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教育研究碩士班 碩士論文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教育研究碩士班 碩士論文"

Copied!
15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教育研究碩士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鄭承昌 博士

以地方產業苦茶油為主題融入綜合活動 課程之行動研究─以國小高年級為例

研究生:楊雅婷 撰

中華民國一 0 六年六月

(2)
(3)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教育研究碩士班

碩士論文

以地方產業苦茶油為主題融入綜合活動 課程之行動研究─以國小高年級為例

研究生:楊雅婷 撰 指導教授:鄭承昌 博士

中華民國一 0 六年六月

(4)
(5)
(6)

謝 誌

兩年的研究生涯即將畫下句點,而我的人生也開啟了新的篇章。

感謝一路走來在我身旁扶持相伴的家人、朋友及師長,成為我最堅強 的後盾,可以勇敢張開羽翼飛翔,得以築夢踏實、成尌自我。

從種下這篇論文的種子到能夠萌芽要感謝我的「師父」─林克銘 校長,在大學教育實習課上的緣分延續到成為一起為偏鄉教育努力的 夥伴,謝謝您帶領著我學習如何成為一位能給予學生「更能力的愛」

的教師。因為您的啟發,我開始走入社區,看見這逐漸在沒落的在地 苦茶油產業,以及那群守著家園,一路走來始終如一默默在奮鬥的農 民。期盼這棵代表希望的樹苗,更朝一日將茁壯、開枝散葉。

相逢必是更緣,感謝這兩年在我每週公假進修時協助我課務、業 務及加油打氣的樟原行政夥伴們。在我奔波於工作、學業、家庭時,

妳們一句簡單的叮嚀─小心開車、吃飯了沒、早點休息,都是支持我 的力量。不擅表達情感的我,要在這裡告訴妳們:謝謝,我愛妳們!

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我想,最大的感謝莫過於我的指導教 授─鄭承昌教授。巧妙的緣分下成為您的學生,一個對研究方向摸不 著頭緒、走不出死胡同的學生,尌這樣跌跌撞撞,在您耐心、細心的 指導下找到出口。每週的討論都成為我的期待,您跟師母尌如同家人 般,總是不忘關心我們身體健康、家庭生活,還會叮嚀與鼓勵著我們。

同門的學姊湘雲、柔瑜,感謝妳們陪著我一路抵達終點,更妳們真好!

最後的感謝是使我能夠完成這篇論文的支柱─家人。謝謝媽媽從 我的寶貝女兒品華一出生,尌幫我帶在身邊照顧,深怕我因想念、擔 心而耽誤學業、工作,讓我回到家尌能看見那忘卻疲倦的臉龐。平時 您常常要容忍我因壓力大而口氣差的壞脾氣,卻每每在我回家時準備 豐盛的佳餚幫我補身子。在最後衝刺階段,感謝遠在山的另一頭的公 公、婆婆與給我最大肩膀的先生,因為更你們接手照顧女兒,讓我能 無後顧之憂的把每件事情完成。謝謝我的家人們,辛苦了!

太多的感謝無法在這說完,但點滴在心,感恩更你/妳!

雅婷 謹致

106.6

(7)

i

以地方產業苦茶油為主題融入綜合活動 課程之行動研究─以國小高年級為例

作者:楊雅婷

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系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藉由以「地方產業苦茶油」為主題融入高年級綜合活 動領域的課程設計與實施教學中,探討學童在「認知、技能與關懷」

及「相關學科領域知能整合」方面的學習成效,並於課程實施後分析 困境及其解決方式。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以臺東縣長濱鄉樟原國小 六年級學生 7 人為研究對象,並由研究者自行設計主題式課程,分為 5 個單元、17 個教學活動。本研究利用經專家效度修正之訪談大綱,

於教學後對研究對象進行訪談,並利用課堂紀錄、訪談紀錄、學習單、

教學札記與檢核表等資料的蒐集來進行結果分析與討論。研究結果如 下:

主題課程實施困境與解決方式:(1)以整合社區資源解決在地苦茶 油產業相關素材蒐集不易之困境;(2)以適時調整教材內容與教學進度 解決教學時間不足之困境;(3)以爭取經費補助解決經費不足之困境;

(4)以 3C 科技產品解決學習動機無法持續之困境。

主題課程實施後,學生之學習成效:(1)苦茶油主題課程有效整合 相關學科領域知能,讓學生獲得自信與成就;(2)透過苦茶油主題課程 學習,能提升學童對在地苦茶油產業的認知與技能,進而能達到愛鄉 愛家的情意關懷;(3)透過苦茶油主題課程,有效結合學生生活經驗。

教師之專業成長: (1)精進自我對苦茶油產業的認知; (2)增進 教案設計與有效教學的能力。

關鍵字:地方產業、苦茶油、主題式教學、行動研究

(8)

ii

A comprehensive course on the theme of local industry of camellia oil based on

action research-Sampled from senior students in elementary school

Ya-Ting Yang

Abstract

In this study, we designed a curriculum and practical teaching in the field of comprehensive activities with the theme of "local industry of camellia oil", and further analyzed students' awareness of "knowledge, skills and care" and "knowledge integration in related disciplines". And then learning results and analysis of difficulties are discussed.A total of 7 students at the 6th grade in Zhangyuan elementary school of Taitung city was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Five courses and seventeen teaching activities were designed using the method of action research.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se an expert validity for revising the interview outline. The data such as classroom record, interview record, study sheet, teaching notes and checklist for further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in this study, were employed.

Result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he purpose of integrating community resources is to solve the difficulties of collecting material related to the local industry of camellia oil.(2)The contents of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eaching progress were timely adjusted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lack of teaching time.(3)Looking for more funding to solve the plight of the shortage of funds encountered.(4) Usage of 3C technology products is to enhance the desire of students on learning.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heme of the course, students' learning outcomes are: (1) relevant disciplines in the field of skills are effectively integrated so that students get more self-confidence and sense of accomplishment. (2) To enhance the school students’ awareness and skills in the local industry of camellia oil, and to encourage students for letting them know about more their hometown culture. (3) To effectively enhance students' life experience.

Teachers' professional promotions: (1) Better understand the camellia oil in local industry. (2) To enhance the curriculum in the course activities and practical teaching.

Keywords:local industry、camellia oil、theme-based teaching、action research

(9)

iii

目 錄

摘要………i

Abstract………ii

目次………iii

表次………vi

圖次………v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和問題 ... 3

第三節 名詞解釋 ...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6

第一節 苦茶油產業歷程與創新 ... 6

第二節 實施主題式教學融入綜合活動領域之探究 ... 8

第三節 學校整合社區資源案例之探究 ... 11

第四節 小結 ... 15

第三章 研究設計 ... 16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 16

第二節 研究方法 ... 21

第三節 研究對象及場域 ... 21

(10)

iv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22

第五節 資料的蒐集與分析 ... 27

第六節 研究的信度與效度 ... 2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31

第一節 第一階段主題課程─基礎認知 ... 31

第二節 第二階段主題課程─行動技能 ... 49

第三節 第三階段主題課程─情意關懷 ... 72

第四節 教學之總檢核 ... 8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89

第一節 結論 ... 89

第二節 建議 ... 92

參考文獻………95

中文部分...95

英文部分...97

附錄………99

附錄一 第一單元教案...99

附錄二 第二單元教案...104

附錄三 第三單元教案...112

附錄四 第四單元教案...120

附錄五 第五單元教案...122

附錄六 學習單...130

附錄七 專家效度問卷─修正前...134

附錄八 專家效度問卷─修正後...136

(11)

v

附錄九 課堂紀錄示例...137 附錄十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指標...139

(12)

vi

表次

表 1-1 台東縣長濱鄉 2006-2016 年出生人數統計圖表 ... 2

表 3-1 訪談大綱之專家效度前後修正意見表 ... 24

表 3-2 主題課程設計之五大主題單元表 ... 27

表 3-3 資料編碼意義表 ... 29

表 3-4 專家學者資歷表 ... 30

表 4-1 第一階段教學單元及教學內容表 ... 34

表 4-2 第二階段教學單元及教學內容表 ... 52

表 4-3 第三階段教學單元及教學內容表 ... 74

表 4- 4 學習單元評量結果 ... 84

表 4- 5 學習成效總檢核表 ... 86

(13)

vii

圖次

圖 3-1 研究架構圖 ... 17

圖 3-2 研究流程圖 ... 18

圖 4-1 第一階段課程架構圖 ... 33

圖 4-2 南溪社區葉湧先生的苦茶園地理位置示意圖 ... 44

圖 4-3 第二階段課程架構圖 ... 51

圖 4-4 心智圖教學之課堂照片 ... 59

圖 4-5 苦茶油手作課程原物料 ... 63

圖 4-6 香草工坊茶花籽油(苦茶油)內容量/添加物標準線圖 ... 68

圖 4-7 第三階段主題課程課程架構圖 ... 73

(14)

1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的目的在以臺東縣長濱鄉的樟原國小為例,用行動研究方式探討在地 產業苦茶油主題課程實施於高年級之成效。本章共分成五節,針對本行動研究的 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與問題、重要名詞解釋以及研究的範圍與限制進行論 述與說明。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一、 研究背景

研究者本身為在地人,任教於臺東縣東海岸極北端的特偏小學─樟原國小,

學校距離市中心車程約 1.5 小時,鄰近花蓮縣。目前學校班級數 6 班,幼兒園 1 班,

教職員及學生人數約 50 餘人,學生主要來源為樟原社區及裁併南溪分校之南溪社 區。學生族群多元,以海岸阿美族為主,亦有布農族、噶瑪蘭族、閩、客、漢人 及新住民,為原住民重點學校。社區居民大多從事農耕、近海漁業或打零工,近 年來因就業機會少導致社區人口外流嚴重,隔代教養、單親、寄親家庭情形普遍,

家鄉的在地產業─苦茶油、樟腦油、香茅油等日益沒落。根據臺東縣縣政統計資 訊網資料彙整,長濱鄉 2006 年至 2016 年的出生人數統計圖表(表 1-1)顯示,長濱 鄉近十年來出生人數大幅下降,亦跟隨全國少子化之趨勢。然而,生育力下降伴 隨而來學校面臨招生不足的問題。但是學生來源是固定的,唯有學校發展出足以 吸引家長與學生到校就讀的誘因,否則裁併校或廢校的危機仍會發生(張進成,

2012)。因此可將學校現有的人力、設備、環境和社區資源等做有效的整合,同時 結合學生生活經驗與在地產業,發展特有的主題課程(林進山,2011)。

(15)

2

表 1- 1 臺東縣長濱鄉 2006-2016 年出生人數統計圖表

資料來源:臺東縣政府縣政統計資訊網

二、 研究動機

在十二年國教政策中,每所學校要有自己的特色,兼顧學生的需求,發展多 元適性。在現今少子化與家長教育選擇權高漲的現況下,臺灣東部地區學校不但 在資源與經費上取得不易,偏遠小學更面臨招生不足面臨裁併校之危機,為求生 存,學校發展特色學校已成趨勢。2015 年,由研究者與校長開始探討本校特色課 程方向,參加教育部「105 年活化校園空間與發展特色學校計畫甄選」,也從中成 為本研究之首要動機之一。

近年來臺灣遭逢食安問題與毒油風暴,市面上的「調和油品」逐一下架,民 眾人心惶惶。此時,臺灣早期所使用的花生油、大豆沙拉油、苦茶油等植物油成 為爭相搶購的商品。研究者經由學校同仁輾轉得知本校所在樟原社區及鄰近南溪 社區自早期便有苦茶油產業,長濱鄉農會更是大力推廣,但發現本校學生對於家 鄉產業大多一知半解,且缺乏在地認同,面對家鄉人口外流與產業沒落並未有危 機意識。因此,便開啟了「苦茶油」這條研究道路,經研究者與同仁的討論與規 劃,逐漸建立出苦茶油主題課程的架構藍圖。

0 20 40 60 80 100

(人) 120

(16)

3

彭漣漪、張德齡(2016)指出教育部長潘文忠受訪時表示:「跨領域的主題統 整學習機會,能夠將原來分科所學分離破碎的知識及技能有更好的體驗與運用。」

研究者也發現本研究中之班級學生學習成就落差甚大,成因來自於家庭功能低落、

文化刺激不足等,導致常有在課堂學習上興致缺缺,老師教學力不從心的狀況。

教育領先的國家芬蘭,其學者亦認為,學校教育的重點,應該提供學生面對未來 世界的需求,不是一味重視成績。而在主題式學習的重要內涵中,「團隊合作」

不僅是孩子最重要的學習,也是教育想培養的能力之一(彭漣漪、張德齡,2016)。

因此,研究者盼能將在地苦茶油產業規劃為主題課程,讓學生整合相關學科知能 運用於課堂中主動學習,以提升對在地苦茶油產業的認知、關懷與認同。

第二節 研究目的和問題

依據上述的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擬於所任教之樟原國小學進行高年級的 苦茶油主題課程行動研究,研究者自行設計主題教案融入綜合領域,以樟原國小 六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實施教學。

一、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提升學生對於地方產業苦茶油的認知、情意與關懷,並能整合過 去所學相關領域知能。其具體目的敘述如下:

1. 探討在地苦茶油主題課程融入綜合活動領域實施於高年級,學生整合相關學 科領域知能,提升對地方苦茶油產業的認知、技能與關懷之成效。

2. 探討在地苦茶油主題課程融入綜合活動領域實施於高年級的教學困境與因應 策略。

3. 探討研究者於在地苦茶油主題課程實施後之省思與成長。

二、 研究問題

基於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待答問題如下:

(17)

4

1. 以在地苦茶油主題課程融入綜合活動領域實施於高年級,學生整合相關學科 領域知能,提升對地方苦茶油產業的認知、技能與關懷的學習成效為何?

2. 在地苦茶油主題課程融入綜合活動領域實施於高年級的教學困境與因應策略 為何?

3. 研究者於在地苦茶油主題課程實施後之省思與成長為何?。

第三節 名詞解釋

為使本研究使用名詞意義明確,亦將關鍵名詞解釋如下:

一、 地方產業─苦茶油

苦茶油的食用歷史自古以來,已有 2000 多年的歷史,臺灣稱苦茶油或茶油,

日本稱為椿油、韓國稱為石榴花油、中國稱為山茶油或野茶油、香港及歐美則稱 茶花籽油(黃捷纓,2015)。而本研究中的苦茶油專指臺東縣長濱鄉地區之在地產 業,於 1990 年間,長濱地區從南投縣引進了苦茶籽樹苗,開始在南溪、竹湖、寧 埔及城仔埔等村落山區試種,四年過後始有苦茶籽收成(林建成,民 93)。

二、 主題式教學

杜威認為,課程目的不應該是預先規定的,而應該是教育經驗的結果,課程 的目的就是促進學生的生長。施良方(1997)也提到「教育即生活」,教育應就學 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在課程規劃上提出統整性的全人教育。讓學生可以在舊經驗 的回顧與修正下達到學習成效(林麗玉,民 103)。本研究中所指主題式教學是以

「苦茶油」為發展主軸融入綜合活動領域課程單元,將語文、社會、自然、藝文 領域及環境教育、食農教育、資訊教育、家政教育等議題做主題性統整。

陳明鎮(2002)指出 Post, et al.(1997)所提出的主題式教學六項原則如下:

1. 關聯性:主題式教學設計的目的在讓學生構設一個自我合適且有效的學

(18)

5

習環境,因此不僅要考量學生的特質與興趣,時間的安排及學習資源都 須以學生為主體。

2. 時間性:主題式教學強調學習時間的彈性化,能讓學生針對某一主題或 觀念進行深度的探討,而學習的內容可能未於既有規劃的課程內容中。

3. 資源的累積:主題式教學通常探討開放性問題。因此,學習的資料蒐集 來源是多元且日新月異。

4. 關係性:主題式教學相當重視知識間的關聯統整。

5. 計畫性:主題式教學重前置規畫,師生必須共同就主題的訂定、容易取 得的資源、報告內容與結構等做系統性地討論與計畫。

6. 合作學習:主題式教學將傳統的學習競爭轉變為合作學習,潛在課程是 為讓學生適應未來的社會中必須學習與他人作有效溝通。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 研究範圍

本行動研究以研究者所任教的樟原國小為主要的研究場域。研究對象為研究 者自身與該校六年級學生 7 位學生。

二、 研究限制

本研究選取一所特偏小學,不同的研究場域之間結果可能具有其差異性,故 研究結果無法做廣泛性的推論。因研究者的時間影響,僅能就該年度進行苦茶油 主題課程,研究自身與學生於發展課程成效之間的關係,無法將縣市政府教育政 策部分相關因素納入本研究中,此為本研究的研究限制。

(19)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依序蒐集與本研究相關之文獻,並逐一分析及探討,共分成三節:

第一節 苦茶油產業歷程與創新 一、 國內苦茶油產業的興起與沒落

根據古書記載,苦茶油相傳距今已有 2 千多年歷史,過去是皇室指定的貢品,

唐宋時已開始廣為人知,於明清時期更為盛行(黃捷纓,2015)。油茶類植物盛產 於東亞地區,大部分原生地在長江流域以南山地丘陵,而野生茶籽油自古至今是 中國人重要的油品來源(黃裕星、陳右人、王仕賢,2013)。日治時期明治 43 年 1 月的台灣日報中一則報導言「本島人皆莫不用茶油資梳髮,而該貨悉數由對岸輸 入,為數甚多。」從資料中可得知在當時,臺灣的苦茶油消費是以中國進口為大 宗(沈岱樺,2016)。

1946 年前後期臺灣興起一股榨苦茶油的風潮,臺灣北部、中南部及東部山區 大量種植油茶樹,一改原先作為造林樹種的種植目的。但早期榨油設備簡易,多 為人工翻炒、擠壓,榨出的初油在食用上有苦味且雜質多,這便是早期稱苦茶油 的由來(黃捷纓,2015)。民國 43 年,國內台糖公司自美國引進當時最新的提油 觀念、技術與整套設備,為國內製造黃油的開端。在國內苦茶油的研究與推廣部 分,最初由林業試驗所負責,直到民國 90 年代開始進行苦茶油產業相關研究,使 產業的發展逐日備受重視(黃裕星、陳右人、王仕賢,2013)。

國內的苦茶油產業發展中,苦茶樹與其他作物相較之下,維護管理的成本較 低,是種植的一項誘因,全台屬區域型的零星栽種,在淺山郊區容易看到其蹤跡

(吳家禎、陳芬蕙、何政坤、許俊凱,2014)。臺東縣於 1998 年一期作,以長濱 鄉佔最大多數,多於樟原村鄰近的南溪社區山坡地種植,其餘在關山、池上、延 平、達仁、海端等鄉鎮也分別有部分種植。長濱鄉農會亦設有苦茶油加工廠,每 年 11 月份農民們將採收的苦茶油籽送到加工廠代工壓榨製苦茶油,然後上市販售

(20)

7

(林建成,93)。民國 70 年代,林班地鼓勵農民在檳榔樹下間作苦茶樹,可兼收 造林之效,居民葉湧其父親是最早栽種者之一,為南溪地區代表性作物。(葉志杰、

楊貴三、莊天賜、洪健榮、章俊博、莊哲權、郭一平,2015)隨著進口油品大量 入臺,國內苦茶油產業面臨各地區無適當品種可供種植的問題,導致油籽產量低、

榨油品質不穩定、再加上栽培管理技術不佳、以及經營管理等問題,影響農民的 種植意願而阻礙發展。許多農民將山坡地改種果樹及其他作物,苦茶樹的栽種面 積亦逐年遽減(張問吳,2014)。

二、 國內苦茶油產業的政策推動與現況

臺灣目前苦茶樹以新北市、嘉義縣、南投縣及花蓮縣等縣市為主要栽培地區。

山坡地大多以栽種檳榔樹為主,苦茶樹相較之下較能達到水土保持之功能,因此 政府積極鼓勵農民栽種苦茶樹,除可發展特色產業,亦可提供國內健康安全的食 用油(張問吳,2014)。此外,為提高國產油品自給率與保障國人食用油安全,農 糧署透過休耕地活化政策,鼓勵農民種植苦茶樹、胡麻等作物(黃捷纓,2015)。

活化農地的計畫中,種植苦茶樹以新植為限,油茶每公頃種植 800 株以上即給予 補貼(張問吳,2014)。農糧署亦安排輔導農民與加工廠契作生產,推動檳榔廢園 轉作政策,規劃 103 年 106 年廢除 4800 公頃檳榔園(黃捷纓,2015)。持續取締 國有林班地及保安林地、山坡地林業用地及國土保安用地違法(規)種植檳榔(張問 吳,2014)。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也為輔導生產安全優質之食用植物油品,成立油茶 研究團隊,發展國產特色苦茶油(黃捷纓,2015)。

國內農地因為配合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調適,實施近 28 年的休耕制度,休耕活 化政策於 2013 年開始上路,目前僅苗栗縣將油茶列入休耕地活化的地區特產作物

(黃裕星、陳右人、王仕賢,2013)。中國時報(2016,4 月 28 日)曾指出農糧署 所推動的檳榔廢園轉作苦茶樹政策,古坑鄉是雲林縣唯一符合資格,但 2 年多來 乏人問津,原因在於檳榔農普遍認為廢園要花費高,苦茶籽採收成本高,銷路不 明確,無長久效益。

(21)

8

三、 國內苦茶油產業的創新與未來

目前國內的苦茶籽的產量依然供不應求,大約 90%以上的苦茶籽都需要仰賴 進口,多來自中國大陸(吳家禎、陳芬蕙、許俊凱, 2015)。由於國內種植苦茶 樹的成本高,過去幾年許多苦茶園陸續荒廢、雜草蔓延,令許多農民不捨。亦隨 著園藝景觀設計的商業契機發展,不少的園藝家及茶花愛好者,開始收購將廢棄 的苦茶樹透過山茶花嫁接的方式栽培茶花,為苦茶樹帶來新的經濟生命力(黃捷 纓,2015)。此外,近年來爆發毒油品事件,苦茶油又重新受到關注,目前聯合國 世界糧農組織已將其列為健康高級食用植物油。營養價值極高的苦茶油除了食用 之外,國內研究團隊發現在美妝品、醫藥、化工等產業發展上,未來將有良好的 應用前景(黃裕星、陳右人、王仕賢,2013)。從環境教育議題來進行探討,近 年來地球資源面臨日益耗竭的問題,人類索求無度的開墾山坡地、濫砍樹林,逐 漸遭受大自然無情的反撲。而苦茶樹除了擁有高經濟價值與對人體健康有極大效 益外,也是水土保持不可或缺的原生植物種。若能將在地苦茶油產業持續推廣,

鼓勵農民永續經營,擴展苦茶樹的栽種面積,對環境生態將是一大幫助。

第二節 實施主題式教學融入綜合活動領域之探究

洪蘭(2016,6 月,P12)提到知識如果具有意義,相對地就不容易流失。而 在大腦與學習的連接研究中,發現主動學習能夠激發神經元的活化與其之間的連 接,而活化的範圍越廣,孩子的學習越能觸類旁通。許耀雲(2016)指出去年教育 先進的國家芬蘭當局宣布將在 2020 年前,以主題式教學取代分科教學,用整合教 育取代獨立學科,而教學者必須互相合作、共同進行教學。研究者根據國家教育 研究院(2013)中教育部最新修正之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彙整,綜合活 動領域課程的總目標即是培養學生具備生活實踐的能力,從中發展成四大主題軸,

分別為自我發展、生活經營、社會參與及保護自我與環境。本節蒐集了 7 篇教學 者以主題課程教學,實施於國小階段綜合活動領域的研究,以下分別從研究對象、

實施方式、實施困境、學生學習成效及教師省思進行分析。

(22)

9

一、 研究對象

主題式教學融入綜合活動領域的研究中,研究對象包含國小低年級者(朱亞 俐,2010;張乃方,2013)、中年級者(陳俊宏,2012)、高年級者(莊展榮,2007;

周純綺,2009;葉俊緯,2011;張容蘋,2015)。從研究中顯示,研究對象無論於 任何年段皆可運用不同的主題課程融入綜合活動領域實施教學。研究者任教於國 小,期望透過本研究了解主題課程如何融入國小課程實施,因此以國小高年級為 主要研究對象。

二、 實施方式

主題式教學融入綜合活動領域的研究方式中,以個案研究法(莊展榮,2007;

張容蘋,2015)、行動研究法(周純綺,2009;朱亞俐,2010;葉俊緯,2011;張 乃方,2013;)為主。在實施方式方面,課程多以教學者自編課程為主,從中亦 有配合該校學校本位課程進行編撰及配合教科書單元融入者。從研究中可發現在 主題式教學融入綜合活動領域部分,教師在教材編撰與選擇的自主性較高。莊展 榮(2007)中的主題課程規劃為 5 大單元,14 個教學活動,但實際實施為 6 個教 學活動。以遊戲導入學習,善用多媒體引發動機,以活動取代過去教師講述,多 以討論與發表、體驗式學對話教學、省思為主要教學策略。周純綺(2009)中的 主題課程規劃為 3 大單元,13 個教學活動。以讀者劇場、體驗活動、戲劇編排與 演出為主要教學策略。朱亞俐(2010)中的主題課程規劃為 3 大主題,13 個教學 活動。課程中秉持「一分活動、三分討論與分享」的教學理念,以繪本教學、動 畫欣賞、體驗活動、創作與鑑賞、角色扮演、價值澄清及討論與分享、發表為主 要教學策略。葉俊緯(2011)中的主題課程規劃為 15 個主題,以影片欣賞、討論 與分享、活動課程為主要教學策略。陳俊宏(2012)中的主題課程規劃為 3 大主 軸,12 個教學活動。以繪本教學、回饋與分享、體驗活動、團隊遊戲為主要教學 策略。張乃方(2013)中的主題課程規劃為 2 個大單元,6 個教學活動,以校園踏 查、討論與分享、學習單、實作練習、小組活動為主要教學策略。張容蘋(2015)

中的主題課程規劃為 4 大主題,6 個教學活動。以實作練習結合資訊科技能力、討

(23)

10

論與分享、結合社區踏查與採訪為主要教學策略。本研究中主要以行動研究為主,

主題課程規劃為 5 大單元 17 個教學活動,主要以小組合作學習、實作練習、口語 表達、學習單、討論與分享回饋、社區踏查、繪本教學為主要學習策略。

三、 實施困境

主題式教學融入綜合活動領域的研究過程中,實施困境主要為:(一)教學時間 掌控不佳;(二)教師專業之能不足;(三)課程編撰中未考量學生能力及興趣(莊展 榮,2007;周純綺,2009;朱亞俐,2010;葉俊緯,2011;陳俊宏,2012;張乃 方,2013;張容蘋,2015)。其次,莊展榮(2007)指出教學者多為科任教師,對 學生能力的掌握度遠不及該班導師,且亦與導師產生教學理念與課程時間配置上 的問題。課程實施過程大多以體驗與活動進行,需有學生安全性、辦理活動經費 需求、行政支持等多項層面考量與協助,但這些往往是難以突破的困境(莊展榮,

2007;葉俊緯,2011)。綜合以上分析,可得知教師本身是影響課程實施的重要因 素,從教師專業增能、行政與導師端達成共識、社區民眾及家長認同與支持、師 生良好默契等多項建議,亦能作為本研究實施之努力方向。

四、 學生學習成效

從研究中發現,以主題課程融入綜合活動領域有別於以教科書為單一教材、

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方式,改以讓學生親身體驗,由「做中學」來傳遞課程中所要 學習的內涵與素養,提升之學習成效為:(一)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二)同儕間相 處更融洽;(三)凝聚班級意識;(四)察覺與關懷自己周遭的人事物與環境,結合自 我經驗實踐於生活中;(五)發展多元智能,增進思考、表達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莊 展榮,2007;周純綺,2009;朱亞俐,2010;葉俊緯,2011;陳俊宏,2012;張 乃方,2013;張容蘋,2015)。

綜合以上提升之學習成效面向來看,主題教學不但能夠讓學生打破單一學科 學習,更能在跨領域中學習整合能力,進而應用於生活中。在現今社會重視人與 人之合作互助的角度切入,學校如同小型社會,由教師帶領學生不只學習知識,

更懂得如何與人相處與合作。

(24)

11

五、 教師省思

在主題課程融入綜合活動領域的相關文獻中,教學者普遍認為經歷研究後,

透過課程的設計與教學實施,可以看見自己的教學盲點和迷思,並能從行動中反 思與修正,提升自我對於該主題之相關專業知能(周純綺,2009;朱亞俐,2010;

葉俊緯,2011;陳俊宏,2012;張乃方,2013;張容蘋,2015)。近年來各級學校 陸續啟動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機制,張乃方(2013)研究中即藉由該校評鑑機制指 標,作為主題融入綜合活動領域課程之教學研究的評鑑方式,不僅能發揮評鑑功 能,亦能幫助教師專業成長。在文獻中,可發現研究者多為主動性高、具有熱忱、

不安於現狀且勇於創新的教師,於研究過程中不斷自我鍛鍊,以達到自我期盼之 提升個人反思能力、教師專業肯定及突破舊有教學方法與策略。

第三節 學校整合社區資源案例之探究

倘若學校與社區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不但使學生有效提升學習成效,亦可 對老師、家長、學校、社區產生有正面的影響,如此一來,便能有機會突破學童 社經背景對其學習所造成的影響(林俊源,2007;劉貞蘭,2000,P19-21)。而楊 上潔(2016,6 月,P15)提到臺灣孩子的教育學習呈現M型差異,教育資源豐富 的孩子在成績的表現上較資源貧乏地區的孩子來得優異,因此,貧富差距所造成 的學習落差,逐漸成為新時代的問題。開拓文教基金會所編撰之社會資源手冊

(1994)提及社區中無論有形無形物質都是「資源」,端看如何挖掘與運用,社區 資源總分為人/人力、文化特色、地理環境/自然景觀三大範疇。荒野保護協會理事 長賴榮孝表示,教育與生活學習不該只在教室內進行,校園擴及到社區、社教場 域或大自然等都是很好的學習空間(王惠英,2016,5 月)。本章節將透過 7 篇以 小學整合社區資源案例與 5 篇報導案例之相關研究進行探討,分別以有利因素、

阻礙因素及實施結果進行論說。

(25)

12

一、 學校與社區整合之更利因素

(一) 校長扮演積極的領導角色

一所學校能夠辦學成功,「校長」是主要的關鍵人物。經營與管理的辦學理念,

亦決定團隊的向心力與行事態度。在林俊源(2007)研究中提及領導者利用校內 聚會透過對話找出共識,讓團隊能主動參與。領導者以層層分工、適當授權的開 放式關係,讓學校有心參與之同仁得以一展長才。而在莊美玲(2008)研究中指 出校長積極引入外部師資進入校園,帶領團隊實際體驗,增進教師熟稔校本課程 內容專業知能,進而凝聚團隊共識。有共識,也必須有前進的方向。因此,了解 家鄉資源便是一項不可或缺的前置作業。在林俊源(2007)研究中提及校長平日 走入社區熱切的與居民交朋友,且願意放下身段虛心向當地居民請教,學習認識 排灣族民俗植物,並將資源帶入學校團隊共享,研擬校本特色課程。在莊美玲(2008)

研究中,校長亦透過社區實際踏查,發現社區珍貴自然資源,與社區共同努力,

發展社區特色經濟產業。

知其足,知其不足。在學校與社區資源整合的過程中,引進外部資源是必然 的,其中包括人力、物力、財力等。在林俊源(2007)研究中提到領導者藉由申 請教育部計畫,邀請家長與社區頭目一同參與學校建設之改善。另在莊美玲(2008)

研究中則是運用校際合作方式,薦選校內種子學生安排至鄰近國中學習藝能,並 積極申請計畫補助,至鄰近學校進行城鄉交流。

(二) 社區的凝聚力量

社區若能與學校互助合作,便能創造雙贏;反之,若與學校互相牽制,小則 影響雙方融洽之關係,大則影響校務運作(蔡明錡,2006)。因此,學校與社區奠 定良好的關係,將有助於整合社區資源,永續發展。其中,充足的人力資源是很 重要的。在許品婕(2010)研究中提及因當地社區積極的發展社區文化,提供社 區師資作為教學輔助,並由學校教師組織課程發展委員會,進行規劃校本課程。

如此一來,便能雙管齊下。黃承元(2015)研究中則指出社區發展協會常主動聯 繫相關單位辦理活動,給予學生多元展現機會,也成功推廣社區產業文化。

(26)

13

學校整合社區資源中,經費需求是一大問題。然而,除了學校積極地透過計 畫申請或尋求外界捐助外,社區應需共同來努力。在許品婕(2010)研究中說道 社區三大廟宇提供主要經費來源,協助學校社團運作。黃承元(2015)則指出社 區發展協會主動向縣政府申請經費,並提供學校學習場域及相關計畫案,讓學生 走進社區、走進自己的生活環境,認識自己的家鄉產業及文化。

二、 學校與社區整合之阻礙因素

(一) 家長傳統教育觀念

面對要在弱肉強食的大環境中生存,必須不斷的精進與茁壯。每一位家長都 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待,希望下一代能過得更好。尤對偏鄉、弱勢家庭而 言,希望兒女都能出人頭地,而非社會階級再製,走過自己的甘苦路。因此,研 究者從文獻中發現,家長傳統的教育觀念仍以學科成績為要(游秀蘭,2005;莊 美玲,2008)。其中,在莊美玲(2008)提到,家長認為學校是讀書的地方,不需要 其他活動,因而也不支持教學以外的活動。許品婕(2010)亦提及學生常須請假 參加校外展演活動,影響班級教學與學習進度,家長為擔心孩子學習權益,對學 校發出強烈的反對聲浪。

(二) 經費籌措不易

學校經費有限,要運用於教學及行政業務、維護校園外,去發展特色課程與 社區文化,可說是難上加難。因此,除上述所提有利因素之學校領導者及社區積 極爭取外,缺乏經費便窒礙難行。游秀蘭(2005)指出社區經費有限,加上大環 境的經濟不景氣導致私人企業、家長收入銳減,無法贊助學校辦理各項活動。張 碩玲(2001)學校整合社區資源共享易增加學校人力及財力負擔,進而干擾學校 運作,對原本經費就不足的學校而言,無疑更是沉重的負荷。

(三) 社區參與度低

游秀蘭(2005)提到社區認為學校教育是專業領域,社區不便介入,避免造 成干擾。而在學校與社區的夥伴認知上更是一大問題,例如學校所認知的社區人

(27)

14

力資源主要為學生之家長,社區居民則表示若自己目前無子女就讀於學校,便不 會主動參與學校所辦理的各項活動,因而被認知為與學校互動不足。此外,林俊 源(2007)在研究中發現在原住民部落裡,難以改變其既有的運作模式與思維,

容易造成學校與社區間衍生溝通不易的問題,降低參與學校活動之意願。

三、 學校與社區整合之實施成果

綜合研究之實施成果,研究者分別以學生、家長、社區居民三方面在學校與 社區整合的實施下所獲得之成效。一、在學生方面:(1)對於學校及社區的改變充 滿活力及信心;(2)提升了在地文化的認同感;(3)主動積極參與社區活動;(4)提高 學習動機;(5)家庭關係更融洽。二、在家長方面:(1)降低親師衝突;(2)成為學校 與社區間的橋梁;(3)肯定並主動參與學校活動。三、在社區方面:(1)提生社區意 識;(2)主動參與學校事務;(3)社區文化傳承;(4)創造社區發展契機(游秀蘭,2005;

林俊源,2007;莊美玲,2008;許品婕,2010;郭貴娥,2012;李佑珊,2014;

黃承元,2015)。

在學校與社區整合的成功案例中,雲林的華南國小成功的從一所面臨廢校的 小學轉型為績優小學。經過校長的帶領,孩子接觸在地咖啡產業主題課程,進而 走出教室到社區踏查,不但幫助農民幫助弱勢義賣柑橘與咖啡,更跨出社區協助 鄰近的村莊推銷咖啡豆,從知識的習得進而服務、回饋鄉里(韋樞,2017)。另一 所位於苗栗縣的錦水國小,也透過校內老師的共同策劃,結合社區產業─木頭窯 與課程進行各年段的活動設計和教學,讓學生接觸陶藝教學,練習捏陶與手拉坏。

校方更透過校慶、母親節慶祝活動及陶藝專欄展示作品,更加入了社區中的樂齡 中心學員、新住民與補校學生,成功的達成社區化的推廣,更讓陶藝教學得以深 耕(許素蘭,2014)。其次,桃園縣的埔頂國小將社區產業種稻與學校環境教育結 合,社區不但組成了愛心志工隊,更提供校方土地讓孩子進行種稻,從中協助田 地的管理與提供農業器具,由社區民眾帶領孩子學習有機植栽。校長更親自接洽 當地經營多年的碾米場進行合作,製做成糙米讓學生義賣,用來補助學校弱勢學 生營養午餐的費用。學校與社區的結和不但凝聚社區意識,更吸引了鄰近學校的

(28)

15

國際交換生來體驗,成功打造埔頂社區農村文化特色(柯伶穎,林昱均,2014)。

強調終身學習的今日,學校與社區的關係已從獨立的個體轉變為互助合作的 伙伴。透過兩者間的的密切互動,社區將正向開展新的生命與活力,學生更能緊 密的將課程習得結合生活經驗,真正達到「學校社區一家親」的境界(余安邦,

2002)。學校教育不再只是學校單方面的事務,應走出校園的圍牆,結合社區家長 的教育需求,整合運用學校與社區的資源,藉以發揮教育的功能,培養身心健全、

獨立思考的國民(陳怡君,2005)。

第四節 小結

綜合本節文獻中研究之實施成果,研究者分別以學生、家長、社區居民三方 面在學校與社區整合的實施下所獲得之成效:(一)學生方面:對於學校及社區的改 變充滿活力及信心,進而提升自身對在地文化的認同感,能夠主動積極參與社區 活動,也透過課程學習瞭解家鄉產業活動,促使家庭關係更融洽。(二)在家長方面:

經由學校整合社區資源,能有效降低親師衝突,家長更成為學校與社區間的橋梁,

使社區居民能肯定並主動參與學校活動。(三)在社區方面:民眾能提升社區意識,

主動的參與學校與社區事務,共同經營並致力於社區文化傳承,創造社區發展契 機。

(29)

16

第三章 研究設計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瞭解臺東縣樟原國小周邊社區之在地苦茶油產業為主題課 程融入高年級綜合領域課程,將面臨之困難與解決方法,並透過課程實施探討學 生對於地方產業的認知與關懷程度。因此本章根據研究目的加以設計與實施,分 為六個章節,第一節研究架構與流程;第二節為研究方法;第三節為研究對象及 場域;第四節為研究工具;第五節為資料的蒐集與分析;第六節為研究的信度與 效度及第七節研究倫理之考量。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一、 研究架構

本研究為了解整個研究之脈絡,根據第一章所擬定之研究動機與目的,採取 行動研究法,運用質性研究方法進行主題式教案設計與實施教學、半結構式訪談 作為研究策略。研究過程中遇到和研究假設相佐之處,將會不斷蒐集相關文獻及 資料進行驗證,直到歸納出研究問題之癥結所在並找出相應對策。本研究擬定之 架構圖 3-1:

(30)

17

圖 3- 1 研究架構圖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製成

綜合活動課程:

六上 第一單元 良好的家人互動 第二單元 你我更靠近

第三單元 暖化警戒綠色生活 六下 第四單元 愛心不落人後

在地產業苦茶油主題課程 結合領域與議題:

語文領域、社會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

藝術與人文領域、資訊教育議題、

環境教育議題、食農教育議題、

家政教育議題

主 題 一

: 嗨

! 苦 茶 樹

主 題 二

: 把

「 苦

」 說 出 來

主 題 三

: 筆 下 的 苦 茶 樹

主 題 四

:「 食

」 在 好

「 油

主 題 五

: 我 的 苦 茶 樹 寶 寶

【認知】 【認知】 【技能】 【技能】 【情意】

教材內容的 設計與修正

學生的學習 歷程與成長

教師的教學 省思與心得

教師的專業 成長

課 程 設 計

教 學 歷 程

(31)

18

二、 研究流程

根據本研究之動機與目的,蒐集相關文獻資料並分析探討,本研究擬定之流程如 圖 3-2-1 所示:

圖 3- 2 研究流程圖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製成

研 究 動 機

研 究 目 的

蒐 集 社 區 資 源

編製苦茶油主題課程

教學

觀察

評鑑

修正

資 料 分 析

撰 寫 論 文 文

獻 探 討

蒐 集 研 究 資 料

(32)

19

本研究的各項工作步驟及研究流程圖 3-2 詳述如下:

(一) 研究的動機與目的

研究者與工作場域中發展研究的動機,並決定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經過初 步相關文獻資料的分析,決定研究方法。

(二) 文獻探討

研究過程中將蒐集與主題及研究目的之相關文獻,包含:學術論文、期刊、

圖書、政府出版品、國內相關專業書籍、報章雜誌、網路電子資料等,加以整理 分析後,進行文獻探討,以作為本研究理論依據。

(三) 蒐集社區資源

拜訪研究場域鄰近社區從事苦茶油產業的居民及家長,進行苦茶園實地探勘,

參訪社區壓榨苦茶油運作等,藉以了解在地苦茶油產業於社區之種植歷程與現狀,

並蒐集課程設計可運用的資源。

(四) 編製苦茶油主題課程

研究者將根據主題相關資源、學生能力與興趣進行主題課程融入綜合活動領 域之教案設計,共計進行 5 大主題,主題內有 17 個活動,課程實施自民國 105 年 9 月至 106 年 5 月為止。由研究者自行撰寫教案,將其教案透過具有課程設計專長 之校長、教師審閱,提出建議與改善策略,再由教學者進行編修、實施教學。

(五) 進行主題式教學

教學者利用每週三節綜合活動課程進行教學,透過「苦茶油主題課程」融入 綜合活動課程單元,結合學生過去所學語文領域、社會領域、自然生活與科技領 域、藝術與人文領域、資訊教育、環境教育、食農教育、家政教育議題等知能,

以達成主題課程之學習目標。

(33)

20

(六) 實施教學後訪談

教師於主題課程教學後,利用訪談大綱個別對學生進行半結構式訪談,以了 解學生在主題課程之學習心得與收穫。訪談內容包含學生於實施主題式教學後對 於地方苦茶油產業之環境覺知與敏感度、環境概念知識、環境價值觀與態度、環 境行動技能、環境行動經驗五大面向的學習成效。

(七) 資料蒐集

研究者於課程實施後,將研究現場所蒐集的資料,如:課堂程實施後所產出 的學習單、學生作品、學習札記、教學省思札記等,有系統的加以適當的編碼、

分類與建檔,整理並歸納出相關的脈絡與架構,再據此詮釋。

(八) 資料編碼

研究者於課程實施後,將研究現場所蒐集的資料,有系統的加以適當的編碼、

分類與建檔,整理並歸納出相關的脈絡與架構,再據此詮釋。

本研究之學生學習檔案與訪談編碼方式,是按照個案班級內座號為先後次序,

分別以 S1、S2、S3,如 S1 為該班級中 1 號同學、S2 為班級中 2 號同學、S3 為班 級中 3 號同學,依此類推。而教學者教學札記則以日期作為排序,如教札 1050901,

即為民國 105 年 9 月 1 日。

(九) 分析教學與學習資料

按本研究之目的分析學生學習單、學生作品、學習札記、教學札記、訪談紀 錄等資料,最後依據描述分析提出結論。

(十) 撰寫論文

資料完整分析後,開始撰寫論文,以完成研究。

(34)

2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一、 研究取向─質性研究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為取向,選定行動研究法。原因來自於研究者在過去進行 學校正在發展的特色課程─「樟原佳油讚」教學活動時,發現學童對於在地苦茶 油產業的區塊中有以下幾個問題:(1)對在地苦茶油產業認知不足;(2)無感於家鄉 產業的沒落;(3)無法體會家人從事苦茶油產業之辛勞;(4)學科知識較為零散,對 學校所學的知識是否能成為生活中必備的能力抱持存疑;(5)學生對社區居民人口 外流嚴重的問題感到無奈。綜合以上五個問題,研究者盼能經由本研究,擬定一 套主題課程,經由行動研究來達到解決之目的。然而,本研究的主題課程─「苦 茶油」的相關文獻偏向於生物與食品之研究面向,較少有教育學術上的相關研究。

因此,研究者也期望從行動研究中,整合多方面的文獻資料與透過社區踏查拜訪 在地居民蒐集教材,讓主題課程內容更為多元與豐富,更有助於本研究之行動。

第三節 研究對象及場域 一、 研究場域─學校概況

樟原國小學校位於臺東縣境內,學生族群以海岸阿美族為主,其次依序為漢 人、閩客、布農族、噶瑪蘭族以及新住民等,是一所族群多元的特偏原住民重點 學校。該校創校於西元 1962 年,為臺東縣最北端的一所小學,全校教職員 14 人,

國小部學生 29 人。學校周邊社區資源豐富,如:長濱文化遺址─八仙洞、姑仔律 三代子母橋─樟原橋、生態保育之水母丁溪、在地產業─樟腦、香茅、苦茶油等。

學生家長多從事農耕、捕魚、經營雜貨店及打零工維生,家庭以單親、隔代教養、

寄親佔多數,因此家庭功能不足問題層出不窮。學校教師平均年齡約 35 歲,代理 教師佔 1/4,教師年輕有活力,對教學富有熱忱及創意,班級經營績效亦備受家長 肯定。該校目前正在發展特色學校課程─「樟原佳油讚」,透過學校與社區資源整 合,提供學生多元智能探索與發展,為社區產業創價。

(35)

22

二、 研究對象─班級

本研究對象選取,以研究者所任教的國小六年級學生研究對象,該班學生共 7 人,男生 3 人,女生 4 人,其中有 2 位學生家中便有從事苦茶油產業。研究者於 本學期擔任該班級綜合活動領域之授課教師,且對學生的學習狀況與背景較為熟 悉。此外,苦茶油主題課程內容大多為實作課程,而六年級學生較具有推理、歸 納的能力,該班亦有學生家長從事本研究之在地苦茶油產業,如此一來整合資源 更似如虎添翼。班級學生學習成就落差較大,但上課氣氛活潑,學習態度積極認 真,與教師互動良好。顧及研究倫理,研究對象一律以代號的方式呈現。

班級座位安排採異質性分組方式,2 至 3 人一組,,上課多以實際操作、小組 討論方式學習,以學生為主體,讓其透過主動學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教師扮 演引導者,帶領學生從「做中學」能更加有效的學習,給予充分時間完成任務,

但時間掌控上亦為教師須注意部分。

第四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為質性研究,研究工具除研究者本身之外,亦包含訪談大綱、課堂紀 錄、教師專業發展規準、學習單、教學札記、其他文件資料等,茲分別說明如下:

一、 研究者知識背景及經歷

研究者畢業於國立臺東大學語文教育學系,歷經四年的師範體系培育,同時 也是一位於臺東生活近 30 年的在地卑南族人。研究者從小在部落長大,求學時面 對城鄉差距備感艱辛,也立志成為一位老師,未來能到偏鄉教育盡一份心力。為 了培養自己具備教師專業能力,在大四時受到師長的肯定與推薦,通過校內海外 華語實習教學甄選,成為校內第一屆暑期赴韓國釜山的實習華語教師。為期一個 月的集訓期間,從教材選定、課程規劃、教案撰寫、教具設計到教學演示,這些 原本分門別類於不同修習學分課程中的教師專業能力,卻讓研究者得以將過去三 年所修習的教師專業知能經過統整而學以致用。

(36)

23

回國後,研究者意識到教學經驗的累積將有助於未來進入第一線的教學現場,

因此積極通過面試及審查進入私立補習班擔任國中小作文教師及永齡基金會的國 中攜手課輔教師,這一年的工讀生涯不僅讓我能在作文教學與補救教學中獲得豐 富的教學經驗,更讓我了解不同階段及地區的孩子在學習上的差異性與需求點。

畢業後在實習及代理期間,研究者透過多次教案設計甄選活動強化課程設計能力,

曾在家庭教育、能源教育、自然與生活科技等領域獲得獎項。研究者來到樟原國 小服務近 3 年,期間擔任教務組長及代理總務主任職務,對在地人文環境與社區 資源有一定程度的瞭解,也透過撰寫特色學校課程「樟原佳油讚」開啟了走入社 區認識在地苦茶油產業的認知。

研究者於 104 年開始走入社區踏查,曾 2 度帶領校內師生參訪南溪社區榨苦 茶油與解說活動,也因業務上接觸南溪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高連妹女士,能夠對 南溪社區在發展苦茶油產業的歷程及在地人文變遷有更進一步的瞭解。期間,研 究者多次參加縣內舉辦的特色學校相關研習,看見來自各縣市分享發展不同在地 特色,包含產業、人文、自然等成功的歷程,也從國民中小學特色學校資訊網、

天下雜誌、未來少年等刊物去搜尋有關在地特色產業成功整合為學校特色課程的 案例,作為本研究中具珍貴參考價值的資料。研究者將自我多方面的增能作為奠 基,再經由前任校長的指導與帶領,首先在撰擬特色課程中以季節為橫軸,年段 為縱軸去結合苦茶油課程,也讓各年段及任教各領域科目的教師共同思考要如何 將「苦茶油」融入課程並進行教案設計,最後由研究者彙整及完成計畫之撰寫。

因此,研究者具備本研究中之行動研究的專業知能,將能透過探究與修正達到解 決問題之目的。

二、 訪談大綱

此訪談大綱用於教學後,分別對研究對象進行一次訪談,以瞭解學生在苦茶 油主題課程實施後之學習成效。本研究以教育部(2001)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之環 境教育重大議題所列之五大面向作為本問卷之基礎,分別為「環境覺知與敏感度」、

「環境概念知識」、環境價值觀與態度」、「環境行動技能、「環境行動經驗」。每個

(37)

24

面向分別設計三至四個題目,在題目設計階段,先與指導教授討論過,再將題目 修改後編為「國小高年級學童對家鄉苦茶油產業的認知、關懷與參與經驗訪談大 綱」。另外,為了瞭解學生對家鄉苦茶油產業知識的來源,以及家中是否有從事相 關產業的重要人物,加入「個人背景資料」項目,同樣以訪談方式進行資料收集。

為確定研究工具的正確性與適用性,將訪談大綱初稿經由四位專家進行內容效度 之分析,就內容給予修正建議。

研究者將專家提供之意見彙整,做成專家效度之前後修正意見表,如表 3-1。

表 3- 1 訪談大綱之專家效度前後修正意見表 題

項 內容 修正意見

專家一 專家二 專家三 專家四 個

人 基 本 資

性 別 、 年 級、居住的 社 區 、 居 住、父母親 的種族、父 母 親 的 職 業、家中經 濟情況

性別、年級、

居 住 的 社 區、居住、父 母 親 的 族 群、父母親的 職業、家中經 濟情況

性別、年級、

居 住 的 社 區、居住、父 母 親 的 族 群 別、父母親的 職業、家中經 濟情況

─ 刪除「居住、」

A1

你的家鄉更 哪些在地的 特色產業?

我 們 的 家 鄉 更 哪 些 在 地 的 特 色 產 業?

尌你所知,你 的 家 鄉 更 哪 些 在 地 的 特 色產業?

A3

尌你所知,

家鄉苦茶油 產業可能面 臨哪些困 境?

─ ─

尌你所知,家 鄉 苦 茶 油 產 業 可 能 更 哪 些 優 勢 及 面 臨的困境?

B1

苦茶樹的種 類、生長方 式與區域分 布為何?

( 範 圍 ) 是 指 家 鄉 或 是 全 世 界 一 般 狀 況?

在 家 鄉 種 植 苦 茶 樹 的 種 類、生長方式 與 區 域 分 布 為何?

長 濱 地 區 苦 茶 樹 的 種 類、生長方式 與 區 域 分 布 為何?

苦 茶 樹 的 種 類、生長方式 與 在 家 鄉 的 分 布 位 置 為 何?

B2

苦茶油及苦 茶粕在生活 中可以如何 運用?

更 改 順 序 至

B4 ─ 順 序 調 整 至 B4

生 活 中 可 以 如 何 運 用 苦 茶 油 及 苦 茶 粕?

(38)

25

B3

苦茶油的製 作 過 程 ( 冷 壓 、 熱 壓 ) 為何?

─ ─

請 簡 要 說 明 苦 茶 油 的 製 作 過 程 ( 冷 壓、熱壓)為 何?

你 知 道 苦 茶 油 是 如 何 製 作?

B4

栽種苦茶樹 時應該注意 哪些事項?

更 改 順 序 至

B2 ─ 順 序 調 整 至 B2

栽 種 苦 茶 樹 要 注 意 哪 些 事項?

D1

遊 客 來 訪 時,你會如 何推薦他體 驗哪些苦茶 油相關的活 動?

更 改 順 序 至

D2 ─ ─

遊 客 來 訪 時,你會推薦 哪 些 苦 茶 油 相 關 的 體 驗 活動?

D2

你會如何向 親朋好友推 薦家鄉的苦 茶油?

更 改 順 序 至 D1

你 會 如 何 向 親 朋 好 友 和 外 界 推 薦 家 鄉 的 苦 茶 油?

推薦→行銷

你 會 用 什 麼 方 法 向 親 朋 好 友 推 薦 家 鄉 的 苦 茶 油?

D3

對於家鄉苦 茶油產業的 推 廣 與 永 續,你會採 取 什 麼 行 動?

對 於 家 鄉 苦 茶 油 產 業 的 推 廣 與 永 續,你可以採 取 什 麼 行 動?

─ ─

對 於 家 鄉 苦 茶 油 產 業 的 推 廣 與 永 續,你會用什 麼 方 法 讓 更 多人知道?

E1

你參與家鄉 苦茶油產業 的活動中,

印象最深刻 的 經 驗 為 何?

更 改 順 序 至

E2 ─

你 所 參 與 過 家 鄉 苦 茶 油 產 業 的 活 動 經驗中,印象 最 深 刻 的 經 驗為何?

E2

在日常生活 中,你曾經 購買或使用 苦茶油相關 商品的經驗 為何?

更 改 順 序 至

E1 ─ ─ ─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彙整。

(39)

26

三、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規準

研究者利用 105 年所修訂的「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規準」(如 附錄十)作為教師專業能力之檢核工具,規準共計 3 個層面,本研究中僅利用「A 層面課程設計與教學」及「B 層面班級經營與輔導」作為檢核要點。研究者經由自 評結果,瞭解自身教學不足之處,並作為往後改進與增能的方向

四、 課堂紀錄

本研究的教學過程皆以手機錄音,於每次教學後由研究者聆聽錄音檔,將教 學過程轉錄為逐字稿,此即為「課堂紀錄」(見附錄九)。「課堂紀錄」內容為教學 現場師生所進行的對話,可作為教學歷程分析的依據,用以了解學生於課程教學 過程中思考邏輯與口語表達能力,並檢視教學的優缺點,成為研究者撰寫家學札 記的重要參考資料。

五、 教學札記

研究者於苦茶油主題課程教學歷程中,記錄自身的教學活動流程、教材使用 情形與學生的學習情形,並將省思與成長紀錄於教學札記。於每個教學單元課程 結束後,將上課中所遇的教學困境、解決方式、學生特殊表現等,經由教學札記 的撰寫,隨時記錄研究過程中的情形,作為後續資料分析及改進教學的參考依據。

六、 學習單

研究依據單元的教學目標設計與教學活動相關的學習單(如附錄六),共計 4 份,於課程實施後由學生完成,用來瞭解學生的學習成效,以及對該課程的學習 心得與收穫,可作為研究者課程修正的參考。

七、 其他文件蒐集

研究者收集研究過程中相關的文件資料,包含教學活動設計、評量表、學生 學習札記、學生作品、活動照片等,作為檢驗研究結果的依據。

(40)

27

第五節 資料的蒐集與分析 一、 資料的蒐集與整理

資料的蒐集與分析同步進行,可以使研究在進行過程中聚焦、成形。持續的 對過程中所蒐集到的資料作回應、組織,並且嘗試發現當中所提供的訊息,將能 使資料作更有系統與效率的彙整(莊展榮,2007)。本研究將所蒐集到的資料加以 系統化的編碼,並形成暫時性的主題及類別歸納,之後重新組合彙整。在教學現 場所蒐集到的資料包括教學教案、教師省思札記、學生圖文作品及學習單、學生 學習札記、訪談紀錄等。

二、 資料的分析

確認資料記錄檢核無誤後,研究者將進一步作資料的分析,共分為五個階段:

(一) 主題課程教案設計

研究者規劃苦茶油主題課程的主要目的為苦茶油為本個案學校社區在地特色 產業之一,相較於香茅、樟腦油、柿子等產業沒落的情形,苦茶油仍為部分學生 家長與社區村民所賴以維生的經濟來源。在重視環境保護的現今,苦茶油為高經 濟作物外,更能兼顧山坡地水土保持。研究者希望透過苦茶油主題課程的教學,

讓學生能結合生活經驗且整合過去所學的領域學科知能,運用於課程學習中,共 同來認識在地苦茶油產業及相關知識與技能,並能從中體會家人與居民栽種與經 營該產業的辛苦歷程,進而提升愛鄉愛家的情意關懷,主動參與與推廣在地苦茶 油產業。研究者於課程實施前蒐集相關文獻與教材,並與指導教授、具有課程設 計專長之校長、教師審閱,據提供改善建議進行修正、實施教學。

表 3- 2 主題課程設計之五大主題單元表 主

題 項 次

單元

名稱 教學目標 融入綜合活動領

域之學習單元 單元內容概述

(41)

28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製成

一 嗨

! 苦 茶 樹

認識苦茶樹之生 長方式、種類區 分、分布地區及 生活中的運用。

康軒版六上 綜合活動領域

單元二 你我更靠近

1. 小組學習利用電腦分別蒐 集「苦茶樹的生長方式」、

「苦茶樹的種類」、「苦茶 樹的區域分布」、「苦茶油 在生活中的運用」四大主 題資料,加以彙整、摘要。

2. 利用彙整資料,文字及美 編製作成「苦茶油」主題 海報,並做全校性分享。

二 把

『 苦

』 說 出 來

了解本校「樟原 社區」與裁併分 校「南溪社區」

的苦茶樹栽種歷 程。

1. 由教學者自製學習單,教 導學生設計訪談問題,產 出訪談問卷。

2. 實地拜訪樟原及南溪社區 種植苦茶樹之居民,進行 訪談、紀錄,並根據訪談 錄音檔進行摘要彙整。

3. 配合跨年段性活動,至南 溪社區居民所栽種之苦茶 園體驗苦茶籽摘採與剝殼

三 筆 下 的 苦 茶 樹

創作在地苦茶油 產業主題繪本,

永續推廣。

康軒版六上 綜合活動領域

單元三 暖化警戒 綠色生活

1. 教學者以心智圖教導學生 創作與「苦茶樹」主題相 關之故事。

2. 將故事製成圖文繪本,於 周三兒童朝會進行全校性 說故事活動。

『 食

』 在 好

『 油

運用苦茶油進行 多元發展與創新

康軒版六上 綜合活動領域

單元一 良好的家人互動

1. 引進外校專業師資,帶領 師生製作苦茶油手工皂、

乳液及護唇膏。

2. 利用在地生產之苦茶油,

進行創意料理烹飪活動。

五 我 的 苦 茶 樹 寶 寶

進行校內苦茶樹 栽 種 , 體 驗 學 習。

康軒版六下 綜合活動領域

單元四 愛心不落人後

1. 利用校園閒置空間栽種苦 茶 樹 苗 , 進 行 苦 茶 樹 認 養,學習如何栽種與照顧 苦茶樹。

2. 讓學生製作自己所栽種之 苦茶樹的特色解說牌,並 擔任小小解說員。

(42)

29

(二) 進行資料編碼

為使資料能有系統管理,研究者將課堂師生對話、學習單、訪談紀錄、省思 札記,分別加上「課」、「單」、「訪」、「省」等代碼。資料編碼所代表的意義如表 3-2:

表 3- 3 資料編碼意義表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三) 資料分析處理

本研究將所蒐集的資料分類彙整,依據主題課程之實施、發展、結果,實施 所遇困難與解決方式,將資料加以比對、分類、歸納,並反覆檢視,以完成資料 分析處理。

第六節 研究的信度與效度

研究過程中,為使研究的偏誤值降到最低,且避免研究者「主觀」意識深入 研究現象中,建立研究的信度與效度是不可或缺的步驟。本研究中採取三角交叉 檢驗法,作法如下:

編碼 意義說明

課 1050901 代表 105 年 9 月 1 日課堂師生對話。

單 S1-1050902 代表 105 年 9 月 2 日該班座號 1 號同學的學習單作品。

訪 S1-1051002 代表 105 年 10 月 2 日與該班座號 1 號同學訪談後的轉譯 資料。

省 1051102 代表 105 年 11 月 2 日教學者的教學省思札記。

S 代表學生的意思。(S1,代表該班座號 1 號同學。)

T 代表研究者的意思。

() 代表研究者的補充。

…… 代表省略。

(43)

30

一、 資料的三角測定

本研究所蒐集的資料包括研究者的省思札記、學生學習檔案作品、訪談之逐 字稿,做為資料的三角交叉檢定,以提高本研究的真實性。

二、 時間的三角交叉檢研

研究者將以不同時間分別對個別學生進行訪談,藉此提高資料的可信賴度。

三、 分析者的三角測定

本研究除了研究者以外,另有協助審視本研究中訪談大綱與教學設計之專家 學者相關資歷背景如表 3-4:

表 3- 4 專家學者資歷表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彙整

專家學者 資歷背景

專家一 美國北伊利諾大學博士,目前任職台東大學教育系副教授 專家二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博士,目前任職台東大學教育系副教授。

專家三 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博士,目前任職台東大學教育系副教授。

專家四 台東大學教育研究碩士,目前任職台東縣太平國小校長。

專家五 花蓮教育大學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碩士,目前任職花蓮縣中原國小校長

(44)

3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以地方苦茶油產業為主題融入綜合活動領域課程實施於 高年級之行動研究,本章就整個教學實施結果來加以討論,全章共分為四節:第 一節為第一階段主題課程─基礎認知、第二節為第二階段主題課程─行動技能、

第三階段主題課程─情意關懷、第四節為教學之總檢核。

第一節 第一階段主題課程─基礎認知

本節旨在說明研究者針對第一階段─認知期所設計的兩個主題式單元課程,

依序說明「教學方案設計與實施歷程」、「教學困境與因應策略」、「學生學習成效」

及「教師的教學省思」等四大面向。

一、 教學方案設計與實施歷程

(一) 課程的醞釀

在巧妙的緣分安排下,研究者選擇來到素未聽聞的長濱鄉樟原社區服務。第 一次接觸在地苦茶油產業是前任校長林克銘利用假日及週三下午教師進修時間,

邀請同仁一同前往南溪社區集貨場參觀榨苦茶油,結識了該社區主要經營苦茶油 產業的葉湧先生。經由葉大哥熱情的講述父傳子承的苦茶油產業,引起研究者對 該產業的動機,在校長的鼓勵下,初試提筆撰寫苦茶油特色學校計畫。

因為撰寫計畫的需要,研究者多次實地拜訪當地村民,透過談話中了解苦茶 油在樟原及南溪社區已有多年的栽種歷程,雖不及香茅與樟腦廣為人知,卻因營 養價值高被視為高級油品,如今卻因人口外流嚴重及缺乏行銷管道而逐漸沒落。

研究者感受到村民的無奈與對苦茶油產業仍抱持的希望及堅持,甚為感動!當時,

研究者任教四年級的自然領域科任教師,其中教授與植物相關單元,便將苦茶樹 帶入課程,萬萬沒想到,學生對家鄉的苦茶樹種植歷程極為陌生,甚至從未耳聞,

故開啟了主題課程的構想與規劃。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Optim. Humes, The symmetric eigenvalue complementarity problem, Math. Rohn, An algorithm for solving the absolute value equation, Eletron. Seeger and Torki, On eigenvalues induced by

目的 ^ 材料 ^ 步驟 ^ 結果/結論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岑紹基博士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岑紹基博士

港大學中文系哲學碩士、博士,現 任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develop and investigate the integration of the dynamic geometry software GeoGebra (GGB) into eleventh grade students’.. learning of geometric concepts

Therefore, in this research, innovative curriculum was designed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horticultural therapy program and activities with Special Education Syllabuses

In this study, teaching evaluation were designed to collect performance data from the experimental group of students learning with the “satellite image-assisted teaching

Therefore, in this research, innovative curriculum was designed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horticultural therapy program and activities with Special Education Syllabuses regu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