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融合式體育教學策略與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融合式體育教學策略與相關研究

由 1970 年『回歸主流』將特殊生與普通學生混合安置接受教育,讓特 殊學生可與普通學生互相互動的機會。1980 年融合教育融入所有開始受教 育的特殊,學生於社區學校即普通般的過程,並提供適當的支持教育(藍 順正,2006)。所以目前很多身心障礙學生被安置在適齡的班級中接受教 育。無論學校是採用完全融合或是最少限制環境,身心障礙學生都應被融 合於一般體育課程中,且提供這些學生高品質的體育教學(Wilson, 2003)。

由研究中指出身心障礙從事身體活動的機會明顯較一般人少,因此他們普 偏缺乏身體活動(潘倩玉,2007)。所以為提升特殊學生身體活動量,促進 身體健康,學校體育課程是最好的媒介(潘倩玉,2007)。但目前體育老師 在教導特殊學生時缺乏專業知識和經驗(藍順正,2006),所以為了提升 這些學生的受教品質,融合式體育教學策略是一個必須關注的重點。

老師藉由實施融合式體育教學策略,可促使特殊學生融合於一般體育 課程中(林美修,2005)。以下針對融合式體育教學策略進行介紹:

一、 融合式體育教學策略內容

教師在實施融合式體育教學時,可採用下列不同的策略,提升教學效 果與幫助身心障礙學生參與情況獲得改善,綜合學者的說法與研究以下針 對融合式體育教學策略進行介紹(Siedentop, 1991;闕月清、游添燈,1998;

杜正治,2002 ;Wilson, 2003;Lieberman & Wilson, 2003):

(一)提供清楚地口頭指導與正確的動作示範

教師在教學時必須提供特殊學生清楚地口頭指導與正確的動作示範。

因為學生接收訊息的方式有很多種,所以運用口頭的指導配合示範,可以 讓學習者藉由聽覺與視覺來接收訊息,會使得學習達到事半功倍。

Wilson(2003)提到個人注意廣度會影響參與情況,許多的學習障礙

或是智能障礙的學生在有訊息處理時會出現問題,造成他們容易分心、無 法專注、組織能力差和行為衝動。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必須給予具體且明 確的活動指導,並積極增加參與者的成功經驗。所以教師在口頭指導時,

教師要儘量避免太長和模糊不清的教學解說,因為講述內容太常會使得特 殊學生失去注意力,且漸漸失去興趣,並會開始做一些無相關的行為表現。

(二)提供較多的練習機會

教師必須努力的給於特殊學生適當的時間練習技能和參與活動,且針 對智能障礙學生,必需提供更多時間讓他們學習技巧。在研究中指出,教 師首先必須先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況與能力,然後依據其能力適當的設計課 程,將可提升學生練習的機會(Wilson, 2003)。

(三)善用觀察並適時提供回饋

教師必需具備敏銳的觀察能力,且針對學生的行為給於適當的回饋,

透過回饋的提供有助於個人學習正確的表現技巧。

(四)提升參與活動的行為

教師在教學時必須提升特殊學生活動參與行為,因為他們與一般學生 相比通常需要更多時間來學習技巧。然而,特殊學生在活動中的不參與行 為主要受到活動困難層級有關。如果活動太難,讓個人會感到挫折且不想 再嘗試或是失去興趣。所以活動必須讓學習者感覺有挑戰性又不會太難。

(五)善用行為改變技術

孟瑛如(2006)提到行為改變技術在班級經營中的使用時,首先為了 改善目標行為時會採用「代幣法」,並針對該目標行為相關的不良行為採

「忽視法」。『代幣法』是目前國小最常使用的行為改變技術,主要是教 師與學生共同建立一種交換系統,使學生於表現適當行為後可以獲得兌換 多元化報酬的一種設計,實施過程應遵守以下步驟:1.約定明確目標;2.

指出適當增強物;3.彈性調整與評量目標及增強物;4.削弱代幣制。在實 施時應注意以下原則:1.應納入全班體系中,以保公平 2.配合社會性增強 方式,增加學生獲得此物品的動機。3.在選定增強物或制度時,最好能參 考孩子自己的意見 4.目標行為最好勿超過三項,以避免有注意力及短期記 憶問題的孩子因目標難以達成而失去配合的動機。『忽視法』是透過不理 會某種行為以減低其行為的出現次數,所以當我們不預期的行為出現時,

想辦法轉移其注意力。但教師必須小心落入做好事應該的角度,這樣會使 得學生沒有成就感,所以當學生出現正向行為時,必須提供正向的回饋,

以面造成不公平的情況。

(六)同儕指導

LaMaster, Gall, Kinchin and Siedentop(1998)的研究發現同儕指 導是教師在實施融合時教學時,最常使用的的一種方式。同儕指導是最符 合特殊學生需求的有效方式之一(Rink, 2001)。Lieberman, James and Ludwa(2004) 更提到透過同儕指導可讓特殊學生活動情況改善、增加適度 學習的時間、對自我的認識以及體適能,且可讓特殊學生與一般學生均受 益。所以老師應慎選小老師,以能給於雙方積極的學習經驗為考量。這個 小老師熟練課程內容,且能被信賴,以及敏銳的感覺他人的需要,所以教 師可以讓同班或高年級普通班學生來協助教師指導特殊學生,教師在過程 必須要對指導者進行指導的訓練,並且適時的評估其成效。

(七)尋求相關支援人員

同儕指導員、支援人員如助理員、父母與義工的參與,將可使小組教 學或個別教學進行得更有效。且家長也能把在學校學到的教法帶回家中實 施,協助特殊學生複習和練習。

(八)提供學生做決策的機會

教師在教學前後,儘可能讓學生參與部分決策,如自己決定如何修正 器材、修改遊戲的方法或選擇自己喜愛的運動,以增加學生的參與感。

(九)提高普通學生對身心障礙的認識

讓一般學生能藉由障礙體驗的活動,更加瞭解身心障礙學生,例如信 任遊戲、輪椅籃球。

教師除了必須配合以上之作法外,Wilson(2003)洪秋慧(2006)更 提到實施融合式體育教學有以下的教學指導方針:

(一)配合學生的個別適性與年齡適性,給於適當的活動。

(二)在教學中給於孩子成功的經驗。

(三)教學前先瞭解其病理狀況,與參與活動的限制。

(四)運用獎勵制度提高學生參與的動機:訂定明確的獎勵制度,並在特 殊學生出現正向行為時適時的獎勵,以建立成功經驗及信心。

(五)透過記錄的方式,讓學生瞭解自己的進步情況,以提高其學習動機。

(六)調整課程內容:配合學生能力修正活動時間與強度,且適時的修改 環境與器材以提升學習興趣。

(七)隨時觀察特殊學生的身體狀況,必要時給於適當的休息。

(八)減少刪除性的遊戲如躲避球,且不要過度強調比賽分數。

(九)提供多種的訊息(聽覺、視覺)示範,且給予足夠時間處理訊息。

(十)避免讓特殊學生處在會分心的環境。

(十一)建立班級正向氣氛:教師教學要有熱忱,引導學生多看別人優點、

包容他人缺點。

(十二)進行合作學習:讓能力較高者協助能力較差的同學,進行合作學 習。

(十三)針對學生特質,使用不同的教學策略及行為改變策略如增強(負 增強、區別性增強)、忽略、懲罰、隔離。

(十四)運用遊戲可以讓學生建立友誼,也容易打成一片,不要一直看重 其特殊情況。

有關於智能障礙學生部分,尚憶薇(2002)提到對智能障礙學生實施 融合式體育教學時需注意的以下教學策略:

(一)減少講解時間、多利用示範:因為智能障礙學生注意力有限,記憶 能力較差,所以教師減少講解時間,並使用淺顯異動的表達語句,

且多一點時間示範動作,以增加其記憶力。

(二)簡化遊戲規則以達樂趣化:讓每一個智能障礙學生可以快樂無憂的 參與,體育教師不宜準備太多的課程內容,最好一至兩項,且多給 於個別指導,並提供充分的時間,讓他們重複練習相同動作。

(三)適時給予鼓勵、增強其自信心:智能障礙學生反映和學習能緩慢,

缺乏自信心,且對於相同技能需要多次的練習,在過程中,教師必 須運用觀察,當其努力嘗試做到教師所訂之標準時,多使用讚美和 鼓勵,例如:好棒、再試一次、做得很好….。鼓勵他們多練習,直 到成功為止。

(四)提供教學評量,協助回饋瞭解:老師針對學生認知情意技能教學評 量的結果,適當的的修正教學目標與內容。

(五)從旁協助活動、尊重參與者:智能障礙兒童有參與活動的權力,不 可以將他們由課程中排除,教師在教學時應該主動協助他,提供他 嘗試運動技巧讓他在嘗試中學習,並應減少其失敗的經驗。透過體 育活動參與養成智能障礙學生自主與獨立的精神。

(六)確認環境安全、避免意外的發生:教師在運動過程中必須選擇適當

的運動器材,避免造成運動傷害。

(七)適時的修正課程:教師可選擇比一般器材大或修改過的器材以符合 智能障礙學生使用的尺寸(如大籃框、小籃球、海綿球…等。)以 增加成功的機率,建立其自信心,並提高參與動機。

融合式教學是否成功,最大的挑戰來自普通教育是否全力配合(闕月 清,2002)。融合式體育課程內容應與一般學生相同,但教師必須針對身 心障礙學生的個別需求調整與修改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林昭璿、才頌潔,

2006)。力求教學活動中做各項修正以適應學生的需要,才能讓身心障礙 孩子不因動作能力發展較遲緩、基本運動能力及體力都較差…等的限制,

而無法參加體育活動。體育老師應儘量讓他們有機會從事身體活動並藉由

而無法參加體育活動。體育老師應儘量讓他們有機會從事身體活動並藉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