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建議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105-120)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四節 研究建議

一、對企業的建議

重視人力的情況,存在本研究之A 個案的經營管理中,但實際個案對人力 資本及其管理內涵的理解並不熟悉,雖能推論個案具重視人力資本管理的應 用,但並非完全遵循人力資本理論模式。因此推論台灣連接器產業的企業,如 能充分理解人力資本的進步性,適當導入來重視組織內人力資本的發展,對競 爭力進一步提升將有幫助。

二、對後續研究者的建議

本研究僅以台灣連接器產業中具代表性之個案,進行人力資本管理現況與 組織競爭力關係之實證研究,雖能實證人力資本管理理論存在於 A 個案的結 論,也得到強化組織競爭力的架構模式,但後續的研究者若能進一步擴大取樣,

進行反覆推演解釋,以及用對立命題的解釋尋求不同觀點測試人力資本管理理 論命題,就更能強化人力資本理論研究的信度。在知識經濟的時代中人力資本 益發重要之時,提出更多有關產業之人力資本理論研究,對產業的競爭力提升 方面,將能提供更多的參考意見。

參考文獻

王艾丁(2005 年 8 月 3 日)。人力資源與人力資本的對接。人民網,取自 http://www.people.com.cn

王 美 珍(2007)。產業報告:2008 連接器產業展望。金 鼎 公 開 資 訊, 取 自 http://www.tisc.com.tw

王美珍(2008)。產業報告:2009 年連接器產業展望。金鼎公開資訊,取自 http://www.tisc.com.tw

天下編輯(2001)。活用波特競爭策略。台北市: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台灣電子連接產業協會(2008)。電子連接產業通訊,8(84),1-4。新竹縣:台灣 電子連接產業協會。

李友錚(2004)。作業管理-創造競爭優勢。台北縣:前程企業管理有限公司。

李友錚、賀力行(2008)。品質管理-整合性思維。台北縣:前程企業管理有限公 司。

李弘暉、吳瓊治(2006)。系統化教育訓練鞏固組織的智慧資本。研習論壇月刊, (67),42-48。

李建然、劉正田、葉家榮(2005)。人力資本之市場評價-員工分紅入股之實證 研究。公司治理學刊,3(1),47-74。

吳美連、林俊毅(1999)。人力資源管理:理論與實務。台北市:智勝文化事業 有限公司。

呂照斌(2002 年 9 月 13 日)。2002 年連接器產業現況。產業評析-ITIS 智網, 取自http://www.itis.org.tw

林宜欣(2000)。台灣企業公益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 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嘉義縣。

林謀河(2007)。台灣連結器產業策略聯盟之探討-以A公司為例。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管理學院高階主管企管碩士班,桃園縣。

林龍震(2006)。沖壓模具設計基礎。台北市:金禾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周威廷(2008)。美國聯邦政府人力資本策略管理之研究。未出版之研究報告,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台北市。

施振榮(2000)。iO聯網組織-知識經濟的經營之道。台北市:天下生活出版社。

高希均(1980)。天下哪有白吃的午餐。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高希均、石滋宜(1996)。競爭力手冊。台北市:天下文化出版社。

高惠松(2001)。平衡計分卡之規劃與設計以基隆港務局為例。2001 年科技與 管理學術研討會,台北市: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莊子雯(2002)。智慧資本衡量指標之研究-以我國IC設計產業為例。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桃園縣。

許榮宗(2007)。非營利組織人力資源管理與組織變革相關性之研究-以「財團 法人台灣省私立台南仁愛之家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傳 播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陳介聰(1986)。精密射出成形模具設計與製作技術。台南縣:台南復文書局。

陳仲宜(2007 年 1 月 31 日)。ITIS 專欄:我國模具產業最新發展動向。產業評析

ITIS智網,取自http://www.itis.org.tw

陳烽堯、王旭統、姜碧琳、陳慧珍、王崇斌(2002)。公務人力資本評估模型的 建構。未出版之研究報告,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台北市。

黃孟嬌(2007 年 4 月 11 日)。2005~2009 年全球連接器市場分析。產業評析-ITIS 智網,取自http://www.itis.org.tw

黃家慶(2005 年 1 月 7 日)。連接器前十大世代交替。產業評析-ITIS智網,取 自http://www.itis.org.tw

蕭世全(2006)。資料探勘於建立精密模具試模知識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雲林縣。

簡元堂(2007)。台灣電子連接器產業的創新策略與經營績效及其相關因素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研究所,臺北市。

簡建忠(1995)。人力資源發展。台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簡 建 忠(2003) 。 人 力 資 源 與 智 慧 資 產 。 T&D 飛 訊 第 十 期, 取 自 http://www.ncsi.gov.tw/NcsiWebFileDocuments

謝木村、林宜勉(2001)。人力資源管理活動之績效評估。會計研究月刊,(123),

21-28。

謝依嫻(2007)。台灣模具產業實力雄厚的隱身生英雄。卓越雜誌,276(8)。取自 http://www.ecf.com.tw/OldMg_Detail.php?om_id=276

Aaker, D. A. (1984). Strategic market management.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Co.

Becker, G. S. (1964). Human capital: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education. Chicago, IL: NBER,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ontis, N. (1996). There’s a price on your head: Managing intellectual capital strategically. Ivery Business Quarterly, 60(4), 40-47.

Brooking, A. (1996). Intellectual capital: Core asset for the third millennium enterprise. London: International Thomson Business Press.

Carnevale, A. P. (1983). Human capital: A high- yield corporate investment.

Alexandria, VA: American society for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Chmielewski, T. L., & Phillips, J. J. (2002). Measuring return-on-investment in government: Issue and procedures. Public Personnel Management, 31(2), 225-237.

Crawford, R. (1991). In the era of human capital. New York: Harper Business.

Davenport, T. O. (1999). Human capital: What is it and why people invest it.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Dess, G. G., & Picken, J. C. (1999). Beyond productivity: How leading companies achieve superior performance by leveraging their human capital. New York:

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

Dess, G. G., & Shaw, J. D. (2001). Voluntary turnover, social capital,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6(3), 446-456.

Dzinkowski, R. (2000). The value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The Journal of Business Strategy, 21(4), 3-4.

Edvinsson, L., & Malone, M. S. (1997). Intellectual capital: realizing your company’s true value by finding its hidden brain power. New York:

HarperBusiness.

Fitz-enz, J. (2000). The ROI of human capital: Measuring the economic value of employee performance. New York: 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

GAO (2000). Human capital: A self-assessment checklist for agency leaders.

GAO/OCG-00-14G. Washington, DC: GAO.

George, S. D. (1984). Strategic market planning: The pursuit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St. Paul, MN: West Publishing Company.

Gilbert, T. F. (1978). Human competence: Engineering worthy performance. New York: McGraw-Hill.

Hill, W. L., & Jones, G. R. (1998). Strategic management: An integrated approach.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

Kaplan, R. S., & Norton, D. P. (2001). The strategy-focused organisatio.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Knight, D. J. (1999). Performance measures for increasing intellectual capital.

Strategy & Leadership, 27(2), 22-27.

Kravetz, D. J. (2004). Measuring human capital: Converting workplace behavior into dollars. Mesa, AZ: Kravetz Associates Publishing.

Lee, K., & Witteloostuijn, A. V. (1998). Human capital, social capital, and firm dissolu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1(4), 425–440.

Lepak, D. P., & Snell, S. A. (1999). The human resource architecture: Toward a theory of human capital allocation and development.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4(1), 31-48.

Lynn, B. E. (2000). Intellectual capital: Unearthing hidden value by managing intellectual assets. Ivey Business Journal, 64(3), 48-52.

Maisel, L. S. (1992).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the balanced scorecard approach.

Journal of Cost Management, 6(2), 47-52.

Miles, M. B., & Huberman, A. M. (1994).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2n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Inc.

Mincer, J. (1958).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and personal income distribut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66(4), 281-302.

Mincer, J. (1974). Schooling, experience and earnings. New York: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Porter, E. M. (1985). Competitive advantage - creating & sus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Rech, J., Calvez, C. L., & Dessoly, M. (2004). New approach for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machinability: Application to steels for plastic injection molds. 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 152(1), 66-70.

Roos, G., & Roos, J. (1997). Measuring your company’s intellectual performance.

Long Range Planning, 30(3), 413-426.

Schultz, T. W. (1960). Capital formation by educat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68(6), 571-583.

Schultz, T. W. (1961).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1(1), 1-17.

Stewart, T. A. (1997). Intellectual capital: The new wealth of organizations. New York: Bantam Doubleday Dell Publishing Group, Inc.

Yin, R. K. (1994).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2n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Inc.

Yin, R. K. (2003).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3n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Inc.

附錄 A 個案研究計畫書

一、研究計畫簡介

(一)研究題目

人力資本管理與組織競爭力之相關性研究~以台灣連接器產業為例。

(二)研究背景

連接器產業是 3C 產業不可或缺的重要零件,但在我國的發展較晚,組成 的企業也以中小企業居多,在面臨大陸的低價與美、日等國的高品質與高階應 用的激烈競爭中,建構可支持本國 3C 產業的零組件供應源的需求下,連接器 產業的人才為其競爭力核心的關鍵。要如何確保相關的人才,希望借鑑代表的 個案公司,以人力資本管理的角度探討其現行的做法,並提出相關的管理意涵,

希望提供產業界參考。

(三)研究架構

本研究探討企業組織策略引導下,運用人力資本結合計分卡方式,對組織 競爭力的影響。先透過文獻的探討了解學者研究的結論,再實際以代表性個案 分析方式,實証研究連接器產業的現況。

(四)研究目的

1.依所探討出的理論架構模型與命題,透過台灣連接器產業之個案研究方式,

實證人力資本對該產業個案如何影響。

2.台灣連接器產業應採取何種競爭策略,透過人力資本管理的影響提升組織競 爭力。

3.針對個案研究後所獲得的結果,解釋人力資本理論的作用原因,嘗試提出個 案人力資本的管理意涵,供連接器產業的相關企業參考。

二、決定訪談對象

本研究希望能找到連接器產業中具代表性的兩家個案公司作為分析單元,

其應具備的條件有以下4 項:

1.台灣連接器的企業,其產品歸屬於高科技屬性但競爭力差異大者,希望能 提 出跨個案的結果分析,在無法得到相同的結果時即完成理論複現。

2.生產高階應用的連接器組件,為台灣相關企業追尋的技術層次。

3.具有自行設計、開模、材料取得、成形/沖壓等重要製程的連接器組件公司。

4.為求達到研究目的,個案的選取能同意直接訪問與直接觀察且需在台灣設有 實際量產線之個案。

依上述條件篩選出從事高階連接器的生產廠商、具有設計到量產且同意本 研究進行訪問的公司中,選擇二家代表性公司為本研究的個案。

三、預計研究步驟與程序

(一)希望實施期間:A 公司 2008/10~2008/12

步驟 活 動 預 定 日 期 參 與 者

1 初步接觸

(相關資料預先準備) 2008/10/01 ~ 2008/10/07 研究者/

個案窗口 2 實地訪談/

直接觀察 2008/10/08 ~ 2008/11/20 研究者/

個案代表 3 後續追蹤 2008/10/08 ~ 2008/11/30 研究者/

個案代表 4 個案報告 2008/12/01 ~ 2008/12/20 個案代表

(二)希望實施期間:B 公司 2009/02~2009/04

步驟 活 動 預 定 日 期 參 與 者

1 初步接觸

(相關資料預先準備) 2009/02/02 ~ 2009/02/09 研究者/

個案窗口 2 實地訪談/

直接觀察 2009/02/10 ~ 2009/03/20 研究者/

個案代表 3 後續追蹤 2009/02/10 ~ 2009/03/31 研究者/

個案代表 4 個案報告 2009/04/01 ~ 2009/04/20 個案代表

(三)研究步驟

1.步驟一:初步接觸

傳送個案訪談信函與個案研究計畫書(節錄版),表明研究的期望,使個案 公司了解研究的內容與訪談等資料蒐集的方式,徵詢個案公司的配合意願。如 果個案公司表明願意協助時,請個案安排連絡窗口,筆者將以電話直接聯繫約 定後續進行之時程。時程內容包括訪談對象、時間、地點,以及直接觀察的計 畫,並確認內容方向。初步的希望如下:

2.步驟二:實地訪談/直接觀察

有關實地訪談與直接觀察分述如下:

(1)實地訪談:安排好訪談的行程後,依約定時間前往進行訪談。原則上每位 受訪者訪問一~二次,每次約 1 小時。訪談過程中,若能配合提供相關的 文件資料,例如過去的會議紀錄、公文、表單或檔案等與本研究有關資 料,都能加強本研究的可信度。如受訪者同意,希望同步錄音。

(2)直接觀察:直接觀察為了獲取佐證文件的資料,如一些相關的活動公告、

生產現場的作業情況、標語等,可以顯示個案與本研究有關的資訊,也 同上述可增強本研究的可信度。

3.步驟三:後續追蹤

對訪談或直接觀察以後,如有待澄清的問題點、需要進一步的資料補充時,

經由傳真、郵件或電話等方式持續追蹤。

4.步驟四:個案報告

資料方析完成後,進行個案報告的撰寫。完成個案公司的人力資本管理有關 報告後,請個案公司的窗口安排代表審閱、修飾內容後定稿。

四、前往實地訪談/直接觀察

1.開場白:與個案窗口進行認識與交換名片,除感謝此次的安排外,向受訪者 簡介訪問的目的與訪談的進行方式,以及本研究的目的與期望。當次訪問 如 為直接觀察,須先了解個案公司的禁忌與要求後進行。

2.受訪者經歷:訪談開始請受訪者先說明過去與現在於個案公司從事的工作內 容,並對本研究的訪談提出個人的見解,以及可以協助的範圍。

3.訪談進行:訪談將以本研究所提出的半結構式訪談大綱為訪談的依據。訪談 之初,對於大綱的概況說明後,依照題項,一一請受訪者回答,並在可能的 範圍內,請受訪者能盡量詳細舉例或說明具體情況。同時可能有相關文件可 佐證時,請受訪者盡力協助提供。

4.結束與追蹤:訪談結束時留下追蹤的聯絡方式,並清點受訪者已提供與將提 供的資料,約定取得與歸還的期限、方式。結束前說明此次訪問的重要心得 與發現外,再次向個案協助人員道謝。

五、評估方法

透過訪談資料整理,加上收集的次級資料後,以多重證據來源三角收斂方 式獲得實證結果,與文獻所探討的理論進行比較,提出管理意涵。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105-120)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