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建議

本節依據研究結論對於未來相關教育政策、在職教師之教育訓練以 及未來相關研究方向提出以下建議。詳述如下:

一、 對未來相關教育政策之建議

(一) 透過政策鼓勵教學現場教師設計相關課程進行教學

經本研究結果顯示,主觀規範將正向影響行為意圖。多數中學 生活科技教師認同當教育主管機關、校內行政主管、校內同仁、家 長及社會大眾對生活科技教師應用數位加工機具進行實作教學有正 向的觀感,甚至鼓勵教師應用數位加工機具進行實作教學時,教師 將對應用數位加工機具進行實作教學產生更強烈的企圖。因此,教 育主管機關可透過研擬相關政策,公開表態對教師應用數位加工機 具進行實作教學的正向態度,鼓勵教師規劃相關課程並應用於教學 現場。同時,亦可透過媒體管道進行宣傳,使社會大眾了解相關議 題以及其對教育帶來之正向影響,藉此提升教師的主觀規範將有助 提升教師應用數位加工機具進行實作教學之行為意圖。

(二) 編列相關經費鼓勵學校申請添購機具

經本研究結果顯示,校內具備數位加工機具教師與校內不具備 相關機具之教師在「認知有用」、「認知易用」、「態度」、「主觀規範」、

「知覺行為控制」以及「行為意圖」上均無顯著差異;然而在實際 應用數位加工機具進行實作教學的行為表現上校內具備相關機具之 教師顯著優於未具備相關機具之教師。由此可推論存在部分仍對於 教學上應用數位加工機具具有強烈的行為意圖,卻因校內不具備相 關資源而無法實施之教師。因此,教育主管機關可編列經費供校內 尚未具備數位加工機具,但有意願發展相關課程之學校與教師提出 申請。

79

二、 對相關教育訓練之建議

(一) 針對認知有用、認知易用規劃教育訓練課程內容

經本研究結果顯示,「認知有用」與「認知易用」正向影響「行 為態度」,而「知覺行為控制」正向影響實際應用數位加工機具進行 實作教學的行為。因此,未來主管機關欲舉辦相關研習時,可考慮 針對「認知有用」與「認知易用」以及「知覺行為控制」的面向規 畫課程內容,如:應用數位加工機具進行實作教學如何提升學生對 生活科技課程學習,數位加工機具進行實作教學的課程如何設計、

規劃與評量,數位加工機具的操作與保養等。藉此使教師了解到應 用數位加工機具進行實作教學對學生學習上的助益,學習成效的提 升,以及熟練數位加工機具的操作與維護、課程與評量方式的設計。

當教師意識到應用數位加工機具進行實作教學對學生學習生活科技 是有實質助益的,其對應用數位加工機具進行實作教學之態度亦將 產生更為正向的評價,應用數位加工機具進行實作教學的意圖將得 以提升並實際應用於教學現場。

(二) 針對提升教師知覺行為控制規劃教育訓練內容

經本研究結果顯示,「知覺行為控制」正向的影響實際應用數位 加工機具進行實作教學的行為。因此,在相關教師研習上,可著重 在提升教師對應用數位加工機具進行實作教學的知覺行為控制,

如:應用數位加工機具進行實作的教學活動設計、數位加工機具的 操作與維護、教學過程中可能面臨的問題與解決的方式等。透過教 育訓練提升教師操作數位加工機具的熟練度、應用數位加工機具進 行實作教學的課程與評量設計能力,掌握應用數位加工機具實作教 學中可能產生的問題與解決方式,取得應用數位加工機具進行實作

80

教學的相關教學資源之管道,進而提升其應用數位加工機具進行實 作教學的行為表現。

三、 對未來相關研究之建議

(一) 嘗試不同與行為表現相關之理論模式進行比較

本研究應用 C-TAM-TPB 探討影響中學生活科技教師應用數位 加工機具進行實作教學之因素,除 C-TAM-TPB 以外尚有許多關於 研究行為表現之相關理論,如:「創新擴散理論(Innovation Diffusion Theory, IDT)(Rogers, 1995)」;在考量了情感、社會因素與便利性 等人際行為中的概念提出的「個人電腦使用模式(Model of PC Uti-lization, MPCU)(Thompson et al., 1991)」; 以個人使用動機作為主 要考量的「動機模式(Motivational Model, MM)(Davis et al., 1992)」,以及將過去與科技接受行為有關的模式加以整合後,所提 出的「科技接受模型整合模式(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 UTAUT)(Venkatesh et al., 2003)」。本研究僅以科技 接受模型與計畫行為理論整合模式進行探討可能忽略其餘影響教師 行為之關鍵因素,上述亦是本研究的限制,爾後欲從事相關研究可 考慮以不同模型進行比較分析,更全面的探討影響中學生活科技教 師在實作教學中應用數位加工機具之因素。

(二) 擴大研究範圍與對象

本研究僅針對參與 106 年度、107 年度、108 年度由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開設科技領域生活科技增能學分班之現職中學生活科技教師 以及上述教師推薦適合做為本研究之現職生活科技教師進行問卷調 查,然而回收有效樣本數僅 123 份,雖已達到 Comrey(1973)建議 因素分析有效問卷至少需 100 份之標準;然而未達題項 5 倍共 125 份之理想值(Gorsuch, 1983),且現階段仍有多數現職生活科技教師

81

尚未參與科技領域生活科技增能學分班亦或是參與不同師資培育大 學開設之增能學分班,因此本研究結果不宜過度擴論。未來欲從事 相關研究可考慮擴大研究對象範圍,對比本研究結果進行比較作更 深入的研討。

(三) 嘗試不同研究方式進行比較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數量化研究的方式進行,受測者容易受到 種種外在干擾因素影響,透過問卷調查蒐集之資料未必能忠實反映 受測教師當下之身心狀態,使問卷調查結果產生測量誤差,此為進 行量化研究時難以避免之誤差。未來欲從事相關研究可考慮透過深 入訪談,亦或是實際觀察等質性研究的方式進行,更詳細的蒐集有 關教師態度、價值觀以及教師對自己行為的認知與詮釋(Fraenkel, Wallen, & Hyun, 2012),對比本研究結果進行探討,達到了解影響中 學生活科技教師應用數位加工機具進行實作教學之因素之目的。

82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上官百祥(2009)。因應新課綱的生活科技教育教學模式。生活科技教 育月刊,42(1),1。

王國川(1998)。計劃行為理論各成份量表之設計、發展與建立-以青 少年無 照騎車行為之研究為例。師大學報:教育類,43(2),67-91。

朱耀明(2004)。科技教育與教育科技之關係。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7(6),

2-8。

任維廉、呂堂榮、劉柏廷(2009)。科技接受行為模式之整合分析-三 個主要模式之比較。資管評論,15(1),101-138。

李隆盛(1993)。橫看成嶺側成峰─「技學」面面觀。技術及職業教育 雙月刊,13,18-20。

李隆盛、吳正己、游光昭、周麗瑞、葉家棟、盧秋珍、沈章平(2013)。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生活與科技領域綱要內容之前導研究。國家教 育研究院「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領域綱要內容前導研究」整合型研 究報告 (NAER-102-06-A-1-02-09-1-18),臺北市: 教育部國家教育 研究院。

余宗樺(2010)。由計畫行為理論分析影響國小教師使用自由軟體之因 素-以彰化縣為例。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教學科技碩士在職專班碩 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余鑑(2003)。工藝教育思想的流變。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6(8),3-11。

吳為聖、張惠博、郭重吉(2007)。影響國中自然科教師接受資訊科技 融入教學之個人因素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5(5),543-563。

呂建億、林坤誼(2014)。績優高中生活科技教師實作教學表徵之研究。

中等教育,65(4),14-31。

83

林人龍(2003)。生活科技課程中設計與製作的學習歷程。教育研究資 訊,1(4),3-24。

邵唯晏(2016)。當代建築的逆襲。臺北市:城邦。

林志隆、周士雄(2010)。屏東縣 e 化示範點學校教師應用互動式電子 白板教學之創新接受度與科技接受度。教學科技與媒體,93,77-94。

林坤誼(2017)。應用 3D 列印技術於 STEM 專題學習活動之分析。中 等教育,68(2),83-88。

林坤誼(2018)。臺灣推動自造教育的省思與建議。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7(2),6-9。

林湧順(2018)。高中創客教育推廣經驗分享。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2),

44-56。

侯又慈(2013)。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高屏區國小音樂教師對電子白板 使用意願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 版,屏東縣。

洪國峰(2010)。臺灣國中階段生活科技課程發展之探討。生活科技教 育月刊,43(1),3-18。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 年 11 月 28 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

取自

https://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87/pta_5320_2729842_5 6626.pdf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8 年 9 月 20 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 國 民 中 小 學 暨 普 通 型 高 級 中 等 學 校 科 技 領 域 。 取 自 https://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52/pta_18529_8438379_

60115.pdf

教育部(2016 年 1 月 5 日)。105 年度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推動高 級中等學校 3D 列印普及培育計畫。取自

84

http://www.klgsh.kl.edu.tw/ezfiles/1/1001/attach/49/pta_7200_7353445 _83844.pdf

教育部(2018 年 5 月 25 日)。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試辦國民中 小學自造教育示範中心作業要點。取自

https://www.k12ea.gov.tw/ap/edufund_view2.aspx?sn=3e7ad1c4-b310- 47fc-8bf3-3089fd0f58e9

葉盈君(2012 年 11 月 1 日)。淺談計畫行為理論。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 報,51。取自

https://epaper.naer.edu.tw/index.php?edm_no=51&content_no=1421 張玉山(2015 年 11 月 25 日)。建構創客空間實現教育擴大扎根。取自

https://www.mdnkids.com/speak/detail.asp?sn=6159

張玉山、周家卉(2018)。Maker 教師的培育與認證。臺灣教育評論月 刊,7(3),164-174。

溫嘉榮、李士欣(2003 年 6 月)。教師使用資訊科技於教學之影響因素 探究。「第三屆離島資訊技術與應用研討會」發表之論文,澎湖。

楊顓芙(2008)。計畫行為理論主要趨勢之研究-使用文獻共引分析方法。

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