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第四節 研究工具

為了便於第一次調查的實施,研究者會先設計好初次問卷,即本研究的研究工具--「中小學教師待遇比較指標調查問卷」(附錄三),此問卷主要基於第二章文獻分析之結 果而來,加上研究者為使本指標系統更符合國情且更加完善,對於文獻分析後的結果進

樣本類別 人選 背景

學者

王如哲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何宣甫 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助理教授 李安明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侯世昌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

孫志麟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副教授 梁金盛 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教授

施能傑 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教授 蓋浙生 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教授

教師

李素慧 台中縣爽文國中教師 林佩芬 高雄縣五甲國中代課教師 林稹甫 宜蘭縣力行國小教師 洪慶源 台北縣林口國中教師 倪曉雯 台南市忠義國小教師 張家惠 彰化縣僑信國小代課教師 彭志謀 台東縣都蘭國中教師 黃國祥 台北縣光興國小教師 表3-1 德懷術參與成員之彙整

註:本表人選次序依姓氏筆畫排列

行增刪與調整,形成最終初次問卷。問卷的目的在於確認「若欲檢視我國中小學教師待 遇是否具備競爭優勢,應如何分析教師待遇」,分別將我國中小學教師待遇與可能與之 競爭人才的對象並從國際觀點進行各待遇層面與指標項目比較,而可能與我國中小學教 師競爭人才的對象即本研究所指的國內特定比較職業,國際比較方面則採用OECD 歷 年對各國教師待遇進行研究的資料,針對國內特定比較職業部分須透過本次問卷加以確 認;據此,問卷內容包含中小學教師待遇層面與指標項目,以及國內特定比較職業三部 分。下就三者詳細的內容詳加介紹。

壹、 中小學教師待遇層面

待遇層面為第二章第一節對教師待遇內涵的界定而來,從中可知教師待遇的內涵包 含薪資、福利、工作環境與職場機會四個面向。進一步深究各個層面存在的必要性,須 回歸到本研究從吸引人才的待遇系統來思考。當人們在做決定,且是與自己未來生活或 發展關係極大的職業選擇時,促成一個決定的形成必定會經過多方面的考量,因此,雖 說「薪資」為主要的財務待遇,但「福利」卻可能帶來某些可以保障或改善生活品質的 待遇,如生活補助、休假、退休制度等,兩者皆是個人選擇了某一職業後所能獲得的待 遇回饋,且各自帶來不同的功用,對於個人選擇職業類別必定分別造成一定程度的影 響;此外,個人選擇職業類別除了考量該職業所能帶來的待遇回饋外,進入職場後的工 作負擔可能對個人的身心狀況造成影響,例如每年工作日數較多的職業或者每日工作時 數較長的職業顯示該職業的工作者有較少休息時間,對個人必定產生較大的負擔,對於 部分重視生活品質的人們來說,擁有充足的個人時間或者較低的負擔與壓力可能比能獲 得的「薪資」或「福利」更為重要,或者至少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力,因此「工作環境」

的考量也不可被忽略;最後,「職場機會」雖不像「薪資」與「福利」可為個人帶來物 質的收穫或生活的改善,也不像「工作環境」影響了個人的身心負擔狀況,但職場機會 代表著個人進入職場後未來可能的發展機會,無論是個人專業或非專業上的知識、技能 成長,對於個人而言皆可能帶來內心的自我滿足,若說「薪資」、「福利」與「工作環境」

是基本須求的滿足,則「職場機會」便代表著個人對實現自我的追求。

綜上所述,本研究認為教師待遇比較指標系統主要比較的四個待遇層面。各層面內 涵如下:

一、 薪資:包含本薪、津貼與獎金,扣稅前三者的總和。在跨國比較時以美金為比 較單位,並以購買力平價指數換算。

二、 福利:包含各種保險、退休方案、各項請假/休假、失業補助及繳稅與否等保 障教師及其他職業生活與照顧生活品質的福利內容。

三、 工作環境:包含工作時間、生師比、班級規模,以及工作的穩定性。

四、 職場機會:教師及其他職業者對自己專業及非專業成長的體認。專業成長指與 教學或工作相關的專業知識與技能的成長,非專業成長指非與教學 或工作相關的知識與技能的成長。

貳、 中小學教師待遇指標項目

指標項目為上述各待遇層面下的實際比較重點。最初的指標項目為依據第二章第二 節對目前進行教師待遇比較相關研究的文獻分析及歸納而來,以這些分析及歸納所得的 指標項目為基礎,由研究者進行增刪與調整以使本指標系統更符合我國國情且更加完 善,最終形成初步問卷內容的指標項目。下就各層面分別介紹其指標項目以及其存在的 理由:

一、 薪資層面

薪資層面下共包含 8 個指標項目。Odden & Wallace (2007)曾指出,平均起薪與平均 薪資乃是影響個人選擇職業類別的主要因素,而指標項目A-1「不同年資(初任、15 年 年資、40 年年資)的平均年薪比較」以及指標項目 A-4「各國教師平均年薪佔各國每人 國民生產毛額之比的比較」皆在比較不同職業的年薪,前者依年資區分的目的在於除了 可以知道平均起薪外,還可得知當個人進入職場工作一段時間、到達中等年資後,其薪 資能有多大的成長幅度,而40 年年資的年薪主要指一個職業的頂薪,頂薪的比較意味

著一個職業所能獲得的平均最高薪資,同時考量初任、15 年年資、40 年年資平均薪資 的原因在於避免出現初任平均薪資高,但進入職場後薪資成長幅度小的情況,也就是說 雖然初入職場時的薪資雖高於其他職業,但15 年後或極為資深後,其薪資卻低於其他 職業相同年資者,因此,個人在選擇職業類別時,除了Odden & Wallace 所提的平均起 薪外,中等與資深年資的平均薪資亦可能產生影響力;另一方面,本研究檢視我國教師 待遇是否具競爭優勢除了將之與國內職業比較外;另須從國際觀點來分析,而A-1 的比 較操作雖然同時進行國內外教師薪資比較時,且考量了Taylor(2008)曾指出薪資的衡量 應考量地理因素的觀點,因此以美金為比較單位,並以購買力平價指數換算,然而這樣 的轉換主要仍純粹對兩個職業的薪資進行比較,但畢竟兩職業身處不同國家背景,因此 須從各自國家的背景脈絡來衡量,例如平均薪資的比較雖然甲國教師優於乙國教師,但 甲國教師的平均薪資置於該國脈絡下可能相對較低,而乙國教師的平均薪資置於該國脈 絡下卻相對較高,如此一來甲國教師薪資便可能無法代表絕對的優勢!因此,考量 Taylor 所說的地理因素差異之下,除了將各國薪資以購買力平價轉換外,另一即將各國 教師的平均薪資與該國國民生產毛額比較,以檢視不同國家教師的平均薪資在各國內屬 優或劣,即指標項目A-4。

其次,雖然藉由指標項目 A-1 可得知不同職業的初任薪資與頂薪,進一步了解各職 業的初任薪資到頂薪之間的漲幅,漲幅高者可能代表該職業薪資的發展性較佳,但漲幅 高是否就代表該職業薪資有絕對優勢呢?對於此一問題可能須另納入各職業從初任薪 資到頂薪所須時間的考量,例如一個漲幅為2 倍的職業與漲幅為 2.5 倍的職業,前者達 到頂薪的時間平均只須20 年,但後者卻為 30 年,相較之下,即使後者的薪資漲幅高,

但考量所須時間後可能不一定有絕對的優勢,因此指標項目A-5「到達最高年薪所須時 間的平均比較」則在補足此方面的考量。

上述 3 個指標項目接從年薪的角度思考,但薪資的多寡可能又與工作時間有關,部 分年薪高的職業可能所須的工作時間相對也較多,對於個人選擇職業來說,除了從年薪 做整體的考量外,每工作一個小時的平均所得可能更能得知一個職業所能獲得的實際報

酬。因此除了透過指標項目A-1 來比較不同年資的年薪外,為納入工作時間的因素,另 增加指標項目A-2「不同年資(初任、15 年年資、40 年年資)的平均時薪比較」,可進行 更深入的比較與了解。另由於教師的主要工作為教學,特於比較國內外教師時薪時,將 各國教師的淨教學時薪獨立出來比較,亦即指標項目A-3。

再者,以上從 A-1 到 A-5 五個指標項目乃代表個人從其選擇職業的當下各職業的 薪資待遇來做判斷,但另一方面可以參考的是,該職業薪資未來可能的調整狀況,例如 每隔三年是否會有全面調薪的機會,若有的話也代表個人選擇該職業未來所能獲得的薪 資有極大可能會比現階段預期還多,對於求職者而言勢必也是一大吸引力。然未來是否 有調薪的可能並無法從現階段知道,因此只能透過過去的發展趨勢作為預測未來的標 準,據此,個人便可根據指標項目A-6「扣除通貨膨脹後,相較於十年前及五年前的平 均年薪成長幅度比較」來推估各職業薪資未來可能的發展情形,以選擇發展可能性較佳 的職業。

最後,因薪資內涵本包括本薪、津貼(含加給)與獎金,本薪所提供的是一種基本薪 資,而津貼(含加給)與獎金則為個人選擇該職業後提供了額外財務收入的機會,然由於

最後,因薪資內涵本包括本薪、津貼(含加給)與獎金,本薪所提供的是一種基本薪 資,而津貼(含加給)與獎金則為個人選擇該職業後提供了額外財務收入的機會,然由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