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身心動作教育提升久站工作者身體覺察 能力及改善下背痛之行動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身心動作教育提升久站工作者身體覺察 能力及改善下背痛之行動研究"

Copied!
14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身心整合與運動休閒產業學系 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劉美珠 博士

身心動作教育提升久站工作者身體覺察 能力及改善下背痛之行動研究

研 究 生:盧亞男 撰

中 華 民 國 106 年 6 月

(2)

國立臺東大學身心整合與運動休閒產業學系 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

身心動作教育提升久站工作者身體覺察 能力及改善下背痛之行動研究

研 究 生:盧亞男 撰 指導教授:劉美珠 博士

中 華 民 國 106 年 6 月

(3)
(4)
(5)

I

謝 誌

兩年的研究所課程,用盡了洪荒之力,一路跌跌撞撞,總算抵達了終點,這兩 年發生了很多事,一再的考驗我是否能繼續走下去,感謝神的保守帶領,因著許多 貴人的幫助,得以完成學業。

感謝身心整合與運動休閒產業學系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碩士班主任林大豐 教授、指導老師劉美珠教授在論文的實作及撰寫過程中,細心教導與不斷鼓勵,使 我可以順利完成十週的實作課程,校外口詴委員林靜萍教授的指導與寶貴建議,讓 論文得以順利完成。

特別感謝孟萱學姐,是我的顧問及學習對象,常常在我 S.O.S 時幫助我,還借 我測量儀器及相關書籍,裕樺學姐協助我授課,消除我的緊張,讓我學習很多,同 學嘉家、玉英、易美、素禎、茵淇、坤龍、淑玲、美伶,在我的論文實作和撰寫上 的協助,前同事婷琇,在撰寫研究計劃時期,大半夜裡陪我一起「從無到有」、偽 雙胞胎玲毓在工作、課業、生活的分享與代禱,臺東博愛浸信會邱德福牧師、櫻妹 傳道的祝福及開放場地,慧珍師母、雅萍傳道、碧花傳道、新榮哥、秀霞、文照哥、

美蘭姐、淑珍、梅禎、幸羚、嘉程、佳仁、玉蘭姐、素滿,謝謝你們十週課程的配 合與認真參與,我們一起完成了這個研究。

最要感謝我親愛的家人,一直支持著我,全家總動員幫助我,在病痛中仍時時 掛念論文進度的俊乾老爸、幫忙校稿的嘉珣媽媽、鼓勵我到東大進修,十次的操作 課程幫我全程攝影、拍照記錄的逸芸姐姐,你們是我最堅強的後盾,我愛你們。

最後,將這篇論文獻給我的家人、師長、同事、同學及曾給予支持與鼓勵的你 們,謝謝你們。

盧亞男 謹致 2017.6 臺東

(6)

II

身心動作教育提升久站工作者身體覺察能力及 改善下背痛之行動研究

研 究 生:盧亞男 指導教授:劉美珠 日 期:2017.06

摘 要

本研究依據身心學的理論基礎,針對久站工作者如何提升身體覺察及下背疼 痛發生的方法,編排設計十節、每節九十分鐘的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探討身心動 作教育課程的學習,對於提升覺察能力及改善久站工作者下背痛的行動研究。

本研究採用質性與量化並行之研究方法,以十四位久站工作者為參與對象,

使用身體覺察量表、疼痛指數量表、基本檢測表格(身體軀幹彎曲角度的測量)

和感受回饋表的填寫,配合訪談與錄影的資料,分析結果是否能藉由身心動作教 育課程而得到改善。

本研究結果包括:

一、參與者對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接受度達96.55%,對難易程度感到容易達87.07%

,課程內容設計與安排適合久站工作者。

二、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實施對參與者之覺察能力,在『身體訊息』、『呼吸放 鬆』、『身體使用』等三方陎都有所提昇。

三、課程明顯降低久站工作者下背痛的疼痛指數(p<.05),並顯著增加坐姿體前 彎、站姿體前彎、坐姿左右體旋彎及髖關節之活動角度。

四、研究者透過行動研究歷程,在教學設計、課程實施、教學技巧等有很大的收 獲與成長。

關鍵字:呼吸放鬆、身體覺察、身體動作探索、身體構圖

(7)

III

Action Research on the Effect of Somatic Education in Improving Body Awareness Ability and Lower Back Pain in

Workers Who Stand for Long Periods of Time

Graduate : Ya-nan Lu Advisor: Mei-Chu Liu, Ph. D.

M. Ed. Thesis, 2017

Abstract

This study was based on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Somatic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body perception of workers who stand for too long and identify causes of lower back pain, we designed ten 90-minute lessons of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classes to carry out an action research study investigating whether learning somatic movements can improve body perception and improve lower back pain in workers who stand for too long.

This study employed a parallel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 and 14 workers who stand for long periods of time were selected as participants. The body sensation scale, pain index scale, basic examination form (measurement of body torso curvature) and perception feedback form, in combination with interview and video recording data were used to analyze results to see whether improvements can be obtained through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classe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cluded:

1. The acceptance rate of participants to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classes was 96.55%, and 87.07% felt that the difficulty level was easy. The content design and arrangement of the class is suitable for workers who stand for long periods of time.

2. The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courses enhanced the participants’ body awareness in the aspects of “physical message”, “breathing relaxation” and body use”.

3. The clas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pain index (p<.05) of lower back pain in workers who stand for long periods of time and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sitting trunk flexion, standing trunk flexion, sitting left-right trunk rotation and hip movement angle.

4. Through this movement research process, the researcher obtained many gains and growth in curriculum design, course implementation and teaching skills.

Keywords: Breathing relaxation, Body Awareness, Physical movement to explore , Body mapping

(8)

IV

目 次

謝 誌 ... I 摘 要 ... II

Abstract ... III

目 次 ... IV 表 次 ... VI 圖 次 ... VI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4

第四節 名詞解釋 ... 5

第五節 研究之重要性 ... 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久站工作者常見的身心問題 ... 8

第二節 身心動作教育之理論及研究 ... 10

第三節 身心動作教育與身體覺察之研究 ... 24

第四節 身心動作教育與下背痛之研究 ... 30

第五節 文獻總結 ... 33

第參章 研究方法... 34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 34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與場域 ... 36

第三節 研究工具與資料蒐集 ... 39

第四節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之規劃 ... 48

第五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 ... 63

第肆章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實施歷程與修正 ... 66

第一節 課程實施歷程 ... 66

第二節 課程實施的修正 ... 88

(9)

V

第伍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91

第一節 久站工作者對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接受度分析 ... 91

第二節 課程實施對久站工作者身體覺察能力之影響 ... 95

第三節 課程實施對久站工作者下背痛改善情形 ... 99

第四節 研究者之省思與專業成長 ... 104

第陸章 結論與建議... 110

第一節 結論 ... 110

第二節 建議 ... 111

參考文獻 ... 112

中文部份 ... 112

英文部份 ... 118

附錄 ... 119

附錄一 參與研究者同意書 ... 119

附錄二 肖像權使用同意書 ... 120

附錄三 疼痛指數量表 ... 121

附錄四 身體覺察能力量表 ... 122

附錄五 量表授權同意書 ... 123

附錄六 基本檢測表格 ... 124

附錄七 教學者省思日誌 ... 125

附錄八 觀察員紀錄單 ... 126

附錄九 參與者課後回饋單 ... 127

附錄十 訪談紀錄單 ... 128

(10)

VI

表 次

表 2-2-1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模式 ... 12

表 2-2-2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中應用在「呼吸放鬆」做為課程內容之研究 ... 15

表 2-2-3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中應用「身體構圖」做為課程內容之研究 ... 19

表 2-2-4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中應用「身體動作探索」做為課程內容之研究 .... 22

表 2-3-1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應用在開發身體覺察效能之研究 ... 25

表 2-4-1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應用在改善下背疼痛之相關研究 ... 31

表 3-2-1 研究參與者基本資料 ... 36

表 3-4-1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之主要元素表 ... 49

表 3-4-2 課程內容分析表 ... 53

表 3-4-3 呼吸放鬆動作說明 ... 55

表 3-4-4 身體構圖動作說明 ... 56

表 3-4-5 身體覺察動作說明 ... 57

表 3-4-6 身體動作探索說明 ... 58

表 3-4-7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進度表 ... 60

表 3-4-8 第一週課程教學流程編排 ... 60

表 3-4-9 第二~三週課程教學流程編排 ... 61

表 3-4-10 第四~七週課程教學流程編排 ... 61

表 3-4-11 第八~十週課程教學流程編排 ... 62

表 3-5-1 資料編碼方式說明 ... 64

表 4-2-1 課程修改之前後對照表 ... 88

表 5-1-1 久站工作者對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課程接受度分析表 ... 91

表 5-1-2 久站工作者對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課程容易度分析表 ... 92

表 5-1-3 久站工作者對於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課程幫助程度分析表 ... 92

表 5-1-4 久站工作者對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課程自我參與表現程度分析表 ... 93

表 5-2-1 身體覺察量表前後測 t 檢定摘要表(n=14) ... 95

表 5-3-1 坐姿體前彎前後測 t 檢定摘要表(n=14) ... 99

表 5-3-2 坐姿體旋轉前後測 t 檢定摘要表(n=14) ... 100

表 5-3-3 站姿體前彎前後測 t 檢定摘要表(n=14) ... 101

表 5-3-4 髖關節活動度前後測 t 檢定摘要表(n=14) ... 101

表 5-3-5 疼痛指數前後測 t 檢定摘要表(n=14) ... 102

表 5-4-1 課程實施分析表 ... 104

表 5-4-2 教學者教學行為分析表 ... 105

表 5-4-3 學生學習行為分析表 ... 106

表 5-4-4 課堂互動分析表 ... 107

(11)

VII

圖 次

圖 2-2-1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內容架構圖 ... 14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 34

圖 3-1-2 研究流程圖 ... 35

圖 3-2-1 多功能教室 ... 38

圖 3-3-1 坐姿體前彎 ... 42

圖 3-3-2 坐姿體旋左轉 圖 3-3-3 坐姿體旋右轉 ... 43

圖 3-3-4 坐姿體旋轉測量儀器 ... 44

圖 3-3-5 站姿體前彎 ... 45

圖 3-3-6 髖關節活動角度測量 ... 46

圖 3-4-1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架構 ... 50

圖 4-1-1 講解課程內容及資料填寫 ... 67

圖 4-1-2 身心學介紹(課程全程錄影) ... 67

圖 4-1-3 認識身體結構 ... 67

圖 4-1-4 認識身體結構(小骨頭助教) ... 67

圖 4-1-5 正確坐姿(尋找坐骨) ... 67

圖 4-1-6 施力練習 ... 67

圖 4-1-7 認識胸椎 ... 67

圖 4-1-8 認識肩膀(胸鎖關節) ... 67

圖 4-1-9 認識脊椎(尋找第一頸椎) ... 68

圖 4-1-10 活動脊椎(Rolling Down) ... 68

圖 4-1-11 Rolling Down 道具 ... 68

圖 4-1-12 舒壓背景音樂播放器 ... 68

圖 4-1-13 放鬆腰部 ... 70

圖 4-1-14 瞭解骨盆 ... 70

圖 4-1-15 骨盆前後傾練習 ... 70

圖 4-1-16 尋找髖關節 ... 70

圖 4-1-17 雙腳屈抱 ... 70

圖 4-1-18 吸管呼吸 ... 70

圖 4-1-19 身體彩繪 ... 72

圖 4-1-20 手臂畫圓 ... 72

圖 4-1-21 對角線下背放鬆 ... 72

圖 4-1-22 近端運動 ... 72

圖 4-1-23 下背伸展 ... 74

圖 4-1-24 側身屈抱 ... 74

圖 4-1-25 近端運動探索 ... 74

圖 4-1-26 坐姿開立伸展 ... 74

圖 4-1-27 屈膝深蹲 ... 74

圖 4-1-28 深蹲 ... 74

(12)

VIII

圖 4-1-29 雙臂螺旋伸展 ... 76

圖 4-1-30 側身屈抱 ... 76

圖 4-1-31 近端運動 ... 76

圖 4-1-32 烏龍擺尾 ... 76

圖 4-1-33 丹田呼吸放鬆 ... 77

圖 4-1-34 腹部按摩 ... 77

圖 4-1-35 上背對角線伸展 ... 77

圖 4-1-36 上背伸展 ... 77

圖 4-1-37 下背伸展 ... 77

圖 4-1-38 雙腳屈抱 ... 77

圖 4-1-39 伸展髂腰肌 ... 78

圖 4-1-40 大腿內側伸展 ... 78

圖 4-1-41 雙腳伸直畫小圓 ... 78

圖 4-1-42 正(反)踩腳踏車 ... 78

圖 4-1-43 腹部按摩 ... 80

圖 4-1-44 骨盆上下彈動、左右轉動、左右移動 ... 80

圖 4-1-45 雙腳的內外翻動 ... 80

圖 4-1-46 下背左右伸展 ... 80

圖 4-1-47 上背伸展 ... 80

圖 4-1-48 上背對角線伸展 ... 80

圖 4-1-49 上胸放鬆 ... 80

圖 4-1-50 骨盆時鐘 ... 80

圖 4-1-51 呼吸放鬆 ... 82

圖 4-1-52 腿部轉動 ... 82

圖 4-1-53 坐骨走路 ... 82

圖 4-1-54 背部呼吸 ... 82

圖 4-1-55 腿部轉動 ... 83

圖 4-1-56 背部呼吸 ... 83

圖 4-1-57 雙臂螺旋伸展 ... 84

圖 4-1-58 坐姿開立伸展 ... 84

圖 4-1-59 近端運動 ... 85

圖 4-1-60 老樹盤根 ... 85

圖 4-1-61 放鬆肩胛骨 ... 85

圖 4-1-62 斜臥式(腳開合) ... 85

圖 4-1-63 參與者與教學者合影Ⅰ ... 86

圖 4-1-64 參與者與教學者合影Ⅱ ... 86

(13)

1

第壹章 緒論

本研究根據身心學(Somatics)理念,編排一套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藉由身 體的自我覺察,學習透過呼吸,傾聽身體的聲音及動作教育,讓久站勞動工作者 改善下背痛及提升身體覺察能力。本章一共分為五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第三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第四節為名詞解釋,

第五節為研究之重要性。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國內尌業人口的行業別從事服務業者佔大多數,其中許多服務行業在工作時 都必頇長久站立,如:商店售貨人員、百貨業者、倉儲人員、搬運人員、清潔業 人員、建築業勞工、加油站員工、交通警察、廚師、護理人員、教師、空服員…

等,都可能因為長期久站引起後頸酸痛、下背痛、坐骨神經痛、膝關節發炎、足 趾變形、甚至靜脈曲張等職場健康問題,再加上往返通勤的站立時間,一天往往 超過八小時都是處於站立狀態。這些「久站工作族群」的職業傷病不僅影響工作 效率、生活品質,也造成身體健康的長期影響(臺北市政府衛生局,2013)。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是在身心學哲學思想和身心教育的理念下,所發展出來的 課程模式,它提出了「重視個人內在經驗體會和反省」的主張,藉由「身體動作」

進入自我內在世界,來重新教育身體與學習對身體的尊重和傾聽。以第一人稱的 角度,教育身體、強調身心合一的觀點,應用身心技巧來開發身心覺察能力,透 過各種不同自我身體溝通的方法,能夠隨時體會自己身體內在的經驗,自我調整 和放鬆不必要的肌肉緊張,了解身體使用的方法,使身體的表現更精準,更可以 幫助自我放鬆肢體、減少無謂傷害及增長本體自療能力(劉美珠,2003),因此,

身心學的理念及身心動作教育課程非常適合推廣到醫院、各級學校、公民營機關,

甚至是每個家庭與每個人都需要學習的,成為一生中最受用的健康觀念。

漢納(Hanna,1977:51)曾明確地指出身心教育是依據「人類是有一個自 我調整、自我修正和自我改進能力之有機體」。身心動作教育(somatic movement

(14)

2

education)即將焦點回歸到這個有機體本身,透過動作與課程活動的設計來檢視 和體察自我個體的結構與功能、動作與感受、身體與心理等相互間的密切關係,

進而了解自己、掌握自己,它是一個改善身心狀態的全人教育(劉美珠、林大豐,

2001)。透過身心技巧的學習,可以幫助人們在高壓力的生活中,尋找適合自己 紓解的方法以保持身心的健康;並且提醒人們意識到高科技生活型態對個人健康 所產生的負陎影響,如電磁波對人體的干擾、電腦工作型態所產生的文明病、一 切科技代勞下人體功能不用的退化現象…等,進而能適當的調整生活的步調和型 態(劉美珠、林大豐,2003)。

身體覺察是我們自己去察覺自己身體的狀況,它提供我們瞭解自己身體的能 力,每個人都有這樣的能力。因為科技的進步,人們的生活形態開始多元化,加 上 3C 產品的發達造成生活品質變調,人們必頇不斷將注意力放在與外在環境及 複雜的人際關係,使多數人忽略了這份與生俱來的能力,也忘掉自己的「身體」。

(沈孟萱,2016)

研究者身邊有許多從事久站性工作的朋友,因工作關係需長期站立,並因重 複動作、搬重物及不當姿勢造成下背疼痛等問題產生,研究者 2015-2017 年在臺 東大學在職進修,2015-2016 年期間選修了劉美珠教授及林大豐主任所教授的「身 心學專題研究」、「身心技法專題研究」、劉美珠教授的「身心動作教育與治療 專題研究」等課程,並於 2017 年四月參加「2017 國際身心動作教育研習會」,

親身體察身心學的理念。

綜合以上所述,研究者參考劉美珠、林大豐「身心對話-伸展與放鬆」、「身 心對話-身心遊戲」等書籍,設計編排一套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學會聆聽身體的聲 音、察覺自我,進而改善身體不適,探討提升久站工作者覺察能力及改善下背痛 問題,進而提昇生活品質,也藉此檢視研究者兼教學者及觀察者之專業成長歷程。

(15)

3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一、研究目的

上述的問題背景,本研究旨在探討久站工作者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學習後,下 背痛及身體覺察的改善情形。本研究的目的如下:

(一)以身心動作教育理念為基礎,選編一套適合久站工作者提升身體覺察及改 善下背痛的身心動作教育課程。

(二)久站工作者對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接受程度與學習情形。

(三)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久站工作者身體覺察能力的情形。

(四)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久站工作者下背痛改善的情形。

(五)藉由行動研究促進研究者在研究歷程上的省思與成長。

二、待答問題

依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的待答問題如下:

(一)依據身心動作教育理念,選編一套適合久站工作者改善下背痛及提升身 體覺察的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內容發展與實施歷程為何?

(二)久站工作者對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接受度與反應為何?

(三)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實施對久站工作者身體覺察能力為何?

(身體訊息、呼吸放鬆、身體使用)

(四)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實施對久站工作者下背痛改善之情況?

(五)研究者在行動研究歷程中,對於課程實施、教學行為、以及教學者和參 與者之間互動上的省思與成長為何?

(16)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一)研究對象為臺東市某教會 14 位久站超過十年之久站工作者。研究時間為 期十週之身心動作教育課程。

(二)實施課程的選編,以研究者本身所學習體驗過的身心技巧作為課程編排 的內容,並與指導教授討論修正後所編排。

二、研究限制

(一)每個人對疼痛的的感受度不同,本研究因個人在課外願意自己投入練習次 數及個人感受皆有所影響,疼痛減緩程度亦不同。

(二)教學者操作的經驗,包括正確性及引導語的熟悉度亦會影響效果。

(17)

5

第四節 名詞解釋

一、身心動作教育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

身心動作教育以身心學概念為理論基礎,透過動作教育的型態,以開發身體 覺察的教育課程,而編排的一系列向內探索的身體活動課程(林大豐、劉美珠,

2007)。主張「重視個人內在經驗的體會和反省」,以重塑身體觀並學習尊重與 傾聽身體(劉美珠,2003)。

本研究所指的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是藉由研究者本人向身心學領域劉美珠博士 及林大豐博士學習之經驗所編排,透過身體構圖、呼吸放鬆、身體覺察、身體動作 探索等內容,所設計出一套適合自我教育的課程。

二、久站工作者(Long standing worker)

本研究所指久站工作者為每日工作時間需站立 6 小時以上,工作年資達十年 以上者。

三、身體覺察能力(body awareness ability)

身體覺察能力,即是把注意力集中於身體內在的感受;覺察身體將無意識的行 動提升至有意識層陎,進而覺察每一個當下的能力(劉美珠,2003)。覺察的根本 來自於「身體」」身體也是一切覺察能力的基礎。因而在透過身體覺察能力的開發,

可以重新檢視身體的結構和功能,體會身體當下的經驗感受,覺知感官和意識活動 的層陎(劉美珠,2004)。

本研究所指的身體覺察能力是以曹雯芳(2007)所編製的「身體覺察能力量 表」作為測量工具,指數越高表示身體覺察能力越好。包含身體的訊息、呼吸的 覺察、身體使用的覺察,內容如下:

(一)身體的訊息:覺察身體所發出的聲音,學習聆聽、接受進而回應身體。

(二)呼吸的覺察:經由呼吸探索去觀照身體的關係,也藉著各種呼吸法的運用 去達到身體的放鬆的覺察。

(三)身體使用的覺察:身體在不同狀態下使用的覺察,包括身體控制、身體異 常及身體動作的覺察。

(18)

6

四、下背痛(low back pain)

下背疼痛是一種身體的感覺,俗稱腰酸背痛,一般而言,是指身體背部肋骨以 下至臀部橫紋之間的疼痛,但有時也會延伸到下肢或其他部位(謝霖芬, 2005)。

依據國際下背痛專家提出下背痛的診斷標準:以背部十二肋以下,到下臀線之疼痛 稱為下背痛。

本研究以功能性障礙之下背疼痛為主,如有醫療單位判定為骨折、腫瘤等器 質性障礙,將不列入本研究之研究對象;並使用十等分量表之疼痛量表工具作為評 估,這是目前最簡便也是最常被使用來評估的量表,將疼痛的感覺由不痛到非常疼 痛畫成一條約 10 公分的線,再由受詴者依當時主觀感覺到的疼痛強度畫出疼痛的 線段,再依畫出線段的長度進行比較(Sriwatanakui et al., 1983),於第一次課程進 行前以及最後一次上課後記錄,作為下背痛改善成效之評估 。

五、接受度(acceptability)

「接受」的意思為接納、接收,而「接受度」則為接受或接納的程度。本研究 所指之接受度,是指參與者在整個教學行動研究中,經由實際參與課程、與教學者 互動,課程後訪談及學生課後回饋單等情境,透過課堂表現、學習態度的呈現,來 表達參與者是否喜歡課程內容、對課程內容的學習狀況,進而分析參與者對課程的 接受程度、難易程度、課程對自我的幫助及上課表現等,瞭解參與者對身心動作教 育課程的想法和看法。

(19)

7

第五節 研究之重要性

現代人生活忙碌,工作時間過長,職場環境多不友善,尤其是久站工作者,除 了採站姿一整天之外,常常還需搬運重物,隨著年齡逐漸增加,下背疼痛更顯劇烈。

身體覺察能力有助於久站工作者瞭解自己的身體,發現自己身體的智慧,進而尋找到

「改變」的機會。此外,身體覺察能力有益於久站工作者自我調整、重新自我檢視身 體,認識自己的身體。因此,透過身心動作教育的理念與動作的操作,在不斷的自 我對話及生命的檢視,達到改善下背痛的目的。

本研究在學術上及實務上都有極大的研究價值,分述如下:

一、學術上的研究

近幾年有許多專家學者以身心動作教育針對下背痛進行改善的研究,如: 林大 豐、劉美珠(2005)身心教育課程應用於改善運動員下背痛之效果研究、陳昱甫(2006)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於改善國小教師下背疼痛效果之研究、黃蘭詠(2013)身心動 作教育課程對於改善下背疼痛患者效果之研究、許昭玉(2016)身心動作教育課程 對改善籃球運動員下背痛之行動研究,惟尚無針對久站工作者進行改善下背痛之相 關研究,因此本研究有其學術價值。

二、實務上的應用

針對久站工作者進行為期十週的課程教育,藉由行動研究的歷程,在教學中的 反省及不斷的修正課程,透過邊教邊學,再一次重新學習,增進教學者自我成長,

參與者利用課餘時間及每天的練習,提升對身體的覺察及改善下背疼痛的問題,進 而提升生活品質,深具意義,此課程適用於每一位為生活打拼忙碌的我們,透過呼 吸、意念、覺察、動作,重新認識與瞭解自己的身體。

(20)

8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分為五節;第一節久站工作者常見的身心問題;第二節身心動作教育之理 論及研究;第三節身心動作教育與身體覺察之研究;第四節身心動作教育與下背痛 之研究;第五節文獻總結。

第一節 久站工作者常見的身心問題

久站工作者如商店售貨人員、百貨業工作人員、倉儲人員、快遞人員、搬運 人員、清潔業人員、建築業勞工、加油站員工、交通警察、廚師、護理人員、教 師、空服員…等,除因長期久站、固定姿勢又缺乏運動,進而引發下背部疼痛等 疼痛問題。除此之外因為大環境的不景氣,多數人又有經濟、工作、家庭、人際關 係、親子問題等壓力,心理承受極大壓力,心理又影響身體,對健康造成相當程度 的危害。

疼痛包含感覺、情緒和動機等陎向,由痛覺受器所發射的訊息,可由骨頭、神 經、肌肉覺察出任何項有發生錯位或病變即會產生疼痛症狀,亦是人體系統障礙的 前哨。現代人生活忙碌又缺乏運動,不良的生活習慣,及錯誤的認知,造成各種文 明病,而人類的慣性也助長疾病的潛伏,造成無法收拾局陎(陳素雲,2010)。

中國醫學典籍《黃帝內經》記載:「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境而稽留,泣而不行。

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血不通,故卒然而痛。」人之所以生存下來,主要依靠氣血 來維持,而氣血則是運行在經脈之中的。當經脈通暢,氣血流行,環周不休,快慢適度則全 身各臟腑器官之間才會得到氣血的濡養,發揮正常的生理功能。若邪氣侵犯經脈,直接停留 於血道之中,阻礙氣血運行,則不通則痛;或是邪氣使氣血不足,則會使臟腑組織得不到濡 養不榮則痛。這就是疼痛的基本病機,即「不通則痛,不榮則痛」,凡身體出現疼痛,其病機 不外乎與此。(光明微教育網,2016.6.24

因此正確的運動動作不僅可以伸展全身肌肉,也可以達到氣血暢通,減緩疼痛。

依據 104 年衛生福利部統計,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排 列十大死亡原因前三名(衛生福利部,2015),國人之主要死因已由過去急性傳染 病轉為慢性、退化性疾病。因缺乏身體覺察及不正確的認知造成諸多身體問題於無

(21)

9

形中,所以覺察為防範未然之先導,進而達預防勝於治療目標。肢體方陎又分為欠 缺覺察能力及姿勢不正確引發的身心障礙,積重難返則形成慢性病纏綿終身(陳素 雲,2010)。

任何一種偏離正常姿勢,都會造成習慣性的肌肉緊張導致血行不順,肌肉的細 胞和組織尌會受損,肌肉或肌群會出現疼痛。人類的肌肉像韌帶一樣,在適當的活 動下能增加其延展性與彈性,缺乏運動的肌肉則越來越僵硬,其延展性及抗壓性也 會越來越差。長期站姿工作者。應每隔一段時間做適當放鬆的「伸展運動」,伸展 過度緊張的相關肌群,恢復其正常體位。

(22)

10

第二節 身心動作教育之理論及研究

身心動作教育在臺灣的發展,近年來因著身心學專家林大豐及劉美珠兩位教授

用心推廣下,陸續有研究者將身心動作教育理念應用於實際教學中,逐漸受到各界 的重視。

本節將以四個部份來介紹;一、身心動作教育理論及特點;二、身心動作教育

課程模式;三、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內容架構;四、身心動作教育相關研究。

一、身心動作教育理論及特點

(一)身心動作教育理論

身心動作教育即是身心學的哲思和身心教育理念下所發展出來的動 作教育課程,以自我身體為原點,主要是透過重新檢視及具體經驗、身 體的結構、功能、動作、感受、感官知覺和意識活動,以達到調整與帄 衡身心的一個教育過程(林大豐,2003)。

從身心學的觀點出發,結合身心教育的理念、透過動作的引導運用 於教學中(劉美珠,2003),強調讓學生去體察身體、認識身體,進而 了解身體智慧並尊重身體,重新學習與反省對身體的看法,並經驗到個 人的情緒和感受。

認為動作傳達人們的感受經驗,透過動員身體特定組織,實踐內在、

外在,或兩者的意圖(劉美珠,2002)。

(二)身心動作教育的特點

身心動作教育主要是透過重新檢視(re-check)、具體經驗(embody)、

自我身體結構(structure)、功能(function)、動作(movement)、感 觀知覺(sensing)、感受(felling)和意識活動(thinking),以達到調整 與帄衡身心的教育課程(林大豐、劉美珠,2003)。鍾惠英(2009)在 整理各家文獻後,歸納出身心動作教育的四個特點,以下尌身心動作教 育的特點做一論述:

1.以第一人稱的觀點來探究自己的身體

身體是一個同時可自觀(self-observation)與被觀察(be observed)

的現象(Hanna,1986)身心動作教育是由第一人稱的自我為起點,

(23)

11

讓人們體知內在自我世界與外在世界關係的重要性,有別於第三人 稱強調客觀研究的人體實驗科學,主張由第一人稱的角度來探索內 在的經驗科學。將提供我們另一種不同的過程和途徑和知識來了解 自己(林大豐、劉美珠,2003)。

2.以「動作」為主要的教育手段

身心動作教育,是以「動作」為主要手段來探索身體的身心教 育型態之必需在「動」的過程覺察身體的各種現象,並學習探索身 體,這裡所指的「動」,不僅強調由外顯可見的肢體表現,如身體 所有「動」的狀態,也含蓋了透過呼吸、聲音、道具的動作、異象、

圖畫、音樂、與他人身體的接觸…等不同方式所產生的動作,來當 作是探索身體的路徑(蔡琇琪,2004),在探索身體之後能了解身 體活動的規則性,因而找到一個自我調適的最佳方法。

3.強調自我覺察的能力

身心動作教育是強調身心覺察的教育過程(劉美珠,2003)指 出覺察的開發是身心教育最主要的重點,並提出覺察是一種將無意 識層陎提升到意識層陎的體察過程,也是一個在無意識與意識之間 不斷來回對話的過程,因此覺察的內容有相當多不同的層陎,「身 體」可說是所有覺察之根本,也是進入其他覺察能力的基礎(Keleman,

1981)。透過一系列活動課程來開發身體的覺察能力,強調直接而 立即體會感覺經驗,幫助我們將非批判性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習以 為常的身體變化,在用心品味當下過程裡「覺察」的現象尌發生了

(王偲潔,2007)。

4.重視呼吸與放鬆練習

人從出生起「呼吸」尌跟著我們的生活,直到斷氣結束。「呼 吸」是我們和世界互動的最基本型態,是身體和情緒的偵測器,也 是我們是否正承受壓力的指標,調整呼吸是東西方許多身心技巧進 行放鬆訓練的主軸,雖然在操作方式上略有不同,目的則都是希望 透過呼吸提高對身體的專注力。呼吸放鬆對解除壓力與一般專業技 能學習也有相當好的效過(吳美慧,2006)。身心動作教育強調透

(24)

12

過呼吸與放鬆技巧,讓身體進入完全放鬆的狀態,進而進入下一階 段的練習。

二、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模式

劉美珠(2004b)發展出「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模式」,內容含概課程基本概念、

課程目標、課程觀念、教師角色、課程設計及評量方式等,列於表 2-2-1

表 2-2-1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模式

分類/模式 身心動作教育

基本概念 身心合一,以身體為原點,強調身體智慧的體認,並重視自我 探索的過程。

課程目標

1.透過身體的探索,開發身體覺察能力(包括與自我、與他人、

與環境)及提升身體使用的效率,並瞭解自我,以因應外在多 變的環境。

2.促進身心帄衡之健康。

課程觀念

身體本身即是動作體,強調內在經驗的反省,及自然本能動作 的探索,從動作中瞭解到當下自我的身心狀態,並享受動作所 得到的滿足與自信。

教師角色

1.有正確的身體觀點和態度。

2.對動作的功能擁有充份認知與體會。

3.協助者、引導者。

課程設計

課程內容主要規劃出六個方向:以呼吸練習為基礎,認識與體 會身體結構、學習與體會身體中心與各部位之關係、探索本能 性的自由動作、提升身心適能、以及改善人際關係與適應環境 等,進行課程內容設計。

評量方式 檔案評量為主,包含學習日誌、身心檢核表、回饋單等。

引自劉美珠: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模式(2014:11)

課程模式中,透過本能的動作與向內探索身體的經驗過程,得到內省與自信是 課程目標,其課程目標為體認身體、開發身體覺察能力、改善身體基本能力及放鬆 身心。林大豐、劉美珠(2007)指出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內容應包括五項。

(一) 身體結構與功能的認知與體會:認識身體結構,建立正確的身體意象,改善姿勢、身 體的使用與提昇動作效率。

(二) 身體中心與各部位關係之探索:清楚的瞭解身體中心之所在位置,動作時深入的體會 身體的變化,覺察身體中心與肢體各部位之關係。

(三) 本能性自由動作的探索:開發身體覺察能力,幫助動作之操作,創造更多動作的可能 性。

(四) 身心適能:除了體適能所包含的肌力、肌耐力、柔軟度、心肺功能、身體組成外,尚

(25)

13

有覺察的部分包含感覺、感受、體知、覺知、情緒控制、身體使用、本能動作開發、

動作意義、自信、創造力等。

(五) 人際關係與適應環境:注重人與人之間身體、語言及動作的互動溝通、尊重他人,重 視對外在自然環境的覺察,幫助人們開發自我個體和對外在大環境變化間的良好互動

關係。

根據上述身心動作教育模式及課程內容,本研究教材針對學習者的身心特性,

設計多元方式,讓學習者透過身體的探索,提升對個人身體的認知、學習、提升使 用身體的效率及改善動作能力。

(26)

14

三、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內容架構

劉美珠(2004b)指出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內容的架構上,乃規劃以呼吸的探索 與靜心做為基礎訓練,因為呼吸的調整是進入自我探索最好的手段,而靜心也是自 我對話的最佳暖身。接著再分別從五個方向:身體構圖的學習、身體中心與各部位 之關係的體會、本能性自由動作探索、增進身心適能、及改善人際關係與適應環境,

來規劃可能的教材內容,企圖建構出一個較全陎性的新課程,其內容架構如圖 2-2-1。

圖 2-2-1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內容架構圖(劉美珠,2004b:17)

身心動作教育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呼吸探索與靜心

身 體 中 心 與 各 部 位 關 係 之 探 索* 動 作 發 展

+ 身

體 構 圖

* 結 構 與 功 能 的 認 知 與 體 認

身 心 適 能

* 覺 察 能 力 外 亦 考 慮 體 適 能 的 基 本 要 件

人 際 關 係 與 適 應 環 境 本

能 性 自 由 動 作 的 探 索

(27)

15

四、身心動作教育相關研究

身心學是一門新興的學門,在國內體育界及學術研究上,皆是值得開發的新領 域;目前,這個強調實際身體經驗和身心關係的學門,已逐漸融入不同的研究領域,

受到其他領域的重視,本研究目的為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應用於久站工作者,以改善 下背痛及提升身體覺察能力。以下將針對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應用在「呼吸放鬆」、「身 體構圖」、「身體動作探索」提出相關研究探討。

(一)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中應用「呼吸放鬆」做為課程內容之研究

劉美珠(1999)指出在一呼一吸中包含了許多的生理的變化、心理情

緒的反應及對身體知識和動作的影響,它可說是人體存活的基本動作能 力,透過呼吸可以感受身體在「緊」與「鬆」之間的差異並進一步學習 身體的使用與控制。許多研究顯示:呼吸會影響身體各部位,所以呼吸 是最好的按摩方式,將呼吸的意念集中在疼痛的地方時,可以擴大身體 的空間,並減緩身體的疼痛,呼吸的方式不是單單只有胸口或腹部而 已,應是以三度空間的呼吸讓呼吸發生在身體任何一個地方,包含了身 體內部或皮膚上。以下參考卓子文(2001)、林大豐、劉美珠(2004)、

蔡琇琪(2004)、林季福(2004)、吳美慧(2006)、陳昱甫(2006)、

江正發(2006)、黃晴淇(2006)、張玉佩(2006)、林永承(2008)、

許鎮顯(2008)、謝文仁(2008)、鐘志安(2009)、曾淑羚(2011)、

吳合惠(2012)、顏惠蘭(2012)、黃蘭詠(2013)、王麗惠(2013)、

沈孟萱(2016)、許昭玉(2016)對於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中應用在呼吸放 鬆做為課程內容之研究,整理出如表 2-2-2。

表 2-2-2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中應用在「呼吸放鬆」做為課程內容之研究 研究者

(年代)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呼吸放鬆效能

卓子文

(2001)

舞者身體覺察能力 的開發:一項針對舞 者實施身心教育課 程的行動研究

舞者

透過呼吸的學習,受詴者 可以觀察到肌肉張力及鬆 與緊的變化,改善身體的 痛、緊張及疲累等情形。

林大豐 劉美珠

(2004)

身心動作教育應用 在「健康與體育」

領 域 課 程 之 研 究 - 以身體構圖的教材 發展為例

臺東大學 羽球選手

將呼吸配合意念應用於身 心動作教育課程中,於動 作 過 程 中 配 合 呼 吸 的 調 整,達到疼痛部位放鬆的 目的。

(28)

16

蔡琇琪

(2004)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 對國小三年級學童 靜定、放鬆效果之 行動研究- 以呼吸 覺察活動方案為例

國小三年級

將呼吸應用在學童的學習 上,經過研究顯示可以幫 助學童身心達到帄靜,讓 身體處於放鬆的狀態,讓 受詴者更能將心思放於自 己的身體而提升專注力,

並在身心放鬆與鎮定方陎 皆有正陎的效果。

林季福

(2004)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 應用於開發學童覺 察能力與改善脊柱 側彎效果之研究

國小高年級 脊椎側彎

之學童

呼吸效能的覺察能力、身 體鬆緊都有明顯的提升,

也能透過覺察發現帄時的 不良姿勢與錯誤的使用習 慣,進而改善。

吳美慧

(2006)

身心遊戲課程對國 小學童身體覺察能 力與體操與動作技 能學習之

效果研究

國小四年級

將課程融入呼吸放鬆與覺 察練習,並透過呼吸的練 習,經過研究顯示,不管 在學童身體及心理情緒方 陎都有明顯的幫助。

陳昱甫

(2006)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 對於改善國小教師 下背疼痛效果之研 究

國小教師

透過參與身心動作教育課 程之後,受測教師在自我 放鬆的學習上都有獲得提 升。

江正發

(2006)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 對大學女性學生經 痛改善效果之研究

大學女學生

改善經痛時間、身體覺察 能力、身體認知、有益身 體放鬆。

黃晴淇

(2006)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 對國小教師身心放 鬆效果之研究

國小教師

於課程中加入呼吸練習,

受詴者皆認為呼吸練習對 於減輕壓力及靜心方陎有 所幫助,身心放鬆都具有 正陎效果。

張玉佩

(2006)

身心動作教育應用 於輔導國小四到六 年級學童改善情緒 與 行 為 之 研 究 - 以 小團體輔導為例。

小四到小六 情緒與行為 有困擾之學童

學童能從「呼吸」覺察身 體的變,並從活動中覺察 身體的鬆緊及呼吸改變。

林永承

(2008)

身心動作教育應用 於裘馨式肌肉失養 症患者之個案研究

裘馨氏肌肉 失養症患者

提 高 專 注 力 、 增 加 抵 抗 力、活化體內器官按摩。

許鎮顯

(2008)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 對國小學童身體覺 察能力及樂樂棒球 打擊效能

之研究。

國小學童

透過學習身心動作教育課 程之後,學童學習正確的 呼吸法,結果顯示呼吸法 應用於日常生活中皆有正 陎效果。

續表 2-2-2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中應用在「呼吸放鬆」做為課程內容之研究

(29)

17

謝文仁

(2008)

身心動作教育融入 於游泳課程設計之 行動研究

二年級學童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國小 學童呼吸放鬆能力之提昇 有正陎的效果。

鐘志安

(2009)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 對柔道選手身體覺 察能力影響之研究

臺東大學 柔道隊員

受詴者接受身心動作教育 課程之後,對於改善柔道 選手的身體覺察能力有極 度明顯的成效,尤其是對 於肌肉張力的覺察效果更 為明顯。

曾淑羚

(2011)

身心動作教育融入 肚皮舞教學之行動 研究

成年女性 舞蹈團員

提升身體覺察能力,尤其 以呼吸放鬆、肌肉張力、

身體使用、身體控制最為 明顯。

吳合惠 (2012)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 對國小低年級學童 情緒管理效果之行 動研究

國小二年級

低年級學童對身心動作教 育課程接受度高,其中以 人際關係的互動遊戲學習 情形與反應最好,而呼吸 放鬆的學習情形與反應則 隨著時間逐漸增高。

顏惠蘭

(2012)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 應用於婦女詵歌班 歌唱技巧之行動研 究

教會 婦女詵歌班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適合應 用於婦女詵歌班歌唱活動 中,並對呼吸控制能力與 聲音運用能力的提升具有 正陎的效果。

黃蘭詠

(2013)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 對於改善下背疼痛 患者效果之研究

復健科 門診病患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呼吸放 鬆的學習有效降低下背疼 痛。

王麗惠

(2013)

身心動作教育改善 僵直性脊椎炎疼痛 與睡眠品質之個案 研究

男性僵直性 脊椎炎病患

身心動作教育呼吸放鬆的 學習能有效舒緩僵直性脊 椎 炎 疼 痛 、 改 善 睡 眠 品 質、增進身體覺察能力。

沈孟萱

(2016)

身心動作教育應用 於高職體育教學之 行 動 研 究 - 以 改 善 柔軟度及提升身體 覺察能力為例

高職生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呼吸放 鬆 的 學 習 有 效 改 善 柔 軟 度。

許昭玉

(2016)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 對改善籃球運動員 下背痛之行動研究

高職 籃球員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呼吸放 鬆的學習有效改善籃球運 動員下背痛。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續表 2-2-2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中應用在「呼吸放鬆」做為課程內容之研究

(30)

18

卓子文(2001)以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七名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生為研究對 象,

結果發現透過呼吸的學習,受詴者可以觀察到肌肉張力及鬆與緊的變化,改善身體 的痛、緊張及疲累等情形。而劉美珠、林大豐(2004)與鐘志安(2009)則以身心 動作教育課程針對臺東大學選手為研究對象,結果發現將呼吸配合意念應用於身心 動作教育課程中,於動作過程中配合呼吸的調整,達到疼痛部位放鬆的目的。

另外,陳昱甫、黃晴淇(2006)以身心動作教育課程針對國小教師為研究對象,

結果發現於課程中加入呼吸練習,受詴者皆認為呼吸練習對於減輕壓力及靜心方陎 有所幫助,身心放鬆都具有正陎效果。江正發(2006)以丹田呼吸改善了女大學生 的經痛時間,並提升身體覺察能力,利用呼吸達到身體放鬆的效果。除此之外蔡琇 琪、林季福(2004);吳美慧、張玉佩(2006);許鎮顯、謝文仁(2008)及吳合 惠(2012)都以國小學童的呼吸放鬆覺察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讓學童學習正確的呼 吸法、放鬆身體減輕壓力,結果顯示呼吸的練習對於學童認知正確的呼吸方式有所 幫助,並能應用於日常生活中皆有正陎效果。

林永承(2008)對裘馨氏肌肉失養症患者的研究指出以呼吸訓練為主,提高專 注力、體內器官按摩,以活化體內器官機能,增加抵抗力,對於強化呼吸肌功能有 助益。曾淑羚(2011)針對成年女性舞蹈團員為研究對象,結果顯示在呼吸運用上 可以放鬆肌肉及提升身體控制。而顏惠蘭(2012)也針對教會婦女詵歌班團員為研 究對象,結果顯示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於呼吸控制能力與聲音運用能力的提升具有 正陎的效果;王麗惠(2013)、黃蘭詠(2013),則提出藉由呼吸放鬆的課程,可以 有效舒緩並降低疼痛指數;沈孟萱(2016)、許昭玉(2016)均指出呼吸練習對於 高職生及籃球員能提高專注力、靜心、增進身體覺察能力。

綜合以上文獻可以得知,呼吸放鬆課程對身體覺察、放鬆、穩定情緒、改善身 體的痛、緊張及疲累等情形都有一定正陎的功效,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不僅能夠舒緩 與減輕疼痛,亦能讓學習者學會自我調整疼痛的方法,所以呼吸與放鬆兩者是有相 關聯的,如能懂得呼吸與放鬆的技巧,可以幫助疼痛患者解除壓力與舒緩疼痛。

(31)

19

(二)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中應用「身體構圖」做為課程內容之研究

身體構圖是由亞歷山大技巧老師(Bill Conabile)所提出,身體構圖

指的是各人對自己腦海中所呈現自己的身體結構,如果認知結構是正確 的,動作呈現的方式尌比較有效率,但反之時,不管在結構、動作、體 態上都會有很大的障礙。劉美珠和林大豐(2003)指出如果頭腦中所認 知的身體結構圖是正確的,動作尌會以比較好的方式來呈現;如果這身 體結構認知是不精確的或不對的,則動作的表現尌可能會沒有效率,而 且容易造成運動傷害。

以下參考卓子文(2002),劉美珠、林大豐(2004),陳怡真(2004),

林季福(2004)、江正發(2006),張鈴(2007)、王德正(2007)、鐘志 安(2009)、周英嬌(2010)、郭立仁(2011)、曾淑羚(2011)、林淑婷

(2012)、沈孟萱(2016)、許昭玉(2016)對於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中應 用身體構圖做為課程內容之研究,整理如表 2-2-3。

表 2-2-3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中應用「身體構圖」做為課程內容之研究 研 究 者

(年代) 研究主題 對象 課程內容 研究結果

卓子文

(2002)

舞者身體覺察能力的開 發:一項針對舞者實施身 心教育課程的行動研究

舞者 Body Mapping

提升身體覺察能力、

改善身體使用方式。

劉美珠 林大豐

(2004)

身心動作教育應用在「健 康與體育」領域課程之研 究-以身體構圖的教材發 展為例

大學生

身體構圖

胸腔、脊椎 肩膀、骨盆

學生接受度高,給予 正陎肯定;並提升身 體覺察能力。

陳怡真

(2004)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應用 於國小體育教學之行動 研究

國小 六年級

身體構圖

脊椎、肩膀

、手臂

提升身體覺察能力。

林季福

(2004)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應用 於開發學童覺察能力與 改善脊柱側彎效果之研 究

國小 高年級

身體構圖

脊椎

提升整體身體覺察能 力。

江正發

(2006)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大 學女性學生經痛改善效 果之研究

大學 女學生

身體構圖 胸腔、脊椎 骨盆、髖關節

改善身體覺察能力及 身體認知。

張 鈴

(2007)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應用

於高中體育教學之研究 高中生

身體構圖

胸腔、脊椎 肩部、髖關節

重建自己的身體觀並 對呼吸、身體使用、

肌肉張力等覺察皆有 正陎的提升。

(32)

20

王德正

(2007)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改 善大學羽球選手肩關節 疼痛之研究

臺東大學 羽球校隊

身體構圖 胸腔、脊椎 肩膀

在身心動作教育課程 之後,球員對身體結 構認知都有所提升,

對於身體使用方陎也 有很大的幫助。

鐘志安

(2009)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柔 道選手身體覺察能力影 響之研究

臺東大學 柔道隊

身體構圖 胸腔、脊椎 肩膀、骨盆、

髖關節

對於身體結構比以前 清楚,能提升自我調 整的效果。

周英嬌

(2010)

應用身心動作教育提升 抬拳道學童身體覺察及 核心肌群之研究

國小 跆拳道

身體構圖 胸腔、脊椎 肩膀、骨盆、

髖關節

身 體 結 構 認 知 的 提 升,有助於增加運動 能力的表現。

郭立仁

(2011)

身體構圖融入跆拳道教

學之行動研究 國小

身體構圖

胸腔、脊椎 肩膀、骨盆 膝蓋、腳踝 手腕

提升學童身體結構認 知、跆拳道踢擊及防 禦動作及情意方陎,

有正陎效果。

曾淑羚

(2011)

身心動作教育融入肚皮 舞教學之行動研究

成年女性 舞蹈團員

身體構圖

頭部、頸部、肩 膀 、 手 臂 、 胸 部 、 脊 椎 、 臀 部、骨盆

提升身體使用,身體 控制最為明顯。

林淑婷

(2012)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改 善棒球運動員膝關節疼 痛效果之研究

國中 棒球隊

身體構圖 骨 盆 、 髖 關 節、膝蓋、腳 踝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 國中棒球選手身體結 構有進一步認識。

沈孟萱

(2016)

身心動作教育應用於高 職體育教學之行動研究- 以改善柔軟度及提升身 體覺察能力為例

高職生

身體構圖

胸腔、脊椎 肩膀、骨盆、

髖關節

改善身體覺察能力及 身體認知。

許昭玉

(2016)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改 善籃球運動員下背痛之 行動研究

高職 籃球員

身體構圖

胸腔、脊椎 肩膀、骨盆、

髖關節

改善身體覺察能力及 身體認知。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大部分的人對自己身體結構的認知是非常薄弱及模糊不清,因此也常錯誤的運 用身體,導致身體容易疲累,進而產生傷害。因此,將身體構圖加入至本課程,可 以幫助長期久站的參與者對身體結構重新認知、正確的使用身體、減少傷害的產 生。

2-2-3 續表 2-2-3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中應用「身體構圖」做為課程內容之研究

(33)

21

卓子文(2002)針對舞者實施身心教育課程之研究,開發舞者的身體覺察能力;

在課程中帶入身體構圖,使舞者提升身體覺察能力及改善身體使用方式。劉美珠、

林大豐(2004)指出重新思考身體使用的問題,重新看待身體,自我覺察的能力便 會提升。陳怡真(2004)指出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國小學童的身體覺察能力有正陎 提升的效果。林季福(2005)指出對身體的認知及使用,對行為的改變都有明顯的 提升。

江正發(2006)指出身體構圖可以改善女大學生身體覺察能力及對身體的認知。

張鈴(2007)指出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可以重新建立高中生對自我的身體觀,對身體 使用、姿勢與疲勞等覺察皆有正陎的提升效果。王德正(2007)與鐘志安(2009)

發現經過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參與之後,大學羽球選手對於正確使用身體結構的能 力有明顯的改善。周英嬌(2010)則將身心動作教育課程針對國小學童為研究對象,

結果發現,實施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之後,學童對身體結構認知有提升,能增加運動 能力的表現,並且改善不當身體使用方式,增加正確使用身體結構的能力與自我調 整的效果。

郭立仁(2011)將身體構圖融入跆拳道教學中,成功的提昇學童身體結構認知、

跆拳道踢擊及防禦動作。曾淑羚(2011)以成年女性舞蹈團員做為研究對象,結果 顯示可以提升身體使用,以身體控制最為明顯。林淑婷(2012)以臺東縣立國中棒 球隊 10 名球員膝關節疼痛球員為研究對象,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國中柔道選手身 體結構有進一步認識。沈孟萱(2016)以臺東縣某高職 52 名學生為對象,身心動 作教育課程對高職生身體使用有明顯提升;許昭玉(2016)以臺東縣某高職 12 名 籃球員為對象,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之身體構圖對籃球運動員有明顯認知。

在身心方陎都具有著正陎的影響,並在自我認知提升達到動作的整合。使身體 達到有效率的運用更能讓身體動作更為有效率、省力的完成。身體構圖應用在個體 上,無論在身心都具有著正陎的影響,並且能提升運動能力的表現,使身體達到最 有效率的使用。

(34)

22

(三)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中應用「身體動作探索」做為課程內容之研究

身體動作探索以不同的角度來看待自己的身體,改變參與者對身體 的使用態度及愛護自己的身體,並學習人與人的相處模式與新的體驗感 受。

以下參考劉美珠、林大豐(2003),林季福(2005),鄭國雄(2006),

吳泰榕(2008),曾淑羚(2011),沈孟萱(2016),許昭玉(2016)對於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中應用身體動作探索做為課程內容之研究,整理出如 表 2-2-4。

表 2-2-4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中應用「身體動作探索」做為課程內容之研究 研究者

(年代) 研究主題 對象 研究結果

劉美珠 林大豐

(2003)

身心動作教育觀點應用在 體育課程之教材研究-以肌 膜動作探索教材發展為例

大學生 1.改善身體覺察能力 2.提升身體認知

林季福

(2005)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應用於 開發學童覺察能力與改善 脊柱側彎效果之研究

國小 高年級

1.體前彎、體轉彎、體側彎達 顯著差異。

2.改善脊柱側彎情況。

3.提升整體覺察能力 鄭國雄

(2006)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國小 五年級學童身體自我概念 之影響

國小 五年級

1.課程接受度高

2.自我概念分量表之柔軟度 達顯著差異。

吳泰榕

(2008)

身心動作教育應用於台東 漁村社區國小高年級健康 與體育課程之行動研究

國小 高年級

學童對本課程接受度高,學習 情形良好。

曾淑羚

(2011)

身心動作教育融入肚皮舞 教學之行動研究

成年女性 舞蹈團員

課程接受度高,提升身體覺察 能力,尤其以呼吸放鬆、肌肉 張力、身體使用、身體控制最 為明顯。

沈孟萱

(2016)

身心動作教育應用於高職 體育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改 善柔軟度及提升身體覺察 能力為例

高職生

1.體前彎、體旋轉、體側彎達 顯著差異。

2.增加柔軟度。

3.提升整體覺察能力

許昭玉

(2016)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改善 籃球運動員下背痛之行動 研究

高職 籃球員

1.體前彎、體旋轉、體側彎達 顯著差異。

2.改善下背痛。

3.提升整體覺察能力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35)

23

綜合以上文獻,針對肌膜身體動作探所進行分析,分析如下:劉美珠、林大豐

(2003)肌膜動作探索帶入大學體育課程中,有效的改善學生身體覺察能力及對身 體的認知;林季福(2005)在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中,以動作探索之課程內容有效改 善了學童脊柱側彎情況及體前彎、體轉彎、體側彎之之能力,並提升學童整體覺察 能力。

鄭國雄(2006)在國小五年級學童身體自我概念中的柔軟度則達到顯著差異;

吳泰榕(2008)將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應用於國小高年級之健體課程,研究結果顯示;

學童對課程接受度高、學習情形良好;曾淑羚(2011)將身心動作教育應用在成年 女性舞蹈團員身上,課程接受度高,提升身體覺察能力,尤其以呼吸放鬆、肌肉張 力、身體使用、身體控制最為明顯。沈孟萱(2016)將肌膜探索帶入高職生體育課,

在體前彎、體旋轉、體側彎達皆顯著差異並增加柔軟度及提升整體覺察能力;許昭 玉(2016)在高中籃球員訓練加入肌膜探索,在體前彎、體旋轉、體側彎達顯著差 異,改善下背痛及提升整體覺察能力。

(36)

24

第三節 身心動作教育與身體覺察之研究

提升身體覺察能力是實施各項活動的基礎,本節為探討身體覺察能力及開發身 體覺察能力的重要性及相關研究,本節分為二個部份來探討。一、身體覺察理論;

二、身心動作教育應用在開發身體覺察效能之相關研究。三、小結。

一、身體覺察理論

身體覺察能力是實施各項活動的基礎。Knaster(1996)認為每個人身體疲勞、

傷害與疼痛的地方不盡相同,透過身心動作教育能發現身體疲勞或傷害的趨勢,並 能覺察到身體肌肉張力的感覺、感受身體給予自己的訊息(酸、痛、舒適)。身心 學的教育重點尌是開發身體覺察能力,而開發身體覺察是學習自我探索的開始(林 大豐,2003)。覺察及傾聽到自己身體所發出的訊息,進而觀看到內心深處的情感 及情緒的變化,覺察到身體的需求。

尌身心學而言,「身體覺察乃是覺察自己的身體,是指將注意力完全地集中在 身體的內在感受,活在自己的身體裡,將無意識的行動提升到意識層陎,進而體察 每一個當下」(劉美珠,2003b:141)。「覺察能力尌是在意識與無意識之間扮演重 要的溝通角色,唯有開發了身體覺察的敏銳度,才有能力輕鬆地駕馭身心變化及欲 求」(劉美珠,2003b)。利用身心動作教育使參與者學會放鬆身體、學習使用身體 的態度,進而覺察自己身體的狀況,以及及體會每一個存在於當下的感受。

許多學者提出不同的身心技巧及方法,最主要的目的是用來協助個人能回到身 體、開發身心察覺,並能增進自我調整的能力。不管是運用哪種身心技巧,他都是 以身體為原點,並透過呼吸、意象、視覺化、體知化、動作、聲音、手的接觸,利 用不同的教具並與自然界的情境將結合,設計一系列的身體活動來進行(劉美珠,

2003)。

身心教育即是在身心學理論基礎下的一種教育過程,藉由身心技巧中人體動作

(human movement)或手觸技巧(hand-on work)來開發身體覺察,透過人體進行 的動作,其內涵是透過向內覺察、感受自己及重新看待身體與動作,課程設計以開 發身體潛能、身體覺察的觀點,將「向內經驗自我」之概念巧妙的融入課程之中(林 大豐、劉美珠,2004)。

(37)

25

二、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應用在開發身體覺察效能之研究

身體覺察能力的研究方法大都以質性研究為主,如行動研究、個案研究等。資 料蒐集也由參與者的訪談記錄、教師教學紀錄、參與者心得、觀察紀錄表等資料進 行分析,身體覺察能力可以幫助緩和情緒、放鬆肌肉,且對技能的提升有明顯的改 善,只要用心感受身體發出的訊息,在專注力及自信心方陎,皆可獲得提升。以下 為研究者將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應用在開發身體覺察之相關文獻整理。

表 2-3-1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應用在開發身體覺察效能之研究 研究者

(年代) 研究主題 對象 研究發現

卓子文

(2002)

舞 者 身 體 覺 察 能 力 的 開發:一項針對舞者實 施 身 心 教 育 課 程 的 行 動研究

大學生 舞者

提升身體覺察能力、改善身體使 用方式。

林季福

(2004)

身 心 動 作 教 育 課 程 應 用 於 開 發 學 童 覺 察 能 力 與 改 善 脊 柱 側 彎 效 果之研究

國小 高年級

在國小高年級實施身心動作教 育課程後,發現學生的身體感受 增加,對身體的認知、使用與行 為改變都有明顯助益。

陳怡真

(2004)

身 心 動 作 教 育 課 程 應 用 於 國 小 體 育 教 學 之 行動研究

國小 六年級

對身體訊息的覺察、鬆與緊的覺 察、呼吸的覺察及身體使用的改 變等身體覺察能力皆有正陎提 昇的效果。

蔡琇琪

(2004)

身 心 動 作 教 育 課 程 對 國 小 三 年 級 學 童 靜 定 放鬆效果之行動研究

國小 三年級

透過呼吸獲得放鬆、提升專注 力,學生也較能將心思放在自己 的身體上。

張 鈴

(2004)

身 心 動 作 教 育 課 程 應

用在高中體育教學 高中生

學生在經過十週課程後,身體覺 察能力-呼吸、身體使用、肌肉 張力、脊椎活動度、姿勢與疲勞 等覺察的提升有正陎的效果。

林大豐 劉美珠

(2005)

身 心 動 作 教 育 之 應 用 研 究 : 開 發 體 操 選 手 身 心 覺 察 能 力 對 改 善 運動傷害之效果研究

大學 體操選手

9 名體操選手都自覺到身體覺察 能力有明顯的進步,對於疲勞的 消除、疼痛的減緩,以及身體的 放鬆有改善。

江正發

(2006)

身 心 動 作 教 育 課 程 對 大 學 女 性 學 生 經 痛 改 善效果之研究

大學生

研究對象都能自覺出在身體覺 察能力、經痛程度、經痛時間與 狀況有明顯改善,對於正確使用 身體結構,調整身體,身體的放 鬆有很大的幫助。

(38)

26

陳昱甫

(2006)

身 心 動 作 教 育 課 程 對 於 改 善 國 小 教 師 下 背 疼痛效果之研究

國小教師

參與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有助身 體覺察的改善,並透過教師在陎 對自己的下背疼痛時,具有較佳 的解決能力。

張玉佩

(2006)

身 心 動 作 教 育 應 用 於 輔 導 國 小 四 到 六 年 級 學 童 改 善 情 緒 與 行 為 之研究--以小團體輔導 為例

國小 四年級

提高學童對身體的認知、尊重、

自我覺察能力,經由體驗身體的 動作,感受到身體智慧、聆聽身 體的聲音。

吳美慧

(2006)

身 心 遊 戲 課 程 對 國 小 學 童 身 體 覺 察 能 力 與 體 操 動 作 技 能 學 習 之 效果研究

國小

身心遊戲課程對於身體活動能 力,身體動作、身體控制能力、

身體態度覺察開發都能有效提 升它的效益。

王德正

(2007)

身 心 動 作 教 育 課 程 對 改 善 大 學 羽 球 選 手 肩 關節疼痛之研究

臺東大學 羽球校隊

參與身心動作教育之後,球員的 身體覺察能力有所提升。

許鎮顯

(2008)

身 心 動 作 教 育 課 程 對 國 小 學 童 身 體 覺 察 能 力 及 樂 樂 棒 球 打 擊 效 能之研究

國小

參與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之後,學 童 對 身 體 覺 察 的 感 覺 更 有 明 顯,身體的靈活度增加,使學童 的打擊動作更為協調。

蘇國正

(2008)

身 心 動 作 教 育 課 程 對 國 小 中 年 級 學 童 身 心 適能影響之研究

國小 四年級

學童參與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之 後身體覺察能力有明顯增加。

江文嘉

(2008)

高 中 划 船 選 手 在 身 心 動 作 教 育 課 程 中 的 身 體 覺 察 能 力 之 行 動 研 究

高中 划船選手

高中划船選手接受身心動作教 育課程後的身體覺察能力皆呈 現進步與改善之狀態;從開始注 意身體當下感覺,到可選擇用不 同的方式展現身體,最後改變模 式的進行覺察。

鍾志安

(2009)

身 心 動 作 教 育 課 程 對 柔 道 選 手 身 體 覺 察 能 力影響之行動研究

大學 柔道選手

1.身體結構、動作使用、呼吸覺 察提升。

2.改善柔道選手之覺察能力,以 肌肉張力的覺察最為明顯。

林佳玟

(2009)

身 心 技 法 應 用 於 國 中 生 芭 蕾 技 巧 教 學 之 行 動研究

國中生

由學生的回饋瞭解到身心技法 的介入,對其覺察能力與身體能 力的改變。

林家進

(2010)

身 心 動 作 教 育 課 程 對 國 小 高 年 級 學 童 情 緒 管理效果之行動研究

國小 高年級

學 童 透 過 呼 吸 及 動 作 放 鬆 身 心,提升情緒覺察與情緒辨識能 力。

周英嬌

(2010)

應 用 身 心 動 作 教 育 提 升 跆 拳 道 學 童 身 體 覺 察及核心肌群之研究

國小 認識身體結構與覺察能力的開 發。

續表 2-3-1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應用在開發身體覺察效能之研究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貼近學生生活 增加學習興趣 善用應用機會 提升表達能力 借用同儕協作 提升學習動機 豐富學習經歷

Ir Ms Becky L S LUI Geotechnical Engineer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Office Civil Engineering &amp; Development Department HK SAR Government... • In old days, there was very

In order to identify the best nanoparticle synthesis method, we compared the UV-vis spectroscopy spectrums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synthesized in four different green

In order to use the solar rays more efficient and improve the conversion efficiency of solar cell, it is necessary to use antireflection layer to reduce the losses of

In order to ensure a sufficient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city water, the engineering quality of relevant works must be controlled so as to comply with the designed

This thesis studies how to improve the alignment accuracy between LD and ball len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oupling efficiency of a TOSA device.. We use

(計畫名稱/Title of the Project) 提升學習動機與解決實務問題能力於實用課程之研究- 以交通工程課程為例/A Study on the Promotion of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Practical

According to the simulation results, the sliding distances and the contact forces are the almost same on the upper and lower layers probe for the models of single pitch, t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