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的重要性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的重要性

世界各國投入了大量的經費來建構整個資訊教學環境,推廣資訊科 技融入教學。我國教育部也在民國八十八年「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

擴大內需方案追加預算案中,編列了六十四億元建構電腦硬體設施與網 路連結,目的正是希望將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並結合網路資源與隔空 學習環境,落實學生多元化與個別化的學習(教育部, 1998)。民國九十 年「在職教師資訊培訓實施計畫作業」便是為了配合「中小學資訊教育 總藍圖」、「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希望以培養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 入各領域教學的能力(徐式寬, 2003)。徐式寬、林佩貞在 2003 年反省 與回顧台灣政府近年來在電腦融入教學上的投資與努力,認為:過去的 成就在於電腦設備的增加、使用電腦製作教材的頻率增加、教材庫增 加、教師對於資訊教育與創新多元的教學漸有概念、教師理解到資訊科 技融入教學的好處等。

美國近十年來所推動的教育科技計畫,已讓 99% 的K-12學校完成 網路的建構,每間學校中學生與電腦的比例也達 5:1。但儘管硬體已增 強,在學校課室中教師卻是很難有效的應用這些資源(Becker, 2001)。

如同美國,教育部不斷的協助學校教師順利應用電腦於教學上。但 教師對於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願依舊不高,而且大部分的老師並不清 楚專題式學習活動(Project-Based Learning,PBL)的教學模式或是其他 教學模式背後的理論(黃明信、徐新逸, 2001)。問題出在哪裡呢?

林紀慧在2000年針對國小教師『資訊科技課程融入與師資教育』的 研究發現:國小教師最大的困難在於時間不足,包括沒有時間利用電腦 準備教學、沒有時間選擇適合課程需要的電腦材料以及課堂實驗有限。

張雅芳、徐加玲在2002年訪問中小學種子教師藉以探討中小學資訊教育 之推廣與困境發現:補助經費不足、教師缺乏足夠時間、配套措施不足、

相關支援不足、教師心態保守、學校獎勵措施不足都是影響中小學資訊 教育的推廣與困境。

資訊科技打破了老師的固有的教學模式,也改變了學生的學習。當 資訊科技要融入教學當中時,教師除了必須熟悉資訊科技的應用外,還 必須改變他們以往的教學策略、評量的策略以及班級經營的模式等,這 些工作對老師來說可以算是一種艱鉅的挑戰。但不論是任何的教育革新 政策,教師往往扮演著最關鍵的角色(Hawley & Rosenholtz, 1984)。

假如空有教學素材與電腦設備,但教學現場的教師卻沒有意願去使用,

一切將只是空談。所以,成功融入教學的要素是必須配合著教師原有的 教學信念與教學方式,以及原來學校人與物的環境(徐式寬, 林珮貞, 2003;Dwyer, D.C., Ringstaff, C. & Sandholtz, J., 1991;Zhao, Y., Pugh, K., Sheldom, S., & Byers, J.L., 2002)。

其實在真實教學環境中,不乏已有使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教師,

趙婉琇(2004)在〈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實施資訊融入教學的教學表徵 之個案研究〉中,探討一位資深並擁有豐富資訊融入教學經驗的國中自 然科教師,發現資訊科技使得教學表徵更有組織的呈現;運用在教學情 境時,個案教師藉由資訊科技的輔助彈性靈活運用表徵。王雅觀(2005)

〈國中教師應用科技之教學歷程探究〉提到個案教師利用資訊科技減輕 上課負擔,成為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不過,古均元(2002)〈教師 教學信念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國中地理教師個案研究〉發現,抱持不 同教學信念的教師應用資訊科技的模式也不同。

所以在不同的教學現場中,不同教師所應用的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策 略會有不同,若能深入了解某位教師所持有的教學信念以及成功的教學 策略,將可建構出該位教師的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模式。如此一來,對於 教師未來的專業成長與資訊融入教學環境的營造,將可有更清楚的面向 去支持與改善。

本研究希望藉由詮釋性研究方式,選擇同學校的個案教師蒐集教學 現場中的相關紀錄,分析與詮釋教師對於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中的教學策 略,了解其資訊科技融入的教學信念為何?在自然的教學環境中,哪些 因素會影響教師資訊科技融入的教學策略?以期對未來教師成長提出 相關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