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第三節 研究步驟

本研究依據 Lewin 提出之『螺旋循環』(Spiral Circle)的概念,將行 動研究的歷程模式之後,陸續許多學者所提出之各種模式,都脫離不了循 環的方式,其所提出之模式包括了計畫、執行、偵察/探詢事實三大部分

(Noffke & Stevenson,1995),且以循環方式進行,每一個循環包括許多 迴圈,每個迴圈都包含計畫、對資料與適時的探索或偵察及行動。其中由 鄭增財(2006)整理出 Lewin 行動研究的過程包含:

一、 問題的初步概念:由一般的概念,形成問題的初步概念。

二、 釐清問題:蒐集更多資料來檢視這個一般概念。

三、 行動:藉由檢視清楚一般概念後,開始產生達成目標的行動計畫,

並進全力去執行行動計畫。

四、 驗證:如同偵察機一樣,緊隨著地一步驟的執行,精確而客觀的去 偵察新情境,並藉由偵察可瞭解我們的方向是否正確。

五、 反省與修正:再一次循環計畫、執行、真查獲探究事實的步驟,以 評鑑第二階段的執行成果,並準備理想的第三階段步驟或者再修正 方案。

本研究依據 Lewin 所提行動研究方案之流程,修訂成為本研究之行動 研究之步驟,如圖一:

問題

釐清問題

評估 策略

圖一 行動研究步驟

撰寫研究報告

成功

修 正

行動

不成功

一、 研究步驟

依據本研究之研究架構,形成本研究之研究流程與步驟說明如下:

(一) 步驟一∼發現問題

過去代課經驗中,曾碰過許多身心障礙學生,研究者持著『有效、適 性』的理念,所以在教學中會儘量讓其參與融入課程,且在課程後,其中

有兩次身心障礙學生竟然跟我說:『謝謝老師!我今天很快樂,因為我從 沒上過體育課』,當下覺得非常震驚,因此引發個人對適應體育的議題感 到興趣,並於2006年有幸參與黃月嬋教授的『適應體育專業師資課程規劃 案』擔任研究助理的工作,在過程中開始接觸與蒐集適應體育相關文獻、

資料,讓研究這對於適應體育有了初步的概念,並修習『特殊教育專題研 究』與『體育行動研究』課程後,更觸動研究者想瞭解適應體育教學的實 務情形。

在偶然的機會下與本研究之協同教師『王老師』接觸,瞭解王老師對 於這學期班級中有一位智能障礙學生,感到非常的困擾,因為這是王老師 第一次接觸到身心障礙學生,且王老師非常用心的設計了許多策略例如:

『小天使制度、小組活動』,但個案學生他還是經常不願參與體育課程有 時甚至會在上課中到處亂晃,所以造成老師的極大困擾。在瞭解王老師面 對適應體育教學的困難後,研究者大膽跟王老師提出,是否可以讓研究者 下個學期,以協同教師的身份,對天使班級進行融合式體育教學,並以行 動研究的方式,解決適應體育教學現場的相關問題,王老師再三思考後,

初步答應了要求,並也協助取得學校及家長的同意。在過程中,非常感謝 王老師的協助與幫忙,讓研究者可以找到研究的場域,且其也同意讓研究 者於2006年10月16日以後,進入班級進行觀察,以深入瞭解問題情境並釐 清相關之問題,做為正確方案擬定的依據。

(二) 步驟二∼釐清問題

本研究透過文獻資料的蒐集與閱讀,瞭解到我國目前融合式體育教學中 的相關問題,例如:身心障礙學生經常只能在一旁自由活動、教師自認專業 知能不足、相關行政支援不足、學生能力落差太大…等,並藉由現場的實 際觀察資料中也發現個案參與體育課程的情況,釐清個案在體育時經常不

願意參與體育課程,且注意力很難集中,因此經常在上課時發呆或獨自站 在ㄧ旁,有時甚至會跑到其他地方,並藉由與王老師的討論中瞭解個案過 去學習時經常會發生此種情況,雖運用獎勵卡或請同儕協助但是效果仍不 佳,故本研究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讓他願意參與體育課程,進而提高他肢 體活動參與情況。

本研究過程中研究者運用身體基本活動能力檢測表、IEP、研究手札、

教學日誌與教學省思及與王老師、學生訪談資料中釐清研究問題,以作為 融合式體育策略實施的參考依據。

(三)步驟三∼行動計畫

行動研究的計畫是指在研究過程中要採取之行動,林佩璇(2005)對 我國相關行動研究評析後,提出在研擬行動計畫時須注意以下事項:

1. 慎擬計畫:包含課程或教學活動本身、所需資源與運用、時間規劃、

可能參與人員。

2. 計畫應有彈性,且具備高瞻遠矚具象。

3. 事先考慮極可能改變的風險和現實的限制。

4. 行動過程中要不忘初衷。

5. 與文獻及協同研究者進行對話。

依據以上之建議、現場的實際情況與相關文獻的交互討論下,在過程 中經常與王教師及其他研究所同學進行討論,讓本行動方案更具嚴謹、可 行,以下就研究計畫進行描述:

本研究計畫的主要目的在探討教師面對融合式體育教學情境時,運用 融合式體育教學策略改善中度智能障礙學生參與體育課程的情況。分成兩 個方案進行執行:

表十 行動研究方案對照表

二、行動研究內容

問題:S 同學不參與體育

釐清問題 1. 害怕失敗

2. 不喜歡老師很兇

教學策略

1.建立良好關係 2.獎勵策略 3.忽視策略

實施教學

評估 教學日誌、訪 談、研究手札、

參與觀察、文件

成功

方案二

不成功 修

圖二 活動參與方案流程圖

(一)步驟一 問題形成

由觀察記錄及訪談資料中確定個案經常不參與體育課程。

(二)步驟二 釐清問題

經由相關文獻、參與觀察及訪談資料確定其問題主要是個案害怕教師 嚴厲態度以及個案注意力不易集中造成個案不參與體育課程。

(三)步驟三 行動策略

以問題出發,藉由閱讀文獻與相關資料設計出教學策略,以下就策略 進行介紹:

1.建立良好關係

(1)由導師介紹研究者與個案認識。

(2)於下課時間,與個案進行溝通。

(3)瞭解個案的興趣與喜好事物。

(4)讓個案瞭解老師對他的期望與未來作法。

(5)詢問個案意見,並達成共識。

(6)定期的關心,建立互信的關係。

2.運用獎勵策略

(1)建立獎勵策略:

A.能參與活動就蓋上一個(好寶寶)

B.如離開班級活動、跑到別的地方就去除一個(好寶寶)。 C.累積 10 個好寶寶章,可兌換一份神秘禮物。

(2)在課程中進行立即的獎勵,增加參與動機。

(3)在課程後,針對其上課表現給於獎勵,並讓其瞭解自我進步情況。

3.忽視策略

當個案出現與目標行為不相關之行為時,教師運用忽視的方式,

增加其參與行為。

(四)步驟四 實施教學

實施教學,配合計畫時程使用相關策略。

(五)步驟五 評估

運用教學日誌、研究手札、訪談資料、IEP 評估情況,瞭解學生參與體 育課程情況改善情況,如成功使其參與體育課程,即進行第二個方案,如 未能使其參與體育課程,則針對方案的策略進行修改,再次循環。

釐清問題:

發展遲緩

教學策略

1. 簡化課程難度 2. 同儕指導

實施教學

評估

教學日誌、訪 談、研究手札、

參與觀察、IEP

不成功 成功 修

圖三 動作參與方案流程圖

問題:能力跟不上

新的行動方案

(一)步驟一 問題形成

個案在體育課程的肢體動作表現較一般同學差,且由『身體運動能力 檢測表』(附錄二)與教師觀察紀錄資料,更確定其動作能力落後之問題。

(二)步驟二 釐清問題

透過相關文獻及上課的觀察與訪談資料瞭解,個案因為先天的動作發 展遲緩之問題,使其在參與活動時出現能力落後之問題。

(三)步驟三 行動策略

以問題出發,藉由閱讀文獻與相關資料設計出教學策略,以下就策略 進行介紹:

1.簡化課程難度

(1)依據個別畫教育計畫(以下簡稱 IEP,如附錄一)並配合教學目 標與上課流程,進行簡化課程難度。

2.同儕指導

(1)選定有意願與能力的同學。

(2)取得老師、家長許可。

(3)先前訓練。

(4)運用星期三早自習時間訓練。

(5)訓練溝通與指導技巧。

(6)在課堂中進行指導

(7)瞭解執行情況。

(8)教師在必要時提供協助。

(四)步驟四 實施教學

實施教學,配合計畫時程使用相關策略。

(五)步驟五 評估

運用教學日誌、研究手札、訪談資料、觀察記錄及 IEP 評量,瞭解學 生參與體育課程情況,如成功使其動作參與的情況改善即退出實驗情境,

如未能使其動作參與情況改善,則針對方案的策略進行修改,再次此循環。

第四節 研究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