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第三節 綜合討論

綜合上述之研究結果,茲針對本研究實施過程進行探討:

一、行動研究之實施成效

本研究有諸多具體可見的成效,然亦有研究者能力未逮的地方。茲從 耕耘的肯定和成效的限制兩方面來進行實施成效的探討。

(一)耕耘的肯定

本行動方案的實施過程,雖然遭遇許多的難題與困境,但在過程之中 看到了個案與一般同儕的成長與改變,接下來即從四方面來進行討論。

1.個案參與情況獲得改善

研究者根據方案實施之前所收集的資料中發現,個案經常在體育課時 到學校各處亂晃,且不喜歡上體育。而經由四個月的方案實施過程,個案 的參與情況的確獲得改善、參與體育課的學習動機提高、且也樂於投入體 育活動。

教師在進入現場時為改善其完全不參與體育課的情況參與體育課程首 先運用以下三個策略:1.建立良好關係 2.獎勵策略(代弊法)3.忽視策略,

此三種教學策略成功的改善個案整體參與行為且參與練習之動機提升並增 加了繼續學習之動機。此方案所得結果與孟瑛如(2006)指出教師在教學 時經常會使用行為改變技術的方法,首先為了改善目標行為時會採用『代

幣法』,並針對該目標行為相關的不良行為會採用『忽視法』的說法相同,

教師在進入現場後首先運用獎勵制度以獎勵的方式成功提升個案參與活動 的動機,這與 Wilson(2003)運用獎勵制度可提高學生參與的動機並增加 成功經驗及信心之說法相同。除此之外教師在實施獎勵制度時會定期記錄 個案參與情況,這樣的作法在洪秋慧(2006)提到透過記錄的方式,讓學 生瞭解自己的進步情況,提高學生學習動機的作法相同,所以可以發現對 於中度智能障礙學生不參與體育課之情況,教師運用獎勵策略是可得到良 好效果的。

洪秋慧(2006)更指出教師必須配合學生特質與情境,使用行為改變 策略如增強、負增強、忽略、懲罰、隔離。這樣的說法與研究所得結果相 同,教師在進入現場時,首先運用獎勵制度的方式來增強個案參與動機,

並在課程後段,面對個案因情緒問題出現完全不參與之行為時,教師立即 使用忽視策略,也獲得成效。所以教師在使用行為改變技術策略來提升智 能障礙學生參與活動動機時,必須配合學生的特質與環境來實施,才能獲 得成效。

除此之外,在課程進行中,個案在課程初容易受到外在環境所吸引,

並引發其在課程初不排隊做操之情況,與 Sherrill(2004)注意力時間較 短且不易集中:容易受周圍的刺激影響,所以集中精神的時間短暫,且會

因為注意力不易集中,而影響學習的說法相同,而教師以轉換情境策略及 降低分散注意力之因子方式,成功的使得個案進入隊伍中排隊,與尚憶薇

(2002)所論相同,教師在教學時必須儘量避免處在容易引起特殊學生不 專注的環境中。

在教師改善課程中不參與活動之行動方案上,教師為解決個案因等待 時間過程所產生之不參與問題,教師運用轉換課程的策略成功使得個案的 參與情況獲得改善。這樣的情況與 Gallahue(2000)提到當學習者出現挫折、

無聊和注意分散等問題時,教師必須適時的轉換課程內容,以提升其參與 活動的動機。所以綜合以上,可歸納教師運用建立關係策略、獎勵制度與 忽視策略改善了個案整體課程的參與情況,並針對個案在課程初不排隊做 操的情況以轉換情境策略配合降低分散注意力之因子的方式成功的讓個案 進入隊伍中排隊做操,且當個案對於課程感到無聊時,教師適時的轉換課 程,再次引發其參與動機。

2.個案動作技能獲得提升

個案在動作技能受到發展遲緩的關係,所以教師在實施樂樂棒球及籃 球課程時,均面臨其學習落後的情況。所以教師為達到個案 IEP(個別畫教 育計畫)所預定之目標,且配合整體的教學,首先在樂樂棒球課程中運用

『簡化課程難度』策略,降低比賽情境中的規則限制,成功的提升個案之

動作參與情況與動機。但分組活動時,因為同儕對個案過去刻板印象,與 過去個案失敗經驗,造成其動作練習時出現退縮行為,以致於影響其動作 表現,教師面對此問題時,同樣以簡化課程難度策略,於班級中小組比賽 的情境,成功的使個案改善個案參與練習的情況並提升其動作技能表現。

在進入籃球課程時,因個案動作能力落後情況,教師必須給於較多的個別 指導,因而影響對全班的教學,所以教師決定調整行動策略,除了運用簡 化課程難度策略外,並加入同儕指導策略,以提供個案較多的指導與練習 機會,並降低教師教學壓力,此策略實施後,因此提升個案與同儕的互助 情況,且更提升了個案在籃球動作技能的表現。

綜合上述,本研究所實施的方式與施大立(1997)、陳福順(2002)及 葉宏達(2005)的調查研究發現結果相同,教師在教學時會依據學生個別 差異進行課程內容的調整。而研究所得結果與尚憶薇(2002)及 Lieberman and Wilson(2003)所論相同,規則調整的是為了讓參與活動的人成功的 參與比賽,獲得更多成功的經驗與提升動作表現為主。林美修(2005)的研 究更發現降低對個案動作技能的要求標準可提升參與活動的意願及陳文祥 (2005)適度的修改規則可增加學生動作表現。以及汪宜霈(2005)更發現 教師在教學時,必須配合學習者能力適度調整課程難度,以建立其信心的 結果相同。因此可見,教師在進行融合式體育教學時,必須依據特殊學生

的身心發展狀況適度的調整課程難度,才可使其有充足的動作參與之機 會,進而提升其動作表現。

3.一般同儕對個案印象轉趨正面

在本研究前後對一般同儕所進行的訪談當中可發現,一般同儕從方案 實施過程中,漸發現個案的參與情況獲得改善,且與同學合作參與之行為 也提升了,因此改變其原先對個案較為負面的看法,且在同儕指導策略實 施後,個案與同儕的互動更加密切,且在過程中更提升了互助合作之行為,

因此透過融合式體育教學策略可提升一般同儕正面印象。本研究所得結果 與葉冠志(2006)研究結果十分吻合,亦即一般同儕的表現能因班級中出 現障礙兒童,而更能正向看待同儕的障礙問題。不僅如此,亦驗證了陳文 祥(2006)與謝玉姿(2005)的研究結果,透過融合式體育教學的實施可 使特殊學生與一般兒童一起在融合的環境中是可以學習如何互動、彼此扶 持、互相合作,以及彰顯彼此的優勢能力。

4.個案的人際互動能力與自信心得以提升

個案在參與體育課過程中,由於有更多與他人互動的機會,也因為老 師運用同儕指導的策略,因此不僅較能勇於與他人互動,並願意與同儕一 同合作完成任務,所以整體的自信心獲得提升。另在參與班級活動與課程 的學習態度上,也較方案實施前積極主動,此與葉冠志(2006)的研究不

謀而合,亦即障礙兒童在經由和一般同儕的互動與回饋過程,能形成自我 能力感,並對自我的概念更為積極而有自信。

5.意外收穫--提升班級中運動能力弱勢同學參與機會與自信心

老師在運用同儕指導時,除了針對個案外,更對班上讓小老師協助指 導天使班級中動作技能弱勢的同學:

『X 因為運球動作不對,在他回來時,老師請 N 在後方教他,並且排在第二排的 Y 動作也不太對,所以老師請 G 在後方教他原地運球,』--觀二十一 04/70-72

經由小老師的協助後,王老師認為學生經由這樣的練習動作技能獲得改善:

『我讓小老師指導一些行進運球比較差的同學,OT 認為他們經由練習的確進步很 多,』--省二十一 01/14-15

在小老師的訪談中,更證實班上動作技能較差的同學動作技能獲得改善:

J:『我幫過 Y。』

T:「阿,然後呢?」

J:「他以前不會拍球,然後他現在可以拍球也可以運球。」

T:『然後呢?』

J:「我覺得他進步很多,從不會到現在會了。」

T:「所以他透過你的幫助也有進步。」

J、G、F:『有。』--訪生六 03/50-57

F:我幫忙老師教導了許多同學,結果同學會了,我很開心高興。-文件三 E:我幫忙教同學運球,結果同學會了。--文件一

G:我教小朋友怎麼打籃球,結果他學會了我很高興。--文件六 E:我教同學抄球,結果他也會了--文件一

N:我教了同學拍球,他們都會了。--文件二

在陳映羽、林盈良(2004)運動參與是促進身體健康的重要良方,對 一般的同學是這樣,對特殊學生更是。教師調整教學策略對於普通班中動 作技能弱勢的學生有成效且能提升其信心與參與活動的意願(林美修,

2005),且尚憶薇(2002)教師透過調整遊戲規則可提升了班上運動能力 較弱同學的自信心。且陳文祥(2006)運用發展模式課程在融合式體育教 學中,成功提升智能障礙學生及運動能力較差的同學動作技能有所提升,

並增加了他們的自信心。所以透過融合體育教學策略的實施讓天使班上動 作技能弱勢的同學動作技能有所提升外,更增加其參與活動的信心。

由於國內外文獻中,並未有此一相關研究,因此研究者在未正式實施 方案之前,完全無法預測一般同儕、個案本身將會有何反應。儘管如此,

研究者仍秉持著幫助個案突破在融合式體育的學習困境,不斷收集資料、

研究者仍秉持著幫助個案突破在融合式體育的學習困境,不斷收集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