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研究建議

本節針對研究結果與討論,提出研究的相關建議;分別對實務工作者的建議、

對未來研究的建議,敘述如下。

一、實務方面的建議:融合活動前特幼教師要與普幼教師充分的溝通互動,了 解普幼班教師的難處,協助他們解決問題;在融合活動進行中要適時的協 助學生與彈性調整活動內容,以符合特幼生與普幼生不同的需求。

二、對未來研究者的建議:本研究進行的融合活動均在特教班進行,建議未來 研究者進行活動時,除了在特教班進行活動之外,可安排部分時間在普通 班教室,讓特幼生有機會在普通班的教育環境中與普幼生一起學習互動。

143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天苗(2001)。運用教學支援建立融合教育的實施模式——以一公立幼稚園的經 驗為例。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1,27-51。

王天苗(2003)。學前融合教育實施的問題和對策——以臺北市國小附幼為例。特 殊教育研究學刊,25,1-25。

王予欣(2011)。近二年國內外融合教育之學術論文分析與議題探討。特殊教育季 刊,118,34-43。

王賢雲(2002)。智能障礙學生回歸互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 師範學院,臺北。

石富娟(2010)。一位特幼班腦性麻痺兒童融合歷程之敘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

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教育部(2013)。檢索自 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FL009187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內政部(2015)。檢索自http://law.moj.gov.tw/

吳武典(2004)。融合教育的形式與功能。載於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九十三年年 會暨特教知能研討會會議手冊,6-34。

吳武典(2005)。融合教育的回響與檢討。教育研究月刊,136,28-42。

吳淑美(1998)。融合班之班級經營。國教世紀,180,13-16。

吳淑美(2004)。融合班的理念與實務。臺北:心理。

吳昆壽(1998)。融合教育的省思。特教新知通訊,5(7),1-4。

邱上真(2001)。普通班教師對特殊需求學生之因應措施、所面對之困境以及所需 之支持系統。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1,1-26。

林坤燦(2012)。融合教育現場教師行動方案。臺北:教育部。

林姝君(2013)。以統合方案促進國小集中式特殊教育班與普通班學生之互動(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144

林庭均(2009)。促進國小自足式特教班一年級學生統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

林貴美、Villanilla, G.(2010)。探索臺灣的融合教育。國民教育,50(5),18-32。

李佳融(2007)。學前融合班教師課程規劃與教學實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StyleType=1

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教育部(2013)。檢索自

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Details.aspx?id=FL009141&KeyWordHL=

%E7%89%B9%E6%AE%8A%E6%95%99%E8%82%B2%E6%B3%95%20&Styl eType=1

陳淑貞(2016)。學前特教班實施融合教育之歷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

張蓓莉(2009)。臺灣的融合教育。中等教育,60(4),8-18。

張寶倫(2011)。學前特教班學生參與普通班學習活動之方式及問題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

教育部(1995)。中華民國身心障礙教育報告書:充分就學、適性發展。臺北:教 育部。

傅秀媚(2001)。融合教育的實施模式研究。載於朱經明(主編),特殊教育論文 集(141-156頁)。臺中:國立臺中師院特殊教育中心。

黃世鈺主編(2002)。學前融合教育課程與教學。臺北:五南。

145

鈕文英(2002)。國小階段融合教育實施模式與策略初探。特教園丁,18(2),

1-20。

鈕文英(2008)。擁抱個別差異的新範典:融合教育。臺北:心理。

鈕文英(2014)。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雙葉。

鄭麗月(1999)。從特殊兒童的融合教育談學校行政的配合。特教新知通訊,6(1),

1-4。

鄭麗月(2010)。學前特殊需求兒童轉銜服務與融合教育的議題。國民教育,50(5),

11-17。

劉蔚萍(2010)。學前融合教育。載於周俊良、范智敏、陳冠蘭、劉蔚萍、李昆霖、

劉心箖合著,幼兒特殊教育導論(103-132 頁)。臺北:華都。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五南。

蔡清田(2011)。行動研究的理論與實踐。國家文官學院 T&D 飛訊,118,1-20。

蔡昆瀛(2000)。融合教育理念的剖析與省思。國教新知,47(1),50-57。

蔡淑玲(1998)。一位自閉症幼兒在融合教育政策實施下的狀況(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羅翠菊(2003)。語言障礙幼兒社會互動之研究——以兩個個案為例(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

146

二、西文部分

Beninigh, A. M., & Singer, A. T. (1997). Ideas for inclusion: The school

administrator’s guide. New York, NY: Sopris West.

Giangreco, M. F., & Ayres, B. (1998). Quick guides to inclusion: Ideas for educating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Baltimore, MD: Paul H. Brookes.

Idol, L. (1997). Key questions related to building collaborative and inclusive school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30(4), 384-397.

doi: 10.1177/002221949703000405

Lipsky, D. K., & Gartner, A. (1997). Inclusion and school reform: Transforming

America’s classrooms. Baltimore, MD: Brook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10 723)

Peterson, J. M., & Hittie, M. M. (2003). Inclusive teaching: Creating effective schools

for all learners.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and Bacon.

Sailor, W., Gee, K., & Karasoff, P. (1996). School restructuring and full inclusion. In M.

Snell (Ed.), Systematic instruction of students with severe handicaps (4th ed.,

pp.1-82). Columbus, OH: Charles Merrill.

York, J., & Tundidor, M. (1995). Issues raised in the name of inclusion: Perspectives of educators, parents, and students.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Person with Severe

Handicaps, 20(1), 31-44. doi: 10.1177/154079699502000104

147

附錄一 研究同意書

(幼兒家長)

親愛的家長平安:

我是屏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學生,目前在羅湘敏教授指導下,將進行 一項行動研究「學前極重度障礙學生的融合活動之行動研究」。本研究將以融合 教育精神為理念,進行學前特教班極重度障礙學生的融合活動,希望在研究的過 程中,實際瞭解極重度障礙學生參與融合活動的困境,藉以發展相關的因應策略;

並盼研究結果對有意願進行極重度障礙學生融合教育的其他教師有所幫助。

本研究擬邀請貴子弟參與研究;過程中需要蒐集與本研究相關的資料,將會 對貴子弟在特教班的融合活動表現、人際互動等,進行觀察與記錄,並請他(她) 接受訪談(研究活動前後共計二次)。為準確記錄觀察和訪談內容,在徵得您的 同意下,將以錄影、錄音方式做為輔助記錄。有關於貴子弟的所有資料,均採用 化名與保密原則,除了研究與學術發表之外,未經您的同意不會將貴子弟的資料 移作其他用途;研究結束後,亦會將研究報告提供給您。此外,在研究進行期間,

貴子弟有隨時退出研究之權利。

懇切邀請您同意貴子弟參與這項研究。若您同意,請於後附的參與研究同意 書簽名。若您有任何疑問,我很樂意為您說明。聯絡電話:09******87

國立屏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指導教授:羅湘敏博士

研 究 生:歐麗娟

民國106年02月15日 ---

參與研究同意書

□我同意我的孩子參與「學前極重度障礙學生的融合活動之行動研究」,並瞭解 研究過程中,研究者將會觀察、記錄孩子在特教班的活動表現、人際互動狀況。

家長簽名: 106 年 02 月 日

148

附錄一 研究同意書

(特教師版)

親愛的老師平安:

我是屏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學生,目前在羅湘敏教授指導下,將進行 一項行動研究「學前極重度障礙學生的融合活動之行動研究」。本研究將以融合 教育精神為理念,進行學前特教班極重度障礙學生的融合活動,希望在研究的過 程中,實際瞭解極重度障礙學生參與融合活動的困境,藉以發展相關的因應策略;

並盼研究結果對有意願進行極重度障礙學生融合教育的其他教師有所幫助。

本研究希望能蒐集特教班融合活動運作之相關資料,因此需要入班觀察教學 活動過程、學生互動狀況、查閱文件檔案之外,將邀請您接受訪談(預計二次)。

為準確記錄觀察與訪談內容,在徵得您的同意下,將錄音方式做為輔助記錄。在 訪談過程中涉及個人有關的資料,均予化名和保密為原則;這些資料除了研究與 學術發表之外,未經您同意不會移作其他用途。研究結束後,亦會將研究報告提 供給您。此外,在研究進行期間,您有隨時退出研究之權利。

懇切希望您同意參與這項研究活動。若您同意,請於後附的參與研究同意書 簽名。若您有任何的疑問,我很樂意為您說明。聯絡電話:09******87

國立屏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指導教授:羅湘敏博士

研 究 生:歐麗娟

民國106年02月15日 ---

□我同意參與「學前極重度障礙學生的融合活動之行動研究」,並瞭解研究過程 中,我將會參與訪談、檢核記錄、提供相關資料、討論活動等。

簽名: 106 年 02 月 日

149

附錄一 研究同意書

(普教師版)

親愛的老師平安:

我是屏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學生,目前在羅湘敏教授指導下,將進行 一項行動研究「學前極重度障礙學生的融合活動之行動研究」。本研究將以融合 教育精神為理念,進行學前特教班極重度障礙學生的融合活動,希望在研究的過 程中,實際瞭解極重度障礙學生參與融合活動的困境,藉以發展相關的因應策略;

並盼研究結果對有意願進行極重度障礙學生融合教育的其他教師有所幫助。

本研究希望能蒐集貴班學生參與特教班融合活動運作之相關資料,因此需要 了解參與研究活動的學生,在活動前後對於特教班學生的認識、課餘時間的互動 狀況等,因此將邀請您接受訪談(研究活動前後共計二次)。為準確記錄訪談內 容,在徵得您的同意下,將以錄音方式做為輔助記錄。在訪談過程中涉及個人有 關的資料,均予化名和保密為原則;這些資料除了研究與學術發表之外,未經您 同意不會移作其他用途。研究結束後,亦會將研究報告提供給您。此外,在研究 進行期間,您有隨時退出研究之權利。

懇切希望您同意參與這項研究活動。若您同意,請於後附的參與研究同意書 簽名。若您有任何的疑問,我很樂意為您說明。聯絡電話:09******87

國立屏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指導教授:羅湘敏博士

研 究 生:歐麗娟

民國106年02月15日 ---

□我同意參與「學前極重度障礙學生的融合活動之行動研究」,並瞭解研究過程 中,我將會參與訪談、檢核記錄、提供相關資料、討論活動等。

簽名: 106 年 02 月 日

150

附錄二 融合活動方案訪談題綱

一、普教師訪談綱要如下:

(一)活動前的訪談 a.學經歷、年資

b.參加普特生融合活動幾年 1.班級參與融合活動的方式

2.班級參加融合活動曾經遇到那些困難 3.平日幼兒與特幼生互動的機會與狀況如何

4.您覺得特教班的融合活動對普幼生的影響有哪些 5.您覺得家長對孩子參加「融合活動」的看法如何 6.您覺得特教班的融合活動對特幼生的影響有哪些 7.您覺得極重度障礙學生參與融合活動的意義為何 8.您覺得幼兒參與融合活動會有那些困難

9.幼兒參與融合活動的態度如何

(二)活動後的訪談

1.這次的融合活動後,幼兒與特幼生互動的機會與狀況如何

1.這次的融合活動後,幼兒與特幼生互動的機會與狀況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