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四節 綜合討論

回歸主流如同鈕文英(2008)所述,需要學生「準備好」,才能讓學生回到普 通班參與活動。而本研究的融合活動方式採用「反回歸」模式,簡單說就是學前 特教班教師邀請幾位普通班學生,在固定時間進到特教班與特幼生一起上課學習 活動(許碧勳,2004)。在此模式之下,即使學前極重度障礙學生也能夠與普通班 學生一起參與活動,並且在活動中獲得參與融合活動的成效。

學前集中式特教班學生參與融合活動的機會本來就少,能參與融合活動的特 幼班學生多數是能力表現較佳,可以回歸到普幼班參與活動課程的學生;極重度 障礙的學生多數未能參與融合活動,所以學前極重度障礙學生參與融合活動的記 錄文獻非常稀少,因此研究者選擇以特教班和普通班學生互動為研究的相關文 獻,配合本研究之「融合活動方案」成效,印證融合活動結果,敘述如下。

一、活動前需要與普通班教師溝通討論,得到行政支援

根據本研究方案實際進行的歷程來看,活動前務必要與普幼師和特幼師,確 實的溝通討論有關活動進行的日期與時段,因為研究者發現時間安排是本活動最 重要的基礎,如果沒有足夠與適合的活動時間,那麼融合活動方案就是空談,所 以普通班與特教班教師彼此溝通討論調整,找出最合適也最少干擾普通班課程活 動的時段,才能夠讓整個活動順利進行。本研究採用上午 8:20〜9:00 的時段,

避開普通班上課的時段,增加參與方案普幼生一節課的學習活動,提供參與活動 的特幼生與同儕共同學習互動的機會,對於普幼生與特幼生而言,參與融合活動 方案是正向的增加學習,而不是減少學習時數,也不是更改學習方式,所以融合 的時間與次數就不會成為二個班級老師的困擾。

研究者從以往的融合活動記取經驗,明白在現有的人力下,要增加普幼生的 融合經驗,則參與活動的普幼生人數需減少且要固定對象,如此才能有足夠的人

137

力與時間,進行充實的特教宣導內容,讓普幼生透過實際的操作活動學習主動與 特幼生互動的技巧。而且足夠的人力才能減少依賴大型輔具協助特幼生的需求,

讓融合活動的教學情境能符合普特幼學生進行社會互動的需求。所以在活動前亦 要與普通班和特教班老師討論,師生人數比例、活動進行方式、特教師工作職責 分配等等,讓充裕的協助人力可以支持整個融合活動方案的進行。

融合活動的主角是二個班級的學生,如果特幼班教師能和普幼班教師進行溝 通討論,彼此提出意見交流、解決活動可能出現的狀況,那麼融合活動已經成功 一半了。所以本研究認為充分的普幼教師與特幼教師溝通討論和合作,是發展學 前極重度障礙學生參與融合活動的要件,本研究結果與(張寶倫 2011;洪綺襄 2012)

學前特教班學生參與普通活動、國小集中式特教班學生參與普通班環境的結果相 當一致。而特教班與普通班教師的溝通討論,包含活動進行的日期、時間、人數 等,甚至是課程內容的討論等等。

二、活動設計要適合普幼生與特幼生

本融合活動的課程設計以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的指標為前題,依據研究 者與普通班教師和協同教學者討論的內容為發展架構,規劃以普特幼學生能夠「共 同合作參與」的活動為主題,透過特教老師的示範指導與普幼生實際操作學習「協 助特幼生參與活動」為過程。採多元、彈性、層次性的課程設計,解決特幼生參 與活動的困難;以特教宣導活動處理互動技巧不佳、特幼生狀況多的問題;提供 有趣的遊戲活動,認識特幼生的特質與需求、學習協助特幼生的方法,讓普幼生 學習接納特幼生能力不足所產生的問題。雖然融合活動的課程設計是一大難關,

因為極重度障礙學生與普通班同儕的各項能力表現,幾乎都呈現二個極端,但是 課程設計如果合適,自然就會引發普幼生與特幼生一起學習互動的動機,也就是 說課程的設計是影響學前特幼生和普幼生互動的主因;此項結論與(王賢雲 2002;

張寶倫 2011)的看法相同,所謂課程設計的難易度會影響特教生參與程度,課程

138

內容的豐富性會影響普教生的參與意願,對於課程活動重視的看法不謀而合。

研究者認為學前極重度障礙學生雖然有多方面的能力不足,和特殊的生理需 求,但是透過同儕與老師的協助,極重度障礙幼兒其實可以參與許多活動的;只 是在這樣的環境當中,極重度障礙幼兒還是會出現許多困境,需要老師一一去克 服,例如:變化參與方式、使用替代方法、提供適當輔具讓特幼生能在協助下參 與活動;對於生理需求和特殊行為則透過說明,讓普幼生能夠用接納的態度看待 特幼生的特質;有時則需要將參與活動的目標擴大,重視過程參與而非結果,如 此就能讓極重度障礙幼兒順利參與融合活動。

三、參與融合活動增加普幼生協助照顧特幼生的意願和技巧

剛開始普幼生參與活動時,幾乎都不知道如何與特幼生互動,更不知道如何 協助他們,但是在融合活動中經過多次的特教宣導介紹,認識特幼生的特質與需 求,更透過實際的示範說明、隨機指導與實際操作學習後,普幼生幾乎都不用老 師提醒,就能夠主動地完成協助特幼生的動作;此項結論與採用統合方案進行特 教班學生與普通班學生互動研究的結論是相同的(林庭均,2009;林姝君,2013)。

而且研究者與協同教學者觀察到普幼生在融合活動中,學習與特幼生一起活動一 起遊戲時,在過程中學會了「接納弱勢」的社會情意表現、學會了「協助他人」

的簡單技巧、學會了「同儕互動」的正確態度,同時也透過融合活動得到一個自 我肯定、助人為樂的經驗。尤其是普幼生阿德,這次的融合活動帶給他自信和嶄 露能力的機會,更是本研究活動的意外收穫。

四、參與融合活動提升特幼生對社會互動的合宜回應行為

多障且極重度障礙的特幼生在互動技巧方面,明顯缺乏良好的溝通技巧,不 僅無法主動與他人互動,對於被動式的回應也是偏少的;但是經過融合活動的引 導後,在人際互動方面除了普幼生能夠主動性的進行合宜的互動技巧,特幼生也

139

能夠在很自然的情境下出現一些主動或被動地的回應行為,此項結果與(洪綺襄,

2012;林姝君,2013)特教班學生參與普通班環境、特教班學生與普通班學生互動 的研究結果是相同的。

研究者在融合活動的過程中,發現學前極重度障礙學生與普幼生經過較多次 的互動後,增加眼神注視、提高肢體動作協助的配合度是較為明顯的效果,而特 殊行為如自我刺激、大叫、流口水、垂頭的出現的次數也明顯減少,但是尚無法 穩定;然而過程中得到同儕的協助參與各種活動,捏黏土、玩玩具、做運動、看 圖書、畫畫、拍打樂器等,其中得到同儕互動經驗與參與活動的樂趣,則是無法 衡量的成效。

140

141