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五節 研究工具

質性研究主要以人作為研究工具,研究者本身即為蒐集與分析資料的主要工 具(鈕文英,2007)。研究者是研究中最重要的研究工具,關於此部分已於前一 節中對筆者學習背景及相關經驗進行說明。本節將說明其他研究工具:訪談大 綱、研究參與同意書、訪談筆記、研究參與者訪談檢核函及質性分析軟體。

一、訪談大綱

本研究參考張雅雯(2006)、王伯頎(2005)之研究設計半結構(semi-structure)

開放性問題作為訪談大綱(附錄一),為避免研究參與者被訪談大綱所限制,喪 失自發的敘說,因此,訪談方向仍依研究參與者當下自發之敘說為主。

二、研究參與同意書

研究參與同意書(附錄二)之設計乃對研究參與者說明研究目的、訪談進行 之方式、保密承諾,且詳細說明倫理考量,以保護研究參與者之權益。

三、訪談筆記

Clandinin 和 Connelly(2000)指出在大部分的敘說探究工作中,現場筆記是一 種最重要的方式,也是最重要的一種現場文本(蔡敏玲、余曉雯譯,2003)。現 場筆記提供機會讓研究者記錄下自己在過程中的想法、訪談之外的所見所聞、及 在分析時可能的相關議題(藍毓仁譯,2008)。筆者於訪談過程中除了錄音外,

亦徵求研究參與者之同意書寫筆記,以記錄訪談過程中的重要內容,包含與研究 參與者接觸時所觀察到的非口語訊息、訪談感受等,作為下一次訪談時之參考。

四、研究參與者訪談檢核函

敘說研究之有效性需交由研究參與者對故事及研究回饋予以檢核,因此在筆 者完成故事文本書寫後,請研究參與者協助檢視故事內容與其生活經驗之符合程 度,並填寫研究參與者訪談檢核函(附錄三),作為檢核研究有效性之指標。

77

五、質性分析軟體

Weitzman 和 Miles(1995)指出,質性研究相關電腦軟體已有二十多種,顯 示電腦與軟體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已成為一種趨勢(引自張奕華、許正妹,

2010)。MAXQDA 10 為 2010 年版本,凡是有文本的質性研究資料,例如:參與 觀察筆記、深度訪談逐字稿、乃至任何數位化的文字資料,都可以使用MAXQDA 10 進行分析(林本炫,2010)。故本研究將使用質性研究資料電腦分析軟體 MAXQDA 10 協助筆者進行資料歸類。

78

第六節 研究架構與歷程 本節說明研究架構與研究進行的歷程。

一、研究架構

本研究之研究架構如下圖 3-6-1 所示:

圖 3-6-1 研究架構圖 與中輟生的相遇

對非行少年生命的好奇

實際接觸非行少年

確定研究主題

選擇合適的研究方法

訂定研究計畫

讀 反

前導性研究

正式研究

(正式訪談、謄寫逐字稿、

資料分析、撰寫研究報告)

79

二、研究歷程

此篇研究的形成,有著其特定的脈絡,一位中輟國三學生開啟了筆者心中的 好奇,並引導筆者思考研究的方向,以下就研究發展的歷程說明如下:

(一)研究開始前

筆者於就讀研究所一年級時,便到附近國中擔任認輔教師,當時即與一位國 三中輟學生有所接觸,開始瞭解虞犯少年的內在世界;在碩一下學期時,於個別 諮商課程撰寫文獻評論報告,即是評論有關中輟預防方案、瀕臨中輟學生改變歷 程、中輟學生特質的相關研究,當時對於《為什麼要上學?三位國中瀕臨中輟生 的改變歷程》這篇研究特別感興趣,文中敘述三位國中生在與他人連結的歷程 裡,不斷地自我思考、覺察和反省自己的作為和處境,進而產生交互影響的持續 改變動力,並持續在他人的督促和鼓勵中嘗試就學,逐漸形成穩定的就學行為(汪 慧敏、鍾思嘉,2008);再加上筆者修習質性研究課程時,閱讀了莊真瑋(2005)

《萌芽中的芙蓉:一位國中生學校生活的敘說》一文,讓筆者深受感動,文中記 錄一位有偏差行為的國中女生,研究者從學校管教、同儕相處及師生相處三方面 瞭解教育在孩子心中的意義,並體會孩子心目中夢想的學校教育。讓筆者感受到 敘說的力量,以及弱勢孩子背後的想法、生命力,這些資料是過去不曾被發現的。

當時筆者心中便在思考:較中輟學生、偏差行為學生更為邊緣的非行少年,他們 的生命又是如何呢?必定也有珍貴之處,是不是能透過什麼樣的研究方法,探尋 這些尚未被聽見的故事。於是,筆者帶著這樣的好奇,投入了與非行少年實際接 觸的實務場域。

(二)文獻閱讀

從網路及圖書館搜尋並閱讀與非行少年相關的國內外文獻,於研究的每個階 段中都持續進行著,以增加自身的背景知識,在過程中不斷累積、修補文獻。

(三)確定研究主題

閱讀與非行少年相關的文獻後,帶著對文獻的想法,以及在實習現場與非行 少年接觸的經驗,形成對研究主題的基本概念,並與指導教授討論,確定研究主

80

題與方向。

(四)選擇合適的研究方法

依據研究動機及研究目的,結合文獻探討,瞭解相關領域的研究成果及其研 究方法,考量筆者心中的疑惑、希望呈現非行少年不同的樣貌,因此決定採用質 性研究深度訪談的方式,並透過敘說分析方法進行研究。

(五)訂定研究計畫

從論文計畫口試與審查後,針對口委給的建議,對研究工具(訪談大綱)進 行修正,並決定正式研究的方向與流程。

(六)前導性研究

筆者在進行正式研究之前,訪問一位十六歲之非行少年,當時他正接受保護 管束。在兩個小時的訪談過程中,受訪者大多抱怨目前的生活,且多為生活事件 的描述,當筆者細問內在的感受與想法時,少年即難以多說什麼,那兩個小時的 時間,筆者大多在聆聽受訪者的生活事件,但卻難以觸及其中的意義與影響,這 位受訪者對於自己目前的生活似乎有著許多不滿,但卻缺乏覺察與想法;然而筆 者的身份並非諮商師,無法在訪談過程中,協助受訪者一步一步更看見自己。帶 者這樣的經驗,筆者與指導教授討論該如何解決前導研究中所遭遇的困境,於 是,我們決定設下了年齡限制,需年滿二十歲,期待年齡所帶來的成長因素,能 使非行少年對自己的生活有更多的覺察,且年滿二十歲後,參與本研究時可不需 簽署家長同意書,除能尊重少年參與之意願,亦能省去倫理議題對研究進行之干 擾;此外,由於接受保護處分的少年,只需每個月定時至法院報到,對其日常生 活影響不大,因此,在受訪者身上較難看見司法處遇、犯罪案件在其身上造成的 影響,故調整研究參與者之條件為「犯最輕本刑為五年以上有期徒刑者」,因犯 行為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之非行少年,多接受刑事處分,隔離式的矯正學校對非行 少年的生活影響較大,亦能使少年對其生活有更多體認,故做此調整。

(七)正式訪談

由於本研究限定研究參與者為犯最輕本刑為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之非行少 年,且目前年齡已滿二十歲,符合此條件之非行少年,目前大多處於刑事處分假

81

釋期間或緩刑,並已投入職場,因此,筆者為不造成參與者之困擾,訪談時間皆 配合參與者定期至法院報到時間進行(一個月一次)。本研究中,三位研究參與 者皆為少年保護官推薦。第一次訪談時,筆者只針對研究參與同意書(附錄二)

進行說明,雖研究參與者大多同意,但筆者第一次皆不進行訪談,僅和參與者約 定正式進行訪談的時間,於一個月後(參與者下次至法院報到的時間)確認研究 參與者之意願,才開始進行訪談。

筆者與第一位研究參與者 Fighter 的訪談共進行五次,每次約一個小時到一 個半小時。為不受前一位研究參與者之干擾,筆者於研究進行時,皆先將目前進 行訪談之研究參與者資料整理完畢後,才開始邀請下一位非行少年。而第二位研 究參與者偉偉,則進行四次訪談,每次訪談時間亦為一個小時到一個半小時。筆 者原先並未預設研究參與者之數量,且看資料飽和程度,再決定訪談幾位少年;

但研究進行至此,由於 Fighter 和偉偉的背景懸殊,筆者覺得所呈現之文本資料 似乎不夠完整,故決定再邀請第三位受訪者,以呈現資料之完整性。筆者請少年 保護官推薦合適的人選時,原訂的第三位受訪者因假釋期間將至,僅剩一次報到 即可結案,故拒絕筆者之邀約;之後,便再由少年保護官之推薦,尋遇第三位研 究參與者阿文,筆者與阿文的訪談共進行四次,每次訪談為一到兩個小時。以上 為筆者與研究參與之少年相遇的過程。

與 Fighter 進行訪談時,由於是第一位研究參與者,故在過程中,筆者較常 與指導教授討論訪談過程,當時我們討論到如何在訪談過程中使研究參與者也能 獲益?除了協助研究參與者回顧生命經驗與獲贈論文外,應該讓他們在過程中能 有更大的收穫,以避免產生被消費的感覺。於是,筆者與指導教授討論後,決定 增加重要他人的訪談資料,由於 Fighter 談到阿嬤(重要他人)的支持,但他們 平時似乎不常聊聊心裡話,因此,筆者期待能透過論文中重要他人訪談資料的呈 現,使非行少年瞭解身邊重要他人的心路歷程與期待;此外,也希望這部分的資 料能夠彌補少年敘說遺漏的部分,並增加研究的價值性,讓參與者也能從中獲 益。Fighter 與偉偉的重要他人皆欣然答應接受訪談,唯阿文的父親拒絕筆者之

與 Fighter 進行訪談時,由於是第一位研究參與者,故在過程中,筆者較常 與指導教授討論訪談過程,當時我們討論到如何在訪談過程中使研究參與者也能 獲益?除了協助研究參與者回顧生命經驗與獲贈論文外,應該讓他們在過程中能 有更大的收穫,以避免產生被消費的感覺。於是,筆者與指導教授討論後,決定 增加重要他人的訪談資料,由於 Fighter 談到阿嬤(重要他人)的支持,但他們 平時似乎不常聊聊心裡話,因此,筆者期待能透過論文中重要他人訪談資料的呈 現,使非行少年瞭解身邊重要他人的心路歷程與期待;此外,也希望這部分的資 料能夠彌補少年敘說遺漏的部分,並增加研究的價值性,讓參與者也能從中獲 益。Fighter 與偉偉的重要他人皆欣然答應接受訪談,唯阿文的父親拒絕筆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