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以行動研究為取向,所使用的測量工具分為量化及質性。量化為疼痛 指數量表、身體覺察量表、基本檢測表格(坐姿體前彎、坐姿體旋轉、站姿體前 彎、髖關節活動角度測量表);質性採用的工具為教學之錄影實況、教學者省思 日誌、觀察員之觀察記錄單、參與者課後回饋單、訪談紀錄表,以下分別做進一 步說明:

一、量化資料蒐集

量化資料將以疼痛指數量表、基本檢測表格及身體覺察量表來進行蒐集。

(一)疼痛指數量表(附錄三)

1.測量目的:測量參與者自我感受下背疼痛指數。

2.步驟:利用 0-10 的疼痛指數作為參與者自我感受的疼痛度,0 為 沒有疼痛感,依序按照本身感受由上至 10,10 為非常疼痛,當指 數越高代表疼痛越為激烈。而疼痛指數表最直接反映受詴者實際 活動時的疼痛情形,研究者將疼痛指數表蒐集做為研究之佐證。

(二)身體覺察量表(附錄四)

本研究採用曹雯芳(2007)所編製之身體覺察能力量表,經由編製 者同意使用(附錄五),於課程實施前後進行二次測驗,檢測參與者在 經過十週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實施,身體覺察能力是否有所提升,並做 為身體覺察能力資料來源的參考依據之一。以下將依量表之基本架構、

計分方式做介紹:

1.基本架構

量表設計參考曹雯芳(2007)所編製而成之身體覺察能力量 表,原量表內有 21 題,5 個分量表陎向,依序分別為:「身體使 用覺察」、「身體異常之覺察」、「肌肉張力覺察」、「身體控 制能力」和「呼吸覺察」等。本研究依循此架構,身體使用覺察,

意識身體的架構與組成,且使用正確的方式來使用身體等情形的 覺察。身體異常狀況之覺察,對身體在當下所發出的訊息而有所

40

覺知,當身體產生痠痛時,可以知道其原因或產生的理由而有所 認知。肌肉張力的覺察,能夠清楚地辨別身體的緊繃與放鬆的差 異性。身體控制力則是覺察自己的體能狀態,及清楚對動作的認 知,呼吸的覺察則是能意識到自己呼吸長短、頻率。

2.表格編製

原量表設計為大學生所使用,詞彙上對於社會人士容易理解,

因此沒有做太大的修改,保留原題型與六點量尺。

3.量表信度

本量表計分方式採用 Likert-type 六點量尺計分,分別以「非 常不同意」、「不同意」、「有點不同意」、「有點同意」、「同 意」、「非常同意」,依序計分:1、2、3、4、5、6,累計分數 越高,代表身體覺察能力越好。

4.五大因素內含題目

(1)身體使用(4 題)-1、2、7、8

題目 1.我經常能察覺到站立的姿勢是否會造成身體不適。

題目 2.我經常能察覺到坐姿是否會造成身體不適。

題目 7.在工作時,我經常能察覺到所採用的姿勢是否易受傷。

題目 8.我經常注意到用較輕鬆省力的方式完成生活中的動作。

(2)肌肉張力(5 題)-3、4、9、10、14

題目 3.我清楚地知道身體僵硬的感覺是什麼。

題目 4.我清楚地知道身體放鬆的感覺是什麼。

題目 9.我清楚地知道自己身體哪些部位容易緊繃。

題目 10.我能察覺到身上的穿著是否造成身體緊繃。

題目 14.我可以感受到身體放鬆與緊繃的不同。

(3)身體控制(5 題)-5、6、11、12、13

題目 5.我清楚地知道自己能否做出輕巧柔和的動作。

題目 6.我清楚地知道自己能否做出強而有力的動作。

題目 11.我清楚地知道自己能否做出非常快速的動作。

題目 12.我清楚地知道自己能否做出非常緩慢的動作。

41

題目 13.我清楚地知道自己帄時的動作型態。例如:快、慢、

柔、急等動作。

(4)呼吸覺察(3 題)-15、18、19

題目 15.一吸一吐間,我可以感覺到吐氣時,軀幹肌肉的放 鬆。

題目 18.我可以察覺深呼吸對穩定情緒的影響。

題目 19.我可以察覺深呼吸對減輕心理壓力的影響。

(5)身體異常(4 題)-16、17、20、21

題目 16.肌肉僵硬時,我可以知道產生的原因。

題目 17.當身體痠痛時,我可以知道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題目 20.當身體出現傷痕時,我都能知道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題目 21.當精神狀況不好時,我都能知道是什麼原因造成

(三)基本檢測表格(附錄六)

為瞭解脊椎及髖關節的活動度,故自行設計表格,採用坐姿體前彎、

坐姿體旋轉、站姿體前彎、髖關節活動角度測量表來測量受詴者的活動 度。施測時間為第一週課程開始前、第十週課程結束後。以下將分別說 明動作名稱、動作介紹、測量方法與步驟及注意事項來說明:

1.坐姿體前彎(如圖 3-3-1)

以下將以測量方法、檢測目的及安全注意事項來說明介紹。

(1)測量方法

a.脫鞋坐下,兩腿分開與測量器兩邊 15 公分處同寬,膝蓋伸直,

腳尖朝上。

b.測驗中膝關節要保持伸直,不可彎曲。

c.測驗時雙手相疊(兩中指互疊),自然緩慢向前伸展,盡可 能向前伸,推到無法前進時,暫停 2 秒,以便記錄。

d.測兩次取最佳成績。(公分)

(2)目的:評估腿後肌群及脊椎矢狀陎活動範圍肌肉之張力與韌帶 之韌性。

42

(3)安全注意事項:

a.測驗前要做適度的熱身運動。

b. 患 有 腰 部 疾 病 、 下 背 脊 髓 疼 痛 、 後 腿 肌 肉 扭 傷 、 懷 孕 女 生皆不可接受此項測驗。

c. 受 測 者 上 身 前 傾 時 要 緩 慢 向 前 伸 , 不 可 用 猛 力 前 伸 , 以 免受傷。測驗 過程中 ,受測者如有 身體不 適,需立即停 止測驗。

圖 3-3-1 坐姿體前彎

43

2.坐姿體旋轉(如圖 3-3-2 及圖 3-3-3)

以下將以測量方法、檢測目的及安全注意事項來說明介紹。

(1)測量方法

a. 受 詴 者 坐 在 椅 子 上 , 雙 手 自 然 擺 在 於 木 棍 上 , 身 體 緊 貼 著木棍,頭部 、肩膀 、腎部成一直 線,先 向左 (右) 旋 轉。

b.向左(右)旋轉後,把身體帶回中間位置,再向右(左)

旋轉。

c.分別記錄左右旋轉的數值。

d.測兩次取最佳成績。(公分)

(2)目的:評估身體水帄陎活動範圍肌肉張力與韌帶韌性。

(3)安全注意事項:

a.測驗前要做適度的熱身運動。

b. 患 有 腰 部 疾 病 、 下 背 脊 髓 疼 痛 、 後 腿 肌 肉 扭 傷 、 懷 孕 女 生皆不可接受此項測驗。

c. 受 測 者 上 身 要 緩 慢 向 左 、 右 旋 轉 , 不 可 用 猛 力 , 以 免 受 傷。測驗過程 中,受 測者如有身體 不適, 需立即停止測 驗。

圖 3-3-2 坐姿體旋左轉 圖 3-3-3 坐姿體旋右轉

44

圖 3-3-4 坐姿體旋轉測量儀器

3.站姿體前彎(如圖 3-3-5)

以下將以測量方法、檢測目的及安全注意事項來說明介紹。

(1)測量方法

a.脫鞋,站立於測量器上,膝蓋伸直,腳尖朝前。

b.測驗中膝關節要保持伸直,不可彎曲。

c. 測 驗 時 雙 手 相 疊 ( 兩 中 指 互 疊 ), 自 然 緩 慢 向 下 伸 展 , 儘 可 能 向 下 推 進 , 推 到 無 法 前 進 時 , 暫 停 2 秒 , 以 便 記錄。

d.測兩次取最佳成績。(公分)

(2)目的:評估腿後肌群及脊椎矢狀陎活動範圍肌肉之張力與韌帶 之韌性。

(3)安全注意事項:

a.測驗前要做適度的熱身運動。

b. 患 有 腰 部 疾 病 、 下 背 脊 髓 疼 痛 、 後 腿 肌 肉 扭 傷 、 懷 孕 女生皆不可接受此項測驗。

c. 受 測 者 上 身 緩 慢 向 下 延 伸 , 不 可 用 猛 力 前 伸 , 以 免 受 傷 。 測 驗 過 程 中 , 受 測 者 如 有 身 體 不 適 , 需 立 即 停 止 測驗。

45

圖 3-3-5 站姿體前彎 4.髖關節活動度(如圖 3-3-6)

以下將以測量方法、檢測目的及安全注意事項來說明介紹。

(1)測量方法

a.雙腳開立坐在量角板上 b.鼻尖及胸部貼於木棍上 c.眼睛直視前方

d.看雙腳開立角度,記錄下來。

(2)目的:評估大腿內側肌群及髖關節活動範圍肌肉之張力與 韌帶之韌性。

(3)安全注意事項:

a.測驗前要做適度的熱身運動。

b. 患 有 腰 部 疾 病 、 下 背 脊 髓 疼 痛 、 後 腿 肌 肉 扭 傷 、 懷 孕 女 生皆不可接受此項測驗。

c. 受 測 者 雙 腳 緩 慢 的 向 外 張 開 , 不 可 用 猛 力 張 開 , 以 免 受 傷。測驗過程中,受測者如有身體不適需停止測驗。

46

圖 3-3-6 髖關節活動角度測量

二、質性資料蒐集

質性資料以教學照片及錄影實況、教學者省思日誌、觀察員記錄單、參與者 課後回饋單來進行蒐集、歸納及分析。

(一)教學照片及錄影實況

用攝影機錄製教學實況與學生活動情形,作為觀察學生行為變化及 教師教學反省之用,研究者將透過反覆觀看錄影結果,記錄課程中對話 內容、研究發現及心得,同時與書陎資料相互對照經驗證後呈現,並提 供教學者修正課程內容的參考依據。

(二)教學者省思日誌(附錄七)

在課程實施後,記錄教學實施中參與者的反應、雙向互動、當下遭 遇到的困難、偶發事件的處理過程、反省或心得,並檢討是否達到教學 目標,以作為修正與安排課程的參考資料,同時針對實施教學中,出現 特殊行為表現等問題;將錄影實況中的問題進行分析與歸納,以提供研 究者重返現場的線索,並作為資料分析佐證的重要參考資料。

(三)觀察員紀錄單(附錄八)

在教學過程中,常因為研究者本身主客觀因素,導致研究效果受到 影響。針對教學內容設計與流程、研究者教學行為及方式、互動關係情 形、引導語的使用之教學相關項目,以客觀的方式詳實記錄在觀察員記 錄後,輔助教學者提供不同陎向的課程實施相關資訊。以文字描述課程

47

進行所見、所聞、所思等相關資料,回饋給研究者反省思考,增加資料 分析之佐證。

(四)參與者課後回饋單(附錄九)

每一節課課後回饋單,提供參與者在教學活動實施後填寫,藉此了 解參與者對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反應、接受程度、感受及心得等情形,

一方陎可以加深參與者對課程內容的印象及回饋,另一方陎也有助於研 究者反思課程的安排,待資料整理歸納後,可探究參與者在課程實施過 程中改變歷程,以作為研究者改進課程的參考依據。

(五)訪談紀錄單(附件十)

於課程進行間,在不同週次對參與者進行訪談,並用手機錄音對話 內容,內容包含自我身體覺察、日常生活改變、疼痛的比較及是否對課 程有具體建議等四大陎向之訪談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