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是採行動研究,以量化與質性並行;量化資料則採用參與者疼痛指數量 表、身體覺察量表及關節活動度的前測與後測的分數,從客觀數據去做探究學習 成效;質性資料取得由教學過程中,運用教學錄影實況、教學者省思日誌、觀察者 紀錄單、參與者課後回饋單、訪談紀錄單等文件資料。處理方式如下。

一、量化資料處理與分析依疼痛指數量表之前後測、身體覺察量表之前後測及關 節活動度基本檢測(坐姿體前彎、坐姿體旋轉、站姿體前彎、髖關節活動度)

所得之數據,採用相依樣本 t 考驗進行分析其課程前、後差異。

二、質性資料處理與分析採用多種不同的資料蒐集策略以提高本研究的信、效度,

並與身心動作教育專家徵詢意見及討論、修正之。本研究透過不斷的行動、

反思、批判、修正之研究歷程,將所蒐集的資料,分別說明如下:

(一)教學錄影實況

用攝影機記錄詳實教學實施過程與學生活動情形,保留完整的課程 實施歷程,從中觀察學生外顯行為變化及師生互動情形,在必要時還可 以提供教學反省用,研究者將透過反覆觀看錄影後,觀察記錄課程中對 話內容、研究發現及心得,同時與書陎資料相互對照經驗證後呈現,

作為教學效果與調整活動設計的依據。

(二)教學者省思日誌(附錄七)

教學日誌為教學者自我教學歷程省思的重要資訊。教學者仔細觀察 每次教學省思與發現,並紀錄教學活動的實施情形、參與者的反應與表 現,詳實記載教學和學習的情形。因此,將本項做資料分析並抓出主軸 進行 歸納,再搭配其它質性質料進行比對之後,使其更具客觀性的參考 價值,進而做為改善課程設計的依據。

64

(三)觀察員紀錄單(附錄八)

觀察員觀察研究者的教學過程,並對課程實施與安排、教學行為、

參與者學習情形、師生互動關係及對課程的評價,資料收集做為研究者 省思之依據。

(四)參與者課後回饋單(附錄九)

將參與者課後所填寫的回饋單資料收集,並對課程內容的喜愛與難易 程度,瞭解參與者對身體構圖、呼吸放鬆、伸展活動、身體動作探索等

課程設計內容的喜愛與難易程度,做百分比呈現。

(五)訪談紀錄表(附錄十)

研究過程將安排二次訪談,採隨機選取訪談,每個人每次 約 5 分鐘,

由研究者事先擬定題目,進行個別訪談,訪談過程徵求研究參與者同意 並進行錄音。以上各資料,將給予編碼,分類整理為文字稿,將有系統 組織、管理及呈現。將原始資料編碼列於表 3-5-1。

表 3-5-1 資料編碼方式說明

資料名稱 資料來源 編碼 說明

教學錄影實況 教學者 V V1- V10 表示該資料整理自教學 第一週至第十週教學記錄。

教學者省思日誌 教學者 T T1-T10 表示該資料整理自教學者 第一週至第十週的省思記錄。

觀察員紀錄單 觀察者 O O-010216 表示該資料整理自觀察員 第一週 2 月 16 日的觀察紀錄表。

參與者課後回饋單 參與者 S S-01-02 表示該資料整理自

第一週 2 號參與者之課後回饋單。

訪談紀錄表 參與者 I

I-0102 表示第一週訪談編號 02 參與者 的資料。

I-1004 表示第十週訪談編號 04 參與者 的資料。

65

表 3-5-1 為本研究中,所針對參與者、研究者、及觀察員在研究歷程中所蒐集之 研究資料進行符號轉碼,參與者課後回饋單、觀察紀錄表、 教學錄影實況、教學 省思日誌、教學者紀錄表、訪談紀錄單所獲取之資料,同時進行蒐集、歸類與分析 資料,透過資料回饋提供修正課程實施的參考,接著進行編碼及歸類資料,檢視各 資料間的關聯性,以構成選擇性編碼,編碼說明則如表中最後一欄所示。

為符合三角檢定信度、效度要求,採用各種不同資料蒐集以提高研究的信度、

效度,除了分析教學者、研究對象、觀察員等三種不同來源的資料,教學省思日 誌和訪談紀錄、參與者課後回饋單和觀察員記錄表也作為資料的三角檢核,另將 請教國內身心學專家劉美珠教授提供建議,以提升本研究之信度、效度。

66

第肆章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實施歷程與修正

透過行動研究之計劃、行動、省思、修正與再行動,以 B 教會弟兄姐妹為對 象,探討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提升久站工作者的覺察能力及改善下背痛的可能性,

並依據身心學理論基礎,編排設計一套身心動作教育課程運用於改善久站工作者 下背痛之情形,經由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中的四大陎向,課程設計為期十週,每週 一次,每次 1.5 小時,由課程中重新學習對身體的使用,提升身體自我覺察能力 及改善姿勢,開啟自我與身體的對話,在行動研究的過程中,透過教學者日誌、

參與者回饋單、觀察員回饋單等教學過程中所蒐集的資料,不斷的反思改進與課 程修正,藉以分析課程與久站工作者下背痛改善情形。

本章分為二節將研究過程進行討論;第一節為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實施歷程,

第二節為課程實施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