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工具與資料蒐集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第四節 研究工具與資料蒐集

研究者在研究進行期間,針對教師之資訊融入教學,蒐集以下資 料:

提供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需求調查問卷、教師訪談 擬定初步研究問題

文獻資料蒐集及閱讀

反思研究目的 與研究方法

課室觀察、訪談、發展檢核表、研究者日 誌並蒐集相關資料

前置性教學觀察

撰寫研究發現 形成研究方向

資料編碼、歸納、詮釋、形成主張

反思研究詮釋 2007/9

2008/3

2008/3

2009/3

2009/6

56

(一)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需求調查問卷

國科會於民國九十一年「新科技時代數理教師學習之研究整合計 畫」開發「台灣地區中學數理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觀點與需求 調查問卷」(張永達, 2002),問卷的信度分析α值為0.88。該問卷內容 包含:個人基本資料、電腦使用經驗與需求調查、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的現況調查、資訊融入教學的專業成長需求調查、科技融入教學的態 度與信念等。本研究藉由此工具,配合教師訪談,以了解個案教師於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需求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概況。

(二)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程度檢核表

在教學活動前,提供個案教師「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程度檢核 表」,此檢核表是利用徐新逸和林燕珍(2004)所發展的「中小學教 師應用資訊科技於教學之發展檢核表」。該問卷分成三個部分:第一 部分是基本資料填寫。第二部分則分成四個階段,包含教學前的需求 評估、教學活動的設計與發展、教學過程中的評鑑與修正以及教學後 的評鑑實施成效與檢討等。第三部分則為教師陳述應用資訊科技於教 學的教學檢討反省與改進策略。利用此檢核表除了可以協助教師更有 系統的檢視自我教學的發展,其中的需求評估可以了解到個案教師對 於融入教學中所需具備的相關因素。

(三)課程資料

蒐集個案教師教學單元的規劃、教學簡報(PPT)、學習單、測 驗卷等課程資料,用以分析資訊科技應用於教學中的課程內容與方 式。

(四)個案自傳及行動研究

個案教師於九十六學年度曾參與縣內行動研究論文徵稿榮獲佳 作,研究內容為「初任教師的自我效能研究」。透過自傳與此研究的 文本分析,可得到個案教師的成長背景及其教學信念、教學效能評估 與自我成長的檢視。

(五)教室觀察與教學日誌(時間 2008/3/1-2008/4/4)

研究者進入課室觀察教師教學的情形,記錄教學日誌並錄影課堂 教學情況。教學日誌的撰寫包含了實地筆記(被研究者的行為描述), 研究者個人筆記(對於觀察的想法與實地筆記的補充)兩大部分。觀 察結束後並將課堂錄影撰寫成逐字稿,以便研究的詮釋。前置性觀察 一次 45 分鐘,教學內容為「康軒出版社」出版的《自然與生活科技 第二冊》單元 2-5 生物技術單元。觀察後將教學現場筆記以及教學影 片轉譯成逐字稿。於空堂的時間,研究者也會攜帶攝影機至個案班 級,但並不做記錄,讓學生熟悉研究者的存在,在觀察過程中引發的 新想法會紀錄在研究者備忘錄中,藉以反思研究目的。因研究者課程 時間限制,真正進入觀察時間為 2008/3/31-2008/4/3,共 4 次 180 分 鐘,課程內容為單元 3-1 至 3-3 演化單元。教學觀察後會與個案教師 進行訪談並錄音,訪談內容主要為資訊運用的策略以及觀察中的相關 研究問題(附錄三),訪談後記錄成逐字稿。

(六)研究者日誌(時間 2008/3/1-2008/5/31)

由於教學觀察侷限於特定的時間與地點,教師言行表現可能並 不一定完全反映出其信念。為了更進一步了解個案教師的教學信念,

除了觀察課室教學外,研究日誌更記錄了研究者與個案教師互動的對

58

話及與個案教師日常接觸的相關活動,例如:教學研究會時教師間的 對話資料、非上課時期師生間的互動資料等。

二、資料的編碼與詮釋的原則

重複的閱讀文本資料,在所蒐集的文本內容中先建立類屬體系並 加以編碼。例如:文本資料編碼為文-1,訪談資料為訪-1,問卷資料 為問-1 等,而整個資料編碼代號如表 3-5-1 所示,表格並呈現時間與 內容。而在細項分類部份,例如:「教師的成長背景」中的類屬分類 就有課程內容、外在環境、內在信念、教學策略、學生以及其他等,

重複閱讀文本資料,將頻率出現較高的類屬項目進行分析,再把與研 究主題相關的部分做記錄,整理出資料的主題和趨向,最後就是濃縮 相關的資料以建立研究的主張。

資料的詮釋常會受到研究者本身理論導向的影響,所以在資料的 詮釋上,除了要真實的描述觀察現象外,研究者本身尚需不斷提醒自 己:哪些資料是被研究者的聲音?哪些是研究者本身的視域?哪些是 被研究者真正的行為與信念?

在研究者推論與詮釋教師行為時,必須運用文本資料、訪談、課 室觀察等多方資料進行檢核比對,以確保所蒐集的資料是具有真實的 價值。在研究過程中也須不斷的修正與反省面臨的瓶頸與缺漏,期望 能增加研究中的可認定度(Confirmability)以及可靠性(Depend- ability)。報告撰寫後再與個案教師討論,評斷報告中資料詮釋的正確 性,以增加詮釋的構念效度。

表 3-5-1 資料編碼代號 2007/10 翊菲老師自我效能行

動研究 文-2

60

2008/2/25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需

求調查問卷 問-1

解與探討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現場實務,對於合作教師與學生更能有 較多的教學現場的觀察記錄、深度訪談的機會與文件蒐集的完整。但 同時本研究的困難點就落於研究者本身研究實務的經驗與技巧、資料 蒐集與分析詮釋的完整性以及詮釋時間的延遲等,在在都會影響到本 研究的結果的可信性與可靠性。所以,研究者在教學現場必詳實記錄 與觀察,希望力求嚴謹與詮釋的客觀性。研究期間並與指導教授及個 案教師討論改進,並將蒐集的訪談、課室觀察資料對照個案教師的文 本資料進行多方比對,以期將研究者本身的偏見與研究技巧不足之處 修正到最低。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