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第五節 資料蒐集整理分析及撰寫

行動研究的資料蒐集大部分是由問題的性質所決定(Mills,

2003),並運用質的方法可深入探究問題的現象(謝寶梅,1993),為 能深入瞭解問題與現象,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將運用描述性的、對話 式、省思的方式,探究研究者是如何形成與實施融合式體育教學的教 學內容與教學策略,並運用運動能力測驗,瞭解中度智障障礙學生學 習進步情況,和其他學生在過程的態度改變情況為何,以下就本研究 所將採用之資料蒐集方法進行介紹:

一、資料蒐集

(一)訪談

訪談通常是兩個(含以上)人之間有目的的談話,其主要目的在 發現與瞭解他人心中的想法與觀點。訪談主要的方式分成正式訪談、

非正式訪談。非正式的訪談是一種自由的、開放的、隨意的、非結構 性的談話,且較不限定於問題的特定行事或次序(林素卿,2002)。

而正式訪談主要趨於正式的、有焦點和有特定目的的。

本研究主要藉由非正式訪談,以瞭解其他學生、S 同學、王教師 對於 S 同學在學習參與情況和學習表現的變化的看法,並藉由每次教 學完,與王教師非正式的訪談進行心得的交換以作為修改和瞭解教學 的依據。以下就訪談之實施過程進行介紹:

1.擬定訪談大綱

不論在設計訪談提綱還是正式訪談時都應盡量保持一種開放的 心態,接受受訪者不同的反應,然後按照對方的思路深入下去(陳向 明,2002)。首先研究者依據研究問題所要探討的細項以開放的態度 擬定「半結構型」訪談大綱。因對象的不同,有老師版、學生版、S 同學版(如附錄六),在內容上包含受訪者的背景、在融合式體育課 程中的經驗及行為問題、對融合式體育課程的意見、感受和看法。

2.尋求訪談對象並徵得同意錄音

是否同意錄音是研究者選擇訪談對象的第一條件。王老師已同意 接受訪談。學生部分教師以教學中所觀察的重要影響人物,進行隨機 的進行非正訪談,其訪談內容,教師在班親會中徵求家長同意,遵循 保密原則,並內容主要以最為研究之用。

3.確定訪談時間和地點

在時間的安排上,研究者和王老師討論過,每次於研究者上課 後,在下課時間進行簡短的非正式訪談,除必要時如有重大問題可於 星期一早上第一節課進行訪談;學生的部分主要以不影響上課為原 則,所以研究者利用下課時間訪談學生,並盡量安排有上課的當天訪 談,必要時請求家長同意於放學後留校接受訪談。訪談日程表如下:

表十一 非正式訪談日程表

訪談對象 日期

王老師 3月5號、4月27號、5月09號 A 3月30號

F、L、I 3月30號 F 4月13號 F、H 4月30號 學

I、Y、A 5月01號 F、J 5月03號 E、G、F、J、N、K 5月09號 學生

T、K 5月11號

S

3月2號、3月5號、3月31號、4月27號、5月09號、5月11 號

4.謄寫訪談記錄

訪談工具除現場訪談筆記外,研究者以數位錄音筆錄下訪談實 況,並在每次訪談結束的一週內,完成電腦輸入成文字稿,對於非言 語行為及訪談後的感想和省思,也將確實的記錄,以蒐集詳實的訪談 資料,提高研究結果的可信度。

(二)觀察

1.參與觀察

質的研究主要運用的觀察法分成非參與式的觀察與參與式的觀 察,在參與觀察中研究者必須深入研究對象的生活,瞭解他的生活的 方式及所從事的研究過程(謝寶梅,1993)。參與觀察時研究者需投 入較長的時間,加入他所研究對象的日常生活活動中,藉由書寫、謄 寫和描述當場與事後實地記錄的過程、重建研究對象的活動(林素 卿,2002)。因為研究者也是教學者,所以在過程中研究者以積極參 與觀察的方式進行觀察,並在上課後將所觀察之事項記錄下來,以做 為教學省思之參考。

2.試探性觀察

(1)徵得同意

本研究在試探性研究時便已徵得王老師的同意,體育課為觀察主 場域,研究對象瞭解且接受研究者在現場中的角色,也同意研究者蒐 集資料的方式。在正式研究開始前,研究者於九十五年十月十六日徵 求王老師口頭同意,可於班級中進行觀察。

(2)謄寫觀察記錄

因為體育課程進行緊湊,且教師教學與學生活動範圍大,所以研 究者在現場時儘量在運用筆記進行記錄,其文字來不及記錄的部分以 圖像化進行記錄,在上課完後,在未予他人討論之情況下,馬上謄寫

於電腦上,以增加其真實性。

(三)研究札記

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與王老師針對上課事件進行討論後,進行 初步的紀錄,或者研究者於日常生活或其他課程中的想法之記錄內 容。

(四)反省日誌

研究者在每次教學後儘量要求自己於當天寫下反省日誌,以作為 瞭解問題與自我覺察提升教學效能的工具。

(五)相關文件資料

關於個案同學學習的相關文件資料,例如學習單、考卷、個別化 教育計畫…等。以記錄且瞭解個案融合式體育課學習情況。

二、資料的整理分析

(一)資料的整理 1.訪談資料

研究者在每次的訪談後,預定在記憶猶新的一週內對錄音資料進 行轉譯工作,儲存在電腦中。具體做法如下:將訪談的資料轉譯成文 字稿,在轉譯的過程中,除了儘量記錄下錄音內容的每一個字,對於 非言語行為也確實記錄。資料的紀錄格式為A4紙張(見附錄三),在 第一頁註明日期、時間、地點、人物及當時情境等要素,並在每一頁

的頁面下緣中間標上頁碼,紙張左邊留下約整個版面的四分之一當作 個人註記想法或進行分析時,作相關主題與概念編碼之用,版面其餘 部分則是作為記錄文字稿內容之用,並在記錄文字稿內容的左邊標上 行數碼,以利資料日後找尋。

2.觀察資料

研究者在每次教學過程中除了做參與觀察外另架設攝影機錄 影,在下課後立即先寫成簡單的大綱,並於放學後觀看錄影帶且對照 簡易大綱進行記錄儲存在電腦中。在轉譯成文字時,研究者儘量將自 己的有關偏見和價值判斷暫時懸置起來,徹底敞開心胸以客觀的態度 做記錄。其記錄的格式同訪談資料。

3.教師省思資料

教師針對每次上課內容所進行的省思,這是一個非常有效的分析 資料的手段,不僅可以瞭解教師在過程策略實施中的感受和想法,而 且可以利用省思的機會有意識地反省自己當天的活動。教師在整個研 究過程中,對於每次教學相關的發現、感受和想法在課程後馬上記錄 在手札中,並利用時間轉錄到電腦裡。其記錄的格式同訪談資料。

4.研究手札

蒐集的各項文件,研究者將對於和研究相關的句子或語詞以色彩 明顯的筆加以圈出來,並在旁邊空白出註記重點。

5.相關文件資料:

蒐集的各項文件,研究者將對於和研究相關的句子或語詞以色彩 明顯的筆加以圈出來,並在旁邊空白出註記重點。

(二)資料的分析

在資料蒐集完成後,研究者採取以下方式及步驟來分析研究資 料:

1.閱讀原始資料

研究者將認真的閱讀所有的訪談內容、觀察記錄、和其他資料。

並以寬廣的視角仔細的瞭解其中的意義和關係。

2.登錄和歸類

登錄是一個將蒐集的資料打散,賦予概念和意義,然後再以新的 方式重新組合在一起的操作化過程。研究者須以敏銳的判斷力、洞察 力和想像力抓住資料的性質和特點,很快地在不同的概念和事物之間 建立起聯繫( 陳向明,2002)。具體做法在原始資料空白處依照主 題進行開放式登錄(coding),給資料一個子項概念名稱及資料來源 代號,再從子項概念中賦予類屬概念,對類屬加以命名,最後進行到 類屬概念之間的整合,而發展出歸納性的核心概念,以網絡圖、概念 圖或矩陣表格等方式呈現組織化的訊息內容並製成一份編碼類屬清 單,呈現於原始資料的第一頁。接著將原始資料複印二份,以便同一

資料可以同時歸在兩種類屬時所需。再以手工操作的方式將同一類屬 的資料剪下放入資料檔案袋中,並且不時地將檔案袋內的資料拿出 來,舖展在一個寬大的桌面上仔細觀看和拼接,尋求各種資料中隱含 的各種關係。例舉如下:

子項概念名稱:規則調整、器材調整、環境調整、指導方式調整 類屬概念名稱:教學內容調整

核心概念名稱:教學策略

資料來源代號:「訪師三03/05-08」,即表示資料來自對教師所做的 第三次訪談逐字稿第三頁的第五行到第八行內容【依資料蒐集的方法

(訪談法)、對象(教師或學生)、次序(第N次)、資料所屬頁次 行次(第N頁第N行至第N行)來編排。】、「訪生A03/05-08」即表示 資料來自對A學生所做的第三次訪談逐字稿第三頁的第五行到第八行 內容、「觀一01/10-13」即表示資料來自觀察紀錄第一次第一頁第十 行到十三行內容。

表十二 類屬編碼清單

核心概念 類屬概念 子項概念 資料來源代號 規則調整

器材調整 教學策略

教學內容 調整

環境調整

訪生三03/05-08 省03/05-08 觀一01/10-13

第六節 研究信度及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