表學生會重視這些策略,或者使用這些策 略。」另一問題是「老師如何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去使用有效且合適的策略?」(梁 雲霞,2006)。自主學習和傳統教育的差異,在於引導者是不是清楚自己的引導是 讓學生走向明確的獨立自主之路,是不是願意和學生討論事情背後的涵意與道 理,還是只在於知識的灌輸、規則的教導(李雅卿,2006)。因此,自主學習太過 著重學習能力,有可能會流於形式,成為所謂的他人主導學習,也就失去自主學 習期望學習者學到新的能力並應用在生活當中的意涵了。

(二)自主學習是一種學習的心態

自主學習強調的是學習者本身的自發性學習。Paris & Paris(2001) (2001)認為 自主學習是「逐漸形成」的一個歷程,自主學習不能夠視成學生學習的結果,而 是學習者在特定的環境中,以整組的行為,尋求適應此一特定環境的結果(梁雲 霞,2006)自主是一個人能夠感知自己的存在,並對自己的成長負責,了解自己 的獨特性,接受自己的優缺點及了解自己身處的環境,尋求出自己和環境間的最 好互動模式,且有實行、反省、修正的勇氣(李雅卿,2006)。

三、自主學習中的教師角色

自主學習是教育改革、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的一個重要學習策略(歐慧敏,

2002)。Zimmerman(1990)認為教師是要有效的幫助學生學習,而不是幫學生完成 應該做的事,則稱不上是學習,學習是須由學生自己完成的事。在自主學習中,

教師的工作主要是在提供或製造學習的機會,引發學生積極的參與,真正投入要,

思考的學習活動,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轉為自主、探索與合作的學習方式(王 悅輝等,2010)。

教師運用多媒體教學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指導學生規劃學習計畫、使用 各種學習資源,及指導學生監控評估學習歷程,強調師生對話、互動的重要性,

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完成學習歷程(張昭苑,2010)。教師把教學放在啟發、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上。

在教學方法上採取混合式教學。混合式教學(blended learning)是結合傳統面對

研究者

林淑美(2000)採用行動研究法。學生藉由合作學習除了增進師生的互動、

提升學習的動機以外,學生認為課堂上思考並和同儕相互討論,對澄清自己的觀 念有所幫助。

陳雪瑜(2006)採用行動研究法。在數學學科上以合作學習的方式教學,得 到合作學習有助於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學生藉由小組討論的機會尋求解題方式,

並在討論的過程中尋求自己的學習方式,以解決自己面臨得學習困境。

吳佳儒(2009)採用準實驗設計前後測法。可幫助學生的學習概念、經驗、

準備度及學習取向和動機。

郭從志、郭從德(2010)提出採用自主、互助合作教學法在教學的過程中應 建立平等的師生關係,鼓勵學生踴躍質疑問題,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方法是學生 實施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基礎。

由此可見,合作學習是可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包括學生利用與同儕及師生互 動幫助以釐清自己的觀念,尋找出自己的學習方式解決學習困境,從同儕、師生 的互動中獲得正相積極的感受,這些來源都可以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學生以自主、

互助合作學習為主,而教師為引導者、協助者,兩者互為教學的主體,所以,教 師營造可以溝通討論的情境,設計適合的合作學習模式,安排學生進行小組合作 學習,讓學生參與討論和分享想法,學生是活動中的主角,可以引發學生主動學 習的動機。

肆、 學習態度相關研究

態度是抽象的概念,介於刺激與反應間的變項,沒辦法直接觀察(李麗香,

2004)。張春興(1996)認為態度指的是個人對人、事、物及周遭環境,以個人認 知與好惡所呈現的形傾向。林生傳(2007)認為態度係指個人與環境產生交互作 用時,對人及事物所表現出來的內在反應傾向。這是一種內在心理傾向,可分成 認知、情感與行為三層面,並透過後天學習的過程,而獲得的一種社會化結果。

陳玨名(2006)認為數學態度是指學生對數學的學習信心、看法、喜歡或厭 惡的程度,以數學學習信心、數學有用性、對數學成功的態度、重要他人的態度 四個層面衡量學生的數學學習態度。

林貴欉(2007)認為學生在學習環境或學習活動中,所持之消極或積極的態 度。

柴素靜(2007)認為學習態度是指學習活動上的態度,及個人在學習的過程 中,對於課程、教師、教材及考試所產生的心理反應。

劉秀菊、丁原郁、鄭如安(2010)認為數學學習態度是指個人對數學的喜惡 程度,包含對數學的信心、自我概念、歸因、數學的重要性及對數學的焦慮、對 數學的喜好程度、或對數學的看法。

呂文娟(2010)認為學習態度分四點:1.學習習慣:好習慣的養成是一切學習 的基礎;2.同儕互動:指人際關係;3.教學回應:學習的基礎是老師的教學方式、

管教態度,是否融入教學中、是否引起學生學習動機;4.學習環境:指學校環境、

教室環境,因環境對於學習環境有交互作用。

綜上所述研究,學習態度是學生對數數學的學習信心、看法、喜惡的程度,

以一般的數學態度、數學焦慮、數學解題、數學合作等四個層面來衡量學生的數 學學習態度。

伍、 翻轉教學相關研究

翻轉教學亦稱為翻轉課堂、翻轉學習(flipped learning),由學生先課前自學線 上教材,後於課堂上由教師引導與實作的教學方式,翻轉了傳統先由教師在課堂 上講授,再由學生回家做作業的形式,所以稱為翻轉課堂(劉怡甫,2013)。幫助 學生「自主學習」是強化學生的學習成效最佳學方法,多數學生都不太習慣在課 堂上提問發言,或是主動回答教師的提問(史美瑤,2013)。若要完整的運用以學 生學習為中心的反傳統教學模式,須考量到三方面的改變:第一、教師需調整角 色,由教材內容的呈現者,轉化為引導者、協助者和學習資源提供者;第二、改 變評量學習成效的方式;第三、學生的學習方式需改變(史美瑤,2012)。

由於資訊科技讓知識的傳授變得更便捷和容易,教師應改變教學模式,把教 學重心和時間放在「吸收和內化」的過程,使學習的正確率增加一倍(林財裕,

由於資訊科技讓知識的傳授變得更便捷和容易,教師應改變教學模式,把教 學重心和時間放在「吸收和內化」的過程,使學習的正確率增加一倍(林財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