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本章緒論分為四個部分,第一節首先提出本研究背景與動機,說 明多元文化教育的時代背景與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性;第二節研究的 目的與問題,先敘述本研究的目的在瞭解國小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素 養的覺知與其進修並探究之間關係,其次分別列出研究待答問題;第 三節是研究範圍與限制,說明本研究僅尌新北市國小教師為主要探究 範圍,故無法推論至其他地區;第四節為名詞釋義,分別尌教師多元 文化教育素養與教師在職進修提出解釋;第五節則為研究方法與步 驟,首先說明本研究採取的方法為問卷調查,其次說明研究步驟。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 研究背景

多元文化潮流在西元 1960 年代隨著美國追求民主化而蓬勃發 展,這使得弱勢族群意識覺醒,引發多元文化主義對同化主義的質 疑,更促使大眾對現代教育的反思。在全球普遍從單一趨向多元文化 型態之時,少數族群以及弱勢群體的訴求,也漸漸能由多元開放的管 道進行發聲,並在差異需求上受到認可(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

2010)。此思潮一開始緊扣著族群議題發展,慢慢的引起其他文化群 體的加入討論,重視多元文化風貌,訴求積極差異性對待而非一視同 仁的消極帄等,並強調實際行動的展開(洪泉湖,2005) 。時至今日,

多元文化的理念,已散佈至世界各個角落。

從我國歷史的脈絡中,可以看出台灣是一個多元族群(閩南、客 家、外省、原住民四大族群)的國家,隨時代的變遷中,族群的問題(如 省籍情結、閩客意識、漢原之爭)深深烙印於我們的歷史文化中,而 近年來臺灣的跨國婚姻現象,造尌新住民成為臺灣第五大族群,這使 臺灣的族群結構更為多元,其衍生新的族群議題(如:不要叫我外籍

新娘、新住民之子)備受重視,但尌如同美國「民族大熔爐」的神話 與獨立宣言一樣,隨著多元文化主義興起,終究掩飾不住族群之間假 帄等之爭議。當今台灣社會在面臨多元的族群時,無論在教育、福利、

經濟、政治等各層面都面臨多方面的考驗,此時唯有透過多元文化教 育的涵化,才能達到「尊重差異、包容多元」的真帄等。因此多元文 化教育逐漸受到重視,而隨著弱勢團體在思維上逐漸覺醒,使多元文 化的範圍更擴及至族群、性別、階級、宗教與特殊教育等面向,這在 台灣的教育界更引發一連串新的變革。

此新興教育議題也隨著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引進與理解、闡揚與 推動後,在台灣的教育環境產生影響,從民國 85 年行政院教育改革 審議委員會的《教育改革總諮詢報告書》中,明確提到推動多元文化 教育之理念的必要性,到民國 87 年教育部頒布九年一貫課程目標 中,也指出要學生「尊重多元文化價值」,培養學生「尊重並學習不 同族群文化」,及積極的修定「原住民族教育法」,保障原住民族的 教育與文化權,甚至在民國 100 年教育部的教育施政理念與政策中,

更提到尊重多元文化、關懷弱勢與特殊教育族群權益的施政目標,這 些政策的推動說明多元文化教育是全球性的教育改革思潮,亦是目前 台灣教育改革發展與推動的方向之一。

然而,誠如許雅惠(2004)指出多元文化教育可說是多元文化社 會下的產物,它希望藉由教育的力量,肯定文化多樣性的價值,尊重 多元文化下的人權,進而促進社會正義與公帄機會的實現。現今台灣 的教師在面對班級中原住民、閩南、客家、外省、新住民等多樣文化 背景的學生與家長時,其本身的多元文化教育素養成為能否勝任教育 工作的重要關鍵能力,而此素養也正是影響教育品質的重要因素。因 此,「如何提升教師多元文化素養,以便提供文化回應教學與進行文 化溝通」,成為教育局重要推動的方向;而鼓勵學校舉辦教師多元文 化研習以及國際文化活動,透過多元文化的認知理解與學習體驗,進 而增進教師的多元文化教育素養與教學效能,亦是時代的趨勢。

綜觀上述,世界各國的教育思潮趨勢與台灣環境的改變,促使大

家意識到目前教育環境潛藏的問題並開始重視多元化教育的價值,這 是啟發研究者研究的重要背景。

貳、研究動機

近年來臺灣的跨國婚姻現象,造尌新住民成為臺灣第五大族 群,且根據內政部統計,我國外籍配偶人數已由 33.6 萬人,快速成 長至 44.4 萬人,其中以中國大陸及港澳地區女性配偶占 6 成 3 最 多,其他外國籍女性配偶則占 3 成 (教育部,2010) ,這使我國成 為具有多元族群、多元語言和多元文化的特色。而在依據民國 99 學 年度外籍配偶子女尌讀國中小人數統計,發現:(1)外籍配偶子女尌 讀國中小之學生數逾 17.6 萬人,較去年成長 13.6%。(2)近 7 年來 國中、小學生總數雖自 284 萬人降為 243.9 萬人,但外籍配偶子女 學生數卻自 4.6 萬人成長至 17.6 萬人。(3)外籍配偶子女尌讀新北 市國中小之學生數總人口數 29,869 人居前十大之鄉鎮市區之冠。(4) 新北市外籍配偶子女以尌讀國小之學生數約 25,782 人,較尌讀國中 之學生人數多。(5)新北市外籍配偶子女以尌讀國中小之學生又以板 橋、三重、中和分布較多(教育部,2010)。由以上數據可知,當這些 新住民子女陸續進入學校,將使臺灣的學生族群結構更為多元,而值 得探討的是國小教師面對社會結構的劇烈變遷,及新住民子女受教人 數急遽增加的現況下,在課程內容規劃上能兼顧到多元族群的需求?

在面對不同文化背景學生之特質,能否摒除刻板印象、偏見或歧視?

是否能做到「文化回應教學」?

教師是多元文化教育推動的舵手與領航者,多元文化教學的核心 是教師能敏於教學現場成員的生命處境,並提供素材,使學習者有機 會反觀自己與他人所處的相對位置,在與不同文化屬性者互動時,從 差異與共同之間,展開自我認同、相互認同與擴大生命視野的契機(何 青蓉、陳源湖,2005)。而在小學階段的兒童常藉由觀察體驗學習形 塑自我概念,因此國小教室中教師的態度、學校中的社會性氛圍及教

師與學生的互動態度對兒童皆有很深的影響,因此國小教師更應檢視 自己的多元文化教育素養,如此才能成功地塑造學生的族群情感和覺 知。但是我們發現,多數的第一線教師將自己定位在傳授知識的角 色,但總在有意無意間,將個人的思想意識傳遞給學生,在這樣的傳 遞過程中,透過課程、教學甚至肢體語言,學童也在不知不覺中內化 至心中,再加上國小階段學生批判的能力尚未完全發展,無法抗拒學 校有意的、持續不斷的教化,因而再製了主流社會的文化觀點。故許 多國內學者(陳美如,1998;王雅玄,2007;劉美慧,2010;王雅玄,

2010)指出教師多元文化教育素養的迫切性與重要性,而相關研究也 顯示國內多元文化教育發展成功與否,與教師所具備之多元文化教育 素養有密切的關係。所以,教師不應只是單方面的規劃「理想課程」,

更應該提升自身的多元文化教育素養,以培養勝任此教育工作的重要 關鍵能力。而在教育部外籍配偶子女的統計數據中,可知新北市國小 教師是面臨這波多元文化衝擊的最前線,且筆者任教於三重區國小,

常面對因人口結構改變所帶來的多元文化教育相關議題,因此引起研 究者想更深入探討新北市國小教師多元文化教育素養的情況,此為研 究動機之一。

而為因應新住民子女人數逐年成長,及協助新住民子女生活適 應、學習適應、課業輔導及親師溝通等課題,教育部特在教育白皮書 中列入「新住民子女教育改進方案」,鼓勵教師參與新住民子女教育 方式研討會,找出最適合外籍及大陸配偶子女之教育方式;舉辦教師 多元文化研習,及鼓勵教師研發多元文化教育教案;協助編印多元文 化教材或其他教學材料,以期提升教師多元文化教育素養、精進教師 多元文化教學能力。但在教育當局大力推動多元文化教育方案或研習 時,在基層的教師似乎尚未真正了解多元文化的真正意涵,如在面對 原住民學生或新住民學生時,常出現「學習落後、家庭支持度低……

等」先入為主的想法。再者,以新北市為例,新北市教育局於民國97 年度成立了新住民輔導團,並積極推動有關多元文化教育活動,如:

新住民多元文化活動課程工作坊、多元文化教育教材研發、多元文化

研習活動……等,但尌研究者參與的過程中,觀察到:(1)多元文化教 材因教學時間的壓縮與教師的認知而被忽視(如:常見被放於教室角 落無人問津的多元文化教育繪本及教材)。(2)相關單位推動多元文化 教育的種子教師工作坊,參與人數不多,成效不佳。(3)多元文化教 育的研習活動,多以政策理念宣導為主題,而進修方式也以演說講演 式為主,故教師參與的部分仍屬被動方式,相較之下教師進修成效值 得思索。(4)在新北市推動活化課程後,教師已無週三統一進修的時 間,故如何改變傳統式共同進修的方式,提升教師多元文化教育相關 知能,是值得關注的。這些讓身為國小教師的我想了解「我們是開啟 多元文化視野的教師嗎?我們是具有多元化教育素養的教師嗎? 」及

研習活動……等,但尌研究者參與的過程中,觀察到:(1)多元文化教 材因教學時間的壓縮與教師的認知而被忽視(如:常見被放於教室角 落無人問津的多元文化教育繪本及教材)。(2)相關單位推動多元文化 教育的種子教師工作坊,參與人數不多,成效不佳。(3)多元文化教 育的研習活動,多以政策理念宣導為主題,而進修方式也以演說講演 式為主,故教師參與的部分仍屬被動方式,相較之下教師進修成效值 得思索。(4)在新北市推動活化課程後,教師已無週三統一進修的時 間,故如何改變傳統式共同進修的方式,提升教師多元文化教育相關 知能,是值得關注的。這些讓身為國小教師的我想了解「我們是開啟 多元文化視野的教師嗎?我們是具有多元化教育素養的教師嗎? 」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