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四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的方法,研究者想要透過問卷的調查以及資料的 統計分析,了解目前新北市國小教師多元文化教育素養及在職進修之 現況,以及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教師多元文化教育素養及在職進修之 差異情形。為達成本研究之目的,研究者乃根據本研究之架構自編「國 小教師多元文化教育素養與在職進修方式之問卷」作為研究工具,茲 將該問卷架構內容、計分方式、問卷信效度、編製過程分別說明如下:

壹、 問卷架構

本問卷共分四個部份:第一部分為「個人基本資料調查」,第二 部分為「教師多元文化教育素養問卷」,第三部分為「教師進修多元 文化教育知覺問卷」,第四部分「教師進修多元文化教育意願問卷」。

以下分別敘述:

一、 背景變項

(一) 性別:分為「男」、「女」。

(二) 學校規模:分成「12 班(含)以下」、「13~24 班」、「25~48 班」、「49~59 班」、「60~99 班」、「100 班(含)以上」。

(三) 年齡:分為「29 歲以下」、「30-39 歲」、「40-49 歲」、

「50 歲以上」。

(四) 最高學歷:「師範院校碩博士」、「師範院校學士」、「師 專畢業」、「修習教育學程或師資班」、「其他」。

(五) 職務:分為「兼任行政人員」、「級任教師」、「科(專)任 教師」。

(六) 任教學校區(依九大區分類):分為「板橋分區」、「三鶯 分區」、「雙和分區」、 「七星分區」、「文山分區」、

「瑞芳分區」、「淡水分區」、「三重分區」、「新莊分區」。

(七) 服務年資:分為「5(含)以下」、「6~10 年」、「11~15 年」、

「16~20 年」、「21(含)年以上」。

(八) 任教班級學生族群:「漢族(閩南、客家或外省)」、「原住 民」、「新住民」。

(九) 最感興趣的多元文化教育主題: 「多元文化的基本概念」、

「多元族群及文化學習」、「多元文化回應的教學策略」、「多 元文化課程教案編寫的理論與實務」、「多元文化教育專案發表」

「多元文化教材宣導」、「多元家庭親職教育」、「班級經營實 務分享」、「多元評量與學習輔導」、「其他」。

(十) 最需要進修的多元文化教育主題: 「多元文化的基本概念」、

「多元族群及文化學習」、「多元文化回應的教學策略」、「多 元文化課程教案編寫的理論與實務」、「多元文化教育專案發表」

「多元文化教材宣導」、「多元家庭親職教育」、「班級經營實 務分享」、「多元評量與學習輔導」、「其他」。

二、 教師多元文化教育素養問卷

本問卷乃依據採取楊傳蓮(2009)所界定的多元文化教育素養概 念為本研究的主要內涵,並以「多元文化教育理念」、「教學」、「課 程設計」、「班級經營」、「評量」等五個向度來檢視教師的多元文 化教育素養(認知、情意、技能)。本研究所使用的測量工具,並參酌 前述文獻探討之相關學者(周遠祁,2008;謝文宏,2009)所編製「教 師多元文化教育素養問卷」,加以潤飾與修改,以作為本研究於多元 文化教育素養之問卷,本研究計畫先編製了 26 題,所編製之內容如 附錄二所示,而三個因素的定義與所設計之題目舉例如下:

(一) 多元文化教育認知:係指教師有關多元文化教育的信念與覺 知,其內涵包括教育機會均等、尊重差異、教學融入多元內涵減 少偏見、多元評量的概念、包容多元的課程設計以及公帄正義的 班級經營理念的概念。題目設計例句:我認為多元文化教育能提 供不同文化背景學生的均等教育機會。共設計了 7 題,題號為 1~7。

(二) 多元文化教育情意:係指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關懷,包括 願意覺察學生文化背景的差異性,提供機會均等的教學方法與適

性的多元評量方式;會依學生的需求與反應,設計跨族群文化的 課程;以及願意秉持公帄正義、減少偏見的觀念進行班級經營等 態度。題目設計例句:我願意覺察不同文化背景學生的需求與反 應。共設計了 10 題,題號為 8~17。

(三) 多元文化教育技能:係指教師有關多元文化教育的實踐能 力,包括多元文化理念實踐、尊重多元教學實施、多元評量的操 作、包容多元的課程設計,以及符合公帄正義的班級經營方式等 能力。題目設計例句:對不同文化背景學生的學習風格差異,我 能給予不同的指導。共設計了 9 題,題號為 18~26。

「教師多元文化教育素養問卷」採李克特(Likert type)五點 量表, 其選填分為「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等五個選項,其 本問卷計分方式,勾選「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者分別以 5、

4、3、2、1 分計算,得分愈高,代表該題獲得的同意度愈高。量表 施測採自陳法,依受詴者個人直覺感受及自己實際的經驗與看法作 答。

三、 教師進修多元文化教育覺知問卷

依據前述文獻探討,本研究所欲調查的教師知覺參與過多元文 化進修方式的有效性,是從六個進修方式去評價五個層面(教育理 念、教學方法、評量、課程設計、班級經營)的效益,而此六個因素 包括演說講座式進修、討論社群式進修、觀摩學習式進修、實作產 出式進修、整合方案式進修、網路自修式進修等。並參酌張育甄(2004) 編制的「花蓮縣國民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方式及其專業成長問卷」,

及分析 97~99 年度新北市教育局所提供教師進修資料,而編製進修 知覺問卷,以作為本研究之問卷,本研究計畫編製了 30 題,每個因 素 5 題,所編製之內容如附錄二所示,而六個因素的定義與所設計 之題目舉例如下:

(一) 演說講座式進修:係指教師知覺藉由專家學者演講或實務教 師演說方式能有效的獲得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理解、教學方法的精

進、課程設計的能力、班級經營技巧、及評量等能力。

(二) 討論社群式進修:係指教師知覺藉由座談會或讀書會的對談 互動模式能有效的理解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精進教學方法、提升 課程設計的能力、班級經營技巧及評量等能力。

(三) 觀摩學習式進修:係指教師知覺藉由教學觀摩、到其他學校 參觀訪問或文化觀摩等互動方式能有效的獲得教育理念理解、教 學方法、課程設計能力、班級經營及評量等能力。

(四) 實作產出式進修:係指教師知覺藉由工作坊的實作與產出模 式能有效的增進理解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精進教學方法、習得課 程設計的能力、提升班級經營技巧及評量等能力。

(五) 整合方案式進修:係指教師知覺藉由參與混和兩種以上的進 修方式能有效的理解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精進教學方法、提升課 程設計的能力、班級經營技巧及評量等能力。

(六) 網路自修式進修:係指教師知覺藉網路 、書籍 、媒體的自 學式的進修能有效的理解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精進教學方法、提 升課程設計的能力、班級經營技巧及評量等能力。

此六因素的題目設計從教育理念、課程設計、班級經營、教學 方法及評量五方面來探討教師知覺參與過多元文化進修方式的有效 性。

依實際情況於適當的( )內按有效性排序填入 1~6 數字(最有效為 1……最無效為 6)。

您認為有助於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理解的進修方式

( ) 演說講座式進修 ( ) 實作產出式進修 ( ) 討論社群式進修 ( ) 整合方案式進修 ( ) 觀摩學習式進修 ( ) 網路自修式進修。

此部分計分方式以受詴教師在「對參與過的多元文化教育相關進 修活動之評價問卷」排序得分為解釋的依據,填數字 1 表是最有效以 6 分計算,而填數字 2 以 5 分計算,依此類推分項得分越高者表示此

進修方式為最有效;亦即表示教師覺得參與此種多元文化教育進修方 式對提升多元文化教育素養有效,反之則為無效。

四、 教師進修多元文化教育意願問卷

依據前述文獻探討,本研究所欲調查的教師未來參加多元文 化進修方式的意願程度,是從六個進修方式去評價五個層面(教育理 念、教學方法、評量、課程設計、班級經營)的效益,而此六個因素 包括演說講座式進修、討論社群式進修、觀摩學習式進修、實作產出 式進修、整合方案式進修、網路自修式進修等。並參酌張育甄(2004) 編制的「花蓮縣國民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方式及其專業成長問卷」,

以及分析 97~99 年度新北市教育局所提供教師進修資料,而編製進修 知覺問卷,以作為本研究之問卷,本研究計畫編製了 30 題,每個因 素 5 題,所編製之內容如附錄二所示,而六個因素的定義與所設計之 題目舉例如下:演說講座式進修:係指教師未來想參與專家學者演講 或實務教師演說方式以獲得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理解、教學方法的精 進、課程設計的能力、班級經營技巧、及評量等能力的意願程度。

(一) 演說講座式進修:係指教師未來想參與專家學者演講或實務 教師演說方式以獲得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理解、教學方法的精進、

課程設計的能力、班級經營技巧、及評量等能力的意願程度。

(二) 討論社群式進修:係指教師將來想參與座談會或讀書會的對 談互動模式以增進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精進教學方法、提升課程 設計的能力、班級經營技巧及評量等能力的意願程度。

(三) 觀摩學習式進修:係指教師未來想藉由教學觀摩、到其他學 校參觀訪問或文化觀摩等活動方式獲得教育理念理解、教學方 法、課程設計能力、班級經營及評量等能力的意願程度。

(四) 實作產出式進修:係指教師未來想參與工作坊的實作與產出 模式以增進理解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精進教學方法、習得課程設 計的能力、提升班級經營技巧及評量等能力的意願程度。

(五) 整合方案式進修:係指教師未來想參與混和兩種以上的進修

方式以理解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精進教學方法、提升課程設計的 能力、班級經營技巧及評量等能力的意願程度。

(六) 網路自修式進修:係指教師想藉網路 、書籍 、媒體等自學 式進修以增進理念理解、精進教學方法、提升課程設計的能力、

(六) 網路自修式進修:係指教師想藉網路 、書籍 、媒體等自學 式進修以增進理念理解、精進教學方法、提升課程設計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