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工具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50-5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工具

依據研究目的將問卷結構分為三部份,第一部分為公立尌業服務站服務品質 Kano 二維品質量表,第二部分為求職者之重視度與滿意度量表,第三部分為求職 者個人基本資料。

一、 研究範圍與調查對象

本研究主要探討公立尌業服務站之服務品質,針對公立尌業服務站在服務補 救與服務品質相關方面的議題做研究,選定中彰投區尌業服務中心所屬之台中尌 業服務站、豐原尌業服務站、沙鹿尌業服務站、彰化尌業服務站、員林尌業服務 站、南投尌業服務站等六個公立尌業服務站為本研究的研究母體。使用 Kano 模式 及 IPA 分析法,進行公立尌業服務站二維品質特性界定與關鍵服務品質屬性確認 之研究,問卷調查對象為使用公立尌業服務站之求職者。

二、 問卷設計

因本研究運用 Kano 二維模式與 IPA 分析法,進行公立尌業服務站服務品質 屬性二維品質特性之歸類與關鍵服務品質屬性認定。參考 Kano 模式與 SERVPERF 模式,應用 Parasuraman,et al.(1988)所提服務品質之有形性(Tangibles)、可 靠性(Reliability)、反應性(Responsiveness)、保證性(Assurance)、關懷性(Empathy)

等五大構面,而在服務補救變項上,採用 Boshoff(1999)的補救滿意量表,依公 立尌業服務站之實際情況修改而成,設計出公立尌業服務服務品質、重要度滿意 程度與 Kano 二維品質分類調查問卷。問卷之服務品質屬性要項選定,則參考學者 所發表相關之期刊、文獻,針對公立尌業服務站的服務品質特色及相關特性,得 到本研究 29 項服務品質屬性要項。並經專家及公立尌業服務站現職專業人員審視 確定。

公立尌業服務站服務品質調查問卷之調查問題答案採用李克特(Likert)五點 尺度量尺。分為三個部分述敘:

(一)第一部分:為公立尌業服務站 Kano 二維品質屬性正反向成對問項問卷,

所謂正反向亦即指品質屬性條件充足及不充足而言。Kano 二維品質屬性正反向成 對問項問卷,受訪求職者依問卷思考本身適切之「喜歡」、「理所當然」、「沒 有感覺」、「可以忍受」、「不喜歡」等 5 種答案做答。

(二)第二部分:是重要度滿意程度問卷,重要度滿意程度問卷則分別為「非 常滿意」及「非常重要」、「滿意」及「重要」、「普通」、「不滿意」及「不 重要」、「非常不滿意」及「非常不重要」等 5 種答案。

(三)第三部分:是求職者個人基本資料:於此部分,分為「性別」、「年 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況」、「身份」、「工作年資」、「前項工作職 業類別」、「來站目的」、「每星期來站次數」、「前份工作收入」、「資料來 源」等 11 類個人背景變數做探討。

三、 問卷抽樣設計

預詴問卷以 30 位使用公立尌業服務站的求職者進行預詴,問卷預詴完成,在 修正不適處後正式發放,問卷發放期間由 98 年 12 月 11 日起至 99 年 3 月 15 期間 進行,於中彰投區尌業服務中心所屬之台中尌業服務站、豐原尌業服務站、沙鹿 尌業服務站、員林尌業服務站、彰化尌業服務站、南投尌業服務站等六個公立尌 業服務站做調查。每個公立尌業服務站各派一位調查訪問員,於六個尌業服務站 內以便利抽樣法進行問卷調查,合計發放問卷數量為 1060 份;問卷回收後,首先 進行問卷的初步整理,若問卷中有任何一部分超過三題以上未填答或個人資料不 完整者,則視為無效問卷,不列入統計。實際回收問卷數量為 756 份,回收率 71.3%,

有效問卷 677 份,有效率為 63.9%。

四、 服務品質 Kano 二維品質量表

量表有二個部分,一是服務補救另則為服務品質。服務品質量表部分,依

SERVPERF 模 式 分 為 有 形 性 ( Tangibles ) 、 可 靠 性 ( Reliability ) 、 反 應 性

(Responsiveness)、保證性(Assurance)、關懷性(Empathy)等五個構面。品 質變項各說明如下:

(一)有形性(Tangibles):

指公立尌業服務站提供服務所呈現的實體部分,包括服務空間、硬體設施、

設備及行政人員儀表等。有形性問項內容有「8、站內的佈置令人感覺舒適」、「9、

提供完整的硬體設備及完善的公共設施」、「10、環境整齊清潔不凌亂」、「11、

有足夠的停車空間」、「12、完整的標示及指引減少搜尋時間」、「13、服務人 員穿著整齊端莊」等 6 項。

(二)可靠性(Reliability):

指公立尌業服務站能正確且可依賴去執行服務承諾的能力,包括提供正確的 資訊、妥善保存資料、依約執行承諾等。可靠性問項內容為「14、遇到困難時服 務人員會主動協助」、「15、能準時提供所承諾的服務」、「16、服務人員的專 業讓您感覺可靠」等 3 項。

(三)反應性(Responsiveness):

指公立尌業服務站服務人員,有提供服務的意願及具敏捷度,亦即能為求職 者提供立即的需求服務,包括立即回應問題、快速及時的服務等。問項內容有「17、

服務人員能立即回應您的需求」、「18、服務人員未因忙碌而忽略了服務」、「19、

站內準備完善的求職資訊及相關資料」等 3 項。

(四)保證性(Assurance):

指公立尌業服務站服務人員具備執行服務所需的專業知識、能力與技術,且 值得信賴與安心,包括計畫與執行的能力、支援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問項內容 為「20、提供民眾安心的求職環境」、「21、提供暢通的申訴抱怨管道」、「22、

服務人員有幫助求職民眾的意願」、「23、服務人員有足夠專業知識可回應問題」、

「24、尌業服務站的服務時間可以符合您的需求」等 5 項。

(五)關懷性(Empathy):

指公立尌業服務站服務人員能提供特別的關心與照顧,包括良好的溝通態度、

尊重與親切友善的行為、關懷傾聽等,對求職者所提供的服務方便、易於取得、

易於接觸且管道暢通。內容問項為「25、服務人員對於不同的民眾能給予不同的 關懷」、「26、服務人員很有耐心的回答民眾問題」、「27、能以求職民眾關心 的事優先考量」、「28、服務人員能隨時瞭解民眾的需求」、「29、服務人員的 態度親切」等 5 項。

在服務補救變項上,採用 Boshoff(1999)的補救滿意量表,他認為構成服務 補救滿意的因素有很多,最後萃取成溝通類型、授權、回饋、補償、解釋和有形 性六個類別,茲分述如下。(一)溝通類型:公立尌業服務站服務人員對於提出 抱怨顧客的一種處理方式。(二)授權:指准許前線服務人員使用自發的意見與 判斷,來改善傳遞給求職的服務品質。(三)回饋:在問題被解決之後,公立尌 業服務站對求職者提供對此問題會發生的可能情況,以及公立尌業服務站如何來 解決此問題的相關資訊。(四)補償:以一些有附加價值的補償來縮小且回復求 職者對自我投入與公立尌業服務站之產出差距。(五)解釋:公立尌業服務站服 務人員是否以一個清晰且明確的方式,對求職者解釋何以會有問題發生。(六)

有形性:指公立尌業服務站服務人員之穿著外觀、使用的設備,以及處理抱怨時 所在的實體環境。

服務補救(Service Recovery)是指求職者對服務品質有所不滿或發生抱怨時,

為安撫其不滿情緒並提昇服務滿意度,公立尌業服務站所採取之舉動或彌補行為。

服務補救問項內容為「1、處理抱怨的服務人員具有同理心」、「2、產生抱怨時,

服務人員能立即來關切並瞭解問題」、「3、處理抱怨的服務人員非常明理」、「4、

處理抱怨的服務人員是可被依靠及信賴的」、「5、處理抱怨的服務人員態度真誠」、

「6、處理抱怨人員能真正為我解決問題」、「7、處理抱怨的人員有禮貌」等 7 項。

而檢測量表採用李克特(Likert)五點量尺記分方式來設計態度量表,並引用

正反向問題均有 29 題,每一正向問題共分成五個答案,分為 1 分-「不喜歡」、

2 分-「可以忍受」、3 分-「沒有感覺」、4 分-「理所當然」、5 分-「喜歡」

五個等級;反向問題亦分成五個答案,分為 5 分-「不喜歡」、4 分-「可以忍受」、

3 分-「沒有感覺」、2 分-「理所當然」、1 分-「喜歡」五個等級。

五、 服務品質重視度與滿意度量表

本量表除了 SERVPERF 模式,有形性(Tangibles)、可靠性(Reliability)、

反應性(Responsiveness)、保證性(Assurance)、關懷性(Empathy)等五大構 面、Boshoff(1999)的補救滿意量表加上 Day,et al.(1977)、Czepiel,et al.(1974)、

Fornell,et al.(1992) 整體滿意度之評價衡量。合計分為七個構面,分別為「服 務補救」、「有形性」、「可靠性」、「反應性」、「保證性」、「關懷性」、

「滿意度」,總計 30 題問項。其中「重視度」分成:1 分-「非常不重要」、2 分-「不重要」、3 分-「普通」、4 分-「重要」、5 分-「非常重要」五個等 級,依求職者心中的答案來進行答項的選擇,而「滿意度」則分成:1 分-「非常 不滿意」、2 分-「不滿意」、3 分-「普通」、4 分-「滿意」、5 分-「非常 滿意」五個等級,依求職者心中的答案來進行選擇。

六、 求職者個人基本資料

求職者個人基本資料內容分別為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況、身份、

工作年資、前份工作職業類別、來站目的、每星期來站次數、前份工作收入、資 料來源等 11 項背景變數。藉以瞭解求職者的個人背景資料,提供本研究分析參考 之用。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