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第四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運用身心障礙學生運動能力檢測辦法中的「身體運動能力 檢測表」來檢測,此量表是 1997 年由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 展中心,委託陳弘烈教授之「障礙學生運動能力檢測辦法編制」專案研究,

所發展出來之檢測量表,此測驗具有以下特性(一)所有檢測量比可依據 個別情況加以增列或刪減,以期求更 符合實用性。(二)檢測的內容可編 入體育教材內容或教學目標。(三)檢測的目的在於瞭解身心障礙學生能什 麼?能進步到何種程度?又有哪些運動內容並不適合個別的障礙學生學 習?「身體運動能力檢測表」包括了四個部分:(一)韻律活動(二)基本 移動能力(三)雙腳跳(四)單腳跳(五)基本承接能力(六)基本傳送 能力(七)打擊能力,如附錄二。

二、 個別化教育計畫

依據基本能力的評估結果,設定個案 IEP 內容與學習目標,並經由 IEP 會議通過實施,依據授課時程由教師進行過程性評估,評估方式如下:(一)

評估方式:1.操作 2.問答 3.紙筆 4.觀察 5.預估推論 6.其他(二)評量結 果:1.81-100﹪精熟 2.61-80﹪精熟 3.41-60﹪精熟 4.21-40%精熟 5.0-20

﹪精熟(三)評估時的支持程度:1.獨立完成 2.半支持(口頭提示、暗示、…)

3.完全協助(四)教學決定 1.擴充 2.類化 3.通過 4.繼續,如附錄一。

三、研究者

本研究主要蒐集之資料以質性研究資料為主,所以研究者即是研究工 具,針對「研究工具」的靈敏度、精確度、和嚴謹程度對研究的質量至關 重要(陳向明,2002)。因此以下就個人的經歷、教學理念及自我訓練方法

說明以研究者做為「研究工具」的適切性之說明。

(一)個人經歷

研究者為台中教育大學體育系碩士班學生教師,前年於台中市大國小 實習結束,於去年2005順利考取台中教育大學體育系碩士班,研究者經常 參與體育教學的相關研習,例如:2006年的國際體育教學研習會、九年一 貫健康與體育創新教學及體育學術研討會…等。以協助研究者更深入的理 解與掌握將進入的研究情境,也能讓研究者在互為主體性的映照下,省思 自我的偏見與不足。研究者在平日常與年長同學、老師們閒聊中請教與分 享教學心得,並討論在教學中的相關情境與問題,進而增加教學樂趣、技 巧與方法,以及看問題的視角更寬廣。

(二)教學理念

有效的教學及適性化的教學是研究者體育教學的兩大目標,在體育教 學中,樂趣化的學習、充足的練習時間、標準化的動作技能,是研究者所 秉持的三個原則。在學習的過程中,讓每一個孩子都在老師的教學過程愉 快、有效的學習,這是我個人所追求的最終目標。

(三)自我訓練方法

在體育專業知識方面,研究者大學時讀台中師範學院體育學系,並於 畢業後於台中市某國小實習一年,以及暑假的及平時代課的體育教學經驗 外,研究者在應考體育相關研究所一年且在研究所時的學習課程如特殊教 育專題研究、體育教學策略專題研究、體適能專題研究、體育教材開發研 究、體育教學科技研究、體育學原理專題研究、幼兒體育與遊戲專題研究、

體育史專題研究,以提升研究者有關體育的相關專業知能,且研究者對於 體育相關書籍都有廣泛的涉略,並持續參加各種體育相關研習,例如 2006 國際體育教學研討會、2005 國際運動教育學術研討會、2006 適應體育教學

研討會,除此之外也積極考取相關體育證照,所以研究者進行本研究所需 的體育知能素養相信是足夠的。

在方法論訓練方面,研究者在研究所一年級時,修習:體育研究法、

體育統計法、質的教育研究、體育教學分析專題研究、統計套裝程式應用 等課程,目前也正在修習:體育教師行動研究,除此之外也積極的在課餘 時間請教老師,研究者的質性研究與行動研究,由謝教授採理論和實務兼 重的課程設計方式,讓研究者配合謝教授的課程,明確瞭解質性研究與行 動研究的相關步驟與執行方式,對研究者在質性研究與行動研究的方法上 的能力培養有相當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