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了解學前集中式特殊教育班教師,安排學前極重度障礙學生與普 通班學生一起進行融合活動歷程中所遭遇到的困難;並且針對所遇到的困難提出 策略解決問題,讓安置在學前集中式特殊教育班的極重度障礙學生,在融合活動 中,透過協助與安排獲得融合教育精神本質「參與」、「互動」和「進步」。本章共 分三節,第一節說明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則提出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第三 節為名詞釋義,分節敘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學前極重度的多重障礙者,幾乎都伴隨著嚴重的智能障礙和感官或知動方面 的損傷,而這些損傷使他們的能力發展受到相當大的阻礙與限制;且因為學前極 重度障礙學生的身心特質,與其他障礙程度的學生相較顯得更為複雜,其特殊性 與異質性頗大,因此參與融合活動的困難度高,爭議性多。但是基於融合教育的 精神理念,身心障礙學生在學校就讀,本就應該享有合宜的教育權;學校必須努 力營造適合學生學習的優質教育環境,以符合學生的特殊教育需求。然而提供學 前極重度障礙學生能夠參與的融合教育活動,確實比一般的融合活動,需要更專 業的考量、更多的人力和更周詳的活動計畫,困難度明顯增高許多。

研究者自 100 學年度擔任學前特教班教師,開始進行學前特教班「融合活動」

以來,對於極重度障礙幼兒參與融合活動的實施狀況,總覺得還有許多的困擾和 再施些力氣就能更好的感觸。所以研究者將以行動研究方式,在任教班級進行融 合活動,讓學前極重度障礙學生能夠真正的參與融合活動。以下從「融合教育現 況」說明本研究之背景,從「研究動機」說明研究者的融合經驗與遇到的問題。

2

一、融合教育現況

融合教育自 1990 年代在美國提出後至今已有二十多年,融合一詞隨著世界潮 流提高其重要性,融合教育現在早已經是世界各國特殊教育發展的主要與必要趨 勢。臺灣融合教育史首自 1989 年新竹師院,開始進行學前特殊教育班實施融合教 育實驗以來,國內推行融合教育迄今也有二十多年,雖然在時間的縱軸上與美國 相差無幾,但是在實施成效的橫軸上卻是相距千里。為何臺灣教育界與社會大眾 接觸融合教育二十多年的經驗,成效卻是有限呢?林坤燦(2012)認為,如果特殊 需求學生在普通班參與活動卻無法進步,那就等同於不具教育效果;融合教育並 不是把特殊需求學生放在普通學生當中即可,而是為了讓特殊需求學生能「進入 普通教育環境」並在「參與活動」過程中,達到「實質進步」的目的,這才是「融 合教育」的核心概念。張蓓莉(2009)指出「融合」概念在臺灣教育界進行以來,

至今仍是屬於理想高意境美的境地,無法一蹴可及,臺灣的融合教育還需要更多 的準備和試驗。王予欣(2011)提到目前我國的融合教育困境與需求的落差明顯,

成因可能是行政支援不足、政策不明、經費不夠等,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應該 可以說是推展國內融合教育的環境與體制尚不成熟。鈕文英(2014)提到雖然國內 教育界已經著手發展融合教育,但是實際進行時仍存在許多的問題。依據上述資 料顯示,國內的融合教育確實沒有達到融合教育所標榜的理念與精神指標。

關於融合教育實施層次與對象,國內外學者對「部分融合」的意見,有比較 一致性的看法,爭議性比較小,有爭議的是「完全融合」。鈕文英(2008)根據 Waldrom(1996)的說法,對部分融合與完全融合有詳細的說明:融合教育的層次 約分為四級,第一至第三級都是部分融合(選擇性融合)的概念,從第一級的輕 度障礙學生參與普通班學習活動開始,第二與第三級逐次加入中度和重度障礙學 生,而第四級完全融合,才有包含所有的學生,也就是說極重度障礙學生唯有在 完全融合的情境之下,才能夠有機會參與融合教育活動。研究者將 Waldrom 所提 的融合教育層次與學生障礙程度的關係列表,見表 1-1。

3

表 1-1

Waldrom提出障礙學生參與普通班學習活動的融合教育層次分級表

融合層次 第一級 第二級 第三級 第四級 融合類型 部分融合 部分融合 部分融合 完全融合 參與對象 輕度障礙 輕度障礙 輕度障礙 輕度障礙 中度障礙 中度障礙 中度障礙 重度障礙 重度障礙

極重度障礙 註:整理自鈕文英(2008,p26)引用Waldrom說法(1996)

從上述表格中可以發現,目前國內所進行的融合教育多數是第一級,少數能 達到第二級,而完全融合幾乎無法做到。這個現象說明接受融合式教育的特教生 幾乎都是輕度障礙或少數中度障礙者,換言之目前國內融合教育之參與者,鮮少 極重度障礙學生,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困難度非常高,而國內普通教育的環境設備、

專業人力、行政支援都沒有準備好。

關於學前集中式特殊教育班,依據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105年10月的統計資 料顯示,105學年度學前集中式特殊教育班(以下簡稱學前特教班)有121班(未包 含集中式智障班、聽障班、視障班),不分類巡迴輔導班為251班。從通報網的資料 數據顯示,集中式特殊教育班是學前身心障礙學生安置的主要類型之一,僅次於 安置在普通班接受普通教育為主的不分類巡迴輔導班。而國內集中式特殊教育班 以招收中、重度障礙以上的學生為主,因此被安置在學前特教班的身障幼兒,要 參與融合教育的機會相對就減少了。對於學前特教班身心障礙學生參與融合活動 的困難度,鄭麗月(2010)指出學前融合班學生以普通幼兒為主,特殊幼兒的比例 雖然相當低,但是仍有行政人力資源不足、普幼教師能力有限、缺乏足夠的時間 與機會等問題;而學前特教班滿額為八人,如果參與普通班的學習活動,所衍生

4

的問題可能會更多;且學前特教班以招收中、重度以上身心障礙幼兒為主,其障 礙程度可能會造成行為問題或是生活自理能力不佳等狀況出現,對學前特教班學 生參與普通班學習活動勢必會造成一大挑戰。換句話說目前國內的學前特教班學 生,少有機會參與普通班的學習活動,因為安置於學前特教班的特幼生其障礙程 度偏重,所以多數無法參與目前的「融合教育活動」。

關於融合教育的優點與其核心概念,鈕文英(2008)整理多位學者的看法後,

認為融合教育的優點有:減少特教生負向標記、特教融入普教使所有的學生都能 受益、增進普教與特教師彼此合作、提升特教生獨立性和適應性、讓特教生接受 與年齡相當的課程提高其學習能力、減低特教生對外界的排斥感、為特教生進入 社會生活預做準備、增加普通生對特教生的了解與接納度、提高家長對特教生未 來的期待。張蓓莉(2009)則提到融合教育的核心價值是特殊教育需求學生,能夠 擁有和普通學生一樣平等的教育參與機會,融合教育強調特殊教育需求學生也是 社會一份子,不應該被隔離;在特殊教育方面則強調「服務」而非「場所」,換言 之就是學生在那裡,特殊教育服務就在那裡。綜合上述,融合教育對於特教學生 有多項優點,且融合教育本質強調特教學生不應該被隔離和拒絕。因此,安置於 學前特教班的身障幼兒,雖然障礙程度偏重、學習能力有限、需要較多的各項資 源協助,但是基於融合教育理念,提供學前特教班幼兒參與融合活動的機會,是 身為學前特教班教師應有的責任。

關於研究者對融合教育的憧憬,研究者五年前由學前巡輔教師轉任於學前特 教班,承接前任教師對於實施融合教育的理念,與教學夥伴在園所內推動融合活 動已有五年多。身為學前特教班教師在學前教育環境中,秉持著特殊教育的精神,

希望融合是一道溫暖陽光,照暖照亮著世界上不同區域、不同文化、不同人種與 不同能力的所有人們,這其中當然也涵蓋了就讀學前特教班極重度障礙的孩子 們。更希望能夠設計以融合教育精神為理念的活動,讓這些極重度障礙的孩子們,

也能獲得「足夠的機會」和普通班的孩子一起遊戲學習和成長。因此研究者在擔

5

任學前特教班教師期間,每學期定期安排園內普通班學生分組進入班上,一起參 與特別設計的遊戲活動,希望透過每一次的活動,讓普通班學生能夠更加了解特 教班孩子的特質與需求;也期待每一次實際接觸的活動,能提升特幼生與普幼生 良性互動的品質,讓融合教育的精神在每次的活動中,都能在普幼生的心中萌芽,

讓他們能夠在這些活動中逐漸的認識特幼生,進而在一般的教育環境中也能夠接 納他們、尊重他們。研究者在融合活動過程中看著普幼生與能力較好的特幼生,

手牽手在戶外一起遊戲的背影,聽到他們肩併肩坐在桌前操作教具的笑聲,或是 圍在娃娃家前面一起進行角色扮演,這樣的情景讓身為特殊教育教師的研究者與 班級搭檔感到十分欣慰。

二、研究動機

研究者幾年的融合活動經驗,發現到班上極重度障礙學生,因為各項能力有 限,導致在融合活動中並沒有真正的「參與」;普幼生對於極重度障礙學生的認識

研究者幾年的融合活動經驗,發現到班上極重度障礙學生,因為各項能力有 限,導致在融合活動中並沒有真正的「參與」;普幼生對於極重度障礙學生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