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四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為質性研究,研究工具除研究者本身之外,亦包含訪談大綱、課堂紀 錄、教師專業發展規準、學習單、教學札記、其他文件資料等,茲分別說明如下:

一、 研究者知識背景及經歷

研究者畢業於國立臺東大學語文教育學系,歷經四年的師範體系培育,同時 也是一位於臺東生活近 30 年的在地卑南族人。研究者從小在部落長大,求學時面 對城鄉差距備感艱辛,也立志成為一位老師,未來能到偏鄉教育盡一份心力。為 了培養自己具備教師專業能力,在大四時受到師長的肯定與推薦,通過校內海外 華語實習教學甄選,成為校內第一屆暑期赴韓國釜山的實習華語教師。為期一個 月的集訓期間,從教材選定、課程規劃、教案撰寫、教具設計到教學演示,這些 原本分門別類於不同修習學分課程中的教師專業能力,卻讓研究者得以將過去三 年所修習的教師專業知能經過統整而學以致用。

23

回國後,研究者意識到教學經驗的累積將有助於未來進入第一線的教學現場,

因此積極通過面試及審查進入私立補習班擔任國中小作文教師及永齡基金會的國 中攜手課輔教師,這一年的工讀生涯不僅讓我能在作文教學與補救教學中獲得豐 富的教學經驗,更讓我了解不同階段及地區的孩子在學習上的差異性與需求點。

畢業後在實習及代理期間,研究者透過多次教案設計甄選活動強化課程設計能力,

曾在家庭教育、能源教育、自然與生活科技等領域獲得獎項。研究者來到樟原國 小服務近 3 年,期間擔任教務組長及代理總務主任職務,對在地人文環境與社區 資源有一定程度的瞭解,也透過撰寫特色學校課程「樟原佳油讚」開啟了走入社 區認識在地苦茶油產業的認知。

研究者於 104 年開始走入社區踏查,曾 2 度帶領校內師生參訪南溪社區榨苦 茶油與解說活動,也因業務上接觸南溪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高連妹女士,能夠對 南溪社區在發展苦茶油產業的歷程及在地人文變遷有更進一步的瞭解。期間,研 究者多次參加縣內舉辦的特色學校相關研習,看見來自各縣市分享發展不同在地 特色,包含產業、人文、自然等成功的歷程,也從國民中小學特色學校資訊網、

天下雜誌、未來少年等刊物去搜尋有關在地特色產業成功整合為學校特色課程的 案例,作為本研究中具珍貴參考價值的資料。研究者將自我多方面的增能作為奠 基,再經由前任校長的指導與帶領,首先在撰擬特色課程中以季節為橫軸,年段 為縱軸去結合苦茶油課程,也讓各年段及任教各領域科目的教師共同思考要如何 將「苦茶油」融入課程並進行教案設計,最後由研究者彙整及完成計畫之撰寫。

因此,研究者具備本研究中之行動研究的專業知能,將能透過探究與修正達到解 決問題之目的。

二、 訪談大綱

此訪談大綱用於教學後,分別對研究對象進行一次訪談,以瞭解學生在苦茶 油主題課程實施後之學習成效。本研究以教育部(2001)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之環 境教育重大議題所列之五大面向作為本問卷之基礎,分別為「環境覺知與敏感度」、

「環境概念知識」、環境價值觀與態度」、「環境行動技能、「環境行動經驗」。每個

24

25

26

三、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規準

研究者利用 105 年所修訂的「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規準」(如 附錄十)作為教師專業能力之檢核工具,規準共計 3 個層面,本研究中僅利用「A 層面課程設計與教學」及「B 層面班級經營與輔導」作為檢核要點。研究者經由自 評結果,瞭解自身教學不足之處,並作為往後改進與增能的方向

四、 課堂紀錄

本研究的教學過程皆以手機錄音,於每次教學後由研究者聆聽錄音檔,將教 學過程轉錄為逐字稿,此即為「課堂紀錄」(見附錄九)。「課堂紀錄」內容為教學 現場師生所進行的對話,可作為教學歷程分析的依據,用以了解學生於課程教學 過程中思考邏輯與口語表達能力,並檢視教學的優缺點,成為研究者撰寫家學札 記的重要參考資料。

五、 教學札記

研究者於苦茶油主題課程教學歷程中,記錄自身的教學活動流程、教材使用 情形與學生的學習情形,並將省思與成長紀錄於教學札記。於每個教學單元課程 結束後,將上課中所遇的教學困境、解決方式、學生特殊表現等,經由教學札記 的撰寫,隨時記錄研究過程中的情形,作為後續資料分析及改進教學的參考依據。

六、 學習單

研究依據單元的教學目標設計與教學活動相關的學習單(如附錄六),共計 4 份,於課程實施後由學生完成,用來瞭解學生的學習成效,以及對該課程的學習 心得與收穫,可作為研究者課程修正的參考。

七、 其他文件蒐集

研究者收集研究過程中相關的文件資料,包含教學活動設計、評量表、學生 學習札記、學生作品、活動照片等,作為檢驗研究結果的依據。

27

第五節 資料的蒐集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