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三節 研究工具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為主要研究方法,調查工具係配合研究目的及第 二章文獻探討所得,並徵得張奕華之同意,採用其編製之「創新擴散量表、

科技接受模式量表」(張奕華,2012)為本研究之工具,藉以瞭解臺北市 高中創新擴散模式對教師科技接受模式影響之關係。原張奕華所設計之創 新擴散量表題目,係參考Davis 等(1989)、Moore 與 Benbasat(1991)、

Taylor 與 Todd(1995)、Karahanna 等(1999)的量表,進行測量題項的編 寫,計有15 題。Lee、Hsieh 與 Hsu(2011)亦以前述量表為參考架構,進 行創新擴散的測量;Lee 等所發展的原量表共包含相容性(compatibility)

4 題、複雜性(complexity)3 題、相對優勢(relative advantages)5 題 、 可觀察性(observability)3 題與試用性(trialability)3 題,共計 18 題。其 以驗證性因素分析檢證了前述的測量模式,結果顯示各測量題項的標準化 因素負荷量介於.720 至.953 之間,顯示量表具有良好的測量品質。而科技 接受模式量表則是參考Davis 等(1989)、Venkatesh 與 Davis(2000)的量 表,進行測量題項的編寫,計有9 題。在 Lee、Hsieh 與 Hsu(2011)的研 究中,亦參考前述研究的量表進行科技接受模式的測量;Lee 等所發展的 原量表共包含知覺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 PEU)3 題、知覺有用性

(perceived usefulness, PU)3 題,以及行為意向(behavioral intention to use, BI)5 題,共計 11 題。其以驗證性因素分析檢證了前述的測量模式,結果 顯示各測量題項的標準化因素負荷量介於 .675 至 .935 之間,可知量表具 有良好的測量品質(引自張奕華,2012)。本研究取用兩大部份題目共 24 題,獲得張奕華同意後,再進行國內10 位專家學者的效度分析,確定並 修正問卷文字潤飾後以保本量表之效度。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壹、 量表修改

一、 原始量表

(一)創新擴散評估量表

本研究乃使用《創新擴散評估量表》(張奕華,2012)。包含:創新認 知屬性的五大要素相容性、複雜性、相對優勢、可觀察性及可試用性等。

題項如下:

1. 相容性(compatibility)

(1) 這些創新科技符合我的教學需求。

(2) 這些創新科技符合我的教學風格。

(3) 這些創新科技的功能可以銜接我既有的資訊素養。

2. 複雜性(complexity)

(1) 對我而言,熟悉這些創新科技的介面是困難的。

(2) 對我而言,操作這些創新科技的介面是困難的。

(3) 對我而言,看懂「即時診斷與分析系統」(ADAS)的診斷分析圖 表是困難的。

3. 相對優勢(relative advantages)

(1) 這些創新科技能提升我的教學品質。

(2) 這些創新科技能協助我有效達成教學目標。

(3) 這些創新科技能協助我更快速的完成各項教學準備。

4. 可觀察性(observability)

(1) 我可以得知這些創新科技的優缺點。

(2) 我可以得知這些創新科技的特色。

(3) 我可以得知「即時診斷與分析系統」(ADAS)的便利性。

5. 試用性(trialability)

(1) 我有機會試用這些創新科技。

(2) 我能夠正確的試用這些創新科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3) 我有充份的時間可以測試這些創新科技是否符合我的教學需求。

(二)科技接受模式量表

本研究乃使用《科技接受模式量表》(張奕華,2012)。包含:易用性、

知覺有用性及行為意向的測量。題項如下:

1. 知覺易用性

(1) 這些創新科技的操作介面是相當清楚且容易瞭解的。

(2) 我很快就能熟悉這些創新科技的操作。

(3) 這些創新科技學起來很容易。

2. 知覺有用性

(1) 我覺得這些創新科技對我的教學是有幫助的。

(2) 使用這些創新科技能提升我的教學品質。

(3) 使用這些創新科技能提生學生的學習成效。

3. 行為意向

(1) 我很願意使用這些創新科技。

(2) 如果可以選擇,我比較習慣使用傳統的系統,而不是使用這些創 新科技。

(3) 就算學校沒要求使用,我還是樂於繼續使用這些創新科技。

二、 量表修改

為提升問卷內容效度並使其切合實務,特敦請指導教授薦請 10 位專 家學者提供修正意見。學者專家名單如表 3-3 所示。就問卷構面及測量項 目內容是否適合並具代表性,進行專家效度問卷之審定。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表3- 3 專家效度之專家學者名單(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姓名 服務單位 職稱

方淑芬 臺北市立復興高級中學 校長

王子華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系 教授

戴旭璋 國立臺中女中 校長

林朝興 臺北市立內湖高級中學 教務主任

徐式寬 臺灣大學師資培育中心 教授

張立杰 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 副教授

張洸源 臺北市立育成高級中學 教務主任

梁仁楷 網奕科技公司 副總經理

謝傳崇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系 副教授

羅美娥 臺北市立西松高級中學 校長

專家學者對於問卷題目大多認為合適,惟個人意見仍有部分差異。因 此根據專家學者所提供之建議並與指導教授討論,就問卷題目適合度評定 內容效度,加以刪減、調整及修正後(如附錄二),完成「教師創新科技 接受模式暨創新擴散模式調查問卷」之預試問卷 (如附錄三)。

CPA1 0.85 0.723 0.278

0.851 0.657 CPA2 0.79 0.624 0.376

CPA3 0.79 0.624 0.376 複雜性

CPL1 0.70 0.490 0.510

0.651 0.395 CPL2 0.42 0.176 0.824

CPL3 0.72 0.518 0.482 相對優

ADV1 0.85 0.723 0.278

0.824 0.614 ADV2 0.85 0.723 0.278

ADV3 0.63 0.397 0.603 可觀察

TRI1 0.58 0.336 0.664

0.878 0.724 TRI2 1.16 1.346 -0.346

TRI3 0.70 0.490 0.510

PEOU1 0.80 0.640 0.360 0.887 0.724 PEOU2 0.90 0.810 0.190

PEOU3 0.85 0.723 0.278 PU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三、 編製正式問卷

本研究在測量構面確定後,評估引用張奕華之量表題目時,即發現本 次問卷的設計應會遭遇到較大困難。首先,即是原量表測量的創新科技是 智慧教室,與本研究並沒有具體的針對項目不同,因此在描述轉換時難度 較高,與指導教授商議時,特別注意到在構面定義的解釋上要特別加強,

在題目前的指導語也務求清晰;再者,修改題目時要參酌專家回饋及原問 卷的題目層次設計,再加上研究對象的自主意識。因此,與指導教授商量 後,決定保留題目表達的層次性,僅加強排版的可親性、特別註記反向題 的設計。另外,原量表的題目各構面都是三題,為維持每一構面都至少三 題的設計,因此沒有進行刪題即展開正式問卷的設計。

參、 正式問卷內容

本研究正式問卷內容分為三部分:一 、基本資料;二、創新擴散模 式量表;三、科技接受模式量表(如附錄四),分述如下:

第一部份基本資料,原為性別、年齡、教育程度、服務年資、擔任職 務、相關研習時數、任教科目、每週上課時數、平均使用創新科技於課堂 的比例、評估自己的資訊素養、學校類型及學校設備狀況等共12 題,經 預試問卷受試者於填答的問卷中建議,將「學校類型」的問題刪除,由調 查者自行控制蒐集即可,因此正式問卷在基本資料的部份比預試問卷少一 題,共11 題。

第二部份創新擴散模式量表,維持相容性、複雜性、相對優勢、可觀 察性、可試用性等五個構面,每一構面3 題,合計共 15 題,唯其中複雜 性3 題中,有一題之敘述為反向,因而將其特別標註。

第三部份科技接受模式量表,亦維持易用性、有用性及行為意向等三 個構面,每一構面3 題,合計共 9 題,其中亦有行為意向 3 題中,有一題 之敘述為反向,因而將其特別標註。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肆、 問卷填答與計分方式

本問卷採用李克特式( Likert-t ype)六點量表作答與計分,題目均為 正向描述題,由左至右為非常符合至非常不符合六個選項,分別計6 分、

5 分、4 分、3 分、 2 分、 1 分,加總平均後即為針對創新擴散模式與 教師科技接受模式的知覺,得分愈高表示受試者之知覺傾向愈正向;反 之,得分愈低表示受試者之知 傾向愈負向。加總平均得分 5(含)分以 上為高程度,4(含)~5 分為中高程度,3(含)~4 分為中程度,2(含)

~3 分為中低程度,2 分以下為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