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資料分析方式:敘說分析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資料分析方式:敘說分析

每一個人都有故事。如果你從『社會階級』的角度來看世界,那麼人也許有 高下。

如果你從『故事』的角度來看世界,那麼全世界的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 的。

(引自劉中薇,2010:227)

一、為何選擇敘說分析

敘說是呈現及瞭解經驗的最佳方式(蔡敏玲、余曉雯譯,2003)。敘說研究 是以故事為主要理解和呈現的方法,看重故事脈絡的豐富性和複雜性,以整體而 非抽離或切割的方式來建構個體訴說的經驗,並探究其中的意義(鈕文英,

2007)。敘說分析之目的在於透過探究對象建構關於個人生命故事,從中尋求描 述個人的經驗所蘊含的意義,故事的敘說是理解生命意義不可或缺的要件,參與 者的敘說開啟了另一種進入個人經驗世界的可能性,而研究參與者通常是處於社 會邊緣或受壓迫者(李政賢、廖志恒、林靜如譯,2007)。故敘說分析看重研究 參與者的主體性,以整體的方式來建構參與者所敘說的經驗,並探究故事的意 義,以下就採用敘說分析之理由分別做說明。

(一)主體性之呈現

敘說就是一種自我的再呈現(representations)(王勇智、鄧明宇譯,2003),

是從個人的生命故事來產生經驗,透過參與者對其生活和所經驗過的現實進行口 語描述和故事敘說,以理解研究參與者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生命故事,個人從其 過去與現在的經驗中再現情節,並且以序列的方式來捕捉與組織故事情節中的知 識(吳芝儀譯,2008;張貴傑,2007)。我們就活在自己講的故事和別人講的故 事裡,敘說不只是看世界的方式,人們也透過敘說主動建構世界、定義自我,敘 說能使敘說者發揮其主體性,用故事的形式將詮釋組織起來,使聽者得以分享其 理解的世界(丁興祥等譯,2006)。

Mulvey 和 Phelps(1988)指出,非行少年在接受少年司法體系處遇計畫時,常 會被法律系統貼標籤。非行少年之生命常被「非行」看待,非行事件的標籤牢固

65

的貼在他們身上,使得非行少年之主體性難以發揮,在現今提倡多元主義、相對 主義及主體性的人類社會中,「非行」的標籤已不足以讓我們認識這群青少年,

透過敘說方法的使用能獲得他們獨特而豐富的資料,這些是無法藉由實驗、問卷 或觀察法而得的。從過去、現在、未來生命故事的敘說中希望瞭解「主角是如何 解釋事件的?」因此,十分適合關注於非行少年主體性的研究,敘說的歷程中使 非行少年之生命更完整的被看見,將不僅是記錄參與者的生命故事,敘說也將構 成了知覺經驗、組織記憶、生命片段及目的,建構一個生命的真正事件。

(二)著重經驗、脈絡、事件背後之意義

人類是創造意義的有機體,人類的行動和想像決定了哪些事情會包含於敘說 裡,事件是如何被情節化,以及事件的意義為何,個人是在自我的敘說裡,建構 了過去的經驗和行動,將經驗轉換成敘說的形式、形塑他們的生命;形成敘說的 不只關於過去的行動,同時也包括個人是如何理解這些行動,也就是其背後的意 義(王勇智、鄧明宇譯,2003;吳芝儀譯,2008)。建立生命敘說的歷程是動態 的,發生在變動的社會與個人脈絡之中,不同的事件在脈絡中被賦予不同的意 義,影響著事件被回憶的方式,進而形塑說出來的故事(丁興祥等譯,2006)。

敘說不能脫離文化脈絡而生,雖然敘說的獨特性源自個體的故事,但個體的故事 仍傳遞或反映與個體有關之文化脈絡訊息(黃惠雯、童婉芬、梁文蓁、林兆衛譯,

2003)。而敘說分析的目的是在瞭解參與者在訪談時,在經驗流裡如何賦予條理 及次序,使得他們生命裡的事件和行動變得有意義,研究者不僅得以理解個人身 份認定及其意義系統,亦得以窺見參與者所處文化和社會世界之堂奧(王勇智、

鄧明宇譯,2003;吳芝儀譯,2008)。

非行少年在主流社會中屬於少數族群,長久以來被負面標籤壓迫,鮮少有機 會發聲,敘說讓其主體性被看見,在其生命經驗得以展現的同時,完整之生命故 事亦將建構,並賦予生命事件特殊意義;事件意義的賦予將使非行少年成為獨一 無二的個體,不再被主流權力歸類、標記,其面對生命之力量得以展現。筆者希 望透過故事敘說,理解非行少年之生命脈絡,使少年可統整其生活經驗,建構生 命意義與前行的力量。

二、敘說研究的進行

66

Riessman(1993)指出研究者無法直接進入另一個人的經驗,我們處理的是某 種模糊性質的經驗再現──包括談話、文本、互動和解釋(王勇智、鄧明宇譯,

2003)。因此,敘說研究的重點在於研究者不僅將所聽到的故事、說詞、對話視 作「社會實體(social reality)」,更要把它當作研究參與者「經驗的再次呈現」(鈕 文英,2007)。Riessman(1993)提出一個藉由敘說探討人類經驗的五種層次,包括 關注經驗(attending to experience)、訴說經驗(telling about experience)、轉錄經 驗(transcribe experience)、分析經驗(analyzing experience)和閱讀經驗(reading experience)(王勇智、鄧明宇譯,2003:19-34),詳細討論如下。

(一)關注經驗(attending to experience)

研究參與者從大量的原始經驗中回憶、思考、重組其經驗,選擇了對其有意 義或引起興趣的部分,藉由思考以新的方式主動地建構了真實。在本研究中,筆 者和非行少年一起專注於其生活經驗,找出經驗中的特殊事件或片段,過程中,

研究者提供開放、互動的情境,引導非行少年敘說他有興趣的故事,而非筆者有 興趣的故事。例如:筆者邀請參與者「列出人生階段的大綱」或繪製「生命線」,

請參與者想想如何安排生命線上的每個段落。

(二)訴說經驗(telling about experience)

此階段即個人訴說的展現。在說的過程中,將事件再度呈現給聽者,並在某 個程度上加以條理化,用一種觀點縫補著故事,使敘說者對事情的解釋變得清 晰,但在所擁有的經驗和傳遞的經驗之間有一個無法避免的縫隙,藉由說和聽,

共同產生了一個敘說。在敘說經驗時,會因為聽者不同,使得敘說故事的版本不 同,說的同時,敘說者在創造一個自我(self),呈現其想如何被認識。在本研究 中,筆者運用產生敘事的問題(吳芝儀,2005),例如:「在你的生命中,有沒有 一些很重要的事情,會影響你成為現在的你?」引導非行少年敘說生命故事,並 注意故事的時間性和情境脈絡性,以及事件的關聯性;若少年的敘事無法讓我掌 握時間、情境脈絡及關聯性,則將引導參與者表達,鼓勵他們填補故事中的空白,

並協助其整理矛盾的想法和情感。

(三)轉錄經驗(transcribe experience)

轉錄的過程是不完整的、部分的和具有選擇性的,研究者謄寫參與者的經驗

67

成研究資料時,研究者的價值觀與知覺開始凸顯,研究者需思考何者應被謄寫成 記錄、如何安排及呈現文本,轉錄經驗本身也是研究者詮釋的歷程,這些過程都 會影響到一個讀者將如何理解這個敘說。在本研究中,將非行少年的生命故事錄 音轉錄為逐字稿時,不只注意訴說話語之內容,亦會留意非語言的語氣及聲音表 情,並輔以訪談筆記,作為研究之提醒與反省;過程中,將不斷反思筆者所捕捉 之敘說與刪除之片段,對筆者而言意義為何,以避免因個人興趣導致研究偏頗。

(四)分析經驗(analyzing experience)

此階段研究者仔細地對轉錄文本進行分析。研究者將決定如何將分散的片段 捨棄、切割、節錄、凸顯、安排標題以整合成故事,以何種形式、次序、風格呈 現,將所得的生命片段,創造成一個後設故事(metastory);此時研究者的價值 觀和視框,以及研究目的都會涉入此過程。在本研究中,筆者於分析過程中不斷 提醒自己對於所創造的後設故事進行反省,嘗試從非行少年的觀點和位置理解其 敘說之故事,以不偏離參與者之主觀真實,並將分析後的文本資料交還敘說者檢 核。

(五)閱讀經驗(reading experience)

每個文本都是「多重聲音(plurivocal),開放給多種的閱讀方式和不同的建 構」(Rabinow & Sullivan, 1979/1987,引自王勇智、鄧明宇譯,2003:32)。當報 告完成呈現給讀者時,讀者往往解讀出不同經驗,這些經驗又與其時空背景有 關,常非研究者能預期,因此,研究者在閱讀分析所得的經驗時,必須思考讀者 及其解讀,這是研究者進行敘說分析不可忽略的一環(胡幼慧,2008)。在本研 究中,筆者將分析完成的報告初稿給同儕及參與者閱讀,而後再整合他們的意見 修改成定稿,以避免文本解讀之不同對非行少年造成傷害。

敘說分析五種層次的呈現,看似有步驟的進行敘說研究,但實際研究過程 中,卻是在彼此層次間來回不斷的檢視,而每個層次皆涉及增添和捨去,研究參 與者在關注經驗的同時,即開始從整體經驗選擇部分敘述,這個過程賦予研究參 與者主動選擇的權力。非行少年在主流社會裡常是被解讀者,缺乏主動說明的管 道,因此常處於被曲解或誤會的情況中,背負來自主流的偏見或污名。本研究藉 由敘說研究之進行,讓非行少年得以有發聲的機會,並透過上述五個層次,引導

68

少年將其生命經驗再次呈現,過程中筆者以自我覺察和自我規訓來持續檢視文本 和詮釋,以建構非行少年述說的經驗,並探究其中的意義。

三、敘說的分析方法

Lieblich、Tuval-Mashiach 和 Zilber(1998)將如何閱讀、詮釋、分析敘說資 料,依兩個向度:整體-類別(holistic-categorical)取向、內容-形式(content

-form)取向為主軸,區分為四種分析方法:「整體-內容」、「整體-形式」、「類

-form)取向為主軸,區分為四種分析方法:「整體-內容」、「整體-形式」、「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